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中國古代佛具造影展(2-1)-14展廳-遼寧省博物館

清夜悠悠

<b><font color="#ed2308">佛教</font></b>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印度,<font color="#167efb">創始人為釋迦牟尼佛,后被尊為釋祖或佛祖。“</font><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佛”為古印度梵語音譯“佛陀”的簡稱,意為智者或覺者</font>。佛教在中國有二千余年的悠久歷史,最早經西域傳入,后逐漸發展與興盛。</div><div><br></div><div>佛像在佛教信徒傳經弘法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font color="#167efb">廣義上的佛像包括佛、菩薩、羅漢、明王、諸天等一切佛教造像。</font>早期佛教藝術品僅以寶塔、蓮花、菩提樹、法輪、足跡等表示佛陀的存在和活動。</div><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公元一世紀,佛像藝術產生于古印度,十六國時期,中國內地出現了真正具有禮佛目的、獨立供養的佛像。</font><div>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佛像主要是石刻造像和鎏金銅像,石造像以北朝和隋唐為主,金銅造像從十六國直至清朝。</div><div>這些造像總體上可分為<font color="#167efb">漢、藏兩種風格</font>,是我國文化寶庫中偉大的藝術瑰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div> <b><font color="#ed2308">漢傳佛教造像藝術</font></b><div>漢傳佛教指流行于中國內地,以漢語為傳播載體的佛教流派。在兩千余年的發展中,佛像藝術在中國漢文化影響下不斷發生變化,<font color="#167efb">南北朝清秀飄逸、隋唐典雅端莊、宋代寫實自然、明清淺顯世俗,</font>形成了具有我國漢文化特色的新的藝術形式。漢傳佛像藝術是中國佛教漢化的最生動體現,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璀璨奪目的明珠。</div> <b><font color="#ed2308">藏傳佛教造像藝術 </font></b><div>藏傳佛教造像是流行于我國蒙藏地區的佛像藝術形式,題材廣泛,風格獨特,與漢傳佛像有明顯區別,體現了蒙藏民族特有的宗教追求和審美情趣。</div><div>由于政治及地理等因素,<font color="#167efb">早期藏傳佛像藝術表現出明顯的外來藝術特點</font>。</div><div>從元朝開始,西藏歸入內地中央政府,藏傳佛像開始向中原形式轉化,元明清宮廷造像為這一時期經典之作,為藏式風格向中原藝術轉化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div><div>藏傳佛像藝術的演變之路從一個方面反映了西藏與中原地區密切的政治、文化淵源關系。</div> <font color="#ed2308"><b>漢式石刻造像</b></font><br>漢地石刻造像,大量地保存在石窟寺中,各地博物館及民間也有收藏。<div>不同歷史時期的佛教造像,不又是各時代藝術的縮影,也反映著中國佛教的興衰。</div><div><font color="#167efb">南北朝、隋唐是石刻造像的鼎盛時期</font>,造像制作精美、有紀年銘文,它們與現存石窟寺中的造像具有同等的歷史與藝術價值。<br><br><div><br></div></div> 石雕佛頭 北齊(550-577) 石雕佛頭 隋(581-618) 石雕佛頭 唐(618-907) 石佛彌勒坐像 唐(618-907) 石雕 釋迦 、多寶二佛并坐像 東魏或西魏(534-557) 石雕 菩薩坐像 隋(581-618) 石雕 觀音坐像 東魏(534-550) 造像殘石 唐(618-907) 白石觀音立像 隋(581-618) 白石觀音立像 北周大象二年(580) 石雕菩薩像 北齊(550-577)<div>石雕雙觀音像 隋(581-618)</div> 開皇十四年雙思惟像 隋開皇十四年(594) 石雕菩薩像 北齊(550-577) 石雕菩薩立像 北齊天保八年(557) 石雕菩薩立像 唐(618-907) <b><font color="#ed2308">漢式鎏金銅像</font></b><br>公元二世紀,中國已出現較原始的金銅造像制品,南北朝時期,形成了漢地風格。