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龍江路怎么會成為“網紅街”?我怎么也想不明白。</p><p class="ql-block"> 我家住的龍口路21號甲,后門就開在龍江路上,而且是龍江路上第一個“院門”,所以我對龍江路熟悉得很。這是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路,約1700米(一說1100米),西自龍口路起,中間橫穿黃縣路、龍華路、恒山路、龍山路、華山路、掖縣路,東至信號山路。</p> <p class="ql-block"> 幾年前,這條路上車不多,人也不多,很安靜。可這兩三年突然變化得讓人瞠目結舌:沿路兩旁的院墻上涂滿了各種卡通漫畫;人流如織,摩肩接踵,旅游旺季、節假日要排隊打卡照相;從早到晚賣氣球鮮花、賣小吃的叫賣聲,拍婚紗照的攝影師“導演”聲不絕于耳;現在竟然還有專門坐在馬路邊“等客上門”的“專職攝影師”。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變化?我百思不得其解。</p><p class="ql-block"> </p> 實際上龍江路不是只有漫畫彩繪,它是一條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的百年老街。讓我們沿這條路自西向東,追尋一下它的前世今生,看看它內在的、深層次的歷史變遷吧。 日占青島時期,當局在龍江路路口兩側各建一座碉堡,扼守著通往日軍指揮官名字命名的“神尾山”(今信號山)的交通要道,因此山有德國人建的青島最早的無線電臺,指揮船舶進出膠州灣的信號導向臺,山下還有日本駐青島守備軍司令官邸(今迎賓館),所以是軍事要地。解放后,大約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位于龍口路21號院內的一座碉堡被拆除,另一側龍口路21號甲院內的保存至今。<br> 記憶中的龍江路1號是龍口路和龍江路拐角處的一個小理發店。上三蹬臺階,進門一條不長的小過道,擺一條長凳供顧客休息。房間有兩張理發椅子,平時只有一位理發師。<br> 我自1959年搬到龍口路居住,一直在這兒理發,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大潮中,這個小店歸屬了三聚成蔬菜副食品公司,停止了理發業務。 龍江路3號是與1號連在一起的平房,我記憶中住著馮姓、莊姓兩戶老住戶。老馮家孩子眾多,改革開放后,他家的老九強強用自己的房子,又租下1號,開了一家“強強飯店”。因為這一帶沒有飯店,“強強飯店”以物美價廉的家常菜和鄰居般的親切感,很快打出了名聲,吸引了大量回頭客。我們家就隔三差五地過去打打牙祭,龍口路上有位高中同學,每次聚會都愿訂到“強強”。 后來強強將店轉租出去,繼任者飯菜質量、經營方式都不如老店,生意逐漸蕭條,經過三年疫情沖擊,終于難以為繼。強強將店收回,交給了女兒親自打理。<br> 據說強強女兒開了幾間奶茶店,并且還在外地經營過,很有經驗。她將1號、3號徹底改造,重新裝修,分別開了兩間店。新店裝修了好幾個月,外墻始終遮擋。終于揭開“面紗”時,驚艷的墻飾讓人眼前一亮。 因為經營項目不同,兩間店墻的彩繪風格迥異。1號店名“好喝專門店”經營奶茶、果汁、咖啡等,裝飾素雅、簡約、清冷;3號店“冒魁麻辣燙”經營川味小吃,外墻粗野、熱烈、火爆。1號店兩扇雪白的櫥窗上,簡簡單單兩個海藍色大字“青島”,似乎已經成為島城新地標,每天吸引著一波波天南海北的游客排隊打卡。 拐角處的廣告牌是龍江路上最后一塊涂鴉廣告,雖然沒有漫畫,只有幾句青島方言,卻仍然吸引了不少游人在此打卡。店內也有方言墻,濃濃的青島風味。<br> 從空中看,龍江路1號和3號好像只是龍口路21號的門頭房,并不是獨立院落,5號才是單號中的第一個院。而5號也是這條網紅街的發源地,這里的“龍貓涂鴉墻”是整條街漫畫的鼻祖。 龍江路5號是一棟“青島市歷史建筑 近代建筑(住宅)”,建于1930年。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建筑,山墻上有花朵圖案裝飾,入口處是三角形山花,東立面山墻上有三朵小花。