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4下午行程:《<b>拙政園</b>》 午餐后,一路閑逛, <b>拙政園</b>,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東北街178號。 漫步進入<b>拙政園</b>大門。 1961年,<b>拙政園</b>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12月,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b>拙政園</b>與<b>留園</b>、<b>網師園</b>、<b>環秀山莊</b>共同列入《<b>世界遺產名錄</b>》。 2007年,蘇州園林(<b>拙政園-留園-虎丘</b>)被評為<b>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b>。 <b>拙政園</b>的園林曾經多次易主改建。1860年至1863年,曾屬太平天國忠王府,民國時期,<b>拙政園</b>在李鴻章之侄李經羲名下。直到解放以后,<b>拙政園</b>才陸續修復完善,恢復了往日風采。 <b>拙政園</b>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也是蘇州古典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從《<b>通幽</b>》月亮門進入,開始游覽<b>拙政園</b>。<b>拙政園</b>的“<b>通幽</b>”之美,不僅體現在其物質形態上,更滲透在其文化內涵之中。 <b>綴云峰</b>,蘭雪堂北,山峰高聳在綠樹竹蔭中,<b>綴云峰</b>的形態自下而上逐漸壯大,其巔尤偉,如云狀,巋然獨立,旁無支撐。 漫步于園內,仿佛能穿越時空,與古人共賞這份幽靜與雅致?,邊看邊行,來到<b>芙蓉榭</b>。 <b>芙蓉榭</b>位于拙政園東花園內,面臨開敞的清池,為夏日賞荷之地,因荷花又名芙蓉,故得“<b>芙蓉榭</b>”美名。這也是江南園林中水榭的代表。 <b>芙蓉榭</b>室內裝修也極為精美,有雕刻的圓形光罩、方形落地罩門和古樸的窗格,蘇州園林的古雅書卷之氣表現得淋漓盡致。芙蓉榭里有一尊太湖石,猶如一個翩翩起舞的美女,身后屏嶂像是圓圓的月亮,傳說這是在一片荷花里翩翩起舞的嫦娥。 榭內湖石名曰 “<b>紫蓋峰</b>”,如果你仔細看石,表面的確仿佛有紫氣披拂的景象。<b>芙蓉榭</b>這里面是一塊<b>太湖石</b>,它很特別,一般太湖石都是灰白顏色,但它卻是紅顏色的,因此它也是東部景區,歸田園居的<b>鎮園之寶</b>。 時值深秋的荷塘,荷葉依然碧綠。 來至<b>天泉亭</b> <b>天泉亭</b>是<b>拙政園</b>東部的一座古跡紀念性建筑,它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莊重質樸,圍柱間有坐檻,可以坐歇欣賞。<b>天泉亭</b>的亭頂為八角攢尖頂,亭內有一口古井,相傳為元代大弘寺東齋的遺跡。? <b>秫香館</b>的名字來源于“<b>秫</b>”即高粱,象征著稻谷飄香的館所。這里原本是歸田園居的北界,墻外是園主的家田,因此建樓以觀賞農桑田園之景,秫香之名也因此得來?。 <b>秫香館?</b>,原為?秫香樓?,位于?拙政園?東部,面闊五間,為東園最大的主體建筑,單檐歇山頂,四面圍廊。 在<b>拙政園</b>中可以看到<b>北寺塔</b>,它是通過借景手法巧妙融入園林景觀的一部分,彌補了私家園林不能造塔的遺憾,使得園林景觀更加生動和幽深。 <b>拙政園</b>里最精妙的便是借景<b>北寺塔</b>。從<b>拙政園</b>的東園走過中園洞門,人在倚虹亭處抬眼望,就能看到借景的神來之筆,不遠處一座玲瓏寶塔露出大半個身段。 