<div>北魏早期有較多的犍陀羅因素,晚期佛像出現“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帶”的式樣,隋代造像保留了北齊、北周的遺韻,格漸趨統一,唐代造像樣式堪稱完美,宋代佛像的宗教氣氛減弱,高度寫實,元明清三代由于藏傳佛內地的傳播,漢式傳統造像已呈衰落趨勢。</div><div><br></div><div>注:犍陀羅是一個位于中亞的文明和佛教中心,對佛教的大力提倡使其在犍陀羅等中亞地區獲得飛躍和更新,并傳入中國。犍陀羅的地理位置特殊,成為了絲綢之路的貿易中心和佛教世界的信仰中心</div> 銅鎏金 釋迦牟尼坐像 十六國(304-439) 1、3、4 青銅 釋迦牟尼坐像 北魏(386-534)<div>2 銅鎏金釋迦牟尼立像 北魏景明四年(503)</div> 銅鎏金釋迦牟尼立像 晚唐(806-907) 釋迦 多寶二佛并坐像 東魏-北齊(544-577)<div>釋迦牟尼立像 唐(618-907)</div><div>釋迦牟尼立像 唐(618-907)</div> 羅漢像 明(1368—1644) 羅漢像 明(1368—1644) 白石佛造像 隋(581-618) <b><font color="#ed2308">萬佛堂石窟</font></b> <b><font color="#ed2308">奉國寺</font></b> <b><font color="#ed2308">摩崖造像</font></b> 釋迦摩尼坐像 遼(916-1125) 青銅<div>釋迦摩尼坐像 遼(916-1125) 青銅</div> 釋迦摩尼坐像 遼(916-1125) 青銅 釋迦摩尼立像 遼(916-1125) 銅鎏金<div>釋迦摩尼立像 遼(916-1125) 銅鎏金</div><div>釋迦摩尼立像 遼(916-1125) 銅鎏金</div> 毗[pí]盧遮那佛 遼(916-1125) 銅鎏金 <b><font color="#ff8a00">阿嵯[cuó]耶觀音 大理(937-1253) 銅鎏金</font></b><br><br>佛教傳入洱海地區后,與當地原始宗教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滇密”一-阿吒力佛教。大理國建立后,阿吒力佛教的主神阿嵯耶觀音仍然是王室崇敬信仰的主要神祗[zhī]。觀音體態纖細修長,上身裸露,赤腳,頭戴蓮花寶冠,冠正中還嵌有一尊呈跏趺而坐的阿彌陀佛像,沒有明確的性別特征,俗稱為“細腰觀音”。是南詔大理國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具有濃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是云南古代佛教藝術的象征物。 觀音坐像 明(1368—1644) <b><font color="#ff8a00">獅吼觀音像 明(1368—1644)鐵</font></b><br><br>又稱阿摩提觀音,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之一。獅子吼意為以無畏音說法,如獅之咆吼。面相慈善,神態安祥。頭戴五葉花冠,花葉寬大,項戴珍寶瓔珞,垂發在肩。袒上身,下身著裙,衣帶飄揚。雙腿呈舒坐式,右腿曲盤,左腿稍前伸,坐在蓮花寶座中央鬃毛豎立、扭頭張口怒視的獅子上。常見有兩臂或六臂的,其典型標志是右手持有一支三叉戟,上纏一條蛇;或右手置膝上,左手持托有智慧寶劍的蓮花。<br><br> 觀音坐像 元(1271-1368) 木雕 彌勒菩薩頭像 尼泊爾 菩薩像 15世紀 北京 銅鎏金 菩薩像 15世紀 北京 銅鎏金 文殊菩薩像 15世紀 北京 銅鎏金 釋迦牟尼坐像 明(1368—1644)銅鎏金 <b><font color="#ff8a00">悉達多太子苦行像 明(1368—1644)銅鎏金</font></b><br><br>據佛經記載,悉達多太子出家后,其父凈飯王派五人伴隨他。悉達多帶領五個隨從來到尼連禪河邊的苦行林中,為尋求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進行極端刻苦的修行,堅持不懈達六年之久,身體極度消瘦,但仍沒有找到真正解脫的方法。此像表現的就是釋加牟尼成佛前六年苦行,在雪山修行時骨瘦如柴的形貌。這是佛教造像藝術的重要表現題材之一。