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波羅的海,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與歐洲大陸之間,從地圖上看是個隱約的“Y”字母,或者更像個跪在那里演說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整個海面在丹麥、瑞典、芬蘭、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德國9個國家陸地環抱中。這是一片神奇的淡水海洋,直接飲用波羅的海的水可以為身體補充水分而不像其它大洋之水飲后會使人脫水。它所以含鹽量低,一是周圍多條河流淡水的匯入;二是因為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這樣的低鹽度海水更適合搞漁業,對周圍國家是極好的資源。這里還是航運要道,北歐及西歐的許多國家都靠它聯通世界。前些天鬧得沸沸揚揚的北溪天然氣管道,也位于波羅的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說起“波羅的海”總有人會問起名字的讀音問題,其中“的”為什么讀“dì”。這個詞的翻譯應該是在清朝,只要聽聽民國時期的錄音,就會發現那時“的”大都讀作“dì”。令翻譯者始料未及的是,在后來的現代漢語演變中,用作結構助詞讀“de”的頻率越來越高,使人們看到它就想讀“de”。當初若是直接用“迪、蒂”這類單音字做音譯詞就不會有這些麻煩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都在波羅的海東海岸,這三個小國家同病相憐,歷史上常被周邊的大國吞沒、瓜分,世人統稱它們為波羅的海三國。昨晚我們漂過波羅的海就是沖著這三國來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早上,在立陶宛克萊佩達港口登陸后直接坐大巴去了考納斯,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做過立陶宛20年首都的一座城市。其實從古代起,這里的光輝歷史一點也不輸給首都維爾紐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說起來,考納斯還是古羅馬人建造的。當初古羅馬人帕列蒙(Palemon)因懼怕瘋狂而殘忍的古羅馬皇帝尼祿,帶領家人逃到立陶宛。帕列蒙死后,他的三個兒子分割了這塊土地,其中考納斯(Kunas)分得涅曼河和涅里斯河交匯處的這片土地,于是在這里建造了城堡,發展壯大起來,并以考納斯的名字命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000多年前立陶宛大公國剛剛成立時,首都就在考納斯。從此考納斯的命運與它的國家緊緊綁在了一起,成為立陶宛的縮影。</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看到的立陶宛,只有6.5萬平方公里,比中國寧夏略大點兒,很難想象這片土地上曾經一度孕育過歐洲最大的國家之一:立陶宛大公國。憑借精明的聯姻、戰爭和外交手段,他們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國土覆蓋了白俄羅斯、烏克蘭大部分地區,以及波蘭、俄羅斯、拉脫維亞部分地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1263年,立陶宛向東擴張,奪取了白俄羅斯地區的大片土地,包括維爾紐斯地區,并入了立陶宛大公國的版圖。1323年,遷都維爾紐斯。在維陶塔斯大公執政期間(1392~1430年),立陶宛達到了鼎盛時期,然后經歷了與波蘭的三次聯合,16世紀還組建了波蘭立陶宛聯邦,一度把領土從波羅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當時它是歐洲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然而三百年的輝煌過后,便是無窮無盡的慘痛。如果把立陶宛歷史快速播放,你會看到它的版圖不斷縮小、滅亡;再滋生、再滅亡…… 由于外戰內亂,國力衰退,18世紀末被俄羅斯、普魯士及奧地利三次瓜分后滅亡,1795年后,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便成了沙俄版圖的一部分。一戰時期,這里兩次成為法國通往俄羅斯的通道,每次都遭其毀壞。由于立陶宛和波蘭合并時,大量波蘭人涌入維爾紐斯,成為主體,1917年沙俄滅亡后,波蘭和立陶宛先后復國,這座早已住滿波蘭人的城市與立陶宛東部地區又一起被波蘭控制并入了波蘭版圖。立陶宛只好第二次把首都放在考納斯,隨后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9年</span>蘇聯和德國的秘密條約中,把立陶宛劃入蘇聯勢力范圍,5年后整個國家被蘇聯收編,也就沒有首都可言了。1991年,被控制了半個世紀的立陶宛率先脫離蘇聯,重新立國,打響了東歐劇變第一槍。維爾紐斯再次成為首都,考納斯成了立陶宛第二大城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從克萊佩達港口到考納斯大約200多公里,路邊多為農田農舍,偶有一段森林,美麗的風景一如前面走過的北歐國家,但農舍建筑顯然簡陋陳舊了許多,這些大片的聚居一處的房屋,應是前蘇聯時期集體農莊的模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4年立陶宛加入北約、歐盟,2023年人均GDP2.848萬美元,雖然不能與北歐五國相比,但比起它自己的20年前,還是有了極大的改變。可見一個國家垮下去可能在一念之間,富裕起來卻不能一蹴而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波羅的海的風云變幻、東歐大地的烽煙起伏,為考納斯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這里成為最能感受立陶宛舊時風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考納斯有許多13至18世紀的古跡,市政廳、教堂、堡壘等,還有抬頭轉身間即可看到的雕塑、墻上涂鴉……讓你感到宗教與藝術彌漫在整座城市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們從<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代考納斯的心臟——老</span>市政廳與廣場開始觀覽。</p><p class="ql-block"> 建于1542年的考納斯市政廳屬晚期巴洛克式建筑,占據了廣場的C位,整個建筑通體潔白,兼具巴洛克、古典主義與哥特式風格。