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近一段時間,在恢復硬盤數據、并對恢復的圖片進行整理歸并時,從中看到了20年前徒步穿越神農架和武當山的圖片,心被觸動。由此產生了整理一篇圖文保存下來的想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3年10月初,我們一行10幾人用了4天的時間,徒步穿越了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然后又從后山翻越了武當山。其間幾天,雨水不斷,河水暴漲,給我們此次穿越帶來了不小的困難。那時的神農架還未開發,保持著原始形態。</span></p> <p class="ql-block">▲原始部落生活區域(綠色箭頭為神農氏遷徙路線)</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過去對神農架不了解,后來關注的多了,了解的也就多了。相傳神農氏(炎帝)在高山密林中, 遍嘗百草, 選種播田,為民除病,消除瘟疫;他在峭壁處搭起三十六架天梯,登上峭壁采藥。神農架由此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6年7月17日,神農架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榮膺“世界自然遺產地”稱號。也是中國首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共同錄入遺產名錄的地方。神農架被稱為“人這一輩子不能不去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神農架自然保護區路線圖(此圖是開發旅游后的圖)</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于10月1日抵達十堰市,由神農戶外俱樂部人員接站,在十堰停留一晚。得知已有一支隊伍于幾日前進入了神農架山區。次日上午,俱樂部租車并派出一人跟隊協助我們的穿越活動。我們乘車到了神農架山下,然后背上裝備徒步至自然保護區林場檢查站(可能是鴨子口)。在檢查站整理裝備,吃喝穿用帳篷睡袋一包裝,我還帶了兩部相機,每人登山包重量約30-50斤不等。由站長當我們的向導,開始進入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目標是野人考察站,海拔大約在2600米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年徒步穿越時,自然保護區是不允許進入的。我們是提前一個多月,通過十堰神農戶外俱樂部的關系開具了通行證,否則是進不去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里林海茫茫,河谷幽深,溝壑縱橫,層巒疊嶂。其地貌類型主要有山地、流水、喀斯特(巖溶)和第四紀冰蝕地貌。山峰多在海拔1500米以上, 最高峰神農頂海拔3106.4米,也是華中地區最高點 , 被稱為“華中屋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進入神農架自然保護區,你可以體驗山腳春夏山麓秋,山頂雨雪如寒冬的氣候特點。10月初,神農架山下的氣溫還是暖洋洋的。進入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林地,氣候就有了變化。行進中,時而大霧彌漫,時而細雨蒙蒙,空氣濕度極大。</span></p> <p class="ql-block">▲穿過箭竹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以單人縱隊行進。起初,大多是穿行在灌木林中,腳下是羊腸小道。越往深處走,灌木林就越茂密。行進中經常是兩側灌木阻擋,腳下植被纏腳。灌木稀疏之處也有朦朦朧朧的參天大樹。隨著海拔的上升,灌木逐漸稀疏減少,展現在眼前的是高山草甸。空氣中散發著草香和腐植氣息,霧氣和雨水交織在一起,衣服和裝備逐漸被打濕,隊員們也都紛紛披上雨披。</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紀40年代,對神農架的一份考察報告里提到,神農架的野獸有:野豪、熊、野豬、虎、豹等;描述神農架“苦竹成林,杉木齊天,氣候寒冽,砭人肌膚,常年落雪,杉木為大,眾松次之。”清光緒十一年(1885)編纂的《興山縣志》云:“老君山其最高處曰神農架,懸崖峭立,林木蒙茸,人跡罕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現在保護區內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有金絲猴、華南虎、金錢豹、白鸛、金雕;二級保護動物74種,有金貓、林麝、黃喉貂、禿鷲、大靈貓、紅腹錦雞、大鯢等;鳥類有470種之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途還經常看到像是剛挖的直徑1米多的坑,遂問向導,告知是野豬拱的坑,在尋找根莖類食物。還說這里的野豬不少,原始森林里也有黑熊,但難得遇上,大家不要緊張。他繼續說,自己曾經遇到過十幾頭野豬,與其對峙了幾十分鐘,用對付野豬的方法最終解困,毫發無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山上則是另外一番景象。漫漫的高山草甸,視野原本開闊,但卻濃霧彌漫,難識神農真面目。當年張藝謀拍攝《英雄》, 在一片金黃色草叢中打斗的場景,就在這片區域。遺憾的是我們路過時霧氣太重、又接近天黑,無法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穿行在高山草甸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很長時間是在彌漫的濃霧中行進,有時霧大到能見度只有幾米十幾米。