<br><br> 毗[pí]盧遮那佛 明(1368—1644)銅鎏金 <b><font color="#ff8a00">摩利支天 明(1368—1644)銅</font></b><br><br><font color="#167efb">積光佛母,或謂作明佛母、摩利支天,在藏密中她被尊為光明女神。</font><div>其形象一般為三頭、八臂,頭頂有毗盧遮那佛之寶塔,正面頭為菩薩相,慈眉善目,左面為豬容、獠牙吐舌,右面為童女相。正面雙手張弓搭箭,其余各手分持金剛杵、鉤、線圈、繩索、無憂花。</div><div>此尊形象以踩踏豬身或乘坐豬車為明顯特征,拉車的豬有一只、五只和七只之例。佛母黃色身,具六臂,或游戲坐,或展立姿。<br><br></div> 阿閦(chù)佛 元(1271-1368)尼泊爾 <b><font color="#ff8a00">釋迦牟尼生像 元(1271-1368)</font></b><div><br>佛傳說,悉達多王子誕生沒多久就能站立,并朝東西南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腳下生出一朵蓮花,兩位龍王親自為他沐浴,他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而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原來,印度的習慣是尚右,所以太子誕生時,右手指天。但是中國漢地的習慣是尚左,因此中國漢地所造太子像多半是左手指天,這是不合佛經的。在一年之中,佛教徒在佛誕節要舉行“浴佛法會”。就是在大殿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即釋迦牟尼佛誕生像)。全寺僧侶以及信徒要以香湯沐浴太子像,作為佛陀誕生的紀念。<br><br></div><div>釋迦牟尼生像 明(1368—1644)</div><div>釋迦牟尼生像 明(1368—1644)</div> 釋迦牟尼生像 明(1368—1644) 觀音菩薩立像 隋(581-618) 觀音菩薩坐像 遼(916-1125) 青銅<br>釋迦三尊像 遼(916-1125) 青銅<br>觀音菩薩坐像 遼(916-1125) 銅鎏金 解說???觀音像 明(1368—1644)銅鎏金<div>日光菩薩像 明(1368—1644)銅鎏金</div> 文殊菩薩像 明(1368—1644)銅鎏金<div><br></div><div>菩薩坐像 元(1271-1368) 合金銅</div><div><br></div><div>觀音坐像 明(1368—1644)銅鎏金</div> <b><font color="#ff8a00">觀音菩薩坐像 </font></b><font color="#ff8a00"><b>明(1368—1644)銅鎏金</b></font><br><br>亦稱觀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等,中國佛教崇奉的四大菩薩之一。據佛經記載,觀音菩薩在過去劫已修行成佛,號“正法明如來”。但為助佛弘化,濟度眾生,遂示現菩薩之相。觀音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被稱為“西方三圣”。觀音菩薩可示現三十二種應化身形,救民于難,因而形象很多。在漢傳佛教中,多為手持柳枝和凈瓶的立像。 觀音菩薩坐像 明萬歷七年(1579)銅鎏金 <b><font color="#ff8a00">地藏菩薩像</font></b><br><br>因“安忍不動由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而得名,又以其“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誓愿而被稱為大愿第一的悲愿菩薩,地藏菩薩的信仰在隋末時開始流行,至晚唐地藏形象大量出現,早期的漢地的地藏造像多為菩薩裝,舒相坐式,盛唐開始造作手持錫杖的沙門形象的地藏造型,成為諸尊中唯一現聲聞身的菩薩。<br><br> 阿氏多尊者 明(1368—1644) 青銅 迦葉像 明(1368—1644) 銅<br><br>全名“摩訶迦葉”(Mó hē jiā shè),意為大迦葉。據《佛本行集經》和《增一阿含經》說,迦葉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中的一個婆羅門種姓,年輕時常修頭陀行,被稱為“頭陀第一”。<div>迦葉還是佛教第一次結集的召集人。據說,釋迦牟尼逝世的當年,大弟子迦葉召集五百和尚在王舍城七葉窟,共同憶誦佛教經典,這次重要活動,在佛教史上稱作第一次結集。