這是全歐洲第一座純白色的市政廳建筑,53米高的鐘樓如白天鵝的長頸,因而獲“白天鵝”之美稱。在沙皇統治時期,這里曾被改作東正教教堂,還曾作過沙皇行宮,如今是陶藝博物館,還是當地人最熱衷的婚禮舉辦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考納斯人以羅馬天主教為主要信仰,同時還有東正教和新教路德宗等,世界的三大宗教信仰匯聚一城,因而教堂特別多,市政廳廣場周圍就有5座,有的還是中世紀的歷史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東北角的考納斯大教堂又稱為圣彼得和圣保羅大教堂??技{斯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公元1624年,</span>在1895年被教皇利奧十三世升格為“大教堂”。歷史上屢遭損壞,多次重建,保留下了1895年修復后的巴洛克風格及15世紀哥特式的大窗子。1996年被列入立陶宛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們沿教堂外墻走去,盡管架起了棚檐,墻體上的壁畫仍然斑駁、漫漶不清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紅磚墻體帶著多次修復的痕跡。兩扇大木門更是顯出原木本色,整座教堂給人年代久遠,古樸莊重的感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進去完全變了風格,你在外面看著有多樸實,進門就有多驚異!它與教堂的外觀形成鮮明對比,處處展現出巴洛克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惟妙惟肖的雕塑;精美無比的壁畫;穹頂上的浮雕與圖案;壁龕里雕工精細的圣母塑像與耶穌塑像…… 整個教堂的裝潢,富麗堂皇,美輪美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壇上匯集了整個天堂的神像雕塑,<span style="font-size:18px;">栩栩如生地</span>圍繞著耶穌與圣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教堂的多次重修中,文藝復興時期的特色逐漸滲入,增添了人文主義精神,使神像趨于人性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所有雕塑從造型到眉目、發絲到衣折無微不至的精美。群像之間更是互相呼應,似有聲氣相通之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每一個雕塑中的人物都呼之欲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木雕墻上的圣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是教堂外圣母瑪利亞的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油畫中的人物也個個躍然紙上,構圖精妙老到;主從一目了然;色彩、光線營造的氛圍恰到好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油畫上鑲嵌金銀浮雕,曾在俄羅斯浮雕藝術家謝爾蓋科瓦列夫作品中看到相類的藝術手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連聳立在那里的管風琴,看上去都有哥特式教堂模型的感覺,整個教堂滿是藝術。教堂是寄托信仰的地方,工匠們把崇敬與虔誠化作不計體力的創造,幾代人前赴后繼,打造出最完美的結構和細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歐洲教堂的風格,開始看時覺得不太難區分,后來看多了便發現很少有風格純粹的大教堂。它們的歷史往往都有上百年或數百年時間,于是在政治變故與文化滲透中成為融合版的混血建筑,外行人只能看個大概,沒有細節辨析的功力。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看個熱鬧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廣場南面的圣方濟各·沙勿略教堂,是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巴洛克風格,始建于公元1722-1759年。蘇聯占領時期對東正教采取了措施,對其它宗教更是排斥,這座建筑沒像基督復活大教堂那樣當做倉庫,而是改作了體育館,直到1992年后才恢復為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考納斯牧師神學院,又稱圣貝爾納修道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后來走到自由大道的東端又看到一座藍色穹頂的新拜占庭式教堂——圣米迦勒大天使教堂,它建于1893年,看著很新,也120多年的歷史了。</p><p class="ql-block"> 考納斯的自由大道改造得更像歐洲的林蔭大道,而不再是前蘇聯式的大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基督復活大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為紀念立陶宛1918年復國而建,于1934年奠基,直到2005年才完工,前后建造了71年。其實1940年蘇聯吞并立陶宛時已大體完成,但在之后的近半個世紀中,一直用作貨倉、工廠,直到1991年立陶宛獨立,才作為教堂啟用。它所以被人們關注,是因</span>建造地基的石頭是從耶路撒冷取來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就這樣,在考納斯目之所及即有教堂的路上,匆匆走著,似乎來不及駐步觀瞻那些裝滿故事的教堂了。</p><p class="ql-block"> 可是當我們來到河畔,遠望那座被稱為“世界最長”的橋時,就不得不記下這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佇立在橋頭一側、</span>紅磚砌成的哥特式教堂,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1400年,是</span>考納斯<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古老的教堂——</span>圣母瑪麗升天大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鐘樓的建筑時間應該晚一些,它還可以為過往涅曼河的船只導航。