<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古籍一直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它們就像一葉葉扁舟,承載著歷朝歷代的匆匆過客,還有數不盡的歷史文明。當我們站在船頭,舉目眺望,這個船隊首尾相接,綿延流長,雖偶有風浪將其打得七零八落,但依然頑強地駛向遠方。今天,我想擷取國家農業(yè)圖書館館藏的一本古籍殘卷——(影抄高山寺宋本)《齊民要術》卷五、卷八(以下簡稱“《齊民要術》影抄本”),來講述一段中華古籍歷經千年,卻依然倔強傳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陽:太守著書百世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從這本“《齊民要術》影抄本”的源頭說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533年,我國北魏時期。這年的冬天天氣異常寒冷,在山東高陽郡,五十多歲的賈思勰遇到了一件難事,他養(yǎng)的羊死了一大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找原因,是不是因為天寒地凍,缺少飼料,羊食物攝入不足而餓死的?第二年,他又買了一些小羊,并想辦法種了20畝大豆,心想這次食物充足了,羊應該不會再餓死了吧。可是不久,很多羊身上長滿了癬瘡,還是死了許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賈思勰焦急萬分,再這樣下去,他全家也得餓死了。正當他百思不得其解之時,一位老農經過他家門口,他急忙向這位老農請教,那位老農說,在一百里以外的地方,有一位養(yǎng)羊高手,可以找他想想辦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賈思勰連夜趕往老羊倌的家,誠懇地向他請教。這位老羊倌雖然不認識賈思勰,但是知道他的名字。原來前兩年賈思勰還是高陽太守時,在任上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留下了好的名聲。現在太守遇到難處,又這么大老遠跑來,老羊倌很是同情。他先讓賈思勰在家里住下來,讓他仔細觀察自己的羊圈,并且從羊的選種、飼料的選擇和配備、羊圈的清潔衛(wèi)生及管理方法一一細細講給他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賈思勰從老羊倌的敘述中,明白了自己第二次養(yǎng)羊失敗是由于羊圈管理不得法的緣故。老羊倌說:“你把飼料亂扔在羊圈里,讓羊在上面踩來踩去,盡管你吸取了第一次飼料不足的教訓,準備了足夠的飼料,但你不懂得羊不吃弄臟了的飼料的道理。你不打掃好羊圈的衛(wèi) 生,就是準備再多再好的飼料也是沒用的啊!不過,像你這樣的有志之士,一定會把羊養(yǎng)好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賈思勰恍然大悟,他回去后按照老羊倌的方法,重新清理了自家的羊圈,果然羊群不再生病了,而且食欲大增,羊奶也多了起來,大大改善了賈思勰一家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賈思勰把這段養(yǎng)羊的經歷寫進了他正在撰寫的書中。為了這本書,他已經準備了十幾年,從古代典籍、民間歌謠,再深入民間,采訪老人,并親自試驗驗證,用心記錄。之前在任上無暇落筆,現在辭官在家,有時間將之前的記錄整理成書了。這些年來,時局動蕩,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連他自己也處于生活艱難之窘境。他無力改變現狀,只想用自己的著作來給老百姓指點一些謀生的手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經過十一年的嘔心瀝血,到公元544年,賈思勰終于完成了這本鴻篇巨制,他給這本書取了一個名字——《齊民要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序言中他感慨地寫道:“起自農耕,終于醯醢,資生之業(yè),靡不畢書 ”,意思就是說,我這本書從農耕的方法寫起,到釀造腌制之法結束,這些幫助人們謀生的經驗,無不寫在了書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賈思勰可能未曾想到,他寫的這本書,能夠在未來的一千多年里,深刻影響中華文明,持續(xù)造福九州大地。而他自己,也因為這本書,成為中國的“農圣”,名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人評價這本書是世界上最早、最系統(tǒng)且最具價值的農學科學名著。它對北魏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高水平的農業(yè)科學技術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全書10卷92篇,加上總領全文的《序》和卷前的《雜說》,共約12萬字。