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漫話太原火車站的滄桑歲月</p><p class="ql-block"> 范淑文</p><p class="ql-block"> 甲辰中秋后的一個下午,閑逛解放路,來到時常光顧的太原古籍書店。隨便看看,信手翻翻,看到了《山西通志》第二十二卷之《鐵路志》。打開來細細過目,山西鐵路和太原火車站的建設發展過程的資料,使我這個老鐵路人駐足瀏覽,沉思良久,聯想良多。這些資料,穿越了時光隧道,再現了太原火車站的歷史,描繪了生動的變遷過程。</p><p class="ql-block"> 瞬間決定,我要筆記下來,留下些退休十幾年記念,以記念我自己在太原火車站工作近三十年的絲絲情懷;也完成潛藏心底多年的一個念頭兒——為我的火車站寫點兒什么………</p><p class="ql-block"> ( 一)</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紀初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分別建設和運營鐵路,蔚然成風。</p><p class="ql-block"> 1817年,英國修筑鐵路工程師斯蒂文森采用了長4.57米的鍛鐵鐵軌,兩根軌道之間的距離為1.435米,鐵路全長27公里。</p><p class="ql-block"> 時至1825年9月27日,斯蒂文森駕駛自己設計制造的蒸汽機車,以平均每小時13公里的速度開起來,列車沿路4萬多觀眾振臂高呼,祝賀人類歷史上這一不平凡的旅行。</p><p class="ql-block"> 于是,歷史記錄里,把1825年作為世界上第一條鐵路誕生日。</p><p class="ql-block"> 在第一條鐵路運營之際,尚沒有具備成型的車站,旅客從木板制的站臺上車,沒有站房。隨后,站臺上搭起了雨棚,給旅客遮陽擋雨。繼而修建了候車室、餐廳、衛生間等設施,形成了火車站的雛形。</p><p class="ql-block"> 1830年英國利物浦火車站,成為世界上第一座火車站。</p><p class="ql-block"> 回顧太原火車站的誕生或遷址,折射著近、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之下,公共建筑相應發展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光緒二十二年(1896)籌建的正太鐵路,到三十三年(1907)通車,太原第一座火車站同年竣工運營。</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太原火車站坐落于太原首義門外,車站設施簡陋,三(四)等小站。狹窄的候車空間,除了墻上掛有列車時刻表和票價外,站內僅有幾張長椅和冬天取暖的火爐。客運服務十分簡易,檢票員兼做衛生清掃員,以及進站報站員。 </p><p class="ql-block"> 太原歷史上的第一座火車站,由法國人設計建造,充滿了異域風格的巴洛克式建筑。 一個世紀以來,這座火車站見識了晚清、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不同的社會制度。</p><p class="ql-block"> ( 二)</p><p class="ql-block"> 在十九世紀鐵路發展的背景下,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唐胥鐵路(唐山至胥各莊)的建設,揭開了中國自主修建鐵路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19世紀末,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世界列強紛紛向中國輸出資本,劃定勢力范圍,搶奪鐵路修筑權。</p><p class="ql-block"> 受此影響,山西巡撫胡聘之奏請清政府,由山西商務局向外國借款,修建由太原到河北省正定縣柳林堡的正太鐵路,清政府正式簽訂合同,借款4000萬法郎。修建其間的技術和資金由法國人提供,合同簽訂從1902年至1932年間生效30年。施工伊始,由于地質復雜,資金不足,采用1米寬的軌距。全長243公里,山西境內170.7公里。1907年10月全線建成通車。</p><p class="ql-block"> 正太鐵路是山西第一條干線鐵路,它的通車極大地溝通了山西與各省的經濟文化往來,尤其是煤炭的運輸,為山西打開了出口門戶。