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中國古代璽印展-13展廳-遼寧省博物館

清夜悠悠

中國的璽印有著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其與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藝術(shù)、宗教等密不可分,在各個領(lǐng)域都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成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div><br></div><div>宋之前,璽印雖是一種以實用為主的征信器物,但也形成了不同的藝術(shù)風格。</div><div><br></div><div>宋元時期,璽印的作用逐步擴大到書畫藝術(shù)領(lǐng)域和欣賞領(lǐng)域。明代中葉起,文人治印之風漸盛,篆刻又和文人書畫相結(jié)合,于是出現(xiàn)了明清至近代具有革新精神的文人篆刻藝術(shù),改變了璽印歷史的漫長進程。</div><div><br></div><div><br></div> 展覽分為先秦璽印、秦漢六朝璽印、唐宋遼金元璽印、明清篆刻、近現(xiàn)代篆刻5個單元,共展出479件璽印。 <b><font color="#ed2308">1、先秦璽印</font></b><br>先秦璽印發(fā)現(xiàn)于商周之際,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盛行,主要作為行施職權(quán)及征信憑證存在。古璽文字的章法自然,結(jié)體多樣,并出現(xiàn)了印鈕和印文具有差異的地域特點。春秋以后璽印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官璽的形制和文字具有規(guī)范性,私璽制作更注重便利和美觀,有的極為精工,并出現(xiàn)圖形璽、吉語印等多種品式。 <b><font color="#ff8a00">1-1 先秦官私璽印</font></b><br>先秦官私璽印質(zhì)地以銅為主,大多隨身佩帶,使用上主要為直接抑印或鈐于封泥,因而產(chǎn)生了相應的形制。璽印文字書法、布局技巧漸趨嫻熟,達到了樸實、生動、和諧的藝術(shù)效果。因各國的地域文化差異,在文字及形制風格上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特色。 <b><font color="#ff8a00">1-2 吉語印</font></b><br>吉語印也稱成語印,起源于戰(zhàn)國,盛行于漢代。先秦吉語印在內(nèi)容上大多是有吉祥、規(guī)誡意義的格言、成語,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和思想意識。這些印章字數(shù)不一,印面活潑多姿,每個時代各具特色,開創(chuàng)了后世“閑章”的先河。 <b><font color="#ff8a00">(井)歇</font></b><br><br>這是一枚戰(zhàn)國時期的三晉系氏名璽,銅質(zhì),壇式鼻鈕,璽面呈方形。戰(zhàn)國時期,我國姓與氏仍是不同的概念,“男子稱氏,所以別貴賤;女子稱姓,所以別婚姻”,直至秦并六國,姓、氏才“混而為一”。戰(zhàn)國時期諸國長期分治,文字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寫法風格,趙、魏、韓三國璽風格一致,歸為一類,冠以三晉系名。<br><br>此璽兩字璽文為鑿刻陰文,外圍鑿刻有方形邊框裝飾。璽文右側(cè)一字是井字的異體字,此璽即可讀作井歇。井字邑旁為典型三晉系文字寫法,璽文整體筆畫細勁,布局整飭沉穩(wěn),可以確定為三晉系氏名璽。<br><br>井氏,《穆天子傳》記載:“周有大夫井利",即在西周穆王時期就已有井氏。此璽形制略小于戰(zhàn)國官璽,璽文猶有金文遺風,是研究古文字和古姓氏的重要資料。 <b><font color="#ff8a00">司馬(生)</font></b><br><br>這是一枚戰(zhàn)國時期的三晉系氏名璽,銅質(zhì),壇式鼻鈕,璽面呈方形。璽面上的三字璽文為鑄造陽文,“司馬”二字構(gòu)形與三晉官璽“司馬”二字毫無區(qū)別,所以此為三晉系氏名璽無疑。