前6卷內容分別與農、林、 牧、副、漁等諸生業(yè)相關;第7至9卷為有關農副產品的加工、儲藏;第10卷則重視資源植物的利用,以相當篇幅引載有使用價值的熱帶、亞熱帶植物,其中更是包括149種非中國物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齊民要術》雖以講授農業(yè)為主,但又包含了經貿、文獻學、史學、哲學等多方面內容,堪稱“百科全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屈指算來,《齊民要術》誕生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它原初的本子是賈思勰手寫的,那時候沒有印刷術,靠手抄復制,復制數量有限,還容易被人抄錯,很不利于傳播,那它是靠什么流傳到現在的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崇文院:唐鈔宋槧萬千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齊民要術》之所以能夠流傳到現在,不能不提到北宋年間作為國家貯藏圖書官署的“崇文院”,它為挖掘保留中華歷代古籍做出了巨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977年的一天,宋太宗趙光義在皇城汴梁巡視,不知不覺走進了后梁時期建造的藏書館——三館(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眼前的三館已經年久失修,破敗不堪,而此時國家已經日趨安定,作為皇家藏書館的三館慘狀,令宋太宗不禁感嘆道:“若此之陋,豈可蓄天下圖籍,延四方賢俊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宋太宗下令,重修三館。一年后,即公元978年,三館重修完成,宋太宗下詔,賜名為“崇文院”。新館落成之際,宋太宗親臨現場并主持開館儀式,此時的“崇文院”在他的心里,已經不是簡單的一個圖書館,而是未來宋朝以文治國的精神圖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為了搶救失散的圖書古籍,宋太宗定下三項措施,第一項是盡收十國宮掖內藏書,于是各地官員紛紛搜書,形成了一個浩大的政治任務。第二項是懸賞向全國征集圖書,規(guī)定“凡捐獻唐開元《四部書目》以外的一卷書,賜絹一匹或錢一千文,捐三百卷以上者賞以官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項是派官員尋訪、抄寫、印刷。畢竟有些藏書人不愿意把心愛的書籍交出去,宋廷就派能抄寫的吏員“借本抄寫,即時給還”,結果“凡得古書六十余卷,名畫四十五軸,古琴九,王羲之、懷素等墨跡共八本。”這是一個偉大的搶救工程,避免了絕版書的斷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經過數年的努力,“崇文院藏書”從“三館”時期的一萬余卷猛增到八萬余卷,形成了“千卷唐鈔、萬卷宋槧”的盛況,為歷代國家圖書館之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卷唐鈔,萬卷宋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藏書印來自《齊民要術》影抄本,下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齊民要術》成書500年以來,一直處于抄本流傳階段,經手眾多,以致以訛傳訛。到了北宋天圣年間(1023~ 1032),為了正本清源,崇文院受命主持了《齊民要術》修訂工作,并刊刻印刷,向全國發(fā)行推廣,這一版《齊民要術》統(tǒng)稱為“崇文院本”,是最準確還原原本原貌的版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崇文院”帶動了北宋文化的振興,但同時也為自己悲慘的結局埋下了伏筆。“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北宋王朝無法抵擋外來勢力的侵略,終于在一百多年后,“靖康之恥”在東京汴梁發(fā)生了,隨著北宋王朝的覆滅,“崇文院”也走向了生命的終點,連皇帝都成了階下囚,誰來保護那些“唐鈔宋槧”?很多珍貴的古籍,在東京汴梁陷落后燃起的沖天火焰中灰飛煙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宋滅亡后,《齊民要術》“崇文院本”是怎么幸存下來,甚至還流傳到日本的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山寺:殘卷深山小島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宋滅亡之際的戰(zhàn)火,毀壞了大部分官方藏書,只剩下了一小部分殘留,到了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有個叫張轔的人想借天圣年間“崇文院本”來重刻《齊民要術》,找了很多地方也沒有找到,后來托關系找到朝廷的實權人物,才得到善本“崇文院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還有一些民間藏書幸存下來。北宋天圣年間,一位來中國學習禪宗的日本僧人就購置了一套《齊民要術》,并買下來帶回了日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本人對《齊民要術》并不陌生,早在日本寬平年間(公元889—897年),相當我國唐代昭宗龍紀、乾寧年間,有一位學者叫藤原佐世,他編著的《日本國見在書目》,其中就收錄有《齊民要術》,說明這部農書在我國唐代時期,傳到日本并受到相當重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齊民要術》被日本僧人帶回日本后,就珍藏在日本京都的高山寺,平時不為外人所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山寺前身為建于774年的神愿寺都賀尾坊。1206年后,鳥羽上皇將此地賜予明惠上人后,明惠上人取《華嚴經》當中“日出之先照高山嶺”將寺名改為高山寺,山號為栂尾山。寺內珍藏包括《高山寺本》在內的古籍和著名的《鳥獸人物戲畫》在內的國寶級繪畫,以及重要文化雕刻作品等一萬余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山寺深藏在深山老林之中,人跡罕至,但有一年不幸發(fā)生一起火災,《齊民要術》因此受損嚴重,只剩下第五、第八兩殘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時間轉眼到了十九世紀,在1838年的一個冬天,有一位41歲的名叫小島尚質的醫(yī)生兼藏書家,為了尋醫(yī)訪藥來到京都高山寺,他在和僧人聊天中,聽僧人說起了北宋崇文院本《齊民要術》,于是他向僧人懇求能否一見,僧人見他知識淵博且態(tài)度誠懇,就讓他見到了這本古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本古籍有著典型的宋本特點:字大行疏。