</p><p class="ql-block"> 《孫中山在太原》一文有記載,孫中山乘正太鐵路專列,于1912年9月18日下午6時抵達太原,9月21日上午9時離開,三天里的63個小時,對于孫中山40年革命生涯來說只是短暫瞬間,但對于太原來說,卻是一抹有意義的城市記憶。</p><p class="ql-block"> 1907年太原火車站正式開通,開始辦理旅客運輸業務。然而,閉塞的百姓,對于火車這一新生事物,不僅陌生,而且畏懼,以致乘坐火車的人數寥寥無幾。為此,法國人在《晉陽公報》上登發廣告,推廣乘坐火車出行的好處。有趣的是,清政府的報紙,將正太鐵路列車時刻表,用半個版面連續刊載,以宣傳和普及鐵路乘車常識。</p><p class="ql-block"> 1932年3月1日正太鐵路借款的本息全部還清。鐵路接收委員會先后召開了14次籌備會議,于1932年10月25日舉行了隆重的接收典禮。</p><p class="ql-block"> 1933年2月接收手續全部完成,標志著正太鐵路由中方全權負責管理。 </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幼年時期的太原火車站,歷經動蕩年代歲月的洗禮。于1932年收歸民國政府。僅僅五年后,1937年,被日軍占領太原后,接管。日軍投降后,又被閻錫山接管。太原火車站直到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同年6月7日太原鐵路管理局成立,才收歸人民政府所有。</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變”前,太原火車站客流量不大,車站只售當日當次車票,亦可滿足旅客需求。</p><p class="ql-block"> 日偽統治時期,發售客票不指定車次。在客票有效期間,旅客可隨意乘坐各次列車。當時車站秩序混亂,衛生臟亂。</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太原火車站搬遷,移址至迎澤大街汽車站的西側,這是太原第二座車站的建成,也是建國初期發展的開始。</p><p class="ql-block"> 在候車室進站正門中央,懸掛著毛澤東主席的肖像。墻壁上的宣傳畫告訴我們,“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服務宗旨開始萌發。進站口醒目的“十滿意車站”背景下,候車室里,為旅客開設了軍人候車室、母子候車室和敬老席,設置了報紙、圖書、撲克、象棋、針線包和旅行藥品。客運主任馮漢杰提出“對旗乘車法”,解決了列車中部車廂擁擠超員,前后車廂旅客不滿的現象。進站口旅客們排著長隊,在“馬秉謙青年小組”的引領下,采取“對旗乘車法”引導旅客有序進站。站臺內大幅標語“歡迎最可愛的人凱旋歸來”,服務員們列隊迎接抗美援朝的戰士官兵們。出站還有延伸服務,“洋車”的聚集在出站廣場,服務員們扛著行李,抱著孩子送重點旅客上“洋車”。</p><p class="ql-block"> 隨著客流增長的需求,火車站為便捷旅客出行,在太原橋頭街開辦了鐵路客運售票所,預售車票,讓旅客出行安心。</p><p class="ql-block"> 1954年,太原售票所開始辦理電話售票,對20~30個單位可以送票上門。</p><p class="ql-block"> 1956年,開展“萬張售票無差錯”活動,學習推廣“陳嗣文八字售票法”,即一問、二收、三抽、四打、五核、六找、七唱、八記。并將售票方法和特點,編印成冊,推廣學習。</p><p class="ql-block"> 1962年,在“五好紅旗站、車”競賽中,太原市服務丙班,創造了“三邊、三包、六主動”服務,成為旅客出行的貼心錦囊。</p><p class="ql-block"> 1964年,開展“向雷鋒同志學習”活動,他們改變了服務態度和衛生面貌。在旅客出站高峰時,開多口出站,旅客出站迅速流暢,出站時間由21分鐘壓縮到7分鐘。</p><p class="ql-block"> 車站服務人員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成立了業余京劇團。1954年建國五周年之際,職工業余京劇團為旅客演出了《花木蘭》中的一場戲。行頭齊備,鎧甲裝束,護背旗連同飄帶神采飛揚,生動形象。演出之后受到旅客的喜愛!