三晉系“馬”字構(gòu)形與他國均有區(qū)別,即象征馬身花紋的筆畫平置,二或三劃;象征鬃毛的筆劃置于右側(cè),多三劃,全部或其中筆劃與馬身花紋相連;鬃毛上劃低于字的頂端。<br><br>司馬是先秦常見氏之一,諸國均有,《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說司馬氏“或在魏,或在趙、或在秦”。整體上看,此璽璽文筆畫纖細方折,字口規(guī)整,朱白分布均衡,具有獨特美感。 <b><font color="#ff8a00">百牛</font></b><br><br>這是一枚戰(zhàn)國時期的吉語璽,銅質(zhì),壇式鼻鈕,璽面呈方形,璽文為鑄造陽文。根據(jù)吳振武先生的《古璽文編校訂》,我們將璽文釋讀為“百牛"。<div>牛在先秦時期既是祭祀時的主要貢品,又是重要的家庭財富,“百”字是概數(shù),用以泛稱其多,“百牛”不僅是古人對更高社會地位的期待,也是對更多財富的向往,是反映先秦社會和經(jīng)濟的重要物證。</div> <b><font color="#ff8a00">正行亡(無)私<br></font></b><br>這是一枚戰(zhàn)國時期的箴言璽,銅質(zhì),壇式鼻鈕,璽面呈方形,璽文為筆畫規(guī)整的鑄造陽文一—“正行無私”四字。這四字意為修身正行,居官無私,是規(guī)諫勸誡之言,反映出先秦士大夫階層的思想意識和心理,是研究先秦社會習俗的實物資料。 <b><font color="#ed2308">2、秦漢六朝璽印</font></b><br>秦并六國,貫徹“書同文”政令,璽印的文字、鈕式趨向統(tǒng)一,與中央集權(quán)相適應的官印制度逐步建立,至西漢臻于完備。各級官印的質(zhì)料、形制確定了嚴格的規(guī)范,繆篆成為印章的專用書體,由此形成延續(xù)八百年的秦漢印系。東晉至南北朝常出現(xiàn)政權(quán)更迭,促使官印篆書走向蛻變,形制不再統(tǒng)一,制作較為粗獷。 <b><font color="#ff8a00">2-1秦漢六朝官印</font></b><br>秦代開始,官印制度等級界限漸趨明確,對印文、材料、綬帶長短及顏色等,都有詳細規(guī)定。秦印使用小篆,多為白文鑿印,惜傳世稀少。兩漢官印印文更為整齊,結(jié)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達到了印章藝術(shù)的高峰,是后世篆刻家學習的典范。六朝時期由于戰(zhàn)亂頻繁,倉促之間刻鑿而成將軍章和各種武官印數(shù)量較多。<br> <b><font color="#ff8a00">2-2漢封泥</font></b><br>在紙張未發(fā)明以前,古人多在簡牘上記寫公文等內(nèi)容,為嚴守機密和防奸杜偽,故在簡牘的繩結(jié)處加上軟泥,然后鈐蓋璽印,即所謂的緘。由于璽印在泥上的擠壓,鈐蓋后出現(xiàn)了翻“白”成“朱”的特殊效果和古拙厚重的藝術(shù)特色。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漢,魏晉后紙帛盛行,封泥之制漸廢。 <b><font color="#ff8a00">2-3漢私印</font></b><br>漢代私人用印是古璽印中數(shù)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子母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b><font color="#ff8a00">2-4肖形印</font></b><br>肖形印的印面只有圖像并無文字的一種古代璽印,起源可上溯至商周時期。肖形印在古代璽印中別具一格。由于用它鈐押的標記十分鮮明,甚至比刻出文字更加顯豁,使人一目了然,故沿用的時間很久,自戰(zhàn)國至元明,各代均加以使用。 <b><font color="#ff8a00">軍司馬印</font></b><br><br>這是一枚<font color="#167efb">漢代官印</font>,黃銅質(zhì)地,瓦鈕,印面呈方形,印文為鑄造陰文,筆畫圓轉(zhuǎn),字口清晰,是典型的漢隸風格字體。<br><br>漢代將軍領(lǐng)軍出征以部曲為單位編制,軍司馬為部曲官職中的一級,是大將軍的屬官。