自打看到它們的第一眼,小島尚質就被這兩本殘卷,歷經千年而依然精美如新的原刻本深深震撼,那柔軟堅韌的紙張、秀麗典雅的刻字,無不體現著中國北宋年間最高的印書水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島尚質為他的發(fā)現欣喜若狂,但又遺憾不能把書買走。無奈之余,他付重金采買了仿宋紙張,并請僧人用雙鉤法,把原刻本原原本本地影抄了下來,這項工作從冬天開始,到夏天結束,終于完美復現了原刻本,這就是“《齊民要術》影抄本”的來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島家是世代為幕府效勞的醫(yī)家,同時也是藏書世家,到他這一代已經是第八代了。他的父親是御番醫(yī)生小島春庵(春庵是小島家世襲的通稱),母親是前野良澤的女兒,他在家排行老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03年他父親去世,小島尚質繼承家業(yè)。1840年12月16日,他被敕封為法眼,負責將軍德川家齊及其子女的治療,與多紀元堅等人一起在醫(yī)學館發(fā)揮領導作用。到了1849年1月1日,小島尚質去世,享年52歲,葬于三田貞林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戶小島氏八世醫(yī)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齊民要術》影抄本”在小島家安安穩(wěn)穩(wěn)地度過了很多年,如果沒有后來發(fā)生的事情,也許會在小島家的書房終老,但是人世滄桑、世態(tài)炎涼,小島做夢也沒有想到這本古籍的身價在有朝一日會一落千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68年1月3日,日本的明治天皇頒布了“王政復古”詔書,日本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開始了。對日本來說,這是國家走向富強的起點,可對于來自中國的古籍來說,卻是災難的開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本明治維新之初, 崇尚西洋, 鄙視漢學, 古籍棄如蔽蓰,所有中國珍稀古籍, 都賤價出賣,像“影抄本”這樣的復制品更不值錢了,小島的后人開始把書房的大量中國古籍作價出售,貼的價簽還不到十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能是因為藏書太多,或者實在是有價無市,賣了好幾年,這本“《齊民要術》影抄本”還在剩下的賣不掉的圖書里面,后人們嫌它占地方,準備再過一段時間把它當廢紙?zhí)幚淼簟?lt;/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本書下一步的命運將如何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東京:尋根千里把身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在這本“《齊民要術》影抄本”即將化為紙漿的千鈞一發(fā)的時刻,一位中國人來到了小島家的書房,此時已經是1882年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兩年前,在1880年的4月,一艘輪船從上海出發(fā),正劈波斬浪,駛向彼岸的日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位中年男人,站在船頭的甲板上,他面容清瘦,但氣度非凡,一雙深邃的眼睛凝視著前方,此時他的心中,也如這波濤一樣翻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叫楊守敬,時年41歲,來自中國湖北的宜都,此次東渡扶桑,他有著一個宏大的計劃,只是不能和別人說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輪船的貴賓席上,是他要服務的清朝政府要員——欽差大臣、清政府駐日公使何如璋。何如璋對楊守敬十分器重,知道他精通歷史地理學、書法、藏書學、金石學、版本目錄學,帶他到日本,是要協(xié)助他搞好中日文化交流的要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楊守敬去日本的目的和他又不完全一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來日本之前, 有一件事使楊守敬對日本收藏的中國古籍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聽說了日本維新之際,在日本大量古籍幾乎論斤估值, 幾年前有很多同鄉(xiāng)販運來自日本的古籍, 尤其以宋、元版本為多, 楊守敬猜想必定有不少秘籍孤本錯雜其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楊守敬嗜古如癖, 對日本收藏的中國古籍之多、板刻之精, 充滿神往, 他的宏大計劃就是:大量收購流落在日本的中國古籍,把它們全部運回中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為了更加高效地從日本得到中國古籍,楊守敬出發(fā)之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閱讀了大量日本收藏中國古籍的相關書目,攜帶足量的現金,以及準備用來以物換物的碑版、古錢、古印等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也知道,如果僅靠他個人的力量,不足以接觸到很多珍藏在日本官方圖書館的珍本、稀本,所以要借助使館的力量,通過官方的身份來進入日本各家圖書館的大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日本后,他在東京市場上閑逛,確實在書店里看到了以前從沒見過的很多中國古籍,他非常興奮,于是用他隨身帶來的金錢,以及一些日本人沒見過的漢魏六朝碑版、古錢、古印等等,以有易無,終于得到了很多無比心儀的古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為楊守敬知識淵博、學富五車,而且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尤其是他用來和日本人換古籍的漢魏六朝碑版,大大促進了日本書法的進步,因此他在日本贏得了廣泛的尊重,結交了很多日本學者。