<div>在造像上,<font color="#167efb">迦葉作一額頭皺紋深陷、雙眉緊蹙、飽經風霜的老者形象,常伴于釋迦之側</font>。<br><br></div></div> <b><font color="#ff8a00">阿難像 明(1368—1644) 銅鎏金</font></b><br><br>全稱是“阿難陀”,漢意歡喜、慶喜。據《佛本行集經》和《大智度論》說,阿難是釋迦叔父斛飯王的兒子,二十五歲出家,侍從釋迦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阿難最大的本事是“多聞第一",就是記憶力極好。故在佛教的第一次集結中,阿難一人誦出了全部經藏(佛教三藏經、律、論之一),佛經中開頭的第一句都是“如是我聞",就是阿難所說。在造像上,阿難為一富有朝氣的英俊少年形象,亦常立于如來之側。 <b><font color="#ff8a00">廣目天王像 明(1368—1644) 銅鎏金</font></b> <b><font color="#ff8a00">韋馱天 明(1368—1644) 銅鎏金</font></b> <b><font color="#ed2308">釋迦牟尼佛</font></b><br>釋迦牟尼為佛教之教主,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者”,佛為“佛陀”之略,意為“覺者”。<div>釋迦牟尼作為佛教之創始者,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北印度的迦毗羅衛城。姓喬答摩,名悉達多,為釋迦國的王子,他在29歲放棄了奢華的生活與未來的王位,削發易服出家,尋求解脫之道,35歲時成為覺悟者,即佛陀。在以后的四十余年中佛陀主要以王舍城與舍衛城為中心,傳播佛教,教化眾生,直至80歲涅槃。<br><br></div> <b><font color="#ff8a00">釋迦牟尼坐像 15世紀 西藏 紅銅鎏金</font></b> 釋迦牟尼坐像 10世紀 斯瓦特 紅銅<div>釋迦牟尼坐像 12世紀 西藏西部 合金黃銅</div><div>佛說佛法 11世紀 西藏西部 合金黃銅</div> <b><font color="#ff8a00">釋迦牟尼坐像 14世紀 西藏 合金黃銅錯紅銅</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釋迦牟尼坐像 16世紀 西藏 紅銅鎏金</font></b></div><div><b><font color="#ff8a00">釋迦牟尼坐像 14世紀 西藏西部 合金黃銅錯紅銅</font></b></div> 釋迦牟尼坐像 15世紀 西藏中部 紅銅鎏金 釋迦牟尼坐像 16世紀 西藏 紅銅鎏金<div>釋迦牟尼坐像 16世紀 西藏 紅銅鎏金</div> 釋迦牟尼立像 16世紀 西藏 紅銅鎏金 釋迦牟尼坐像 18世紀 北京 黃銅鎏金 阿閦(chù)佛 14世紀 西藏西部 黃銅嵌紅銅 藥師佛 清康熙(1622-1722) 銅鎏金 <font color="#ff8a00"><b>聚會樹 18世紀 北京 黃銅鎏金</b></font><br><br>聚會樹,又稱福田,即上師和所持本尊等聚置一法界之謂也。<font color="#167efb">臺座代表的是佛教所說的四大洲中間的大海,上有如意果樹,</font>樹上枝繁葉茂,鮮花盛開,果實累累。<div>在如意果樹的最上方是<font color="#167efb">上師五世達賴</font>。</div><div>其下方為<font color="#167efb">無量壽佛</font>,再下為<font color="#167efb">釋迦牟尼佛</font>,周圍是<font color="#167efb">十八羅漢、目犍連、舍利弗、四大天王,</font>最下方為<font color="#167efb">難陀和跋難陀二龍王</font>。</div><div>藏密修持最重師承,必須有上師灌頂開示才能修行有成,故有“事師如佛”之說。</div><div>所以,在一切“圣凡界”亦稱天地界的題材中,祖師始終居于中軸線最上方最顯赫的方位上。</div> <font color="#ff8a00"><b>阿閦(chù)佛</b></font><br><br>意譯“不動佛”,東方現在佛名。<font color="#167efb">密教以此佛為金剛界五佛之一,象征大圓鏡智,密號為“不動金剛"。</font>位于五解脫輪中之正東月輪中央。為金剛部之部主,前方為金剛薩埵,右方為金剛王菩薩,左方為金剛愛菩薩,后方為金剛喜菩薩。