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離別淮陰(現淮安)該有六十年了!1965年底,隨著父親一紙調令全家遷往鎮(zhèn)江,歲月一晃而過。如今已是古稀老翁對于淮陰只留下零星模糊的兒時記憶:軍營駐地、淮師附小、水門橋、低矮的平房、破舊的老街、高聳的鎮(zhèn)淮樓等等。</p> <p class="ql-block">淮安地標——鎮(zhèn)淮樓</p> <p class="ql-block">如今還能找到的淮陰老照片也就是跟父母兄弟的合影了。身后的磚瓦平房是搬到淮陰時最初的住宅,當年也算是淮陰比較好的磚瓦房了!</p> <p class="ql-block">兄弟四人合影。我那時十歲,是淮陰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三年級學生。</p> <p class="ql-block">我們家并非長居淮陰。父親所在的陸軍第12軍原來駐扎在浙江金華,1962年初移防蘇北,淮陰專區(qū)清江市為軍部所在地。我們<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那里度過了三年左右的時間。</span></p> <p class="ql-block">一份珍貴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我女婿的同事高峻知道我曾經在淮安生活過,作為淮安人,他熱情邀請我故地重游。好啊!年逾古稀思舊情懷,趁著腿腳還利索就走一回吧!</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淮陰專區(qū)(下轄清江市、淮陰縣、淮安縣、泗洪縣、盱眙縣、泗陽縣、沭陽縣、灌云縣、宿遷縣、漣水縣1市9縣),經過多次區(qū)域調整,八十年代為地級市稱淮陰市,現在更名淮安市。歷史上淮安(曾稱楚州)與蘇州、杭州、揚州并稱運河沿線“四大都市”,“中國大運河淮安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有“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淮安市舊稱“淮陰”、“清江”等等。秦時置縣。有2200多年建城史。境內有“青蓮崗文化”遺址。漕運樞杻、鹽運要沖,是“南船北馬交匯之地”,駐有江南河道總督府,漕運總督府。</p><p class="ql-block">所謂漕運總督相當于現在的交通部長,或者鐵道部長,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是交通運輸大動脈,水運、漕運是第一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當年12軍軍部駐在淮陰地區(qū)的清江市,下屬的野戰(zhàn)第97醫(yī)院駐在十幾公里外的淮安縣城。我曾經在97醫(yī)院住院,溜達院外得以參觀過鎮(zhèn)淮樓和周恩來故居,因此六十年過去了一直有記憶。那時的鎮(zhèn)淮樓比較破舊不失宏偉,駙馬巷狹窄房屋簡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經過整修的鎮(zhèn)淮樓巍峨雄居古色古香,是淮安古老而文明的象征之一。</span>鎮(zhèn)淮樓過去是淮安縣古城的門樓,又稱“譙樓”,意為城門上的瞭望樓,亦稱過“鼓樓”等等。</p> <p class="ql-block">清代時為鎮(zhèn)壓淮河水患,始名鎮(zhèn)淮樓。現鎮(zhèn)淮樓被辟為老淮安博物館展覽廳,樓四周建成市民公園。2002年,鎮(zhèn)淮樓為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鎮(zhèn)淮樓從南北朝時起,經歷晉、隋、唐、宋、元、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p> <p class="ql-block">鎮(zhèn)淮樓為磚木結構城樓式單體建筑物,下層為臺基,中有城門洞,上層為二層山樓,全樓通高18.5米,東西長36米,南北寬26米,造型優(yōu)美,敦厚堅實。</p> <p class="ql-block">古代南糧北運,船馬交匯,要從大運河穿長江,越淮河,才能北上。商船糧船到運河重鎮(zhèn)淮安,文武官員,巨商富賈,文人墨客甚至僧道名流,都要登鎮(zhèn)淮樓樓祭酒以祈福安全吉祥。</p> <p class="ql-block">據傳,因為是重要的漕運和鹽運中心,其國家級交通運輸中心地位的經濟繁榮程度,比當年東西向運輸的長江重鎮(zhèn)的武漢還要熱鬧。</p> <p class="ql-block">原籍淮安,畢業(yè)于蘇州大學,現工作在蘇州的小朋友高峻一路陪伴、導游,鎮(zhèn)淮樓前笑容可掬的陪我自拍。