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兒時的記憶里,最值得令人期盼的日子就是過大年了。</p><p class="ql-block"> 當那本厚厚的日歷撕到臘月的第一天,我們便掰著手指開始了對過年的倒計時當中。時間似乎過得很慢,冬日的太陽總是不緊不慢,按著自己的節奏從村東邊的榕樹頭頂慢慢地升起,又從村西頭的刺竹林邊慢慢地落下,天上那彎小船似的月牙漸漸地圓起來,又漸漸地瘦下去變成一把鐮刀。好不容易熬到月底祭祀灶神,大人們才從田地里褪下整天卷起的褲腳,將鐮刀鋤頭木犁鐵耙之類的各式農具收放入庫,家家戶戶開始忙碌起來,真正進入到過年的模式。</p><p class="ql-block"> 這個時候,每天趕集采辦各種年貨成了人們的頭等大事。隔天一次的集日,一大清早,通往北門江畔州城古鎮那條砂礫鋪就的公路上,人流絡繹不絕。大人們肩上都挑著一副沉甸甸的擔子,或是自家地里收獲的時令蔬菜,或是全家人熬夜編織的各式竹器,或是平常日子從牙縫里節省下來的糧食,緊趕慢趕,爭著趕到集上搶占個有利位置,早早賣個好價錢。待到自家的貨物出手之后,再挑著一對空蕩蕩的籮筐從街頭擠向街尾,一家家店鋪選購腐竹粉絲、糖果餅干、門聯年畫、香紙寶燭、煙花爆竹以及孩子們的衣帽鞋襪等等各式年貨,直至日頭偏西時,才拖著疲倦的身子圍到那熱氣騰騰的包子鋪前,站著犒勞自己饑腸轆轆的肚子。后生哥和檳榔妹們則不緊不慢在各個店鋪之間來回穿梭,這個店鋪量身裁衣,那個店鋪試鞋選襪,還要花上大半天的時間到美發店排隊燙頭染發,個個都為自己過年的著裝打扮不惜費盡心思耐心等候。</p><p class="ql-block"> 到臘月二十九,年貨都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人們便開始對自家里里外外一年來難得抽空打理的犄角旮旯和居家物件進行打掃清洗,俗稱掃屋。在我們家,這一天,兄弟姐妹人人上陣分工明確,兩個小妹打掃庭院巷口洗刷鍋碗瓢盆,大哥領著我們三個弟弟清掃墻垣屋頂擦拭桌椅床柜。按照父親的吩咐,從廳堂那古老的八仙桌和太師椅,到廂房的木床衣架,再到廚房里的米缸櫥柜以及日常吃飯的桌子板凳等等,凡是能夠搬動的物件全都得搬出庭院來一件一件的清洗晾干,搬不動的則要用濕布擦拭干凈。這些活兒并不輕松,要是在平時,我們早就一溜煙地跑得不見蹤影而任由父親跺腳吼叫了,但在這期盼過年的愉悅興奮的心境當中,我們竟然沒有一句怨言和一絲偷懶的念頭,大家搬進搬出,有說有笑,把那一件件有些年頭的居家物件擦拭得蹭光發亮一塵不染。</p><p class="ql-block"> 在一天天掰著手指頭的翹首以待中,大年三十終于如期而至。早上醒來,睜開惺忪的睡眼,母親早已變戲法似的在廳堂的八仙桌擺上了她親手制做的年糕白饃米爛以及調好的各種配料,滿屋子香噴噴的饞得我們口水直流。飽餐過后,上午要做的事情是貼春聯。這事由爺爺主持,我和大哥負責抹漿糊遞門聯扶梯子給父親打下手。爺爺小時候念過幾年私塾,每貼一副門聯,他都要搖頭晃腦平平仄仄地念上幾遍,然后左手捋著那把稀疏的白胡須,右手不停地指點父親:“這是上聯,貼在右邊;那是下聯,貼在左邊。莫弄反了。”時至今日,我對當年家里常貼的兩幅門聯記憶猶新,一副是貼在廳堂正中神案上方的“千年宗祖詒謀遠,萬代子孫繼述長”,其橫批是“源遠流長”;一副是貼在廳堂大門的“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谷滿倉”,其橫批是“五福臨門”。