據(jù)《后漢書·百官》記載:“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其不置校尉部,但軍司馬一人。" <b><font color="#ff8a00">晉鮮卑率善佰長</font></b><br><br>這是一枚晉朝廷賜給鮮卑族部眾的官印,黃銅質(zhì)地,馬鈕,印面呈方形,印文為鑿刻陰文,筆畫方折,字口清晰。印文中的<font color="#167efb">“率善”指的是晉朝廷賜予親晉鮮卑部族的榮譽稱號,而“佰長”是官職名稱,意為百人之長。</font>此印鈕頭粗短而平伸,額高,頂有鬃毛,背無峰,鈕身仍留有鑿刻痕跡,寥寥幾筆就生動地刻畫出馬的形象。 <b><font color="#ff8a00">公孫衡印</font></b><br><br>這枚印為黃銅質(zhì)地,瓦鈕,印面呈方形。此印文的讀序是從右上依次讀為“公孫衡印”。印文字體與一般漢印文字平方正直不同,它的筆勢更為屈曲回繞,書體與傳世的“永受嘉福”瓦當相同,被稱為“繆篆”。<font color="#167efb">“繆篆”是流行于漢代的一種私名印篆刻方式。</font> <b><font color="#ff8a00">橋騎將印、橋伯印<br></font></b><br>這是兩枚漢代私名印,銅質(zhì),印面均為方形。它們也是一套子母印,母印獅鈕,子印瓦鈕。子母印又稱“<font color="#167efb">套印”</font>,母印腹空,子印可以像抽屜一樣套入其中,<font color="#167efb">最早見于西漢中期,盛行于魏晉六朝</font>。<div>兩印印文均為鑄造陰文,母印“橋騎將印”、子印“橋伯印”,我們推測,此印主人應該姓“橋”,名“騎將”,字“伯”。</div> <b><font color="#ff8a00">宜子孫</font></b><br><br>這是一枚漢代吉語印,銅質(zhì),龜鈕,印面呈方形。印文為鑄造陰文,“宜子孫”是秦漢時期社會普遍的習慣用語,常見于漢磚、墓券及銅器等銘文中。此印文表達出當時社會期待未來,希望子孫世代昌盛的一種公共愿望。 <b><font color="#ff8a00">梁鄒丞印</font></b><br><br>這是一件漢代官印封泥,封泥方形,黑色泥質(zhì),印面呈正方形。封泥是印章按于泥上作為實物和木制牘函封緘的憑證。此封泥就是將印章壓印在簡牘上方形印槽內(nèi)的泥封而形成的。印文篆書四字,文為“梁鄒丞印”,據(jù)《后漢書》記載,此印文中的“梁鄒”屬漢代濟南國梁鄒縣,也就是今天的濟南省鄒平縣。而“丞”是文官稱謂,在漢代每縣置丞一人,掌管文書工作。 <b><font color="#ed2308">3、唐宋遼金元璽印</font></b><br>唐承隋制,完成了用印方式由封泥向鈐色印的轉(zhuǎn)換,官印從此也形成新的體系。隋唐篆書印文圓潤疏朗,宋代趨向平實整齊,至金元時純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唐宋時出現(xiàn)隸楷書的官私印,書法清新質(zhì)樸。宋代開始流行簽字式的花押,印文的表現(xiàn)形式更趨豐富。遼、西夏、金、元曾以自創(chuàng)的民族文字入印,亦獨具特色。 <b><font color="#ff8a00">3-1唐宋遼金元官印</font></b><br>官印制度在唐代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印面開始加大,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朱文逐漸代替白文,印背開始有年號鑿款。宋遼金元的官印制度完全承襲了唐代官印制度,遼金元三代還偶用本民族文字仿效漢字篆體入印。<br>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2花押印</b><br><font color="#333333">花押印也稱署押印,是起源于宋,盛行于元的刻有花押樣式的私印。花押印將個人姓名或字號草寫為類似圖案的符號,兼具不易識別和難于模仿的作用。花押印皆為朱文,形式多樣,字體或楷或隸,皆具古拙凝重之美。</font> <b><font color="#ff8a00">褒州都督府之印<br></font></b><br>這是一件唐代官印泥封,白石灰質(zhì)地,近方形,邊緣整齊光滑,但從中間裂成兩段,右下角缺失。其正面鈐“褒州都督府之印”,為朱文小篆,筆勢圓轉(zhuǎn),疏朗自然,筆形和結(jié)構(gòu)呈稚拙之態(tài)。