<br><br><font color="#167efb">阿閦佛之遍身皆作青色,以左手所被衣服兩角交過繞其手腕,以拳執之,上出兩角,右手按地。</font><br><br> ??彌勒佛菩薩像 明永樂(1403-1424) 北京<br><br>原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因其在未來世降生娑婆世界,繼釋尊之后成佛,故著佛裝,稱為彌勒佛。據佛典記載,彌勒現在兜率天弘法,教化天眾。在釋尊入滅56億7千萬年后下生,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濟度眾生。因其是未來佛,又呈菩薩相。菩薩現靜相,右舒坐或善跏跌坐,偶有交腳和站立的姿勢。雙手說法印,標識物有軍持瓶、佛塔等。彌勒菩薩在藏地寺院中多奉其大型造像,藏語稱“強巴”佛。 四臂觀音 18世紀 北京 黃銅鎏金 <b><font color="#ed2308">諸佛</font></b><div>原始小乘佛教尊釋迦牟尼佛為唯一而加以崇奉,世尊的形象經歷了從抽象到具象,從象征到具體的演化過程。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二世紀間大乘佛教興起,基于其“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的根本性理念和宏觀的時空觀念,釋迦牟尼佛只是眾多佛陀之一而非唯一,成道后的每尊佛陀又都有法身、報身、應身或化身的不同顯現,因此,<font color="#167efb">大乘佛教認為存在著所謂“十方三世恒沙數佛”。</font><br><br></div> 不空成就佛 12世紀 西藏西部 黃銅 <b><font color="#ff8a00">寶生佛 17世紀 北京 紅銅嵌金銀</font></b><br><br>密教金剛界五佛之一。位于金剛界曼茶羅成身會等五解脫輪中,在正南方之月輪中央。形象是左手如前執衣兩角,右手仰掌名滿愿印。<br><br>象征平等性智,為寶部部主,前方為金剛幢菩薩,右方為金剛寶菩薩,左方為金剛笑菩薩,后方為金剛光菩薩。《金光明經》卷一云:“有四如來...南方名寶相。”寶相如來即寶生佛。又《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八所舉十方三世諸佛中有“南方寶幢佛",亦即寶生佛。<br><br> 無量壽佛 17世紀 西藏 黃銅嵌金銀泥金 <font color="#ff8a00"><b>四臂觀音 18世紀 北京 黃銅鎏金<br></b></font><br><font color="#167efb">藏密本尊之一,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之一</font>。<div>其形象一面四臂,慈眉善目,頭戴五佛冠,第一雙手之右手持水晶念珠。左手持八瓣蓮花;第二雙手當胸合掌,雙足結跏跌</div>[jiā fū]坐于蓮花寶座中。另有四頭四臂相,為時輪院和歡喜金剛院所供養。其形象有四頭,為藍、白、紅、灰三色;有四臂,身體藍色,兩腳踏仰臥男體像。 <b><font color="#ed2308">祖師</font></b><br>祖師像是藏系造像中的重要一類。<div>祖師是指為佛教的發展傳播等作出過杰出貢獻的真實歷史人物,他們的形象為后世所供奉,在藏密中尤為普遍、系統與隆重,這是與密宗修行強調師承傳授有關。</div><div><font color="#167efb">所涉及的人物除教派的建立者、傳法上師及轉世活佛等外,還包括八到十三世紀時印度的密宗大師們,如著名的八十四大成就者、蓮花生大師、阿底峽尊者等</font>。</div><div>這類造像造型簡潔,以寫實的手法塑造出祖師的生前容貌,著意面部神情,無不生動傳神,是藏傳佛造像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現實主義的藝術作品。<br><br></div> 祖師像 18世紀 內地 黃銅鎏金 帝洛巴 15世紀 西藏 銅鎏金鑲嵌松石琉璃碧璽 布頓大師像 14-15世紀 西藏 <div>那波巴 14-15世紀 西藏 合金黃銅</div> 祖師像 16-17世紀 西藏 紅銅鎏金 宗喀巴 康熙(1662-1722) 北京 黃銅鎏金 <b><font color="#ff8a00">宗喀巴 17世紀 北京 木胎漆器</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蓮花生大師 17世紀 西藏東部 黃銅鎏金</font></b><br>是古印度烏仗那地方人,精通密宗教法,被稱為烏仗那大師。