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來昆山第二個去的地方是“甪直古鎮”。</p> <p class="ql-block">"神州水鄉第一鎮",這是原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費孝通先生對甪直的高度評價和贊譽。甪直古稱“甫里”,有著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以水多、橋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聞名;素有“五湖之汀”、“六澤之沖”的美譽。</p> 甪直古鎮的大牌坊(正面) 甪直橋(也叫“風雨橋”)過了牌坊就是這座石橋…… <p class="ql-block">在甪直橋上看吳淞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甪端” </span> 甪直古鎮的鎮標,象征吉祥如意和風調雨順,甪直人民心中的守護神。</p> <p class="ql-block">“甪端” 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與麒麟相似,頭上一角,能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只住吉地。相傳這位獨角神獸巡察神州大地時經過這里,見是一塊風水寶地,就此長留,因之這里也就稱為“甪直”了。</p> <p class="ql-block"><b>甪直古鎮導覽圖</b> 江南的古鎮,在小橋流水人家之間,往往還蘊藏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要素,比如古寺名剎、歷史遺跡和文化巨擘等。甪直,就是這樣一地方。咱們走起……</p> <p class="ql-block">因為“正路”上走著大隊大隊游學來的年輕人,我們只好輕松愉快地從旁路“太尉弄”穿過……也可以“直達”保圣寺。</p> <p class="ql-block">古人稱甪直是“水云之鄉、稼漁之區”,然而甪直卻是以廟興市,其興盛主要歸功于保圣寺,西匯塘一帶,商市發達,燒香拜佛的人們創造了大量的消費需求,周圍遍是飯店、旅店、茶館和百貨店。這些,相較于大多興起于交通和商貿的古鎮,甪直十分特殊。然歷經千年風霜,甪直從圍繞保圣寺方圓一里的村落逐漸成長為“吳東巨鎮”,盛衰卻早已不為寺廟所拘……故保圣寺這個“起點”值得好好看看。</p> <b><font color="#167efb">保圣寺</font></b>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唐·杜牧:~多少樓臺煙雨中)之一的江南著名古剎,由崇尚佛教的梁武帝蕭衍于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創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至唐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滅佛,保圣寺廢棄,后在唐末戰亂中遭到損毀。唐末五代后,直到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禪門中興,寺廟重建,規模不斷擴大。據稱最盛時廟產占了半個甪直古鎮的面積,僧侶逾千人。</p> 保圣寺大門(后修的)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全盛時據說有殿堂五千(?)間,僧眾逾千人,與杭州靈隱寺齊名。后歷經戰亂和多種變故,屢次毀壞重建,目前主體建筑據專家講應該是在明清年間重修的。寺內現存有二山門、天王殿、古物館等建筑。</p> 天王殿(明崇禎年間在宋代殿基上重建)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百年枸杞</b> 山門與天王殿之間,據說明文字載,此木四季成趣,韻致橫生:初春銀枝隱翠,盛夏紫花爭艷,深秋紅果漫冠,寒冬滄藤抱石。此木為保圣寺“三絕”之一,另有“二絕”為:三棵“千年銀杏”和一株百年“紫藤”,可惜都不在花葉觀賞期。</p> <p class="ql-block"><b>古物館 </b>民國時期,保圣寺大殿倒塌,原唐塑壁羅漢又有損毀,經蔡元培、馬敘倫、顧頡剛等人的多方疾呼籌款方得建成,專門用于存放羅漢塑像。為此甚至成立了一個專門機構“保存甪直唐塑委員會”。也正是因為顧大師等人的不懈努力,我們今天方有幸得見這十八羅漢殘留下來的九尊羅漢塑像。</p> 民國教育部“保存甪直唐塑委員會”會議留影 譚延闿(時任民國行政院長)題撰館名 <p class="ql-block">遵從管理員要求,我們從門外往里拍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塑壁羅漢</b> 在室內看(網圖),角度差……塑壁羅漢相傳是唐代塑圣楊惠之的作品,“天下羅漢兩堂半,吳中獨占一堂半”,兩堂完整的十八羅漢是濟南靈巖寺和蘇州紫金庵,而吳中的“半堂”就是這保圣寺的珍藏。</p> 從室外看進去,有遮擋……早年郭沫若先生看后講,"保圣寺的羅漢塑像,筋骨見胸,脈絡在手,盡管受著宗教題材的束縛,而現實感卻以無限的迫力向人逼來,使人不能不感到一種崇高的美"。