</p> <p class="ql-block">淮安駙馬巷因明朝洪武年間的駙馬黃琛而得名,更因為這里是周恩來的誕生地,而聲名遠近。1898年3月5日,周恩來誕生于駙馬巷的周家大院內,周恩來在12歲以前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駙馬巷生活。現在的周恩來故居就位于駙馬巷內。</p> <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女婿駙馬黃琛?原本是湖廣江夏人。他在朱元璋起義時投奔,擔任親軍,后因勇敢和忠誠被提拔為副指揮。朱元璋非常欣賞他,將自己的堂侄女嫁給了他,并破格封這位堂侄女為慶陽公主。?</p><p class="ql-block">黃琛在洪武元年(1368年)被任命為淮安衛(wèi)指揮使,常住淮安十四年。朱元璋下令在淮安為慶陽公主和黃琛修建了豪華的駙馬府,駙馬府旁的街巷被當地人稱為駙馬巷。</p> <p class="ql-block">駙馬巷在明朝初年得名后一直沿用至今,2016年1月,包括駙馬巷在內的駙馬巷-龍窩巷-上坂街街區(qū)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為“江蘇省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qū)”。</p><p class="ql-block">周恩來故居</p> <p class="ql-block">周恩來跟母親長相極似</p> <p class="ql-block">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對于周恩來的崇敬十分自然。</p> <p class="ql-block">說起來我十歲左右因病曾經在第97醫(yī)院住院,跟著病友大兵參觀過周恩來故居。印象中沒有掛門牌,只有一個老太太看門,據說是周恩來親戚,屋內有幾張周恩來父母照片,家具陳設等等。</p><p class="ql-block">陳年舊事的故居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淮安值得參觀的游覽景點還有:明清時的“漕運總督府院”,位于淮安府城中心,與南面的北宋鎮(zhèn)淮樓、迎熏門(南門),和北面的淮安府署在同一條中軸線上。</p> <p class="ql-block">淮安“扼江北之要沖,為南北交通之孔道”,縱貫淮安全境的大運河,便是當時南北交通的命脈。淮安市境內共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為大運河。共有2處遺產區(qū)(清口樞紐、漕運總督遺址)等。</p> <p class="ql-block">漕運總督部院遺址位于淮安市淮安區(qū)城區(qū)中心,是明、清兩代統(tǒng)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謹。</p><p class="ql-block">2002年8月,淮安市淮安區(qū)在舊城改造中挖掘發(fā)現了明清時期的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在明清遺跡下3米處還發(fā)現有宋元代文化層。在此興建了漕運總督署遺址公園,一座中國漕運史博物館。遺址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除了駙馬巷的故居,在淮安城區(qū)還有一處風景如畫的周恩來紀念館公園。兩地間步行約二十分鐘。</p> <p class="ql-block">紀念館公園里還有一座完整復制的周恩來夫婦辦公生活的建筑:中南海西花廳。</p> <p class="ql-block">?公開文獻綜述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地名包容性和地理位置的更適合?。其實,作為名人故里的淮安,周恩來故居的城市是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淮安市清江浦區(qū)是過去淮陰地委所在地清江市的區(qū)域,也是我當年就讀、生活過三年多的地方。距離這次下榻的位于淮安區(qū)的國際飯店約十公里路程,兩地間有城軌電車連接。</p> <p class="ql-block">尋訪兒時居住、讀書、玩耍的故地是此行的重點。六十年前淮陰與今天現代化城市相比不能同日而語了,只能借助百度地圖亦步亦趨的尋覓。首先是定位淮師附小。地圖導航標注著淮師附小的地址不下五處。首先來到距離清江浦區(qū)有軌電車終點站交通路站最近的一處。信步上前打聽打聽,感覺這里應該是我當年就讀的淮師附小,但是好像沒有學生就讀的樣子。敲門詢問門衛(wèi)校工:這里是不是六十年前的小學原址?他們也是一臉懵,畢竟他們是歲數也不到六十。支吾著指路:往前走幾百米的82醫(yī)院那邊軍營路才是淮師附小的校區(qū)。