這一景,也成了<b>拙政園</b>的標志性景觀。 中部是<b>拙政園</b>的主景區,占地面積達78畝,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獨具江南水鄉特色。 蘇州<b>拙政園倚玉軒</b>是園中的一處重要景點?。<b>倚玉軒</b>又名南軒,位于<b>拙政園</b>的中部,靠近<b>遠香堂</b>的西北角,東西向,北臨池,西隅水與香洲相望?。 <p class="ql-block">?<b>倚玉軒</b>,是遠香堂的附屬建筑,東西向,兩者之間植高大的廣玉蘭樹。這種樹木在蘇杭的景區頗常見,葉片油綠肥碩,頗像橡皮樹,其花雪白,也很碩大,香氣濃郁。</p> <b>倚玉軒</b>采用卷棚歇山頂,結構輕巧,裝飾精致。 <b>倚玉軒</b>內的這塊<b>靈璧石</b>因其形狀獨特,被認為具有招財進寶的寓意,因此在游客中非常受歡迎。據說,從頭摸到尾,可以帶來順風順水的好運。<br><br> <b>拙政園</b>以其精美的布局和豐富的景觀而聞名。全園以水為中心,亭臺樓閣依水而建,池水面積占全園的三分之一。 <b>拙政園</b>中有一<b>廊橋</b>名為“<b>小飛虹</b>”,取意南朝鮑照詩句“飛虹眺秦河,泛霧弄輕弦”的詩意,故名“飛虹”,以彩虹比喻凌跨碧水的橋梁,是蘇州諸園中唯一的廊橋。 <b>拙政園</b>園內的建筑和景觀融合了中式美學,透過屋檐、窗欞、洞門觀景別有韻味,體現了蘇州園林的獨特魅力。 <b>蘇州拙政園見山樓</b>是一座具有江南風格的民居式樓房。它落于拙政園內,三面環水,兩側傍山。 <b>見山樓</b>的名字來源于近代大隱士陶淵明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體現了原主人對田園隱逸生活的追求。 <b>香洲</b>位于<b>拙政園</b>的東、西水流和南北河道的交匯處,三面環水,一面依岸,呈現出獨特的“<b>舫</b>”式結構。 船頭是<b>臺</b>,前艙是<b>亭</b>,中艙為<b>榭</b>,船尾是<b>閣</b>,<b>閣</b>上起<b>樓</b>,線條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當。不愧為中國古典園林中造型最為美觀的<b>石舫</b>之一。 <b>拙政園的長廊</b>是園中的主要景點之一,被譽為“長廊第一勝景”。長廊位于拙政園的中央,沿著湖泊蜿蜓而行,全長約700米。 ?<b>拙政園玉泉</b>是園內一處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景點?。它位于<b>拙政園</b>中園部分的主體建筑遠香堂的東南面,距今已有500年歷史?。據歷史記載,該井下接泉眼,井水甘冽,造園者認為井水水質與北京玉泉山泉水相似,因此取名“<b>玉泉</b>”?。 <b>蘇州拙政園遠香堂</b>為主景區的主體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遍植荷花,隔池與東西兩山島相望。 <b>遠香堂</b>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建筑景點,更是一個絕佳的觀景平臺,從這里可以透過四面的窗欞環視園內的山水、花木、亭臺樓閣等美景,仿佛置身于一幅立體的畫卷之中?。 <b>遠香堂</b>的名字來源于<b>北宋文學家周敦頤</b>的《<b>愛蓮說</b>》中的名句“<b>香遠益清</b>”,寓意著園林的高雅與清新,同時也體現了園主人對清雅高潔品質的向往?。 <p class="ql-block">蘇州拙政園<b>西園</b>原為“<b>補園</b>”,后經擴建,具有獨特建筑風格,是拙政園的重要組成部分?。</p> “<b>晚翠</b>”這一景象位于拙政園的<b>枇杷園月洞門</b>南面,是園內的一個重要景點?。