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江西省博物館

晨曦3118

<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館,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區贛江北大道698號;是全省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建筑面積8.6萬平方米,展陳面積2.8萬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新館于2020年9月27日開館。</p> <p class="ql-block">江西地處亞熱帶地區,早期人類多以植物繁茂、食物充足的河谷、山地為中心活動。他們打制石器、采集植物、捕獵動物,過著游居和穴居的生活。在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內,江西形成了以潦河二、三級階地和樂平、萍鄉石灰巖洞穴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地點和遺址。</p> <p class="ql-block">左邊:石器</p><p class="ql-block"> 舊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 1998年江西省安義縣樟靈崗遺址采集</p><p class="ql-block">右邊:“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遺骸</p><p class="ql-block"> 舊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 1997年江西省萍鄉市宣風鎮竹山園洞</p><p class="ql-block"> 遺址采集。</p> <p class="ql-block">01:邊刮器 04:穿孔礫石</p><p class="ql-block">02:石錘 05:石鏟</p><p class="ql-block">03:石流星 06:石砧</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1962、1964年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距今一萬年前后,以磨制石器、原始農業和定居生活為標志,人類跨入了新石器時代。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發現的世界最早陶片和人工栽培稻植硅石,表明江西是世界范圍內率先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地區之一,開啟了萬年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時代晚期,遍布全省燦若繁星的氏族聚落,反映出江西史前歷史進入到社會復雜化階段,社會形態開始向早期國家過渡。</p> <p class="ql-block">左邊:人類頭蓋骨 </p><p class="ql-block">右邊:人牙</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豆</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1961年江西省修水縣山背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邊:長頸陶壴</p><p class="ql-block">右邊:印紋圜底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1961年江西省修水縣山背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鉞(yue)</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1983年江西省靖安縣鄭家坳墓葬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邊:帶銴(pon)陶壺</p><p class="ql-block">右邊:帶柄陶壺</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1990年江西省靖安縣鄭家坳墓葬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紡輪</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1990、1991年江西省靖安縣鄭家坳墓葬出土</p> <p class="ql-block">帶鋬(pon)壺形陶鼎</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1963年江西省靖安縣鄭家坳墓葬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邊:鳥形陶塑</p><p class="ql-block">右邊:石錛</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1985年江西省九江市神墩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鏃</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1991年江西省上饒市廣豐社山頭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邊:盤形陶鼎</p><p class="ql-block">右邊:釜形陶鼎</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1978年江西省清江縣(今樟樹市)樊城堆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鬶(gui)</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1974年江西省清江縣(今樟樹市)筑衛城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邊:釜形陶鼎</p><p class="ql-block">右邊:冠狀把手陶器蓋</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1978年江西省清江縣(今樟樹市)樊城堆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邊:雙孔石刀</p><p class="ql-block">右邊:石?(jue)</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1987年江西省新余市拾年山遺址岀土</p> <p class="ql-block">  夏商周三代出現了青銅器、文字、大型城垣、禮議中心等為代表的國家文明要素,開啟了中國王朝文明時代。