不止這些,院里院外,凡是能夠叫出名堂的地方,每處都要依據場所的不同貼上吉祥祝福的春條,如床頭貼“龍馬精神”,米缸貼“五谷豐登”,廳堂對面墻頭貼“吉星高照”,牛欄貼“水草長生”,豬圈貼“槽頭旺盛”,雞舍鴨籠貼“雞鴨成群”,巷口貼“出入平安”,等等,應貼盡貼,不落一處。等到中午時分,家家戶戶都貼好了春聯,屋里屋外村頭巷尾那一片片鮮紅喜慶的氣氛會讓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年就要到了。</p><p class="ql-block"> 除夕夜的氣氛是溫馨而融洽的。按照習俗,在這辭舊迎新的晚上,每家每戶都要焚香燃燭開門守歲。吃過年夜飯之后,我們將甘蔗蔞葉清洗干凈,分成五份整整齊齊地擺放到神案上,甘蔗壓著蔞葉,前面對應排列著五口小碗,里面裝著糖果餅干。父親先是給神案上的三個酒盅斟上酒,然后再將點燃的香燭恭恭敬敬的插到香爐上,于是,全家人便在這滿屋子跳躍的燭光和淡淡的清香中開始守歲迎候新年的到來。我們一邊嗑瓜子吃糖果餅干,一邊聽大人們嘮家常。爺爺總是不厭其煩的給我們細細講述家族祖上的延綿往事,父親則歷數一年來的勞作收成和來年的謀劃打算,奶奶和母親也不時地插話叮囑我們明天出門見人要說“恭喜發財”,小心別把新衣服弄臟……他們的語氣中,既有對如水流逝的歲月滿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即將來臨的一年充滿無限期待之意。屋外,爆竹聲彼起此伏,左鄰右舍騰空而起的煙花不時將庭院里的楊桃樹照得白亮亮一片,空氣中彌漫著一種令人興奮的火藥味。漸漸地,睡蟲爬上了眼皮,沒能等到子夜開門,我們手中攥著寓意健康平安的壓歲錢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夢鄉……</p><p class="ql-block"> 等到早上一覺醒來,年到了!庭院里灑滿了鮮紅的爆竹紙,一陣又一陣咚咚將將的鑼鼓聲從祠堂傳來,整個村子上空彌漫著一種喜慶歡樂的節日氣氛。大人們正在廚房里忙碌著,等我們一個個洗涮完畢,廳堂的八仙桌上已經擺滿了香噴噴的菜肴。圍著滿桌子碟裝碗盛的雞鴨魚肉,這些平日里難得一見的美味佳肴,饞得我們舉著一雙筷子不知從何下手。母親似乎明白我們的心思,微笑著輕聲說:“先吃一塊雞肉,慢慢來,不急。”我們卻慢不下來,一來確實是饞,二來是急著要穿新衣戴新帽去祠堂跟伙伴們玩耍,不到十來分鐘的時間,就狼吞虎咽滿嘴流油地填飽了肚子。</p><p class="ql-block"> 鄉下有句俗話:七月十四吃頓飽,正月初一得日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當中,大年初一是鄉親們最清閑的一天。吃過年飯,男女老少盛裝打扮傾巢而出盡情歡樂。祠堂及前面的曬谷場是最熱鬧的場所了,除了女人之外,全村的男人無論大小幾乎都聚集到這里。祠堂內,大人們一邊拱手作揖互道恭喜,一邊緊挨著在神案前一個接一個焚香燃燭虔誠地祭祀先祖。曬谷場上,青年后生們里三層外三層圍著那對牛皮大鼓輪番上陣,將其擂得山搖地動響徹云霄。整個上午,人們眉開眼笑,喜氣洋洋,祠堂內外人頭攢動,鑼鼓喧天,爆竹齊鳴。我們一幫伙伴像猴子一樣,左手捂著耳朵,右手捏一柱燃燒著的香燭,爭著搶著為祭祀的大人們一個一個地點燃爆竹,然后再從滿地鮮紅的紙屑中翻撿那些因為引信熄滅而沒有炸響的爆竹,將褲兜衣袋塞得鼓鼓的。到那噼噼啪啪的爆竹聲和轟隆轟隆的鑼鼓聲漸漸稀落下來,已是中午時分。祖宗祭過了,爆竹放完了,那對牛皮大鼓也差不多被擂破了,人們才三三倆倆地散去。