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講 聯的基礎知識</p><p class="ql-block"> 楹聯就是對聯,楹是客廳前面的柱子,對聯多張貼在楹柱上,所以叫楹聯。其實,對聯不一定都要張貼在柱子上,因而叫對聯更貼切一些。</p><p class="ql-block"> 楹聯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是任何其他國家所沒有。長期以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優秀的楹聯,完全有資格同詩詞一道諷誦,它同詩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可寶貴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一)楹聯的稱謂:</p><p class="ql-block"> 楹聯是左右對稱的,就像耳環、手鐲一樣,所以稱“一副”。詩稱一首,詞稱一闋,文稱一篇,楹聯只能稱一副。</p><p class="ql-block"> 一副楹聯,包括三個部分:上聯、下聯、橫批。上聯又稱“出句”或“對首",豎貼在右邊柱子上;下聯又稱“對句”或“對尾”,豎貼在左邊柱子上。橫批貼在兩柱之間的上方,形成完整的一副楹聯。書面對聯則不一定要橫批。</p><p class="ql-block"> 楹聯屬格律文體,是由文、賦、詩、詞等文體綜合衍化而來,尤其與詩賦的關系極為密切。如王勃滕王閣序(賦)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宋之問·靈隱寺詩的“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如貼在柱子上,都是現成的楹聯。因此,可以說:詩、賦、聯是同母異父的兄弟。</p><p class="ql-block">(二)楹聯的發展:</p><p class="ql-block"> 聯的出現已有上千年歷史了。據考證,在唐代中葉以后,就有嚴格意義的楹聯問世。但歷史上,認為是中國楹聯之祖的卻是五代十國的蜀主孟昶于公元965年在宮中貼出的一副春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里有一段傳奇的故事,說是這副對聯才掛出十來天,宋兵就攻破成都,孟昶被俘至開封,不到幾個月就死了。事有湊巧,蜀滅后,宋太祖派了一個叫呂余慶的人去做成都知府,而“長春"又是宋太祖欽定的“圣誕節"稱號。這節歷史曾被載入正史,而這聯又被視為“絕命聯”和“讖語"。也許正是這種種原因,富有傳奇色彩的這副聯才被尊為“聯祖”的。</p><p class="ql-block"> 到宋代,楹聯已由春聯擴展到壽聯、挽聯、燈聯、戲謔聯、諷刺聯等等。文人名士都有聯語傳世。宋仁宗年間,契丹使者帶來上聯“三光日月星”求對,蘇軾對以“四詩風雅頌”,十分機智巧妙,至今仍傳為美談。呂蒙正曾作一諷刺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橫批“南北”,意為缺一(衣)少十(食)沒有東西,含義巧妙深刻。</p><p class="ql-block"> 楹聯發展到清代已臻成熟。不僅應用廣泛,門類齊全,聯家輩出,作品豐富。朝廷重臣如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張之洞等都精于聯語。而且出現了象孫髯翁題大觀樓長聯那樣的長篇杰構和歷史上第一部聯話巨著一梁章鉅的《楹聯叢話》。</p><p class="ql-block"> 近代楹聯在清代鼎盛的基礎上,再攀高峰,思想內容更加深廣,藝術水準進一步提高。革命言志聯、政治諷刺聯占有重要地位。革命運動的領袖人物如洪秀全、石達開、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以及辛亥革命領導者孫中山、黃興、蔡鍔等人都楹聯大家。他們的作品,極富戰斗性、鼓動性,藝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p><p class="ql-block">(三)楹聯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季世昌、朱凈之先生在《中國楹聯學》中,曾把楹聯的特征歸納為:鮮明的民族性、強烈的時代性,嚴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廣泛的實用性。上述這五個“性”的概括,對楹聯是非常準確、全面的。鮮明的民族性是指楹聯極為鮮明地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格和民族氣派;強烈的時代性是指楹聯象一切文學形式一樣,必須打上時代的印記;嚴密的格律性是指楹聯有自己獨特的格律;高度的概括性是指楹聯具有比其他文學形式更強更大的藝術概括力;廣泛的實用性是指楹聯廣泛地運用到社會生活之中。