八世紀后半期時,受吐蕃贊普之邀入藏弘法,建立了西藏的第一座寺院一一桑耶寺,剃度了西藏的第一批僧人,為西藏舊派密宗奠定了基礎。因此,雖然他是寧瑪派的創建者,卻受到藏傳佛教各派的共同敬仰,其形象特征較為明顯。<font color="#167efb">通常頭戴五葉佛冠或類似于噶舉樣式的折沿法帽,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托顱器,肘彎處豎持骷髏天杖。</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b><font color="#ff8a00">宗喀巴 17世紀 西藏 黃銅鎏金</font></b></div><div>宗喀巴(1357年-1419年)生于青海湟中,是格魯派創始人,因他倡導徒眾戴黃帽、著黃衣,以別于其他教派,因此又俗稱為黃教。宗喀巴被視為文殊菩薩的化身而受到藏傳佛教諸教派最為普遍的崇奉。一般戴尖頂僧帽,雙手當胸結說法印,身左右各出莖蔓蓮花,分別托梵篋和寶劍,是文殊菩薩之標識性法物,象征宗喀巴具文殊菩薩之智慧德行。宗喀巴像是藏傳佛教中最常見的祖師像之一。<br><br></div><div><br></div></div> ??多吉 西藏 <b><font color="#ed2308">佛母</font></b><br>是密宗中特有的女性神像,在藏傳密教中尤其受到崇奉。佛母也稱明妃,<font color="#167efb">密宗經典中稱明妃為陀羅尼之別稱</font>。<div>藏密中佛母一般現安詳寂靜相,通常臉型俊美飽滿,《造像量度經》中稱為“芝麻面”,秀發紛披,削肩蜂腰,隆乳豐臀,極具女性身形之柔美,是藏傳佛教中最為生動的藝術形象之一。<br><br></div> <b><font color="#ff8a00">綠度母 明永樂(1403-1424) 北京 合金銅鎏金</font></b><br><br>藏密本尊之一。一頭二臂,慈容,全身綠色。半跏趺坐于蓮花日月輪上,其蓮花八葉,白色微紅。左右手均持烏巴拉花一枝,右足展,左足蜷。綠度母是從觀音菩薩左眼所生,乃二十一度母之主尊,具有拔濟眾生出種種苦難之功能。在西藏,綠度母被認為是西藏地方之守護女神,據說,勤修此尊法,能斷輪回之根,免除一切魔障、瘟疫病苦,消除一切水火、刀兵、盜賊等災難,并能增長壽命及福慧。凡有所求,無不如愿。 白度母 15世紀 西藏 紅銅鎏金 自在意母 清乾隆(1736-1795) 北京 黃銅 佛母像主尊 13-14世紀 尼泊爾 紅銅鎏金<div>蓮座 15世紀 西藏東部 紅銅</div> 綠度母 16世紀 尼泊爾 紅銅鎏金嵌松石 綠度母 15世紀 西藏 紅銅鎏金嵌寶石 白度母 18世紀 內地或蒙古 黃銅鎏金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旃檀[zhān tán]像</font></b></p><p class="ql-block">相傳釋迦牟尼上忉利天為其母摩耶夫人說法,因為優填王思念他,于是請目犍(jiān和qián)連主持,用旃檀木雕刻了一尊立姿佛像,并得到釋迦牟尼本人認可,此事見于《增一阿含經》和《報恩經》。雕像再現了釋迦牟尼的三十二種瑞相,亦名“瑞像”。所以后來就稱這種著通肩式袈裟,手結無畏、勝施二種手印,雙足并立的佛像為旃檀佛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不空成就佛</font></b></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密教金剛界五佛之一</font>。位于金剛界曼荼羅五解脫輪中北方月輪之中央。形象是左手如前執衣兩角,右手展掌豎其五指當肩向外,名施無畏,此決能施一切眾生安樂無畏,一切惡人不能惱害。此尊密號“不動金剛”,<font color="#167efb">為五部中業部部主,前方為金剛護菩薩,右方為金剛拳菩薩,左方為金剛業菩薩,后方為金剛牙菩薩。</font>此尊表五智中的成所作智。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為“不動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藥師佛</font></b></p><p class="ql-block">又稱藥師如來,大醫王佛,為東方凈琉璃世界之教主,《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載,東方有世界名凈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此佛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愿,愿為眾生解除疾苦,因此成佛。