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近北京有三個希臘展,分別是國博《美的多元》、首博《希臘人 從阿伽門農到亞歷山大》和三山五園《邂逅愛琴海》。我已經看過前兩個,給大家介紹一下。如果對希臘歷史不了解,建議從首博的這個展看起,它是一個通史展,歷史脈絡清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提到古希臘,我們就會想到梭倫、菲迪亞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亞歷山大、歐幾里得、阿基米德等世界名人。作為西方文明源頭之一,古希臘文明具有獨特的魅力,為人類社會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一個成果璀璨的文明,支撐她的一定是一個淵源綿長、文化積淀豐厚、交流互動頻繁、充滿活力的社會。古希臘文明亦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個圖標設計的特別好,把重點詞都放在里邊了。從下到上分別是時期的先遠后近</p> 序章? 石器時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希臘這塊土地上,自公元前7000年開始,先民就已經建立起持久穩定的聚落,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希臘的新石器時代從那時開始,一直到青銅時代開啟而結束,這之間持續了3000多年的時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石器文化遍及整個希臘地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希臘中部的居民點,最重要的兩個是塞斯克洛和季米尼。此外,若干居民點也發現于馬其頓地區。這些居民點規模不大,當時大約有100-300名居民在每個居民點生活。這些新石器文化的遺址為我們留下了器具、人像、金飾等物證,為我們了解遠古的社會提供了豐富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人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雕像描繪了一名女子站立的形象,頭部長著鳥喙形鼻子。雕像的細部原先施以彩繪,現在還可以通過放大鏡找到一些痕跡。雕像便于攜帶,專家們推測它可以有多種用途,例如用在祈求豐收和生育的祭祀儀式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護身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件護身符的外廓像一個蜷縮起來的人,或者子宮里的胎兒。專家推測,這件文物可能在使用過以后得到了二次利用,后來改成一個吊墜,可能與生命循環的象征意義有關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石器時代中期(公元前5800-前530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件平底球狀罐的口沿外翻,體積不大,質量也不重,便于取放。據推測,這是一件飲食用器,適合在部落或家庭用餐時盛放一人份的食物。器物表面有雙色刮擦紋飾。這種紋飾需要在器物尚未烘干時,用刮片刮掉外部的層次,然后再將器物燒制成紅黃雙色的外觀。制作這類器物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和成熟的制作工藝。</p> 第一單元 愛琴文明 基克拉澤斯文化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3000年前后,最早的希臘文明出現在基克拉澤斯群島上,學界稱之為基克拉澤斯文化。基克拉澤斯文化的代表性文物是人物小雕像,其形態別具一格,是希臘遠古藝術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提琴形女人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屈臂女人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烤盤”形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克拉澤斯文化早期二期(公元前28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棕云母陶器含雜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一件“煎鍋”形器物,帶有叉形手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圖案中央是很多副船槳的無桅桿大船,在船前進的右邊方向還有一個魚的象征圖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種“煎鍋”形器用途不明,專家們推測,它們可以用作盤子、食鹽貿易的量器、天體觀測儀、祭祀用品或鏡子。</p> 米諾斯文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克拉澤斯文化之后,位于希臘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也出現了。米諾斯文明,也稱克里特文明,是希臘愛琴海地區的早期青銅文明之一,時間跨度為約公元前3000年至前1100年。留存至今的“米諾斯王宮”遺址見證了曾經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根據傳說中的國王米諾斯為這個文化命名,稱為“米諾斯文明”。根據古典時期的希臘神話,國王米諾斯是海洋的統治者,島上還有牛頭人身怪“米諾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器上的圖案表現了雅典英雄忒修斯殺死怪物“米諾牛”的神話故事。陶器正面描繪了忒修斯和米諾牛之間的搏斗。傳說克里特島國王米諾斯強迫雅典人進貢男青年和少女送給米諾牛喂食,忒修斯最偉大的功績是他在克里特島殺死了米諾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雙刃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推測為米諾斯文化中期三期(約公元前170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件文物為大型祭祀用斧,并帶有雕刻裝飾。雖然這把雙刃斧由金屬板制成,并非實用器,但它的圓形軸孔直徑有大約25厘米,說明它可能是為了被安裝在柄上而設計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把雙刃斧在20世紀初被發現于位于阿卡洛豪里的祭祀洞穴中,是眾多文物中的一件。