按它的功能分類就可以分為:春聯、喜聯、壽聯、挽聯、社交聯、景跡聯、言志聯、諷刺聯、行業聯、游戲聯、謎語聯、廣告聯等等,各行各業,各種場合,各色人等,無所不用,無所不見。</p><p class="ql-block"> (四)聯的寫作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是數字要相等。聯有長有短,上下聯各只一句(不含分句)的叫短聯,各二句以上的叫長聯。有的長聯長到上下聯各幾百字、上千字的。但不管多長多短,上下聯字數都要相等,長聯的句數(包括分句)還要相等,上下聯每句的字數也要相等。如孫髯翁的大觀樓長聯,全聯一百八十字,上下聯各九十字、六句、十八分句完全相等。上下聯句長短參差,那是絕對不能算楹聯的。</p><p class="ql-block"> 二是句式要相同。句式相同首先要做到詞類相當。就是說上下聯相對應的詞,要做到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量詞對量詞等。其次:結構也要相應。就是說,上下聯句型要一致,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并列結構對并列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p><p class="ql-block">例如:杜甫秋興八首中的一聯:</p><p class="ql-block">江間波浪兼天涌, 塞上風云接地陰。</p><p class="ql-block">(方位詞)(名詞)(形容詞)(方位詞)(名詞)《形容詞)(主謂結構)(主謂結構)</p><p class="ql-block"> 三是平仄要和諧。所謂和諧就是利用漢字讀音的高低、升幕、長短變化、使句子抑揚調避免拗口。楹聯是一種格律文體,要求有音樂美,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調好平仄,說到平仄,必然要講“四聲”,南北朝沈約作《四聲譜》,把音的學運用到詩的創作上來,在現代普通話中,“創聲”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平陽平歸一類就是平聲,上聲去聲歸一類即為仄聲。</p><p class="ql-block"> 楹聯的平仄和諧,一是上下聯在相應位置上的平仄相對《即相反》,二是上聯或下聯本身音節之間(一般二字為一音節)的平仄要交替,這和詩的津句平病基本相同。這樣才能收到抑揚頓挫、回環起伏的藝術效果</p><p class="ql-block">下面舉兩個例子。</p><p class="ql-block">伴我書千卷;可人竹一叢。</p><p class="ql-block"> I I - - I ;- - I I - 。 (鄭板橋聯)</p><p class="ql-block">萬里南天鵬翼,直上扶搖.劇憐憂患傷人,萍水因緣成一夢。</p><p class="ql-block">I I - -I I I - - - -I I - -I I- - -I I</p><p class="ql-block">幾年北地燕支,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p><p class="ql-block">- -I I- - - -I I I I - - I I - - I I I - -</p><p class="ql-block">(小鳳仙挽蔡鍔聯)</p><p class="ql-block">第二例平仄標識中,1是表示應仄聲字的用了平聲字。一表示應平聲字的用了仄聲字。實際上,平仄聲嚴格要求的是在音節的第二字。</p><p class="ql-block"> 四是語意要相關,就是說楹聯的上、下聯之間語意是相關聯的。上聯或下聯只有相對的獨立性,沒有絕對的獨立性。無論是"正對"*反對"或“串對",上下聯的意脈必須是相互聯系的。比如:“反對侵略”用“保衛和平”去對是可以的,因為這兩句話有內在聯系。如果用“飛雪迎春”去對,那就風牛馬不相及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水市|
鹤岗市|
长葛市|
资兴市|
陇西县|
桐柏县|
咸阳市|
徐州市|
梅州市|
都江堰市|
连山|
曲周县|
建宁县|
新蔡县|
万盛区|
镇巴县|
左贡县|
汉中市|
盈江县|
工布江达县|
铜梁县|
阳西县|
那坡县|
方城县|
江源县|
武清区|
玛沁县|
仪陇县|
荆门市|
武乡县|
大厂|
迭部县|
清水县|
新野县|
开鲁县|
二手房|
喜德县|
偃师市|
彰武县|
甘谷县|
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