藥師佛形象一般為<font color="#167efb">左手持藥壺或托缽,右手捏一藥丸或一株藥草。</fon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無量壽佛</font></b></p><p class="ql-block">是阿彌陀佛的意譯,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又稱長壽佛,廣受信仰,代表壽命的延長,一般作雙手禪定持盛滿甘露的寶瓶。常與<font color="#167efb">白度母和尊勝佛母組合,稱為“長壽三尊</font>”。阿彌陀佛同時也是漢傳佛像中最常見的一尊,這與自東晉開始而大盛于隋唐的西方凈土信仰緊密相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金剛薩埵</font></b></p><p class="ql-block">佛教密宗菩薩名。“薩埵”意為有情、勇猛,合為勇猛之大士。金剛薩埵,又稱“金剛勇識"。是藏傳佛教密宗百部本尊之共主。其形象為一頭二臂,身色潔白,面相慈善,頭戴五佛冠,擁抱明妃,結跏跌坐于蓮座上。主尊右手在胸前持金剛杵,左手持金剛鈴置左股上。另有單體像,右手結無畏印,左手肋下持鈴,結跏跌坐于或立于蓮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金剛持</font></b></p><p class="ql-block">持金剛,也稱“金剛大持”、“秘密主”。在藏密中,金剛持被認為是釋迦牟尼講說密法時所呈現的形象,是釋尊的秘密化身,故又稱秘密主。其形象為寧靜的菩薩相,結跏跌坐,左手拿金剛鈴,右手拿金剛杵,兩手相交置于胸前。另一種形象是雙身像,擁抱明妃孫那利菩薩。鈴杵表示金剛部的菩薩摧毀魔敵時的智慧和法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尊勝佛母</font></b></p><p class="ql-block">毗盧遮那佛的化身。密宗長壽三尊之一。頭戴五葉冠,梳有高髻,三面八臂。主尊之面及八臂都是白色。左側面為紅色,右側面為藍色。每面額中又生一眼。主臂右手持金剛交杵,左手持繩索。右側第一手托阿彌陀佛像,第二手中持一支箭,第三手結施空印,第四手結與愿印。左側第一手持繩索,第二手持弓,第三手結施無畏印,第四手結施禮供印。手中托一寶瓶,瓶中插花。雙足結跏跌坐于蓮臺之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大威德金剛</font></b></p><p class="ql-block">又稱牛頭明王,是格魯派主修的護法神。形象為九頭三十四臂,九頭分三層排列,上一頭,為如來相,象征著他是阿彌陀佛化身而來。最下面七頭,頭頂紅發上豎,象征忿怒。上身飾瓔珞,下身圍虎皮,頂掛五十人頭骨串。主二臂抱明妃,其余手伸向兩邊,諸手皆持法器。有十六條腿,皆左展姿站立,左右腳分別踩八種人、獸和禽。下為單層覆蓮座。這些形象皆具象征意義,九頭表示大乘佛教的九部佛經;二牛角表示真俗二諦;三十四手加上身、口、意三業表示佛教修行的三十七道品;十六足表示十六空;左腳踩八種人和獸表示八種成就;右腳踩八禽表示八種自在;裸體表示脫離塵垢;座下蓮花表示脫離輪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文殊菩薩</font></b></p><p class="ql-block">是<font color="#167efb">智慧的化</font>身,全名文殊師利,意為妙德、妙吉祥。</p><p class="ql-block">漢地文殊菩薩多貌若童子,以<font color="#167efb">乘騎青獅為形象特征,文殊菩薩常與普賢菩薩侍于釋迦佛左右,分別表示佛智與佛理之別德</font>。密教中的文殊菩薩基本相容是結跏跌坐,右手與愿印,左手結智印,身兩側各出蓮花蔓,左花上置梵篋,象征般若之智一塵不染;右花上安智劍,喻般若如劍可斷一切無明,亦有右手持劍上舉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白度母</font></b></p><p class="ql-block">藏密本尊之一。長壽三尊(即無量壽佛、白度母、尊勝佛母)之一。