</p><p class="ql-block"> 考古資料表明,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道共同構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贛鄱地區以樟樹吳城,新干牛城、大洋洲,九江蕎麥嶺,瑞昌銅嶺,鷹潭角山為代表的文化遺存見證了輝煌的中國青銅文明。</p> <p class="ql-block">左邊:獸面紋青銅鼎</p><p class="ql-block">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1957年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幸福水庫出土</p><p class="ql-block">右邊:弦紋青銅鼎</p><p class="ql-block">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1976年江西省新干縣中棱水庫出土</p> <p class="ql-block">乳丁紋青銅甬鐘</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63年江西省萍鄉市彭高公社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銅錞(chun)于</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64年江西省修水縣上杉公社出土</p> <p class="ql-block">20世紀70年代,吳城遺址的發現打破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陳說。吳城遺址具備了城邑性質的國家形態,這是迄今所知長江以南最早跨入文明門檻的方國。它既與中原文明密切聯系,又具地方特色,表明當時贛鄱地區存在著一支可與殷商文明媲美的方國文明。</p> <p class="ql-block">陶面具范</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江西省清江縣(今樟樹市)吳城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吳城先民祭祀場景。</p> <p class="ql-block">獸面紋青銅斝(jia)</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江西省清江縣(今樟樹市)吳城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鳳鈕青銅器蓋</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江西省清江縣(今樟樹市)吳城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獸面紋鳥耳青銅鼎</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5年江西省清江縣(今樟樹市)三橋鄉橫塘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邊:有段石錛</p><p class="ql-block">右邊:石斧</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93年江西省清江縣(今樟樹市)吳城遺址出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01:折肩陶罐 02:四系折肩原始瓷罐</p><p class="ql-block">03:圈點紋陶體 04:云雷紋折腹陶孟</p><p class="ql-block">05:陶豆 06:雙耳斂囗筒形陶罐</p><p class="ql-block">07:菱形紋雙系原始瓷罐</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江西省清江縣(今樟樹市)吳城遺址出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左邊:原始瓷器蓋</p><p class="ql-block">右邊:編織紋折肩原始瓷罐</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4、1986年江西省清江縣(今樟樹市)吳城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邊:方格紋折腹原始瓷尊</p><p class="ql-block">右邊:方格紋淺腹陶盆</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4、1986年江西省清江縣(今樟樹市)吳城遺址出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三足提梁青銅卣(you)</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89年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商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銅瓚(zan)</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89年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商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銅匕</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89年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商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伏鳥雙尾青銅虎</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89年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商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雙面神人青銅頭像</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89年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商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伏虎耳虎形扁足青銅鼎</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89年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商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上部:孔雀石</p><p class="ql-block">下部左1:青銅鉞, 下部左2、3:青銅鑿</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88、1991年江西省瑞昌巿銅嶺礦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隨著秦朝統一的進程,江西地區被納入帝國版圖。