</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下午成群結對逛山坡調聲,這是我們儋州北岸地區青年男女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項傳統活動。跟著村里的后生哥走出村口,放眼望去,一群群身著盛裝的隊伍正從各自的村落蜂擁而出。人們都不約而同地匯集到一起,不多時,那片空曠的北岸山坡已是人山人海,五顏六色的服裝匯集成一片色彩絢麗的海洋。來自四鄰六路的后生哥和檳榔妹們站成一排排一隊隊,手勾手,肩并肩,一前一后擺動著手臂,一左一右扭動著身軀,女隊一方明眸皓齒含情脈脈歌聲如小溪流水宛轉悠揚,男隊一方頭發錚亮目光炯炯歌聲似河水奔騰粗狂奔放,你方唱來我和去,一曲曲情投意合的山歌調聲久久地盤旋回蕩在北岸山上空。我們一幫小孩則樂顛顛地來回穿梭于一支支調聲隊伍當中,不時從褲兜衣袋里掏出上午從曬谷場上撿來的爆竹,偷偷地放到一隊檳榔妹的身后,再用后生哥們丟在地上還沒有熄滅的煙頭點燃,“砰”的一聲炸響,嚇得她們轉過身來時,我們已嬉笑著鉆到后面的人堆里去了。</p><p class="ql-block"> 農諺有言:"立春一年端,農事早打算。″從初二早上起,生產隊出工的打梆聲就從村中央的大榕樹傳到各家各戶,逍遙自在了一天的大人們又得重新卷起褲腳扛著鋤頭犁耙下地開始了一年的耕作。不過,對于我們孩子來說,快活的日子后面還有許多,初二、初三跟在一幫后生哥屁股后面到鄰近的木棠中和兩個鎮上逛街,初四盼著大姑小姨來家拜年拿紅包,初六跟在媽媽后面去姥姥家拜年還有紅包,元宵節到州城古鎮上看迎龍舞獅燒梅根……直到學校那棵鳳凰樹上傳來開學的鐘聲,年才算真正過完了。</p><p class="ql-block">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在我整個少年時代的記憶里,盡管鄉親們平時缺吃少穿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但過年總是如此地溫馨熱鬧歡樂喜慶。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吧,后來長期在外工作,我是每年都要攜妻帶子回到村里過年的。如今,人們已是衣食無憂,期盼過年的心境自然與從前有所不同,我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太喜歡那種喧囂熱鬧的場面,更多的是期盼那種親人團聚圍爐而坐燈火可親的人間煙火味。 </p><p class="ql-block"> 時光流逝,歲月不老。盡管社會在飛速發展變化,每到年底,兒時的年味仍然總是縈繞心頭。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游县|
区。|
金阳县|
莱芜市|
台前县|
SHOW|
邵阳县|
措勤县|
牙克石市|
郴州市|
南华县|
上饶市|
华安县|
信阳市|
宜阳县|
清涧县|
拉孜县|
福泉市|
咸宁市|
桦南县|
迁安市|
台南市|
特克斯县|
江孜县|
天门市|
西乌珠穆沁旗|
永德县|
石棉县|
广昌县|
塔城市|
乐至县|
滨海县|
鄂尔多斯市|
怀柔区|
华宁县|
保康县|
枣强县|
镇雄县|
建平县|
大埔县|
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