經朋友指點,楊守敬幸運地購得日本醫(yī)學家、文獻學家森立之的《經籍訪古志》抄本,然后按上面的書目逐一訪求古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在日本每到一地,必得古籍若干,捆載而歸。功夫不負苦心人,凡《經籍訪古志》中著錄的書籍,楊守敬已十得八九,只要能買到的,他都不惜重金。幾年后,中國流失到日本的名著、孤本等各種古籍,幾乎被楊守敬收羅殆盡,其中就包括這本“《齊民要術》影抄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楊守敬不遺余力地在日本購書,引起了日本藏書家中的一些好事者的注意,于是出高價跟他爭購。古籍日漸稀少,書商哪怕得到一本嘉靖本,也視為秘笈,囤積居奇,待價而沽,而楊守敬這時已再無財力購買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楊守敬心里很清楚,憑他一己之力,終究無法收購凈盡,卻實現了預想不到的另一個局面:中國古籍在日本重新引起了重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他后來深有感觸地說 :“然以余一人好尚之篤,使彼國已棄之肉,復登于俎,自今以往,諒不至拉雜而摧燒之矣,則彼之視為奇貨,固余所厚望也。”話語中不無自豪與欣慰。他那深沉而博大的愛書精神,已超越了國界,怎能不令人動容?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隔數旬或數月,楊守敬就將收到的古籍打包裝箱,在啟航的汽笛聲中,這些古籍從東京港乘坐貨輪飄洋過海駛向中國,當年的運書場面,無比壯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是,這些古籍回到中國后,又將面臨一段生死之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宜都:飛青閣內筑書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量從日本收獲的古籍運到中國后,被楊守敬收藏他的私家藏書樓——飛青閣,此地位于他的家鄉(xiāng)湖北宜都,萬千古籍咸集于此,蔚為大觀,襯托出主人非凡的氣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齊民要術》影抄本”被楊守敬珍視,他在1897年所著《日本訪書志》里提到:“余所得系小島尚質以高山寺本影鈔,精好如宋刻,用以校勘其它版本,補脫厘誤,大有裨益”,但他深感不能滿足的是,“唯未得原書全本照之,終為恨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宜都楊氏藏書記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飛青閣藏書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星吾東瀛訪古記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好寫留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楊守敬在湖北黃州新建了藏書樓“觀海堂”,這個藏書樓和它的名稱一樣更大更氣派,很多古籍精品又搬家到這里,從此“觀海堂藏書”享譽海內外藏書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fā),清朝滅亡。世事大亂中,楊守敬避難上海,心中卻時時惦記著他的“觀海堂藏書”。此時的楊守敬年逾古稀,疾病交加,經濟拮據,但在友人的幫助下,他依然克服千難萬險,將大量珍貴古籍轉運到上海,還計劃到蘇州為這些古籍謀一個藏身之處,可惜他連自身都難保,最終未能如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這樣,楊守敬和這些古籍一起,蝸居在上海的陋室,擁擠得連坐的地方都沒有,此時的上海也不安定,兵荒馬亂,黑惡勢力猖獗,古籍和主人一樣,隨時都有性命之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直到1914年初,轉機來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時的民國政府想借用楊守敬學識和名氣,邀請他赴參政院任職,而楊守敬對袁世凱及其政府并無好感,但為了他的藏書,提出赴任的條件就是:政府要保證將他的藏書轉運到北京,并妥善安置。這個條件對于政府來說不算難事,他們很快就答應了楊守敬。于是在解決了藏書危機后,楊守敬違心地北上任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從七次進京會試不中后,楊守敬就絕意科名,此次上京任職實屬無奈之舉。他到北京后,在其職卻從未謀其政,只是還想著將他的藏書刊刻出來,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研讀。