可惜被住戶在中間開窗破壞了整體美。 <p class="ql-block"> 王大姐在5號院生活了四十多年,十五年前在院里經營了一個奶站。每天天不亮,“稀里光當”的裝卸奶箱聲便會響起在寂靜的街道上空。王大姐的奶站最多時每天發送近千袋奶和百余瓶酸奶,為周圍居民提供了很大方便。</p> <p class="ql-block"> 2018年,王大姐兒子大學同學的弟弟、重慶小伙王馀慶想來青島創業。他考察了許多地方,最終看中了王大姐的奶站。他租賃下奶站,跟四川籍搭檔親自動手,內外裝修,添置設備,改成果汁奶茶店,起名“多多洛”,開啟了他們的創業之旅。</p><p class="ql-block"> 小王根據自己在上海、北京從事過三年奶茶行業的經驗,深知廣告“吸睛引客”的作用。他本身學過專業美術,是日本名導演宮崎駿的粉絲、動畫電影《龍貓》的忠實影迷。根據奶茶店顧客群的特點,小王親自在5號墻外畫了幾只可愛的龍貓。于是,不斷有小女生走到這里便與憨態可掬的龍貓合影留念,青島電視臺、半島都市報都曾對此做過報道。</p> <p class="ql-block"> 正當“多多洛”奶茶店越來越紅火之際,小王遠在家鄉的父親突患重病,為盡孝心,小王不得不將奶茶店黯然轉手,傷心地離開了龍江路5號。</p><p class="ql-block"> 盡管王馀慶在龍江路5號干了不到兩年,可是他親手繪制的龍貓卻留了下來,而且帶火了一條路,成為全國聞名的網紅街。這是他對島城的貢獻,卻是他絕對沒有想到的。</p> 網紅墻催生推動了一個新行當—墻繪。龍江路上除了5號的龍貓是經營者自己畫的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專業墻繪公司制作的。店家提供樣本,畫家自由發揮后,再由店家定稿,然后開始制作。墻繪價格不菲,每平方米要700元左右。 龍江路雙號一側第一家小店本來是我們院(龍口路21號甲)的一間車庫改建的住房,住著姜紹書和他的老伴。兩口子都是裁縫,從市南區服裝一廠退休后便在家里給鄰居們做衣服,我們家也是他們的主顧。老兩口無兒無女,是一對虔誠的基督教徒。姜大爺去世后不久,姜大娘便因腿疼不能下床,一位教會內的“姊妹”主動來義務照顧了她好幾年。姜大娘去世前將這間房贈與了這位“姊妹”。聽說姜大爺的親戚來搶房子,但因姜大娘有遺囑沒能搶去。<br> 這間房姜大爺住時龍江路上沒有門,出入都走我們院后門。后來“姊妹”將房子賣出,新主人在龍江路上開了門,便成為一間門頭房,經營起冷飲食品等。再后來幾經轉租成為如今的奶茶店。我們后院的幾間平房也改造成飾品店、咖啡店。 龍江路2號是龍江路雙號第一個院落,這座近代建筑建于1929年,紅瓦四面坡屋頂,兩側起弧形山墻,上開半圓形窗戶,一層入口處拱門拱窗,其余豎向矩形長窗,花崗巖筑基。本來兩棟樓,后來私人買下一棟,在院子里壘了一堵矮墻,間出了2號甲。這里是喧囂的網紅街上仍然保留如初、默默堅守寧靜的一塊凈土。現在兩層樓各住著一戶人家。 <p class="ql-block"> 龍江路2號甲1928年8月竣工,花崗巖基座,四面坡屋頂,上開有矩形老虎窗。最初的房主姓陳,與4號房主是郎舅關系,兩個院一起建的,中間院墻上留有小門。解放初期被山大醫院(現青大附院)買下產權,是山大醫院的自管房。</p><p class="ql-block"> 2號甲曾先后住過多位醫學專家。李景頤(1911-1991),山東招遠人,九三學社社員,皮膚病學教授。1940年,李景頤畢業于國立西北醫學院并留校任助教。1947年,來到青島,先后任山東大學醫學院、青島醫學院皮膚病學教研室主任,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成為齊魯皮膚病學界的翹楚。他曾任青島市第五屆、第九屆人代會代表,山東省皮膚病學會主任委員。著有《皮膚病與性病學》《職業性皮膚病》《皮膚病學》等多部著作。</p><p class="ql-block"> 李景頤女兒李正始是我二中同級不同班的校友,她多才多藝,被同學稱為“才女”。在學校期間,她是二中女乒隊員,曾代表山東參加過在武漢和長沙舉辦的全國21城市少年乒乓球對抗賽,并取得女單第六名的好成績。