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 很多父母經常抱怨孩子不好教,不像他們小時候,惟父母之命是從。這些孩子不好帶!父母們抱怨自己時運不濟,成為“孝順”的最后一代人,上孝敬父母,下孝順子女。</h1><h1><br></h1><h1> 很多父母在事業取得成功以后,會想盡辦法用自己覺得對父母好的方式盡“孝”,但是在“順”的這個層面,自己往往覺得自己很厲害,懂得比自己的父母多,比自己的父母“大”。由于時代紅利,個人的成功大多歸因于個人的努力和天賦,而忽視了命運的偶然性和祖宗的庇佑。這個時候人很容易膨脹,覺察不到成功里面的運氣成分,不注重修行個人的德行,沒有反思和感恩其中他人的幫助。被寵壞的中年人覺得自己社會地位很高,在家族里面應被給予足夠的重視,甚至一些家族聚會也要圍繞自己的行程來安排,長輩也要適應自己的說話方式和行為處事。往往這時候人會犯大頭癥,不好的運氣就會找上門來。</h1><h1><br></h1><h1>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孩子并不再需要依賴父母和老師去獲取信息,他們通過互聯網了解的外部資訊和知識一定比長輩能夠給予的更多,這個時候孩子要通過父母學什么呢?</h1><h1><br></h1><h1> 而孩子看到這樣的父母的所作所為,久而久之也認為自己也應該比父母活的大,才能彰顯自己的家族傳統。這個時候孩子會很叛逆,很不受。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要教好孩子受教,從自己先學習“受”和“順”開始。</h1><h1><br></h1><h1> 回想起來,我很慚愧自詡受西方文化熏染,不拘傳統倫理的文化的束縛,還一度認為孝順在中國儒家文化里面被過分強調和夸大了,甚至極致到了“父母無不是”的地步。父母怎么可能無不是呢?這也太夸張了吧!</h1><h1><br></h1><h1> 讀了金惟純老先生的書,我才對孝順這個詞有了新的理解。金維純的理解是,父母當然有“是”,有“不是”,但一個孝順的子女必能承襲父母的“是”,彌補父母的“不是”。在好的方面,父母言傳身教,孩子自然習得;在不好的方面,父母扮演的逆行菩薩,他們用自己的苦難演示了給我們,人生應該有更好的模式。這樣的子女當然成就和德行都能超越父母,并且反哺于父母,證明父母的“無不是”。哦,原來是這樣!對父母的孝順,指的不是具體形式上的百依百順,而是從德行上的反求諸己和內心上的臣服。這樣我們才能活得比父母“小”,無論父母是什么狀態,都要把自己的一切歸功于父母,把父母放在上位。這件事做不到,你的孩子一定會活得比你更“大”,更“不受”,難怪你沒法教。</h1><h1><br></h1><h1> 通過修“孝順”,修的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中倫理這一核心課題的深刻洞察,對父母關系模式的正視,對受限于當時情境的不完美的父母的接納,對心目中完美父母執念的放下,消解的是對父母深深地不理解、埋怨、抱怨甚至怨恨的負面情緒;修的是對半明不滅生命源頭的尊重,感恩的是父母把自己養得這么“好”,這么“成功”。這樣通過修“順”,把與父母和與子女的倫理關系理順并各歸其位。</h1><h1><br></h1><h1>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曾經說過: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段春風化雨的過程,從而“化性”。</h1><h1><br></h1><h1> 最近,50歲的依然知性、美麗動人的伊能靜參加兒子在紐約大學畢業典禮,那個瞬間,她說她看見了16歲前不配被愛的那個小女孩,也見證了從谷底反彈,敢于活出真我的獨立女性,作為母親的孩子和孩子的母親的她在那一時刻完成了時空的折疊。從未上過大學的她,在披上兒子的畢業袍那一刻,也完整了自己。</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不要送花,平臺騙人????</b></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远县|
湘阴县|
大邑县|
花莲县|
通州市|
囊谦县|
商丘市|
诸城市|
乌兰察布市|
同心县|
金平|
林口县|
泰顺县|
阿勒泰市|
蒙山县|
贡觉县|
松溪县|
巩义市|
建平县|
茶陵县|
天柱县|
明光市|
九龙县|
寿宁县|
内江市|
信阳市|
海口市|
玛曲县|
修武县|
新绛县|
仁化县|
怀宁县|
云龙县|
鄄城县|
蒙阴县|
读书|
东港市|
二手房|
鄂尔多斯市|
东阳市|
台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