另外正面還有墨書小楷七行。背面以開裂處為中心有縱橫共兩道繩結(jié)痕,整體有壓印的竹條紋。<br><br>此泥封為羅振玉舊藏,匣蓋有他的題識。泥封上的墨書題記稱“梁州”,而所署官印卻為“褒州",是因為梁州曾在唐開元十三年更名褒州,開元二十年復稱梁州,州名已復舊,而未換新印,說明官印性質(zhì)已由職官印轉(zhuǎn)變?yōu)楣偈鹩 =Y(jié)合題記內(nèi)容,我們可明確獲知,此泥封是唐開元二十年梁州向唐宮廷進貢大蒜時封緘筐籠所使用的。<br><br><font color="#167efb">隋唐五代時期,是我國官印制度發(fā)展的變革時期</font>,此印印文的尺寸較秦漢增大了不少,而且是鈐[qián]印朱文,也就是使用印章蘸取紅色顏料蓋印出來朱文,而不是漢魏時期用印章壓印封泥,說明此時官印使用方式已經(jīng)轉(zhuǎn)變。唐代官印傳世極少,此泥封保存了唐代官印的遺留痕跡,是新的官印制度的重要載體,也是研究唐早期土重要資料。 <b><font color="#ff8a00">神射第十二指揮第四都記<br></font></b><br>這是一枚宋早期的官印,銅質(zhì),印鈕為無穿孔的扁方狀橛鈕。印面呈長方形,印身表面光滑,銅質(zhì)較好,印背刻“端拱元年五月鑄”,印鈕上部刻“上”字標示印文上下方向。印文為鑄造,字腔較深,約0.8厘米,內(nèi)容為“神射第十二指揮第四都記"十二字篆文。“神射”為步軍,據(jù)《宋史·兵志》記載:“兩浙州兵,舊號腰弩。雍熙四年改今名。”而最后的“記”字指軍隊中的低級將校官印。此印是研究宋代官印和宋代兵志的重要資料。<br><br>這枚印的篆文深刻,線條疏朗,相比唐代印章篆文規(guī)范不少,但較之后的篆文仍顯稚拙,是篆書復興的體現(xiàn)。宋官印在沿襲唐代官印制度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展,并在官印的鑄造、管理、使用方面都制定了相應制度,通過此印,我們可一窺唐印風格。 <b><font color="#ff8a00">封的<br></font></b><br>這枚印為銅質(zhì),印鈕殘缺,印面呈長方形,上刻楷書“封的”二字。我們推測,此印可能是商業(yè)中用以檢驗貨物時鈐印的押印。<br><br>私印的使用從南北朝之后處于消歇狀態(tài),受長期戰(zhàn)亂影響,人們選擇以簡便的手工畫押簽署取代印記的征信用途。北宋承接唐代社會經(jīng)濟的強盛基礎(chǔ),都市商業(yè)持續(xù)繁榮,在較長期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印記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它的確定性、鄭重性和不易仿摹且使用方便的特點,是畫押不能與之相提并論的。 <b><font color="#ed2308">4、明清篆刻</font></b><br>先秦璽印發(fā)現(xiàn)于商周之際,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盛行,主要作為行施職權(quán)及征信憑證存在。古璽文字的章法自然,結(jié)體多樣,并出現(xiàn)了印鈕和印文具有差異的地域特點。春秋以后璽印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官璽的形制和文字具有規(guī)范性,私璽制作更注重便利和美觀,有的極為精工,并出現(xiàn)圖形璽、吉語印等多種品式。 <b><font color="#ff8a00">4-1明清官印</font></b><br>明朝官印印文采用疊篆,官員的等級除了反映在金、銀、銅、木等不同的印材上,還反映在疊篆的不同疊數(shù)上。清代官印繼承了明制,稍有不同的是,清代官印為呈現(xiàn)出滿漢一家的思想,其印面文字使用左清篆右漢篆的形式。明清官印有嚴格的鑄鑿規(guī)范,事實上已無藝術(shù)特性。 <b><font color="#ff8a00">4-2明清文人篆刻</font></b><br>文人篆刻流派起自明代。明中葉石質(zhì)印章普及,便利了以藝術(shù)鑒賞為主要功用的篆刻創(chuàng)作。當時文人書畫的空前發(fā)展,也推動了和書畫創(chuàng)作有密切關(guān)系的文人篆刻的興起,由此引導出明清五百年間篆刻藝術(shù)波瀾壯闊的歷史。 <b><font color="#ff8a00">4-3明清印材</font></b><br>宋元以前治印大多以質(zhì)地堅硬的金屬為主。及至元代,王冕始以花乳石治印,因其質(zhì)地細膩溫潤,容易受刀,漸為普遍用料。明代以降,石質(zhì)材料越來越被印人廣泛采用。各類石章產(chǎn)地不同,質(zhì)地、性能和色澤也各異,最常見的有青田石、壽山石和昌化石,質(zhì)量上乘的石材本身也具備很高的藝術(shù)審美價值。 <b><font color="#ff8a00">4-4 印紐雕刻</font></b><br>中國印章歷來重視印紐雕刻,清康熙、乾隆之世,印紐雕刻題材多樣,技法純熟,福建壽山和浙江青田的印紐雕刻歷史悠久。而晚清與繪畫相融合的淺浮雕裝飾也頗為流行 <b><font color="#ff8a00">密盦[ān]秘賞丁敬</font></b><br><br>丁敬是清代書畫家、篆刻家。他工詩善畫,尤精篆刻,是“浙派篆刻”的開創(chuàng)者,為“西泠八家”之首。<br><br>此印為黃壽山石質(zhì)地,無鈕,印身長方,三面刻有邊款,印面刻朱文“密盦秘賞”四字。從印文結(jié)合邊款中,我們可知,印文中的“密盦”指的是丁敬的友人方輔,方輔在當時以善書法聞名,著有《隸八分辯》。這枚印章刻于清乾隆二十六年,是丁敬為回贈友人方輔所贈唐墨而刻。其印文為典型浙派篆法,邊款內(nèi)容豐富詳實,尤為珍貴,體現(xiàn)出文人交往意趣,是清代流派篆刻代表作品。 <b><font color="#ff8a00">漢學居趙之謙</font></b><br><br>趙之謙是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他篆刻成就巨大,對后世影響深遠,如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人都從趙之謙處受益良多。<br><br>此印為青田石質(zhì)地,無鈕,印身正方,其中一面刻有邊款,印面刻白文,也就是陰文“漢學居"三字。由印文結(jié)合邊款,我們可知,它是趙之謙為潘祖蔭所刻。潘祖蔭字伯寅,號鄭盦,其室名有八囍齋、滂[pāng]喜齋、漢學居等。他是晚清大臣,官至工部尚書,通經(jīng)史,精楷法,富收藏,其所用印章,如滂喜齋、漢學居等均出自趙之謙手。此印印文有漢印風范,為趙之謙刻白文印的代表作。 <b><font color="#ff8a00">不俗人皆竹陳介祺</font></b><br><br>這兩方印為一對,壽山石質(zhì)地,無印鈕,印身長方。印面分別刻有朱文“不俗人皆竹”和白文“聞香我亦蘭”共八字,篆文精細圓轉(zhuǎn),布局平衡。古代文人向來喜歡以蘭竹自比,此印文正是這種文人意趣的體現(xiàn),可由此體味文人思想。<br><br>陳介祺,字壽卿,號簠[fǔ]齋,是清代金石學家。他嗜好收藏文物,精于鑒賞,尤擅墨拓,著有《簠齋傳古別錄》、《十鐘山房印舉》等。<br><br>在兩印的印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邊款“丙午芳春之月作于萬印樓”。其中,丙午為清道光二十六年,也就是1846年。萬印樓是陳介祺的藏印樓,因集有三代及秦漢印七千余方而得名。 <b><font color="#ff8a00">多福多壽多男子潘西鳳</font></b><br><br>此印是用天然形竹根雕刻而成,無印鈕,印面刻白文“多福多壽多男子”七字。印身刻兩段邊款“老桐持三多以祝復堂”,其中<font color="#167efb">“老桐”是作者潘西鳳的號</font>,潘西鳳是清代竹刻家、篆刻家。工書法,精于刻竹,亦治印,名重一時。而“復堂”是李鱓的號,他是清代著名畫家,<font color="#167efb">揚州八怪之一</font>。由此,我們可知此印是潘西鳳為李鱓所刻。潘西鳳、李鱓[shàn]兩人分別都與鄭板橋為摯友,兩人一定也有許多交往。<br><br>此印印文“多福多壽多男子”是古人對于福壽最大的向往。從邊款中可知李鱓合福壽多男為一,潘西鳳刻此印以表祝福。<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揚州八怪:</font></b>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躍于揚州地區(qū)的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美術(shù)史上也常稱其為“揚州畫派”。