給出的答復讓人蒙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似乎沒有學生就讀的樣子但是掛著學校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向前走。</p> <p class="ql-block">據我所知,現在82醫(yī)院的地址應該是原來12軍所屬野戰(zhàn)97醫(yī)院的地址,再往前推應該是12軍移防蘇北淮陰時,軍后勤部的最初駐地,也就是我保留著的全家合影的那個院子。這個院子原來是淮陰地委黨校,后移交給了12軍后勤部成為軍營駐地。</p> <p class="ql-block">按照前面附小門衛(wèi)的指引,我又走到82醫(yī)院附近軍營路的淮師附小。現代化的校舍建筑讓我眼睛一亮,但是仔細想想,再看看地圖,感覺也還是不對。</p> <p class="ql-block">我的印象那時的淮陰還是比較落后的,從家庭駐地去淮師附小上學應該向南走過一片桑樹林。但是現在全部是高樓住宅,已經無從尋覓了。</p> <p class="ql-block">走了一個上午,打聽了不少路人、居民,幾乎沒有人知道原來的12軍部所在地,現在何方?</p> <p class="ql-block">從1962年初移防蘇北淮陰起,到我們家離開淮陰的1965年底,12軍軍部大概用了三年多的時間新建了司政后軍營大院,以及野戰(zhàn)第97醫(yī)院。辦公生活基本上安頓好了!然而,1967年的文革期間,12軍又奉調安徽“支左”,97醫(yī)院也隨行駐扎,至此就再也沒有回到淮陰了。</p><p class="ql-block">心有不甘的翻看著百度地圖,憑著模糊的記憶和街區(qū)方位,感覺第一個走到的淮師附小并且詢問門衛(wèi)的地方應該就是當年就讀的學校原址。可以比較明確的是82醫(yī)院的地址就是我們最初居住過的軍后勤部院子。而后來建成的12軍軍部營房大院只能從地圖上推測了,應該就是“愛民大院”地址吧!?</p> <p class="ql-block">水門橋是淮陰老城的一個標志,因為星期天隨父母逛街購物就要走過水門橋進入老城街道。盡管當年物資貧乏,商鋪很少,畢竟是城市中心還是有點印象。</p> <p class="ql-block">河下古鎮(zhèn)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西北隅,古邗溝入淮處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鎮(zhèn),是淮安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護區(qū)之一。這里曾誕生巾幗英雄梁紅玉、大文學家吳承恩等歷史名人。明清兩代這里曾出過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有“進士之鄉(xiāng)”之稱。吳承恩故居,是明代杰出的文學家、世界文化名人、《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的故居,坐落在淮安市淮安區(qū)河下古鎮(zhèn)的打銅巷巷尾。故居為古樸典雅的青磚小院,內有書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當然,現在淮安出名了!源自開國總理周恩來故鄉(xiāng)。歷史上淮安誕生過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民族英雄關天培、《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等。</p> <p class="ql-block">“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典故,說的就是淮陰侯韓信被譽為漢朝最會打仗的“軍事家”。</p><p class="ql-block">這次來故地重游,注意力放在了兒時記憶的尋訪,沒有去看看吳承恩故居和淮陰侯韓信祠堂應該是個遺憾。留待下次吧!</p> <p class="ql-block">感嘆時光飛逝,時過境遷。故地尋訪沒有獲得滿意的收獲,歌舞升平,酒肉歡宴,還是在小高的精心安排下,一段一段進行著。品嘗淮安特色美食,是此行最大的收獲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寿区|
竹山县|
黑山县|
旅游|
清水河县|
九寨沟县|
和平县|
四川省|
原阳县|
章丘市|
怀安县|
德州市|
天峻县|
新源县|
本溪|
上栗县|
彝良县|
娱乐|
青岛市|
南阳市|
金川县|
新竹市|
图们市|
九寨沟县|
伽师县|
娄烦县|
莆田市|
古丈县|
永登县|
木里|
闵行区|
上饶县|
团风县|
柳江县|
蒲江县|
炉霍县|
靖西县|
津市市|
甘南县|
新民市|
安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