當年國內乒乓球選手,包括國家隊獲得世界冠軍的“五虎將”都是直拍,李正始卻是橫拍大刀,所以她的身姿球風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近幾年我在微信群里見過她畫的國畫,筆墨簡約,清新雋永。她為二中羅江云、尹世棟老師作的祭文,格式工整,文采飛揚,在校友中廣為傳頌。</p><p class="ql-block"> 皮膚科專家陳受欒也在此住過,他的兒子陳伯華,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脊柱外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現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委員、脊柱外科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鑒定專家、國際脊髓學會中國脊髓損傷學會副主委、青島市骨科學會主任委員。</p><p class="ql-block"> 2號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住過許多名人:山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唯一一位一級教授穆瑞五,眼科教授胡永霖,他的兒子也是著名眼科教授胡聰,還有胸外科徐文獻教授,他的兒子是山大醫院大名鼎鼎的心外科主任徐平,還住過醫院黨委秘書傅以政,九十多歲高齡依然健在,他的女兒傅平兒童醫院教授、書記。這個院還住過口腔科主任沈寶蓮,眼科宋立英主任,楊文毅技師,神經科副主任宮寧以及職工蔡師傅等。</p> <p class="ql-block"> 龍江路4號解放前據說是鐵路局長自宅,步入院子左側是一排花房,主樓一樓有臥室、廚房、餐廳、衛生間、陽臺,二樓除了臥室、陽臺、衛生間,還有客廳、儲物間,后院平房是傭人居住,與一樓相通。因與鐵路有關,所以蓋房時用了不少枕木,整個建筑木門特別多。1968年入住的小薇曾好奇地數了一下,大大小小的門有近四十個之多。</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有一天,孩子們在院里玩,兩個青年拖著一輛地排車來到院門外,直接從二樓頂棚下抱出兩個一米多高的大花瓶,裝到地排車上拉走了。孩子們回家問大人,都不知道頂棚上還有文物。不知是不是鐵路局長當年藏的?</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4號也像2號甲一樣,成為山東大學宿舍,先后住過外文系的谷教授,生物系的張教授、申教授、陳教授、胡教授。胡教授的兒子就是近年蜚聲島城的攝影家胡拍,他用鏡頭留下了島城的老街老建筑,記錄下島城不斷變遷的悠悠歲月。</p> <p class="ql-block"> 4號后院平房住著一對老年夫婦,男主人叫王滋騫,老伴叫張仲祥,老兩口兒女不在身邊,獨自生活。</p><p class="ql-block"> 據小薇回憶,改革開放后有一天,4號來了一對打扮莊重的日本老人,男的西裝革履,氣宇軒昂,女的涂著口紅,身穿艷麗服裝,腳蹬高跟鞋。院里的磚頭路不平,穿細高跟鞋的老太太險些摔倒。孩子們好奇地跟著兩人進院,原來是找王大爺的。院里住戶都知道王大爺是下圍棋的。所以對來自圍棋之國日本的造訪者便絲毫不意外了。</p><p class="ql-block"> 我打聽了一位下圍棋的同學王新元,還真問巧了,原來王滋騫就是他的啟蒙老師。王新元和他的師兄于兆奇曾獲市南區圍棋前兩名多年,也曾擠進市前三。而他的其他師兄弟,王滋騫的得意弟子鄭世法、趙庭趙安平弟兄更是省、市冠亞季軍輪流坐,妥妥的圍棋大咖。</p><p class="ql-block"> 王新元回憶起在王老師家學棋的日子,往事歷歷在目。那時老師不收學費不收禮,學生們也就是憑眼色幫老師干點家務活,搬搬抬抬,買煤買糧,扒扒爐灰。王新元還記得師母瘦瘦的,個子不高,戴一付金絲眼鏡,文質彬彬,經常與來訪的客人談論《紅樓夢》等古典文學。