后來他看到袁世凱倒行逆施,希望逐漸變成了失望,心中更是無比憂慮,他那視若性命的古籍,前途命運會如何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5年1月,在抑郁寡歡中,楊守敬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終年77歲,他是抱著無窮的遺憾離開人世的,只給后人留下了一大批珍貴的楊氏藏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此時的楊氏藏書,已是處于束之高閣,無人問津之境地。在無依無靠中,這些古籍又將流落何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平:流落敵手何為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楊守敬的后人生活不易,就想將“觀海堂藏書”整體出售,幸虧有一個人站出來拯救了這些古籍,他就是當時的教育總長傅增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傅增湘本人就是一位著名藏書家,他敏銳認識到“觀海堂藏書”的價值,極力推動當局以七萬余金將這些珍品收為國有,從此所有楊氏藏書得以入藏政事堂。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不再擔任教育總長的傅增湘擔任了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包括“《齊民要術》影抄本”在內的一些古籍又隨之成為故宮藏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一八”事變后, 日本人將重心轉向華北,除了軍事侵略外,日本人還大量掠奪中國的文物,其中古籍就是他們重點搜羅的對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七”事變后,日軍占領北平。在1938年6月的一天,一群如狼似虎的日本憲兵突然闖入故宮博物院,他們直奔位于太廟的圖書館,借口是搜查“反日”及“反動”新思想有關的書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雖然大部分珍貴古籍善本都被轉移到南方去了,但因為運力有限,還有小部分留了下來。面對殺氣騰騰的日本憲兵,留守圖書館的幾個工作人員根本不敢阻攔,日本進入圖書館后,用刺刀翻箱倒柜,很多書籍和雜志被當場燒毀或撕毀,還有一部分古籍被他們劫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事后統(tǒng)計,被日本憲兵劫走書籍165冊,撕毀書籍26冊,焚毀書籍164冊;劫走雜志3447冊,撕毀雜志4131冊,焚毀雜志3277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3月,他們又來搶劫了一次,兩次加到一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共計損失書籍、雜志14764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這兩次的搶劫中,這本“《齊民要術》影抄本”被日本憲兵劫走,后來被收入他們設立的所謂“華北農事實驗場”書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華北農事實驗場”是在1940 年 6 月,由日軍的華北方面軍特務部設立的,表面上是搞“合作科研”,實際上是為掠奪中國的農業(yè)資源。“華北農事實驗場”設有專門的圖書管理部門, 并建有專門的書庫。這說明日寇侵華不僅僅是為了占領中國的土地,而且要把這片土地上的所有資源壓榨干凈,并帶回日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們非常狡猾的一點就是,通過搜集中國的古籍,然后按圖索驥找到中國的各種資源,包括文物、礦產、種質資源等等,這些都是他們獵取的對象。“《齊民要術》影抄本”不可避免地成為他們利用的工具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行不義必自斃!到1945 年 8 月,日寇戰(zhàn)敗投降。 國民黨政府接管“華北農事實驗場”,并在原址基礎上成立了“農林部中央農業(yè)實驗所北平農事實驗場”, 并設立了圖書股專司,接管了原有的“華北農事實驗場”的館藏圖書,這時候剩下的古籍只有一小部分,很多被逃竄的日寇帶走或毀壞,“《齊民要術》影抄本”生死未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京:新中國里遇新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幸運的是,經過仔細清點,“《齊民要術》影抄本”還留在館藏之中。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9 年 2 月北平解放后, 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北平農事實驗場”, 重新組建了“華北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建所依始便成立了圖書室, 在原來“北平農事實驗場”館藏基礎上吸收了其他部門的館藏, 所幸的是,這本影抄本依然留在館藏里面迎接解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4 年國家成立了“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籌備組”, 其中設置有圖書資料組, 并開始購置、收集、管理書刊資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5年4月29日,有一位名叫萬國鼎的學者從南京來到籌備中的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圖書資料室借閱“《齊民要術》影抄本”,他六十歲左右的年紀,目光炯炯,精神矍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萬國鼎先生是中國著名農史學家、史學家,系中國農史學科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者,中國農業(yè)遺產研究室第一屆室主任、農史學科學術帶頭人,聞名于國內外農史和科技史學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當時找到這本“《齊民要術》影抄本”,確是為了一件大事——組織撰寫一部較易閱讀的注釋本《齊民要術今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萬國鼎先生當時是南京農學院(現南京農業(yè)大學)的教授,他在編刊《齊民要術校釋與研究說明》中提出以下工作方法和步驟: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校勘 盡可能恢復原書的本來面目, 有可疑處也附注說明之。