這些文物包括大約20公斤的青銅器碎片和許多金屬文物,其中一些是在精心放置的物品堆積中被發現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米諾斯文明中期,大型的宮殿紛紛建立,成為政治和宗教權力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米諾斯文明中期的柱子就是這種上粗下窄的,展覽在布景上非常優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卡馬雷西風格是米諾斯文明古王宮時期最典型的陶器風格,在愛琴海地區非常受歡迎,是當時生產力發展的表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祭祀人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米諾斯文明的一類特色文物就是各種陶制人像,專家們推測這類雕像是用于祭祀,其中很多描繪的是神的形象,如最具特色的“揚臂女神”形象,是晚期米諾斯時代標志性的宗教符號。</p> 邁錫尼文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邁錫尼文明,因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強邦邁錫尼城而得名,其年代為約公元前1600年至前1100年。邁錫尼人通過與愛琴海、地中海地區的其他文明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促進了自身文明的發展。邁錫尼文明以其巨大的宮殿、城墻和貴族墓葬著稱,留存下來的藝術品,如金器和陶器也顯示了高超的工藝水平,成為希臘青銅文明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獅子門復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里必須說說施里曼。19世紀后半葉,德國商人海因里希·施里曼受到“荷馬史詩”所述內容的啟發,在土耳其和希臘多地展開調查,發現了特洛伊遺址,對邁錫尼等地的遺址進行發掘,從此揭開了邁錫尼文明神秘的面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邁錫尼的國王,就是《荷馬史詩》中遠征特洛伊的阿伽門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伽門農金面具”復制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希臘青銅文化晚期一期(公元前16世紀下半葉)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25厘米,寬26厘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土自邁錫尼衛城墓圈A的5號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件收藏于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復制品收藏于邁錫尼考古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件錘制而成的金面具描繪了一個帶有胡須的男子。面具靠近耳部的區域有兩個孔,用于將面具固定在逝者頭部。在墓圈A中一共發現了5個面具,只有這個面具生動地反映出逝者的面龐。施里曼認為面具的主人為阿伽門農,因此稱之為“阿伽門農金面具”。實際上,這個面具屬于一位邁錫尼的國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件復制品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由瑞士藝術家埃米爾·吉勒龍(Emile Gilliéron)制作。埃米爾·吉勒龍是希臘國王喬治一世的宮廷御用畫家,同時也為在邁錫尼發掘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施里曼</span>和在克諾索斯發掘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伊文思</span>工作。他與其子做了很多米諾斯文化和邁錫尼文化的文物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6年11月,施里曼在位于邁錫尼的城堡遺址內發現了墓葬群,被稱為“墓圈”,其中出土了大量隨葬品,震驚了整個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代號A的墓圈由圓形石墻包圍,內有許多小而淺的普通墓葬和6個大型豎坑墓,按發現順序從1到6編號。施里曼和希臘文物專家先后清理的這6座大型墓葬均為家族墓葬,總計埋葬了至少19個人,其中男性12人,女性7人,除了一名嬰兒以外,其他的人年齡都在25至40歲之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5號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號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該頭盔出土自位于斯帕塔的邁錫尼時期墓葬,從同一個墓葬中,還出土了動物牙骨制成的戴這種野豬牙頭盔的雕刻武士頭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野豬獠牙被縫在了皮革帽子的外面,形成了三行,中間被水平的皮革帶子隔開。頭盔底下一層為14顆獠牙,中間一層為13顆獠牙,頂部一層為10顆獠牙,頂部的獠牙已經被削成了更小的三角形。卷軸形的石膏紐扣為現代復制品,放在頭盔頂上,以恢復原貌。</p> 第二單元 城邦興起 荷馬時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邁錫尼文明崩潰以后,希臘歷史進入了一段相對沉寂的時期,文字消失,考古遺址較少,因此被稱為“黑暗時代”。相傳盲詩人荷馬的著作“荷馬史詩”所描述的社會生活情境就是這個時代,所以也稱“荷馬時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荷馬史詩”是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標志著西方文學的開端。雖然“荷馬史詩”公認創作于公元前9世紀到前8世紀,但是過去邁錫尼時代的那些英雄卻出現在史詩的情節中,我們也能通過“荷馬史詩”管窺邁錫尼時代和“荷馬時代”的一些社會風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荷馬頭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提卡黑繪陶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瓶身圖案描繪了《伊利亞特》中的一個場景:英雄阿喀琉斯殺死赫克托耳以后,用馬車倒拖著赫克托耳的尸體,繞他的摯友帕特羅克洛斯的墓跑了三圈,以示復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開是這個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瓶身圖案反映的是《奧德賽》中所記載的一個故事:路過海妖塞壬之地,任何人聽到塞壬的歌聲都會喪失心智地被吸引過去。