</p><p class="ql-block"> 王滋騫是青島最早下圍棋的人,1959年代表青島參加省比賽,1960年代表山東省參加過全國圍棋賽。王滋騫與圍棋界“南劉北過”交誼匪淺。(“南劉”劉棣懷,中國棋院陳祖德院長的老師,“北過”過惕生,棋圣聶衛平的老師)。王滋騫每年都會收到日本朋友寄來的日本圍棋權威雜志《棋道》,他都會把雜志寄給“南劉北過”,讓中國圍棋隊和上海圍棋隊及時了解國際圍棋界最新動態。</p><p class="ql-block"> 當年青醫附院著名老中醫陳鴻雪,曾獲北京圍棋賽冠軍、當時下放青島的水利部專家過炳忠,住龍口路25號的蘇先生等,經常到4號以棋會友,圍爐談笑。王滋騫后來年老體弱,老兩口便去北京與兒子一起生活,終老北京。</p> <p class="ql-block"> 龍江路4號門口的小二層樓,是過去的車庫,底下停車,司機住樓上,現在被打造成網紅咖啡店day and night“不舍晝夜”。每天拍婚紗照的新人,追尋民國風的男女,在店前不舍晝夜,川流不息。</p><p class="ql-block"> 我記憶中的這座小樓,樓下曾經是一個小賣部,老板姓李,胖胖的,經常腆著肚子,在店門口或店內與來往的鄰居親切地打招呼聊天。</p><p class="ql-block"> 小店樓上住著一個男青年,是老板的親戚。2011年1月15日二樓房屋起火,這是半年內第二次失火了。火災很嚴重,樓頂、門窗、家具全部燒毀,與一樓的地板燒了個大洞。后來街道因他沒工作,沒收入,還免費為他重新修繕了房屋,我們這些鄰居院還為此捐過款。</p> 我在抖音上看到一段視頻《孫莉講家史》,生于1971年的孫莉講到,龍江路4號是其祖父親自設計,自費建造的,其父孫竺華1932年出生于此。孫莉祖父孫建中1920年畢業于北京清華學堂,就職膠濟鐵路,從事什么工作沒講,只是說祖母是“官太太”,不知此“官”是不是鐵路局長?1957年孫莉祖父母被調到武漢測繪局工作,房屋便租出去了。社會主義改造期間房屋收歸國有,給她家留下一間放雜物的小屋,孫莉正“盡最大努力爭取回來”。這也是龍江路4號歷史的一個版本吧。<br> 龍江路7號是市南區政府2013年3月公布、2019年1月掛牌的文物保護單位“趙太侔故居”,而青島市政府2020年掛牌是“趙太侔舊居”,不知“故居”“舊居”兩者有何不同?<br> 這是龍江路上的一個亮點,也是這條路上獨具特色的一處建筑,建于20世紀20年代末期(一說1935年)。這是一座明顯帶有歐洲鄉村別墅風格的建筑,磚木結構,地上三層,有閣樓及地下室。東南角一個尖頂方塔作為制高點,使整個建筑挺拔飄逸。面街一座石砌拱門,門頂完全靠石塊巧妙拼接而成。 <p class="ql-block"> 7號也同2號甲、4號一樣,解放后被山東大學買下。院里曾住過山大醫院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島城小兒外科專家黃婉芬主任;化學家、化學系主任孫秉一教授及夫人談岳華;水產系高清廉教授和夫人化學系教授李靜;物理系孫志楷教授;圖書館王瑩一,其丈夫孫善德曾任青島博物館館長,兒子孫吉亭從山東省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位上退休;還有教工王師傅、孫師傅等。 。</p><p class="ql-block"> 我的朋友、改革開放大潮中勇立潮頭的弄潮兒畢燎原也曾在7號住過。我一直納悶,7號并不是軍產,畢燎原一個北艦子弟怎么會住在這里呢?最近問了他才知道,原來當年他父親是在海洋學院支左的軍代表,學校便在7號分給他家兩間住房。</p> <p class="ql-block"> 趙太侔解放前是山大校長,解放后是山大(后海院)英語系教授,在7號二樓住一大一小兩間房,與弟媳、侄子一起生活。</p><p class="ql-block"> 趙太侔(1889-1968)我國著名戲劇家、教育家。1932年至1936年,1946年至1949年兩次出任山大校長,邀約了老舍、洪深、王淦昌、童第周、丁西林等著名學者來青工作、生活,為島城奠定了濃厚的文化底蘊。</p><p class="ql-block"> 趙太侔一生“寡言”,梁實秋曾寫道:“他曾到上海來看我,進門一言不發,只是低頭,我也耐住性子不發一言,兩人抽完一包煙,他便起身而去。”