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注釋 解釋古字、古義、古語。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版本考 扼要地考證比較《齊民要術》的各種版本及其傳遞源流。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引用書目考 考證所引各書的作者及存佚等,特別注重其寫作年代,以便農業(yè)史研究者容易查得有關資料的年代,不必再費時去自己做這一考證工作。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齊民要術》中的農業(yè)技術水平及其源流與影響,用現代科學知識來探討《齊民要術》中的農業(yè)技術,在可能范圍內和世界各國農業(yè)先進技術的產生時期作比較,并考證這些技術在我國的起源及其以后的流傳與影響。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萬先生全面闡述整理 《齊民要術》的工作方法,提出研究 《要術》的學術步驟,對流傳版本已經有了實質性的掌握和判斷。后來對 《齊民要術》的研究都可以從這份說明中看到最初的學術思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萬先生還特別強調 “注釋有一部分需要從古書中輾轉推求,其中也有須結合古今農事實踐與科學原理才可以推求到準確意義的。注釋將是這一工作中的最難部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萬先生闡述的整理古農書的方法路徑,在后來繆啟愉先生的 《齊民要術校釋》中得到完整的體現,至今仍有現實的學術指導意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尾聲:此心安處是今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7 年,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正式成立, 同時建成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的圖書館。在萬國鼎先生的帶領下,一批又一批農史學者來到圖書館研究探尋古籍,使這些古籍在新中國又找到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重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3年11月18日,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圖書館新館開張,從此更名為“國家農業(yè)圖書館”,所有古籍一起喬遷新居,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讀者到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fā)了《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意見中強調: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發(fā)展好,對賡續(xù)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些振奮人心的號召,預示著古籍的春天已經到來了。隨著古籍知識的普及,國家農業(yè)圖書館古籍室,已經越來越廣為人知了,上至國家部委領導,下至中小學生等大眾讀者,他們絡繹不絕的走進國家農業(yè)圖書館,參觀古籍室,為之驚嘆和自豪,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農耕文化的種子通過古籍,已經種在了許多小讀者的心里,終有一天會生根發(fā)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首一路走來的近二百年,“《齊民要術》影抄本”雖然身世沉浮、歷經劫波,但能夠不斷遇到有緣的人,來到偉大的新時代,不能不說是其莫大的幸運!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古籍研究者,讓這些古籍煥發(fā)新的生機,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上綻放新的光芒。</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蕴县|
靖西县|
枣庄市|
浦东新区|
北票市|
昭苏县|
庆安县|
成安县|
珠海市|
恩平市|
尼勒克县|
肥东县|
乡城县|
鄄城县|
手游|
华蓥市|
壶关县|
当阳市|
娄烦县|
嘉义市|
惠来县|
明溪县|
赤壁市|
仙居县|
凉山|
正定县|
呼伦贝尔市|
莫力|
新乐市|
永平县|
乃东县|
县级市|
水富县|
习水县|
田林县|
肇州县|
云梦县|
石首市|
宁阳县|
梅河口市|
临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