秦漢時期,江西作為溝通中原與嶺南、閩越的樞紐,戰略地位得以提升,首次確立了獨立的行政區劃,獲得了穩定的發展空間。六朝時期,江西你為“國之南藩,要害之地”,成為江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之一。</p> <p class="ql-block">秦代江西大部分地區先屬九江郡,后屬廬江郡,廬江郡郡治番陽(今鄱陽縣)是江西境內首個郡治。西漢初年設置豫章郡,江西首次成為郡一級獨立行政區劃。西晉設江州,江西憑借特殊戰略地位與經濟優勢成為江州的中心,“江”開始成為江西的地域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  西漢初設立豫章郡,轄18縣,郡治南昌,范圍與今日江西省絕大部分區域重合。豫章郡的設置使江西首次成為一級行政區劃,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從此有了一個穩定的載體,揭開了江西歷史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青銅鼎</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2016年江西省南昌市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隋唐五代時期,大運河的開通與大庾嶺的開鑿,人口的南遷與經濟中心的南移,使江西獲得了重要的歷史發展機遇。這一時期,江西“土沃人庶,財賦孔殷,藝文儒術,斯之為盛”。作為政區的“江西”正式出現,雄起于長江之南,“朝廷倚為根本,民物賴以繁昌”。</p> <p class="ql-block">隋唐時期,地方行政制度經過一系列調整,唐玄宗將唐初設置的10個監察區“道”分為15道,“江南西道”由此而生,“江西”正式得名。</p> <p class="ql-block">三彩駱駝俑</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軍山茅栗崗村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帶鞍陶馬</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江西省南昌市柴油機廠出土。</p> <p class="ql-block">  隋唐以來,江西文化呈興盛之勢,文化名士輩出。伴隨著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步步南移,江西作為長江中游人文昌明區域的地位也逐漸形成,史稱“既狀周道,兼貫魯風,萬戶魚鱗,實謂名邑”。</p> <p class="ql-block">  鐘紹京</p><p class="ql-block"> 鐘紹京(659~746年),興國人,江西歷史上第一位宰相,唐代書法家。工楷、行、草,峻利豐秀;小楷名作《靈飛經》用筆溫雅,結體綿密,是楷書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宋元時期,江西進全面繁榮的鼎盛階段,經濟富饒、人才輩出、文化昌盛、科技日新,是江西古代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江西的影響力輻射全國,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科技方面的所有突出成就,幾乎都有江西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北宋將唐朝的“道”改為“路”,全國為23路,江西分屬江南西路和江南東路。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將全國分為“腹里”和十個行省,整個東南地區以及今日之江西省,分屬江浙、江西兩個行省,這也是江西稱省的開始。</p> <p class="ql-block">  江南西路為江西的主體,治洪州(南昌),轄六州四軍,其中洪、虔、吉、袁、撫、筠六州及南安、臨江、建昌三軍,均在今江西境內;江南東路沿江寧府(南京),轄七州二軍,其中江、饒、信三州及南康軍在今江西境內。南宋時,江州由江南東路劃歸江南西路。</p><p class="ql-block"> 元代江西分屬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管轄。其中,江西行省范圍包括今天江西的主體地區和廣東的大部分地區,治龍興路(南昌);鄱陽湖以東地區歸江浙行省所轄。</p> <p class="ql-block">左1: 褐彩持物青白釉瓷俑。</p><p class="ql-block">左2: 褐彩持笏青白釉瓷俑。</p><p class="ql-block">右1、2:褐彩持鏡青白釉瓷俑。</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1970年江西省景德鎮市郊新平公社洋湖大隊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褐彩懸山頂青白釉瓷屋</p><p class="ql-block">宋(960~4579年)</p><p class="ql-block">1970年江西省景德鎮市郊新平公社洋湖大隊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第一排:太陽星陶俑。</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素胎男墓主瓷俑</p><p class="ql-block"> 右:素胎女墓主瓷俑</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伏聽陶俑,右:仰觀陶俑。