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石經幢</b>(全稱“尊勝陀羅尼經咒石幢”)青石經幢建于唐大中八年(854年),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重立,比例勻稱,雕刻精美,被尊為寺中“三寶”之一。</p> <b><font color="#167efb">幡桿夾石</font></b>(旗桿石)寺中“三寶”之二。 <b><font color="#167efb">大鐵鐘</font></b>(雙首四爪龍) 鑄于明末清初,鐘上銘文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吉言。被尊為寺中“三寶”之三。 保圣寺主要建筑分布示意圖 新中國成立以來,保圣寺是國務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圣寺建筑群為東西兩院,西院寂寥空曠,曾為甫里先生陸龜蒙宅邸,北宋重建為白蓮寺,早年已毀,遺址只剩下柱礎石。現在寺的西側為陸龜蒙衣冠冢和清風亭。 <b><font color="#167efb">陸龜蒙衣冠冢</font> </b>陸龜蒙是唐代農學家文學家,曾任湖州、蘇州刺史幕僚,后隱居松江甫里(甪直)。<div>陸龜蒙的祖上歷代為官,他年輕時曾追求功名,但仕途不順,后隱居于甫里(今甪直),過上了隱逸的生活。他的一生著作甚豐,包括詩歌、散文和農學著作等。<br>陸龜蒙編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笠澤叢書》等,行文現實針對性強,議論也頗精切,詩以寫景詠物為多。<br>陸龜蒙的成就不僅體現在文學上,農學上同樣造詣非淺,如其《耒耜經》就是一部描寫唐朝末期江南地區農具的專著。</div> <b><font color="#167efb">清風亭</font></b> 傳為陸龜蒙隱居甫里時所建,幾經損毀,明清都有重建修繕。亭中楹柱上有一副對聯“自公一過無狂客,此地千古有盛名。” <div><br></div><b><font color="#167efb">葉圣陶墓和紀念館</font></b> 保圣寺西院南面為葉圣陶先生墓和紀念館。葉老先生與甪直這個地方也有著深厚的淵源。 1917年,葉圣陶應甪直鎮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簡稱“五高”)校長吳賓若的邀請,來到甪直執教,開始了他的教育改革和文學創作生涯。在甪直的近五年時間里,葉圣陶與同事們一起進行了多項教育改革實踐,包括自編教材、推廣新思想、創辦“生生農場”等新文化活動。 葉圣陶先生墓 <p class="ql-block">葉圣陶先生紀念館(正門)為紀念中國著名教育家、文學家葉圣陶先生而建。館內展示了葉老先生的生平事跡、著作、遺物等,是了解葉圣陶的重要場所。</p> 葉圣陶先生紀念館(室內) 我就是“一個寫寫文章的人……”(葉老自謙語) 葉圣陶先生紀念館(從展室里望去窗外) 高中學生在葉圣陶紀念館室外搞活動…… 出了葉圣陶紀念館,繼續在古鎮老街舊巷里溜達……老街舊巷如同一部活著的歷史書,墻壁上歲月斑駁的痕跡,仿佛在訴說著千百年的故事。甪直不乏精致的民居,沈宅、蕭宅都是有名的存在。 <div><br></div><b><font color="#167efb">沈 宅</font></b> 沈宅初建于清同治九年,終成于民國初年,原有兩路四進,坐北朝南,規模較大,是水鄉古鎮中比較罕見的花園洋房。現在只對游客開放西部的一部分,大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沈家在清末民初時擁有眾多產業和財富,被當地人稱為“沈半鎮”,意思是說沈家的財富相當于甪直全鎮總財富的一半。 沈柏寒(1884—1953),名長慰,又字伯安。蘇州吳縣甪直人。同盟會會員、教育家。光緒年間重建甫里書院的沈寬夫就是他的祖父。沈柏寒七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自小得到名師的指點,打下了舊學根底。1904年,他東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教育系攻讀,接受了新思想,開拓了視野。沈宅即為其故居。 <p class="ql-block">“經濟有成事業俱自苦志起,讀書最樂俊彥都由名教來。” </p> 沈宅經常提供場地給當地搞些社會公益活動,現在是小學生在上手工課…… <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蕭 宅</font></b> 蕭宅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是該鎮現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宅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蕭宅原為清代楊姓武舉人所建,后售于蕭冰黎,其孫女蕭芳芳是香港著名電影演員。 蕭宅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民居建筑,其磚雕門樓及匾額體現了蘇派建筑獨特的藝術風格。