</p><p class="ql-block"> 諸如此類客運服務小事,簡單而淳樸,條件雖艱苦,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對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工作熱情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太原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兩座火車站,如今不復存在,《鐵路志》里留下了歷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 仿照北京火車站建成的太原站,于1975年6月1日投入使用至今。挺拔矗立在迎澤大街最東端,它俯視著寬闊的迎澤大街的繁忙流動;它妝扮著古老而現代的太原城市的繁榮繁華;它即是山西省會城市的地標性建筑;也是山西鐵路運輸的靚麗窗口。</p><p class="ql-block"> 此時此刻,它開始肩負使命、忠實履責,任勞任怨,恪盡職守。</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加速,旅客流量緊隨其后,呈井噴式增長。太原火車站面臨巨大的客運壓力,一票難求的出現,飆升為鐵路客運史上客流量的最高值。</p><p class="ql-block"> 為方便購買火車票,有幸結緣火車站工作的人員,或是人們值得炫耀的事。那個時候,身為車站工作人員就以此為榮。然而車站工作人員并沒有特殊待遇,只是在購票時,可以行方便之門。</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春運,為購買一張火車票,旅客頂著嚴冬寒冷,半夜來車站排隊。售票廳外的長隊,竟然排到站前廣場,人流洶涌,望票興嘆。</p><p class="ql-block"> 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客運能力遠遠不能滿足客運數量大幅增長的需求,一直持續到九十年代初。隨之而來的是,太原火車站的客服硬件能力也窘迫無比。</p><p class="ql-block"> 為此,這座建成不足二十年的火車站,迎來1993年4月,車站內部的改造擴建容量工程,要在鐵軌上方修建一座高架候車室。下面走火車,上面架起候車樓。</p><p class="ql-block"> 邊擴建施工、邊火車不間斷行車運營,難度之大史無前例。腳手架上工人施工,腳手架下旅客穿行。曾記否,施工伊始,四個站臺的硬化臺面全部挖開,每個站臺要挖15米深、1米見方的二十個樁基,四個站臺順次施工。第一站臺剛結束,施工后高高的土堆,和挖開的樁基孔,裸露在臺面,又開始第二站臺的施工。依此,四個站臺全部挖開,遠看,一個個土堆像是小山丘。而列車還在軌道上停車、開行、通過,穿梭不止;旅客仍就上車、下車、中轉,流動不停……</p><p class="ql-block"> 施工帶來運營空間狹窄,站臺留給上、下車旅客的只能走過一、兩個人的寬度,直接影響出站速度。前一趟下車的旅客還未走出站臺,后一趟到達列車已經進站。于是乎,車站將部分旅客列車分流至鄰站,以減輕站臺接送旅客的壓力;將時差相近的兩對客車,調開站臺,給下車旅客留足出站時間;客運員人人胸前帶一個口哨,緊急情況一聲長一聲短,需要人力配合連續三聲短哨。以此保證旅客的人身安全。</p><p class="ql-block"> 作為當時的火車站工作人員,念念不忘的場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一條狹窄的人行通道上,走過了多少旅客的身影,留下了多少客運工作人員的艱辛。</p><p class="ql-block"> 一年零三個月的施工結束,高架候車樓終于在1994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四個候車大廳寬敞明亮,鋁合金吊頂,大理石鋪地面。晉祠、云岡石窟、五臺山、鸛雀樓、應縣木塔等山西的各大名勝古跡,用鉑金鑲嵌在檢票口上方,給旅客留下難忘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時任省委書記胡富國同志視察太原火車站工作時說,高架候車樓的建成,就是要讓咱住不起賓館的山西的父老鄉親們,享受一下賓館的待遇!</p><p class="ql-block"> 1994年7月8日,高架候車樓開通使用后,旅客吞吐量增加了三倍。太原火車站由一等站,晉升為特等站。</p><p class="ql-block"> 太原站以升級為動力,繼續探索提高客運服務水平。