<br>“<b>晚翠</b>”取自《千字文》中的“<b>枇杷晚翠</b>”,既符合<b>枇杷園</b>的特定場所,又生動地描繪了夕陽下園內蔥翠欲滴的美景?。 <p class="ql-block">?蘇州<b>拙政園</b>西南門處的<b>紫藤</b>是明代畫家<b>文征明</b>所植,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p><p class="ql-block">這株<b>紫藤</b>已有473年的歷史?。紫藤盤根錯節,枝條纏繞卷曲,每年春天都會盛開成“紫色瀑布”,極為壯觀,被譽為“蘇州三絕”之一?。</p> 南大門出口處有一口古井,據說大戶人家門口都會有一口井,寓意財源廣進和財氣匯聚。 從<b>南大門</b>出來便是<b>東北街</b>,<b>拙政園</b>的游覽行程結束,回酒店吃晚飯。 晚飯后,聽酒店員工說離酒店不遠的<b>蘇州盤門景區</b>有燈光夜景,我們便出酒店沿東大街往南走約10分鐘,來到<b>蘇州盤門景區。</b> <b>盤門</b>,古稱<b>蟠門</b>,位于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東大街49號,是在古盤門、古城墻和周邊名勝古跡基礎上形成的風景旅游區。 <b>盤門</b>是<b>蘇州古城</b>的“<b>吳都八門</b>”之一,是中國國內唯一保留完整的<b>水陸并列古城門?</b>。 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b>盤門</b>的古老與現代的交融,展現出一種別樣的風情。 夜色燈光照耀下的<b>瑞光塔</b>。<b>瑞光塔</b>是<b>蘇州</b>最早的<b>佛塔</b>,始建于三國赤烏十年,這座塔承載了蘇州佛教文化的厚重歷史,是佛教藝術和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p class="ql-block"><b>瑞光塔</b>位于<b>盤門景區</b>內,是蘇州現存的少數幾座宋塔之一,與<b>盤門水陸城門</b>、<b>吳門橋</b>共同組成了著名的“<b>盤門三景</b>”。</p> <p class="ql-block"><b>蘇州盤門景區</b>內<b>瑞光塔</b>旁邊的碑文介紹是太祖高皇帝御制<b>瑞光塔贊碑?</b>。這塊石碑位于景區進門的左手邊,鐫刻著<b>朱元璋</b>撰寫的“<b>瑞光塔贊詞</b>”,這塊石碑是蘇州名勝古跡中最大的一塊<b>御贊碑?</b>。</p> 五彩斑斕的燈光在建筑間穿梭跳躍,將<b>盤門</b>的歷史故事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呈現出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 燈光柱上,幅幅精美的工筆畫卷,緩緩展現在你的眼前,讓你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這份穿越時空的浪漫之中。 <p class="ql-block"><b>瑞光塔</b>不僅是蘇州古城的象征之一,也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它見證了蘇州的歷史變遷,承載著對未來的期許???。</p> 走在<b>盤門景區</b>的石板路上,兩旁是精心布置的燈光景觀,玫瑰花海、栩栩如生的小動物、盤門玩月、功夫熊貓等場景,在燈光的點綴下更顯生動與迷人,讓人忍不住駐足觀賞。 象形金魚花燈展示 <b>蘇州盤門夜景</b>如夢如幻,充滿歷史與浪漫情懷。 四周的燈光,為<b>盤門景區</b>披上了一層柔和而溫暖的光輝,每一處景致都顯得那么和諧而寧靜。