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卜居增城久矣,方知增城有幸,于宋明兩朝先后出現(xiàn)了兩位青史留名的賢人,既是名臣也為碩儒。前一個是崔與之,后一個是湛若水。而湛若水似乎更以大儒名滿天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湛若水雕像 網(wǎng)上圖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jù)《百度百科》,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廣州府增城縣甘泉都(今廣州市增城區(qū)新塘)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大儒。湛若水早年拜名儒陳獻章為師,由于得到嚴師的耳提面命,學識大為長進,深得陳的賞識,因而成為白沙學說的衣缽傳人。明代嘉靖期間,歷任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兵部尚書,追贈太子少保。湛若水在繼承陳獻章學說的基礎上,以“隨處體認天理”為宗,提出“格物為體認天理”與“為學先須認仁,仁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理念,創(chuàng)立了“甘泉學派”,終至自成理學的一大門派,與王陽明的“陽明學”被時人并稱為“王湛之學”。湛若水在全國各地創(chuàng)辦書院近40所,弟子多達數(shù)千人,遍布大江南北,促進了明代心學的發(fā)展與繁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湛若水雕像 網(wǎng)上圖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最后一天,冬陽當空,溫暖如春,小吳帶著校長、阿良和我拜謁了湛若水墓和蓮花書院遺址,訪古探今,粗略體會這位圣賢的生平點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湛若水畫像 網(wǎng)上圖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驅車來到永寧街陂頭的天蠶山麓,只見路邊豎立一塊牌子,沿著旁邊荔枝園的山路往上行走,大概200米便可見湛若水墓。這是一座灰砂三合土板筑的墓,形似一把太師椅。占地很大,據(jù)考證是廣東省現(xiàn)存明墓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典型,氣勢恢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該墓隨山勢由上而下分成四級,第一級為墳頭,第二、第三級為拜臺,第四級為池座,池座的邊界已模糊不清。原有100多米的神道,現(xiàn)已被荔枝樹占領而不復再見。據(jù)記載,該墓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可惜在1989年遭盜掘破壞,墓碑被砸(現(xiàn)白云石碑是1991年其后裔子孫重立),中間開裂痕跡清晰可見,破棺棄骨,大部分石甕仲、石馬、石虎、石羊和彩繪小陶傭被毀或被盜。盜墓案后來告破,但僅追回小部分彩繪小陶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該墓2002年7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可惜修繕保護力度不夠,整座大墓破敗荒蕪,現(xiàn)存的一個石甕仲(文官)和石馬被隨意丟在池座邊上。石甕仲和石馬雖歷經500多年的風雨和劫難,仍栩栩如生,仿佛仍在訴說墓主燦若星辰的生平事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帶著遺憾和感慨,我們拜別湛若水墓,前往蓮花書院遺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巍巍南香山,斯文千古風。南香山古稱南樵,又名娥眉,湛若水創(chuàng)辦的蓮洞書院(今稱蓮花書院),就在當年的娥眉山上。南香山高434米,蓮花書院在大約300米處,依山勢而建,呈中軸對稱結構,坐西北向東南,左右有溪水蜿蜒流淌,建筑基址分布與湛若水《娥眉蓮花洞開創(chuàng)書館記》中的記載吻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網(wǎng)上圖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jù)文獻記載,明嘉靖十五年(1536),時任吏部尚書的湛若水告假回到增城,籌備興建娥眉山蓮洞書院、沙貝甘泉書館、羅浮山甘泉精舍和擴建西樵山大科書院,以備退休后輪流講學。當他看到娥眉山林幽泉碧時,認為是個讀書的圣地。為了選址和建筑蓮洞書院,他多次上山。當時留下來的古詩《諸友同游娥眉山蓮花洞有作》為這一善舉做了注腳。據(jù)記載,蓮花書院從選址到建成,花了差不多3年時間。據(jù)湛若水自述,為建蓮花書院,他不計得失,為此傾盡“一二十年俸入”也在所不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遠眺蓮花書院,在泉水潺潺、蒼翠掩映之間,獨一座書院靜默而佇。整個建筑呈高低不一的五級平臺分布,兩條小溪在此交匯,平臺從東南向西北逐級升高,最終通過一條中軸線上的臺階將彼此相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jù)介紹,經過考古發(fā)掘,書院整體布局保存較好,正堂、偏堂、講堂、門樓等基址清晰可辨,是明代湛若水創(chuàng)辦的40余所書院中目前唯一經過考古發(fā)掘且保存完整的遺址。區(qū)政府遵循“最少干預”的文物保護原則,提升了遺址可觀賞性。可惜湛若水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呈現(xiàn)不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蓮花書院最高一級石基往山上拾級而上幾十米,一塊大石上刻有“海闊天空”4個大字。駐足其間,極目遠眺,山下風光盡收眼底,山風拂來,海闊天空,別有意境。我等自是不知“海闊天空”勒石之初,是有何深意,我猜測大概是看到眼前之風景油然而生的心曠神怡之情,也可能由景入心,看作一種學問之心境,人生之心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湛若水生于增城,人生最后的足跡也落在這里。訪古探今,駐足于南香山上,山風習習,走在四百多年前的蓮洞書院遺址之上,不免慨嘆于先賢圣人之跡——增城,是風光秀美的增城,亦是文化深厚的增城,后人當賡續(xù)千年文脈,進一步挖掘和宣傳圣賢事跡和思想,修繕和保護好古跡,彰顯文化自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射洪县|
开封市|
拜城县|
克东县|
克山县|
邻水|
图片|
疏附县|
双峰县|
洪雅县|
湘潭县|
抚州市|
璧山县|
永嘉县|
林口县|
阳曲县|
南丰县|
林西县|
师宗县|
八宿县|
怀集县|
怀柔区|
宽城|
孙吴县|
友谊县|
玉门市|
五大连池市|
大新县|
锦州市|
洛阳市|
浦县|
蓝田县|
谢通门县|
塔城市|
奇台县|
大庆市|
遂昌县|
宜丰县|
平顶山市|
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