時任黨委書記的王軍,敢為人先,提出“塑造新時期鐵路窗口形象”的理念,后簡稱“塑形工程”。他認為,現在的客運服務工作不能適應的客運需求,要從服務管理、工作方法上發生變革,使其成為最終提高客運服務水平的推動力。要讓旅客把車站的服務水平,服務人員的儀容儀表、語言態度等都能以形象的方式印在旅客心中。</p><p class="ql-block"> 由此,設立了“改梅方言服務法”、實行“上座檢票法”及“出站延伸服務法”等等。</p><p class="ql-block"> 記得,有一年冬天,候車室服務人員發現一位復員老兵,不慎碰傷頭部,鮮血流出。恰好正在值班的我,馬上請來太原鐵路醫院冬運小分隊的大夫,及時清理創傷,現場縫合,旅客趕上了接續列車,對我們的熱情服務到位非常滿意。</p><p class="ql-block"> “塑形工程”的實施,使出門在外的旅客感受了溫馨。旅客受益了,車站贏利了,也有了大量的回頭客。</p><p class="ql-block"> 太原火車站“塑形工程”的經驗,被北京鐵路局在全局推廣,在太原站召開了現場會,號召在全局推廣學習太原站的先進經驗。</p><p class="ql-block"> 短短數年內,鐵路運輸成為長途旅客運輸的主導,在運輸史上翻開了嶄新的一頁。</p><p class="ql-block"> 然而,鐵路客運在最受旅客追捧的日子不久,運輸客流的格局出現新變化。航空,公路運輸行業的迅猛發展,三家鼎立的局面形成。客運競爭激烈,旅客流向不可測,旅客出行多元化初步形成。“鐵老大”的壟斷地位發生動搖,鐵路客運開始走下坡路。</p><p class="ql-block"> 壓力產生動力,壓力逼迫出新的經營理念和手段。</p><p class="ql-block"> 太原火車站站前廣場、太原市的街頭巷尾出現了身披“人民鐵路為人民”的紅色彩帶的車站職工,舉著列車運行圖,在路邊提請旅客“回家”。打出“服務向航空看齊”理念,客運營銷戰在車站內外,此起彼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響。</p><p class="ql-block"> 尤為重要的是鐵路人的觀念,也悄悄的發生轉變。</p><p class="ql-block"> 2000年4月下旬,車站機關干部組成的特殊“列車員”,擔當起值乘太原至北京的客運服務任務。十多天往返五次,運送旅客六千多人,為鐵路創收50多萬元。</p><p class="ql-block"> 同時,《北京鐵道報》頭版刊出題為:太原到北京開出晝夜姊妹車——“鐵路大巴”挑戰高速公路。文章說,太舊高速公路開通后,太原至北京的公路豪華“大巴”投入運營,一度以其方便、快捷的優勢沖擊鐵路客運,從鐵路奪走了約40%的客流量。面對公路運輸的挑戰,借列車調圖提速機會,增開太原到北京全程8小時的Y268次旅游列車,與公路大巴展開競爭。到點好,停車少,速度快,乘坐臥鋪還可享受票價下浮40%的優惠。</p><p class="ql-block"> 出游的旅客們看好旅游列車Y268次,趟趟爆滿,實現了它開行的初衷。</p><p class="ql-block"> 聊到太原,值得人們留戀的,太原火車站肯定是其中之一。進站口上方,太鋼人李秀福設計書寫的“太原站”三個鮮紅的仿宋體大字,舒展宏闊,1975年使用后,經過多次整修美容,這三個大字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但是,那時的站場周邊環境,令人堪憂。</p><p class="ql-block"> 站臺,綠皮車的轟鳴聲,車廂里的嘈雜聲,是當年下海大軍充斥其中。</p><p class="ql-block"> 站前廣場,巡邏警車警燈閃爍,巡邏警察不時走動,回復旅客問詢,保證旅客安全。</p><p class="ql-block"> 廣場的臺階下面,接人的、攬客的、出租車等各種車輛無序停放,魚龍混雜。叫買聲、票販子混水摸魚。一度時期,這一塊頑疾病癥,哽堵在火車站人的心頭。</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車站多次向上級反映,將站前廣場歸還給旅客。經有關各方共同配合工作,頑疾得到治理。車站靚了,旅客樂了。</p><p class="ql-block"> 太原火車站是迎澤大街東起始點,向西俯瞰十里長街,一眼望穿她的壯麗美景。</p><p class="ql-block">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迎澤大街開啟美容美化修飾。