它們見證了蘇州的興衰更迭,也承載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詩意與夢想。 當夜幕降臨,盤門水陸城門、麗景樓前放生池塘及千年瑞光塔在璀璨燈光映照下美輪美奐,別有韻味,尤其每晚5個演藝節目輪番獻演,仿佛將人們帶回了古時的繁華姑蘇, 魔幻燈光裝飾著樓臺亭閣,不時的變幻著色彩,疑似在天宮。 伴著如水般婉轉細膩的琵琶聲,坐在蓑衣船夫搖櫓的游船上,緩緩入場的彈琵琶女子,如詩如夢如畫卷,給人以無限想象與感受。 <b>瑞光塔</b>巍峨挺立,塔影婆娑,塔內曾藏有北宋時期的佛教文物,其中<b>真珠舍利寶幢</b>更是堪稱曠世之作,雖已移至<b>蘇州博物館</b>展出,但塔身本身的魅力依舊不減。 為了彌補頭天晚上因夜色迷蒙未能見得<b>盤門</b>真容,第二天下午我們又重新游覽了盤門,當然白天的<b>盤門</b>則是另有一番景色。 <b>盤門城樓</b>也稱“<b>將軍樓</b>”,古稱“<b>點將臺</b>”。該建筑高11.3米,寬15.48米,進深8.65米。為傳統木結構。 <b>盤門</b>的<b>水陸城墻</b>,上面有“<b>水陸縈回</b>”四個大字。<b>陸城門</b>分內外兩重,內外兩道城垣構成迷長約20米的方形<b>甕城</b>。古時戰守,誘敵至城下,從城上放箭、墜石,宛如“甕中捉鱉”,全殲入侵之敵人, 這個城門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修筑了,但是后面履有戰損,然后到了元未的時候,張士誠重建了整個城。在之后明清兩朝又不斷的加筑。 各種射孔、閘門、絞關石、防火墻一應俱全,在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戰爭的痕跡,欣賞到精美的古城墻和古老的運河。 “<b>盤門</b>”<b>水陸城門</b>并峙氣勢雄偉。 與<b>陸城門</b>毗連的<b>兩道水城門</b>,是溝通西南角城內外的水路通道。內外兩道水城門全用花崗巖石構筑,高大的城門洞,可容兩船并列而過。 每重門都在巨型閘門以控制水流。不難想象,當年盤門雙重水陸城門照臨大運河,車馬出入城關彩幡飄揚,船只進出水門扳舵擊槳的繁盛景象。 巍峨的<b>盤門城樓</b>、潺潺流過的<b>護城河</b>、古樸的<b>吳門橋</b>、精致典雅的<b>瑞光塔</b>,每一處景致都如詩如畫,讓人流連忘返。 “<b>盤門</b>”<b>水城門</b>遺跡是研究我國古代政防工事極在價值的實物資料,是一座適應水鄉城市的城堡建筑。 站在古城墻上放眼望去,江蘇省現存最高的單孔石拱橋、<b>吳門橋</b>橫跨在碧波蕩漾的大運河之上,兩岸景色盡收眼底,十分壯觀。 這里有著“北看長城之雄,南看盤門之秀”美譽的蘇州唯一的一座水陸城門景區。 <b>吳門橋</b>的壯麗,<b>吳門橋</b>始建于北宋元豐七年,是蘇州最高的單拱石橋,這座橋橫跨在<b>京杭大運河</b>上,連接著南北兩岸,見證了古代水利工程和橋梁建筑的輝煌成就。 “<b>北看長城雄偉,南看盤門秀麗</b>”,這是古建筑園林大師<b>陳從周</b>對<b>盤門</b>的評價。我們的腳步雖將離開,但心中那份對<b>盤門</b>美景的眷戀與對蘇州文化的敬仰卻愈發深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西县|
南木林县|
丹巴县|
上虞市|
虞城县|
彰化市|
揭阳市|
郯城县|
泸州市|
米脂县|
皋兰县|
富阳市|
垦利县|
九寨沟县|
乌兰县|
宣化县|
富锦市|
临武县|
眉山市|
合山市|
会同县|
泰宁县|
开原市|
凉山|
崇州市|
荆州市|
仙居县|
云林县|
沁阳市|
白银市|
通许县|
景谷|
灵宝市|
建水县|
葫芦岛市|
四川省|
汉沽区|
宿松县|
富源县|
涿鹿县|
梨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