</p><p class="ql-block">第四排:左1:捧經陶翁俑</p><p class="ql-block"> 左2:持印陶吏俑</p><p class="ql-block"> 右2:道士陶俑</p><p class="ql-block"> 右1:僧侶陶俑</p><p class="ql-block">第五排:左:戴幞頭陶吏俑</p><p class="ql-block"> 右:戴巾陶吏俑</p><p class="ql-block">第六排:生肖陶俑</p><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1975年江西省南豐縣古城公社賴莊生產隊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褐彩花卉紋折沿瓷盆</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1980年江西省吉安縣吉州窯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雙系青瓷執壺</p><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2004年江西省玉山縣瀆囗窯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纏枝花果紋鎏金銀帶板</p><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江西省遂川縣枚江公社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郭知章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上部:左:葉形金錠,右:船形銀錠。</p><p class="ql-block"> 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 1968年江西省南康縣水口塔地宮出土</p><p class="ql-block">下部:左:纏枝花卉紋瓜棱銀罐。</p><p class="ql-block"> 中: 雙系銀洗。</p><p class="ql-block"> 右:柳斗紋銀釜。</p><p class="ql-block"> 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 1974年江西省星子縣陸家山窯遺址出 </p><p class="ql-block"> 土。</p> <p class="ql-block">右:獸面紋龍耳青銅壺。</p><p class="ql-block">左:夔(kui)紋鬲式青銅爐。</p><p class="ql-block">宋(960~1179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江西省物質局移交。</p> <p class="ql-block">宋元時期,江西書院林立,重文尚禮。教育與人才、文章與節義交相輝映,形成了文節并重的文化品格和獨特氣質。</p> <p class="ql-block">書院是古代中國的重要文化符號。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幸南容在高安華林創辦桂巖書院,開江西私家書院之先河。宋元時期,江西書院蓬勃發展,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名氣之盛,居全國之首,有“江西書院甲天下”的美譽。書院的繁盛成為古代江西獨特文化現象,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白鷺洲書院、象山書院都是天下讀書人向往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書院。</p> <p class="ql-block">“天下狀元”銘詩詞人物圖鎏金銀盤</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譜出土。</p> <p class="ql-block">鉛山鵝湖書院。</p> <p class="ql-block">白鷺洲書院。</p> <p class="ql-block">荷葉形端硯</p><p class="ql-block">南宋(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江西省波陽縣(今鄱陽縣)四十里街華嶺大隊南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文章節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品質,關乎國家氣運興衰。兩宋時期,江西多世家大族,他們將儒家思想和民族大義作為子弟教育與家訓族規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強化了江西自古崇尚氣節的傳統,培養出大批忠貞爰國之士,使江西遂有“文章節義”“禮義忠節”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區區彼江西,其產多材賢”。長期形成的耕讀治家傳統,經數百年積累,到宋代,江西人才呈井噴之勢,在各個領域涌現出大批開宗立派、勇于革新的先賢。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江西“人杰地靈”的稱譽得到完美的詮釋。</p> <p class="ql-block">《唐宋八大家文鈔》</p><p class="ql-block">明崇禎元年刻本(1628年)</p><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館舊藏</p> <p class="ql-block">歐陽修書《灼艾貼》(復制品)</p><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原件現藏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書《過從貼》(復制品)</p><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原件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理學是兩宋時期產生的主要哲學流派。理學在江西系統集成、發揚光大;北宋周敦頤在此為理學開山奠基;南宋朱熹、陸九等一代宗師于江西崛起;元代吳澄調和朱陸,下啟陽明,推動宋明理學發展。江西也因理學家活動時間早、學派多、人數眾、地位高、貢獻大、影響遠而成為“理學淵藪”。</p> <p class="ql-block"> 理學集大成者朱熹</p><p class="ql-block"> 朱熹(1130~1200年),祖籍婺源,南宋思想家、理學之集大成者。朱熹繼承并發展程顥程頤“二程”思想,把“理”作為最高哲學范疇,強調“格物致知”“知先行后”“存天理,滅欲”;通過對儒家經典著作注疏闡釋,重新建立儒家道統。元代朱學被定為科場程式,程朱理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朱熹從祀孔廟,被稱為“朱子”。</p> <p class="ql-block"> 朱陸之學調和者吳澄</p><p class="ql-block"> 吳澄(1249~1333年),崇仁人,元代理學家、教育家。吳澄折衷朱、陸之學,在遵從程朱理學的前提下,融合心學,主張格物致知應以發明本心為主。其與許衡同為元代名儒,并稱“北有許衡,南有吳澄”。</p> <p class="ql-block">  黃庭堅開創的“江西詩派”是宋代詩壇影響最大的流派,風靡一時,地位之高,無出其右。