在中國畫史上說法不一,較為公認指:<font color="#167efb">金農(nóng)、鄭燮、黃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font>至于有人提到的其他畫家,如<font color="#167efb">華巖、閔貞、高鳳翰、李勉、陳撰、邊壽民、楊法等</font>,因畫風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數(shù)詞,也可看作約數(shù)。他們大多出身貧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書畫往往成為抒發(fā)心胸志向、表達真情實感的媒介。 [1]揚州八怪的書畫風格異于常人,不落俗套,有時含貶義,因此稱作“八怪”。</div> <b><font color="#ff8a00">壽云平生真賞徐新周</font></b><br><br>這枚印為黃壽山石質(zhì)地,無鈕,印身長方,其中一面刻邊款,印面刻朱文“壽云平生真賞”六字。“壽云”可能是指王蕿<br>[xuān],他字壽云,我們推測這或許是王蕿所用收藏印。<br><br>徐新周,字星州,是吳昌碩弟子,他作印謹守師法,不逾規(guī)矩,邊款亦然,極得缶翁風神。吳昌碩晚年刻印,多由其代刀。<br><br>此印刻于清光緒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印文筆畫纖細圓轉(zhuǎn),朱白分布得當,是仿吳讓之的刀法所刻的朱文篆書。 <b><font color="#ed2308">5、近現(xiàn)代篆刻 </font></b><br>到了近現(xiàn)代,篆刻藝術(shù)進入了全盛時期,印家們已不再滿足于流派的門戶之見,而是從先秦印到明清流派之間融會貫通,銳意創(chuàng)新,形成個性突出,面目新穎而多元的局面。齊白石的篆刻老辣蒼勁,獨辟蹊徑,影響甚巨;王光烈善以彝器泉布文字入印,成就卓著,為近代東北翹楚;“毛澤東詩詞”篆刻集近代篆刻家力作,為本館館藏特色。<br>   <b><font color="#ff8a00">5-1近現(xiàn)代篆刻</font></b><br>受晚清治印風格影響的一些名家,至近現(xiàn)代仍繼續(xù)活躍于印壇,特別是一些書畫家,以治印為兼善,作品意趣率真,具有清新的風貌。刀法含蓄穩(wěn)健,風格典雅,章法多變,影響直至當代。 <b><font color="#ff8a00">完禪吳涵</font></b><br><br><font color="#167efb">吳涵是吳昌碩次子</font>,他承襲家學,嗜好文藝,游宦各地。民國十一年,也就是1922年,吳涵返回上海,任名畫家兼富商王一亭的秘書,此印便是刻于這一年。<br><br>這枚印為青田石質(zhì)地,無印鈕,印身長方。印身頂部有吳涵刻款,四周有王大炘線刻造像及邊款,印面刻朱文二字“完禪”。從邊款中我們可知,它正是吳涵為王一亭所刻。王一亭為民國時期上海著名書畫家、實業(yè)家與宗教界名士,1922年當選為中國佛教會會長。此印得王大炘[xīn]仿吳昌碩刀法線刻造像及邊款,又由吳涵刻“完禪”印文,可謂意義非凡。 <b><font color="#ff8a00">壽同金石王福庵</font></b><br><br>王福庵是西泠[líng]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刻印從浙派入手,兼取皖派之長,精研六體,追摹秦漢,于整飭中見渾厚之致。<br><br>此印刻于民國三十一年,也就是1942年,是王福庵晚期的作品。印為壽山石質(zhì)地,獅鈕,印身長方,其中一面刻有邊款,印面刻祝壽吉祥語“壽同金石”四字朱文。從邊款中我們可知,此印是民國時期著名政客汪大燮請王福庵為其父萬玉先生五十壽辰所刻。<br><br>印文“壽同金石”筆畫圓轉(zhuǎn),有金文風格,更有上追秦漢之意,寓意高壽,世代富貴。同時印鈕為母子獅,即所謂太獅少獅,有子嗣昌盛之意,也借諧音有世代高官之意。