整宅五進,結構緊湊,布局巧妙,雕刻精美,宅基一進比一進高,寓意“步步高升”。<br> 蕭宅內設有“蕭芳芳演藝館”,介紹她的從藝經歷以及藝術成就和社會活動等。<br><br> 看介紹,她年少時曾與少年李小龍一同出演了電影《孤星血淚》。 河溪邊石板路的一側是潺潺的河溪流水,水面甚至能夠倒映著兩岸的古老建筑、垂柳和天空。沒有城市的喧囂,只有水流的輕柔聲響和偶爾傳來的幾聲鳥鳴…… 牛角同學發現了“新大陸”,這是在掏相機了…… <p class="ql-block">溪渠里的水中,每隔一段就有“泉水”涌出,這是為什么?難道水里養魚了,需要增氧?</p> 橋多,是甪直的特色之一,故甪直歷來享有江南"橋都"的美稱,一平方公里的古鎮區原有宋、元、明、清時代的石拱橋72座,現存41座,造型各異、各具特色,古色古香。 中午放學的小學生結隊走過古橋,回家吃飯了……注意到墻上那一行紅字了嗎?"葉圣陶小道"……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葉圣陶小道 </b>是一條長約百米的小道,位于眠牛涇浜旁,因葉圣陶先生1917年至1921年在甪直任教期間常在此步行而得名。沿小道設展示框,展示了先生與家人的合影,代表作品影像等……</p> <p class="ql-block">看見這個,有什么想說的嗎?“調理陰陽,敬畏自然;命里玄妙,道法圓融。”如果說甪直發展的前兩千年是順其自然,那么今天的狀態有沒有人為提拽的感覺?但愿不要太大力……讓甪直自自然然地小橋流水人家花糕蹄膀甫里鴨,保持住那個安安靜靜的“水鄉客廳”,永遠地香下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甪直美食</b></p> “隱約民謠”小酒館 “小日子”茶館 “半杯清醒”咖啡吧 “半杯清醒”的正面 額滴個娘誒,不到甪直,還不知道得學著喝咖啡啊…… 看到酒館中的各種美酒,游客就有走不動的了…… 看來,蘇州全境都是奧灶面的天下了…… 蘇州糕團已是遠近聞名…… 青團 <b><font color="#167efb">藕粉大糕</font></b> 剛出爐的藕粉大糕,熱氣騰騰,軟糯香甜:咬上一口,既有糯米粉的軟糯,又有藕粉的細膩,層次豐富、綿密微甜,讓人十分滿足。 <b><font color="#167efb">甪直醬園</font></b> 甪直醬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間,由徽州人張青來開辦的“張源豐”南醬店所創。經過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甪直醬菜已成為蘇州地區的代表性美食之一。(蘿卜干相當不錯) <b><font color="#167efb">西匯飯店</font></b> 據說這是甪直最好的飯店之一,我們的經驗是挑“大店”“老店”,大店老店能做下來,一定是食客多……其他的還用說嗎。 這是別人的一桌,我們人少,吃不起來……但是,我們點的幾樣那是簡單精致講究廚藝葷素搭配經濟實惠,老板娘看了水單都說“老吃”(會吃的意思)…… 銀魚炒蛋 油爆鱔絲(成菜上擰點兒白胡椒的還是頭次見著) 交白肉絲 紅燒豆腐(南豆腐直接下鍋,用手勺懟成大小不一的塊狀;吃的時候,口輕的撿大塊,口重的?小塊。) 菜肉餛飩 飯后繼續在小鎮里溜達 遠處水道里一只小船,隱隱飄來歡聲笑語…… 我在橋上看風景…… 發現這里的很多人家的盆景,哪怕只是一只干紅薯……也得好好個型。 你畫風景,我在拍你…… 這個“甪直”很甪直…… 甪直的又一個打卡地:“蟹”?呵呵…… 中午,來游學的年輕人在石板街邊的店鋪前小憩…… 這是什么,新式“馬桶”? <p class="ql-block">溪渠旁邊,經常有采風寫生的人……畫功都不錯呢</p> 合歲近150的作者夫婦……在橋上被當成風景了。呵呵…… 甪直古鎮里還有好多有趣的值得細看的內容,囿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紹了。喜歡的看官大可伺機親自前往一游,定會讓您滿意。 【重要參考】 <b>保圣寺</b>(上、下)(栗子 鼴鼠 無用研究社),關于保圣寺的舊日資料,大都摘自這兩篇文章。在此特致謝意!<div><br></div>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9qmdaej" target="_blank">牛毛細雨昆山游(千燈古鎮)</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a2eliyz" target="_blank">牛毛細雨昆山游(錦溪古鎮)</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鸭山市|
金华市|
民勤县|
六枝特区|
涪陵区|
买车|
南安市|
永德县|
正定县|
那坡县|
滨海县|
鄄城县|
昆明市|
巫溪县|
万载县|
冷水江市|
久治县|
河西区|
原平市|
拜泉县|
兰溪市|
宁河县|
丹巴县|
大关县|
定州市|
河津市|
中西区|
阿拉善左旗|
威远县|
屏东县|
新竹县|
化州市|
泰顺县|
景泰县|
迭部县|
廊坊市|
天等县|
石门县|
平远县|
江陵县|
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