該流派首創“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創作方法,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作詩好用僻典、煉生詞、押險韻、制拗句,講究語言韻律,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p> <p class="ql-block">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修水人。黃庭堅詩、詞、書法均有不俗成就,共山谷體詩歌開一代詩風,“英筆奇氣,杰句高境,自成一家”,與蘇軾齊名,并稱“蘇黃”,蘇軾稱之為“黃魯直體”。書法獨樹一幟,取法于顏真卿、懷素,筆法瘦勁,字體亓開張,氣勢恢弘,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為“宋四家”。</p> <p class="ql-block">《宋黃文節公文集》</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十年刻本(1765年)</p><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江西作為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延續了人才的興盛與文化的輝煌。江西士人積極參與朝政,治國安邦;商鎮林立,江右商幫遍行天下;科學巨著,文史鴻篇蜚聲中外。晚清,江西人順應時代變遷,以不屈不撓的精神,走上了近代化探索之路。</p> <p class="ql-block">  歷史上,江西的稱謂有豫章、江州、江西、江右、西江等,元明時期隨著江西行省設立,稱江省,“江”成為江西簡稱,沿用至清。</p><p class="ql-block"> 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以章貢二水匯流之意改虔州為贛州,“贛”多指贛州(府)全境。晚清,“贛”逐漸取代“江”,成為江西簡稱。</p> <p class="ql-block">  明代科舉以江(西)、浙(江)、閩(福建)及南直(江蘇、安徽)為盛,明前中期以江西獨盛,在相當長時間里形成“人才甲天下”的盛況。</p><p class="ql-block"> 明代江西的進士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名次上也長期居于全國前列,創造了科舉史與政治史上的奇跡。從建文到永樂時期內閣建立,歷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各朝,內閣首輔者?乎皆為江西吉安府人,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說。</p> <p class="ql-block">左:珊瑚紅釉瓷筆架</p><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中:“連生貴子”玉筆架</p><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1954年江西省財政廳移交</p><p class="ql-block">右:德化窯山形白釉瓷筆架</p><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金彩十六羅漢墨</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 明至清前期,江西作為人囗大省保持著經濟發達的地位。明代江西人囗次于浙江,居全國十三布政司第二位,而每年所納稅糧在明孝宗弘治年代直至明神宗萬歷年代卻居全國第一。</p><p class="ql-block"> 隨著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江西瓷器、茶葉、造紙、夏布等手工業形成商品化生產,同時依托發達的運輸網絡體系,江西成為全國商品流通的交通樞紐和集散中心,造就了明清時期江西商鎮的繁榮。</p> <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江西人文昌盛的地域特色持續彰顯。鐘靈毓秀的山水、文章節義的傳統,孕育出了以王陽明、湯顯祖、八大山人等為代表的文化巨擘,他們以非凡的才情和智慧,創作出了大量哲學、文學、藝術杰作,書寫了中國思想、戲曲、書畫等領域的不朽篇章。</p> <p class="ql-block"> 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p><p class="ql-block"> 湯顯祖(1550~1616年),臨川人,明代戲劇家、文學家。所著《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皆“因情成夢,因夢成戲”,并稱“臨lll四夢”。“臨川四夢”歌頌真情,抨擊禮教,演繹人性,既有現實的深度,又閃耀著理想的光輝,四百年來盛演不衰。湯顯祖作品和戲曲理論對后世戲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p> <p class="ql-block"> 圓融冷逸——八大山人</p><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1624~1705年),本名朱耷,號“傳綮”“驢屋驢”“雪個”“個山”等,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權九世孫,幼時天資聰穎,承襲儒學,受過良好的藝術熏陶。清政權的建立使十九歲的朱耷承受了國破家亡的沉重打擊。他參禪入道,后還俗隱于書畫,以水墨寫意畫著稱于世。八大出人將儒、釋、道思想融入書畫藝術中,集遺民、禪師、畫家于一身,以奇情逸韻,拔立塵表的畫風,成為一位承前啟后的藝術巨匠。</p> <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為尋求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江西人囗持續涌向外省,形成“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隨著國內市場日益形成,江西商人足跡遍及全國,“江右商幫”成為“十大商幫”之一。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海外貿易不斷拓展,“九江開埠”標志著真正意義的“走出江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远市| 略阳县| 巫山县| 新密市| 阜平县| 平潭县| 靖江市| 平山县| 蒙阴县| 桑植县| 富蕴县| 信丰县| 永城市| 三门峡市| 天峨县| 揭阳市| 宁南县| 南丹县| 贺州市| 九江县| 萝北县| 海兴县| 页游| 台南县| 会宁县| 宕昌县| 灵台县| 华坪县| 鄂温| 外汇| 承德县| 忻州市| 出国| 金昌市| 陆丰市| 太康县| 安义县| 高阳县| 易门县| 衡南县|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