其形象優美生動,慈目善眉,面容安詳,主要特點是身色為白,三眼,雙手和雙足心各有一眼,共具七只眼,故又被稱為“七眼女”。據說其性格溫柔善良,非常聰明,沒有秘密能瞞過她;故若有事相求,必熱心救助。白度母還被視為蒙古地方之守護女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吉祥天母</font></b></p><p class="ql-block">原為印度婆羅門教的主神,約于十五世紀中葉時,她被格魯派推奉為女性護法之首。在苯教中也是一位受尊敬的主神,神通廣大。她又稱為“榮耀女王”,有大吉祥功德于眾,故稱“功德天",系眾神之首,眾佛之母,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保護神。藏族信徒認為供奉她可以除災難,使人興畜旺。造像一般表現黃騾馱負吉祥天蹄行進于茫茫血海之上,有時還以獅面空行</p><p class="ql-block">奮和摩羯魚空行母等伴其左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羅睺(hóu)羅尊者</font></b></p><p class="ql-block">亦名“羅怙羅”、“羅護羅”,意譯“羅云”、“覆障"、“障月”、“執月”等。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p><p class="ql-block">一。據《佛本行集經》、《翻譯名義集》等載,為釋迦牟尼與耶輸陀羅的兒子,曾在母胎六年,于釋迦牟尼回鄉時跟隨出家當沙彌,為佛教教團有沙彌之始。據說開始時不能嚴守戒律,經訓誡后,精勤修習,被稱為“密行第一”,尤為沙彌所崇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那若空行母</font></b></p><p class="ql-block">是一種介乎神人之間,具智慧、能力、可凌空飛行的女性神。本是印度地方性神靈,后來為密教收納,成為印度金剛乘成就者的重要守護神。空行母在西藏密宗中,具備著神靈與世人的雙重特質。形貌多變,主要分為獸面與人面空行母。獸面空行母一般是兇惡的面相,人面者通常以舞立的姿態,單獨或與主尊共同出現。造型是各類神像中最富動感的一種。獸面空行母以獅面、熊面、虎面、摩羯魚面等數尊造作較多,人面空行母的具體身份一般難以辨識,以那若空行母最常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黃財神</font></b></p><p class="ql-block">又稱黃布祿金剛。布祿金剛是西藏主要的護法神,屬于財寶護法,布祿金剛既因給予奉侍者祿位財寶而可歸于財寶護法之列,又屬于金剛護法之一類。主要有黃布祿金剛、六臂布祿金剛,黑布祿金剛、騎龍白布祿金剛等數尊,若以膚色分別,則有黃、白、黑、綠、紅五色財神頗受信奉。諸尊呈金剛之常相,頭部比例較大,面相威而不怒,大腹便便,或站立,或游戲坐,也有騎乘異獸的,但均托捧吐寶鼠,這是作為財寶類護法共有的標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白哈爾</font></b></p><p class="ql-block">白哈爾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所奉世間護法神的主神。通稱“乃窮'、“乃瓊”。拉薩哲蚌寺山下有“乃窮寺”,其他有些寺院也有此護法神。原是霍爾地方保護神,在西藏建成桑耶寺后,成了桑耶寺保護神。白哈爾的形象也很復雜,他除了本身形象外,還有四個化身。現所見的是白哈爾身之王,或稱身明王護法。他司職東方海螺天宮。他<font color="#167efb">全身黑色,一面二手,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長杖,身著黑色綢布衣,頭戴黑絲帽,騎白色母獅。</font></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阳县| 吉水县| 长寿区| 太仓市| 开平市| 青浦区| 天镇县| 卢龙县| 东光县| 依兰县| 弥勒县| 通州市| 成武县| 民勤县| 三亚市| 葫芦岛市| 都匀市| 正蓝旗| 吐鲁番市| 塘沽区| 昆山市| 龙泉市| 永仁县| 张家川| 鸡东县| 南澳县| 加查县| 海淀区| 汾阳市| 射阳县| 随州市| 广安市| 临沧市| 石柱| 武清区| 屯门区| 斗六市| 大名县| 陕西省| 都兰县| 上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