</span></p><p class="ql-block"> 教堂最初的建筑源于一位大帝的故事,他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維陶塔斯(約1350年-1430年),那位為立陶宛大公國開疆擴土的英雄,中世紀立陶宛最有名的統治者。在抵御條頓騎士團的入侵中獲得大勝。大英百科全書評價維陶塔斯“無疑是在他那個年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東歐名人,而且他在戰場上英勇頑強,也擁有政治家的深謀遠慮?!?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遙遠的14世紀末,維陶塔斯大帝在涅曼河畔曾有過一次險些丟掉性命的潰敗,他自己差點兒被淹死在河中。獲救后感恩蒙圣母顯靈庇護,于是在河畔建起了一座羅馬天主教堂,以紀念飛升的圣母,這是考納斯的第一座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考納斯教堂多,雕塑更多。市政廳廣場上有幾尊名人塑像。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邁羅尼斯雕像,他是牧師與畫家,曾被蘇聯政權視為激進分子。于此立起邁羅尼斯的雕像,應該是立陶宛與蘇聯決裂的象征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廣場上的另一座雕像:1921-1931年考納斯市長約翰.維萊西。</span> 他像是剛剛下班,走出辦公樓的樣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堂小廣場上還有一座懸空仰臥的男子雕塑,沒有看懂創作者的旨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是神學院外墻邊上的一座雕塑——瓦蘭丘斯,19世紀<span style="font-size:18px;">立陶宛</span>最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薩莫吉希亞天主教區主教。立陶宛1993年版2拉特紙幣的正面就有瓦蘭丘斯的頭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米迦勒大天使教堂錯對面是一著名的男子塑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塑像旁邊是一座國家藝術博物館,以紀念藝術收藏家米科拉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立陶宛防御工事古堡廣場上的維陶塔斯大帝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除了人物雕像,街頭隨處還可看到充滿想象力的各種雕塑,彰顯出立陶宛人獨特的人文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螞蟻拄著手杖,馱著一背的糧食;蚱蜢戴著禮帽,<span style="font-size:18px;">拿著小提琴,</span>看到這兩個昆蟲的雕塑,想起一個寓言故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蚱蜢與</span>螞蟻》,上網一查,果真是俄羅斯伊·克雷洛夫的寓言。當用網絡翻譯出銅牌上的文字,才知道原來是在紀念俄羅斯第一個偶動畫大師拉迪斯洛夫·斯塔維奇(Ladislaw Starewicz),盡管聽名字頗為陌生,但他留給世界電影的龐大遺產,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1913年他將<span style="font-size:18px;">伊·克雷洛夫</span>寓言故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蚱蜢與螞蟻</span>》改編成了偶動畫,將木偶和動畫結合起來。當時就是在對面這座考納斯市博物館上映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街上有很多這樣的巨型涂鴉,且各有其名,這個叫“老智者”,還有“粉色大象”、“時髦女人”、“馬上的公主”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小的考納斯有40多座教堂、60家博物館、畫廊扎堆、雕塑滿街、涂鴉滿墻……每年的建筑節和設計周嗨到讓人驚嘆,這里的創意基因,超乎你的想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當我們來到涅曼河畔時,好遠就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稱作“世界最長”的維陶塔橋,其實它只有200多米。</span>是因為在俄羅斯統治時期,涅曼河是俄羅斯與普魯士的分界河,兩國的歷法相差13天,走過這座橋要用13天的時間,當然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最長”的橋了!但是,如果是從橋的另一頭走來呢?豈不是能穿越時間隧道的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河邊不遠就是建于13世紀,立陶宛最早的防御工事,而且是立陶宛惟一的有雙層墻保護的要塞,初建時墻體厚2米,高13米。1362年十字軍入侵考納斯,連續圍攻城堡3個星期,才突破防守,毀掉了城墻。1368年城堡重建,結構更為堅固。城堡原有4個堡壘,后來涅曼河的支流涅里斯河泛濫,將其沖毀,北部的城墻崩潰,如今只留下斷壁殘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考納斯的旅游結束了,接下來要去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又一個未知的世界。旅行不僅僅是打卡,更是一種與未知對話的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仓市|
灌阳县|
永和县|
博爱县|
防城港市|
辉县市|
前郭尔|
卢湾区|
犍为县|
普格县|
青铜峡市|
麻江县|
临泉县|
崇州市|
杨浦区|
浦县|
梁平县|
陇南市|
来宾市|
沙雅县|
略阳县|
蒙阴县|
盐亭县|
屏边|
扶余县|
高淳县|
姜堰市|
巢湖市|
赞皇县|
北辰区|
西青区|
怀安县|
九龙城区|
澳门|
湖南省|
岳阳县|
电白县|
永安市|
浦东新区|
花莲市|
色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