奧德修斯為了聽塞壬的歌聲,命其他人都堵上耳朵,把他自己綁起來去聽塞壬的歌聲。兩個惡魔(可能是塞壬)為人面鳥身的形象,站在奧德修斯兩側的巖石上,一個彈著七弦琴,一個吹著雙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瓶身圖案反映的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個場景,也是當時最常見的題材之一:英雄阿喀琉斯年輕時被他的父親佩琉斯送到半人半馬的喀戎那里去接受教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瓶身圖案描述了英雄埃阿斯背著死后的阿喀琉斯的場景,包括埃阿斯和阿喀琉斯,場景中一共描繪了5名全副武裝的戰士。這一情節來自與荷馬史詩相關的特洛伊詩系(Trojan Cycle)。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和弗提亞國王佩琉斯之子。阿喀琉斯全身除了腳后跟(一說是腳踝)之外,其他部位都是無法被傷害到的,他死于腳后跟的一個小傷口,留給了我們“阿喀琉斯之踵"的俗語,意思是某人的弱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幾何風格指的是在藝術上,古代希臘世界在公元前9世紀和8世紀發展出來的一種藝術風格,主要指陶器繪畫風格。這些陶器上裝飾著清晰且結構分明的水平飾帶,由回文、十字、圓形等圖案組成,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成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幾何風格成熟時期,以公元前8世紀的雅典“迪皮隆”陶罐為代表,出現了對人的描繪,但是構圖簡單,具有強烈的幾何風格。之后,幾何風格被古風時代的藝術風格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件陶器的圖案描述的是葬禮時向死者遺體告別和送葬的場面。上部圖案人物形象剛健,高而瘦,上半身呈三角形;棺木下方畫有一只水鳥,同樣的水鳥還出現在陶罐垂直的提手下方;提手上部有浮雕長蛇。蛇作為冥界的標志,表示這件陶罐是喪葬用品,很可能用于盛放逝者骨灰。下部圖案描繪送葬隊伍,包括全副武裝的22名士兵。他們戴頭盔,手持“8”字形盾牌和兩只長矛并佩劍。此外還有連續的幾何紋裝飾圖案等。</p> 古風時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荷馬時代”之后的時代是“古風時代”(約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古風時代是各個希臘城邦逐步形成發展的時代。在古風時代,希臘人不再局限于希臘半島和愛琴海地區,其活動范圍到達了地中海周圍和黑海周邊地區,希臘人在這些地區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城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風時期也是造型藝術的形成期。繼幾何風格流行以后,來自東方的文化藝術通過貿易交往對希臘藝術產生了影響,而希臘藝術又通過吸收東方藝術之長,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人立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520-51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石高0.91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6年發現于伊瑞克提翁神廟以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衛城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個女人立像在衣服、臉部、頭發和飾帶上保留了許多彩色裝飾的痕跡。其頭部還殘存著一個青銅構件,原來應為驅鳥之用。發綹的末端和伸出的右手(用來為女神提供祭品),是由單獨的大理石制成并連接在雕像上。與其他一般的女人立像不同的是,這個立像穿著較短的長袍,長袍對稱地覆蓋住胸部,露出內衣的一小部分。衣服上的主要顏色是藍色和紅色,頭發施以棕色。雕刻家專業地描繪了精致的面部特征和服裝中豐富多樣的褶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專家研究,這個女人立像屬于公元前6世紀末敬獻給雅典娜祭壇的一組立像中的一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辛多斯貴族婦女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辛多斯墓葬群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塞薩洛尼基第二工業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被發現。其中辛多斯20號墓的年代為公元前510至500年,墓主人是一位女性,陪葬有50多件物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號墓的發現為我們深入了解古風時代的馬其頓地區提供了依據。墓葬出土的文物顯示了婦女的重要社會地位,還揭示了當時馬其頓在藝術上的特色,特別是金屬器和珠寶工藝的特點。</p> 波提埃亞首領的青銅頭盔和金覆口<div>公元前550年-公元前525年</div>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介紹到這,下期介紹第三、第四單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a href="http://www.xsjgww.com/59uwptnx" target="_blank">希臘人 從阿伽門農到亞歷山大2 首博</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武县|
漠河县|
洛南县|
潢川县|
都昌县|
旬邑县|
逊克县|
电白县|
平谷区|
仙桃市|
黔东|
渝北区|
右玉县|
桃江县|
健康|
如东县|
龙山县|
吉木乃县|
许昌市|
平安县|
玉田县|
句容市|
临江市|
于都县|
明光市|
宁阳县|
巢湖市|
东港市|
郓城县|
玉林市|
霞浦县|
上栗县|
佳木斯市|
东乡县|
永春县|
武川县|
沧州市|
阿克|
儋州市|
雷州市|
开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