從太原火車站向西到迎澤大橋,橋頭堡上的燈飾與太原火車站的時鐘遙相輝映,大街兩側,迎風獵獵的紅色國旗,通明的街燈,為節日的太原披上華美的盛裝。</p><p class="ql-block"> 值此節日盛事,太原火車站的又一次升華亮相。</p><p class="ql-block"> 諸君請看,升級后的站前廣場上寬闊大氣,石材裝飾盡顯端莊清爽。兩側接、送人的避雨連廊,古樸典雅。車站外觀與迎澤大街色相統一,香檳色下的廊柱、標識牌、新建連廊成為一道風景,金色寶蓮燈高聳入云,平面荷花透光盤寓意深遠,一同融入迎澤大街整體美景之中,彰顯出三晉第一街的風范。</p><p class="ql-block"> 人行,有地下通道,四通八達,與各路公交、地鐵無縫對接。</p><p class="ql-block"> 車流,有地下停車場。自駕車,或是出租車隨來隨停隨走。</p><p class="ql-block"> 為迎接旅客的到來,車站站臺在原有7座站臺10條軌道的基礎上,新擴建了一個站臺、兩條線路,由單純接發普通速度列車的站臺,升級為同時辦理高鐵和普通速度列車的混合業務,每天接發和通過列車約117趟。</p><p class="ql-block"> 這座百年老站,以其嶄新的容貌,在市區內,就近接納出行歸來的旅客。正如北京站之于北京,漢口站之于武漢,太原火車站之于太原一樣,是城市的一張美麗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 太原火車站運營39年后,2014年與之并行的太原南站開通運營。兩個火車站,猶如同胞兄弟般相輔相成,在一個城市里,肩負著相同的使命,演繹著新時代客運先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太原南站位于太原市小店區,它是石家莊至太原高鐵客運專線的重要配套工程。</p><p class="ql-block"> 毗鄰太原南站的商業區域,衍生了新的經濟版塊,房地產、酒店、餐飲、出租車等新業態的發展,帶動了就業,帶動了區域的創新發展。</p><p class="ql-block"> 智能管理系統的推廣介入,開啟無紙化乘車。電子客票是旅客“一證在手,全程無憂”的便捷通行證。旅客避免提前取票,憑著身份證在驗票口,刷證或刷臉,三到五秒鐘即可進站上車。自助機上,可隨時辦理購票、取票、退票、簽證,或領取報銷憑證等業務。</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旅客忘記帶身份證,手機里的12306鐵路客運鏈接小程序,在電子臨時身份證一欄里有具體操作辦法,引導旅客順利買票、進站、乘車。科技的力量,帶來出行便捷,令人難以想象。</p><p class="ql-block"> 太原南站以變應變,服從客運流量的要求,由以前四年一次的調整客運時刻圖表,變為“一年四次調圖”。隨時增減車輛,科學合理滿足需求。</p><p class="ql-block"> 今年十一黃金周,因《黑神話?悟空》的網紅,客流在太原暴漲,僅10月1日上車人數達到12.8萬,創造太原南站開通以來上車人數的新高。</p><p class="ql-block"> 百年的太原火車站,依然青春靚麗,它攜手太原南站,應用智能化手段,完成太原鐵路的客運服務。</p><p class="ql-block"> 筆記到這里,我要歇筆了。漫話千言萬語,道不盡我對這座老火車站的情愫,近三十年職業生涯的地方,揮灑青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綿綿的眷戀,我的火車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范淑文</p><p class="ql-block">簡介:山西省散文學會、山西省女作家協會會員,太原詩詞學會理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城县|
金门县|
寿阳县|
新宁县|
大邑县|
万宁市|
浦北县|
青田县|
葫芦岛市|
陈巴尔虎旗|
海晏县|
昌吉市|
北碚区|
阜阳市|
札达县|
铜川市|
庆元县|
华蓥市|
鄱阳县|
秀山|
嘉鱼县|
依安县|
德昌县|
镶黄旗|
五指山市|
沽源县|
红安县|
西乌珠穆沁旗|
博客|
宁津县|
嘉峪关市|
睢宁县|
衡阳市|
黄龙县|
集贤县|
永新县|
兴仁县|
页游|
泰兴市|
闽侯县|
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