<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西泠印社</font></b>: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召集同人發(fā)起創(chuàng)建,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nèi)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國際性的研究印學、書畫的民間藝術(shù)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 <br>西泠印社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區(qū)孤山西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橋,北鄰里西湖,占地面積5950平方米,建筑總面積1090.29平方米,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社址內(nèi)包括多處明清古建筑,園林精雅,景致幽絕,人文景觀薈萃,摩崖題刻隨處可見,有“湖山最勝”之譽。 </div> <b><font color="#ff8a00">5-2齊白石篆刻</font></b><br>齊白石(1864-1957),名璜,字瀕生,號白石、三白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以繪畫著稱于世,亦工書法,精篆刻。齊白石的篆刻從趙之謙入手,上溯秦漢,經(jīng)過刻苦的努力,形成單刀直沖的率真風格,自成一派,影響深遠。 <b><font color="#ff8a00">雕蟲小技家聲</font></b><br><br>此印是齊白石為三子齊良琨所刻的印章之一,壽山石質(zhì)地,無印鈕,印身正方,其中一面刻邊款“如兒寶,白石”,印面刻白文“雕蟲小技家聲”。<br><br>齊良琨,字子如,自幼隨齊白石學畫,師從陳半丁,以畫山水、人物、花鳥、草蟲見長,既繼承了齊派傳統(tǒng),又兼具陳師秀美風格,20世紀50年代曾在遼寧省博物館工作。<br><br>此印印文為齊白石典型的單刀沖刀法所刻,文字力度深刻,氣息樸拙。“雕蟲小技家聲”既包含齊白石擅長篆刻與畫草蟲,又包含了齊良琨繼承了齊氏家學之意,表達出齊白石對齊良琨的肯定與期望,可謂舐犢情深。 <font color="#ff8a00"><b>5-3“毛澤東詩詞”篆刻</b></font><br>上世紀六十年代,以“毛澤東詩詞”為篆刻內(nèi)容蔚然成風,本館面向全國征集此類篆刻作品,眾多篆刻名家鼎力相助,故收藏頗豐。這些篆刻作品體現(xiàn)了時代特色,是近現(xiàn)代篆刻史的獨特篇章。 <b><font color="#ff8a00">5-4王光烈篆刻</font></b><br>王光烈(1880-1953),字希哲,沈陽人。為“關(guān)東三才子”之一。其自幼即喜篆刻,從“西泠八家”入手,仰慕趙之謙、吳讓之、吳昌碩等人,搜羅甲骨、刀布、瓦當及秦漢古璽,旁參甲骨文、陶文及漢封泥文字,晨曦摩挲,成為東北地區(qū)最有代表性的篆刻名家。 <b><font color="#ff8a00">祖印樓<br></font></b><br><font color="#167efb">王光烈是</font>近代東北書法篆刻第一大家,為“<font color="#167efb">關(guān)東三オ子”</font>之ー。此印刻于民國三十五年,也就是1946年,王光烈時年六十六歲,目力已經(jīng)很差,此印是其少見的晚期作.<br>印為壽山石質(zhì)地,獅鈕,印身長方,其中面刻邊款,印面刻朱文“祖印樓”三字,“<font color="#167efb">祖印樓”是王光烈的齋號之ー。</font>邊款中交代了王光烈的篆刻師承,并著重敘述了祖父王讓臣對其的教導與影響。王光烈收藏的大部分印章都是由祖父處繼承,有水源木本之思,因此他將藏印樓命名為“祖印樓”.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南县| 建宁县| 微山县| 门头沟区| 泊头市| 晋城| 攀枝花市| 神池县| 衡山县| 余干县| 中牟县| 馆陶县| 邵武市| 昌江| 福鼎市| 高台县| 婺源县| 峨眉山市| 琼中| 托里县| 嘉荫县| 榆树市| 西和县| 新晃| 永清县| 秀山| 奇台县| 本溪| 密山市| 利辛县| 兰西县| 英山县| 开封县| 临沭县| 万全县| 措勤县| 玉树县| 青川县| 封丘县| 扎兰屯市|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