</p><p class="ql-block"> 寡言的趙太侔卻喜歡孩子,這在故居中展示的給孫子的四封信中可以看得出來,慈祥關愛之情躍然紙上。與趙太侔鄰居十年、如今已年近古稀的于女士,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候“趙爺爺”一見到她就把她帶到家里玩的情景。趙太侔面冷心熱,對鄰居平易近人。他家窗下是金口路辦事處院子里的一個舞臺,經常有各種演出。每當有演出時,他就會主動招呼鄰居們到他家陽臺觀看演出。</p> <p class="ql-block">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前趙太侔雕像</p> “文革”中,因與俞珊、李云鶴的交集,趙太侔飽受折磨凌辱。1968年4月26日清晨,他的尸體被發現在棧橋附近的海灘上。據說前一天晚上,北京來人(有人說江青)把他叫走談了幾個小時的話。1979年10月,有關部門為趙太侔平反昭雪,恢復名譽。<br> 2012年8月19日,趙太侔孫女、時任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的趙實,在青島市委書記李群等陪同下參觀了海大。 2010年左右,龍江路7號居民的房屋陸續被濟南一民營企業家收購,新房主2012年準備擴大建筑面積,拆樓重建,施工過程中被有關部門叫停。2015年有關部門收回該樓,根據歷史圖紙,按修舊如舊的原則,開始修繕。2019年修繕完成后,始終沒開放。2021年12月,院子西北角圍墻被打開,新建一大門,門上鏤空鑲嵌趙太侔說過的“戲劇是藝術”。據說要開酒吧、咖啡吧、戲劇沙龍等,但沒見開起來。 我是2022年4月才見正式開放,而且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展覽《我貓-喵生體驗展》。廣告語“沉浸式感受貓的一生”,平日票價59元,節假日69,我不明白,所以沒進去參觀。后來這里又辦過“沉浸式話劇”,社區也在里面辦過展覽,但我始終沒進去過。 如今,趙太侔故居一樓二樓介紹趙太侔生平,山東大學發展史,三樓似乎仍保留了一塊戲劇天地。那天我信步走進7號,參觀完一樓二樓,三樓被繩攔住。我在樓梯口聽到樓上一群青年男女嘻嘻哈哈,斷斷續續聽到兩句“王母娘娘”,“你在凡間做過什么好事?”出門問保安,回答說:“三樓有個酒吧”。回來在網上看到,好像那里舉辦什么“閣樓戲劇活動”,我聽到的應該是在排戲吧。 <p class="ql-block"> 7號西門現在開了間“微光書店”。像一縷微光,獨樹一幟地為這條街增添了一抹文化氣息。旁邊7號甲的“打酒鋪”雖也有“青島”兩個大字,卻沒能如1號那般成為打卡圣地。</p> 7號甲也是山大教工宿舍,中國理論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雷達之父”束星北的長子、海大教授束越新現在仍住在這里。束越新1950年參軍,當上飛行教官,受其父影響,59年復員回青,沒有工作,在街道拉地排車。后來他給周總理寫信,被安排到光學研究所工作。曾任山東紡織工學院教授,顏色光學研究所所長。他在學術領域有深厚造詣,曾任中國光學學會第一屆副主任,在國際學術界也享有盛譽。<br> 7號甲還住過海大離休干部、水產系書記李濤,離休干部、統戰部部長牟力,樓下住過張姓、胡姓兩位教工。 (文中多有照片摘自網絡胡拍等老師作品,因大多有水印,故未一一說明,謹致謝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锦市|
砚山县|
正阳县|
安乡县|
临邑县|
荥经县|
丰原市|
日照市|
京山县|
雷山县|
嘉峪关市|
苏尼特右旗|
福清市|
菏泽市|
诏安县|
博兴县|
黎川县|
定南县|
建宁县|
星座|
长海县|
平乡县|
措美县|
玉环县|
沈阳市|
洛浦县|
佛冈县|
安丘市|
元朗区|
定安县|
金华市|
左云县|
万山特区|
鱼台县|
女性|
得荣县|
海门市|
晴隆县|
凤台县|
镇巴县|
肥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