如果沒有熟悉保護區環境和路線的人帶領,是極易迷失方向的。由于有向導的帶領,大家心中始終是踏實的。有隊員問向導你會不會迷路,他說,我在這里20多年了,閉著眼睛也能走出來。但總會有意外情況發生的,這是后話了。</span></p> <p class="ql-block">▲短暫休息后再出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的羊腸小道就是溪流,為了盡量減少對登山鞋浸泡的時間,只能踩著草甸子行進。草甸子半尺至一尺高,踩不好容易滑落甚至崴腳,負重行走要特別小心。無論是在灌木叢中還是草甸子上行走,褲腿都是濕的。</span></p> <p class="ql-block">▲高山草甸和羊腸小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18:30到達神農架野人考察站。這里大概是在板壁巖地段,距猴子石不遠(這個位置是后來才搞清楚的),海拔大概2590米左右。此時天色已暗下來,也因霧氣太大,周圍的景色已經模糊不清了。這里的地勢是兩面山坡,坡面約有10-30度左右。民間考察野人第一人張金星的木屋就在山坡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選擇坡度較小的坡面,戴上頭燈開始扎帳篷。在高原草甸的山坡上扎帳露營,還是頭一遭。此時的氣溫已接近零度。保護區內不允許生火,大家在各自的帳篷里喝著冰渣涼的水,吃著自帶的食物作為晚餐。因水太涼,只能吮一小口在口腔里回溫后再下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帳篷里頭朝上腳朝下,臀部擱在草甸的凹部,感覺像躺坐在沙發上。 但畢竟是凸凹不平的草甸子, 躺不好隔腰背,厚的防潮墊也起到了緩解作用。鉆入睡袋再壓上所有的衣物,找到合適的體位后慢慢的進入了夢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帳內安靜下來后,帳外就有了動靜。帳篷底部有小動物頂著帳底要出來,帳外的小動物又想著進來。原因有二:一是帳篷壓住了動物的洞口,二是帳篷內食物香味的吸引。睡到下半夜,我被帳外的聲音擾醒了,就感覺是個頭不小的動物用爪子劃拉帳篷,是不是熊啊?我大氣不敢喘,生怕讓這個家伙感覺到帳篷內有活物。第二天醒來還是有點余悸,但始終不知這是何動物光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晨走出帳篷,補拍了幾張露營地場景以及周邊的地貌風貌圖片。因昨日到達后天色已晚,又忙于扎帳沒能拍。再看周圍環境,兩面山坡都是厚厚的草甸,坡下有溪流潺潺,水源是草甸吸含的雨水。霧氣時濃時淡,時聚時散。我來到了溪流邊用冰冷的水洗了把臉,轉身發現不遠處有樣紅色的物體,遂前去查看。好家伙,是一株碩大并已斷掉的野靈芝,經雨水浸泡有些膨脹,有半托之大,是平生僅見。可惜沒有留下影像。山坡上還有幾棵紅果樹,不知樹名。因其生長在神農架山上,就稱其為神農樹吧,其果為神農果。采摘品嘗,酸甜可口。大家想象著說,這是幾千年前神農氏留下來的仙樹,此果吃了可長生不老。</span></p> <p class="ql-block">▲垂涎欲滴的神農果</p> <p class="ql-block">▲品 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午,在向導的帶領下輕裝徒步考察周邊。先到了猴子石(海拔2967米),然后又來到南天門埡口處(海拔2602.7米)。有隊員拿出行前準備的草圖,大家圍在一起查看周邊的路線。20年前沒有開發旅游,找不到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的路線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霧氣大能見度低,我們便不再前行了。時間不長我們又返回了露營地。這一路我也沒能拍到周邊的景致,因這些風景都藏在了濃霧中。</span></p> <p class="ql-block">▲在南天門研究地形草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張金星已經從山下補充給養返回來了。大家到他的木屋里與其進行了簡單的交流,然后自愿與其合照。最后,隊員們在木屋前與張金星集體合影。不過,與其合影是要付費的。中午, 大家收帳、整理裝備, 隨后下撤。</span></p> <p class="ql-block">▲張金星的木板屋</p> <p class="ql-block">▲與張金星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張金星其人</b><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西榆次人,中國民間野人探索第一人。自1994年自費到神農架尋找野人,采集了100多根可疑毛發,發現了3000多個可疑腳印,其中最大的44厘米,最小的23厘米,并灌制了30多個石膏腳印模型。他還自稱與野人若干次相遇,并遭遇黑熊的追蹤襲擊。自己要蓄胡明志,不找到“野人”不刮胡子,胡子最長的時候有一尺多長,因為吃飯時胡子都會粘在湯碗里,后來張金星把胡子剪短了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年后有一澳籍女子與其結婚,把張金星的考察資料、包括軍事基地分布草圖席卷而走。幸虧發現及時而報警,國安部門在出境口岸將女子捕獲。其實,這個澳籍女子是間諜,早就被國安盯上了。這則信息在網上查不到。</span></p> <p class="ql-block">▲路過野人出沒處</p> <p class="ql-block">▲野人模樣(網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國社會科學報》曾在2013年刊載,從1924年至2007年間,神農架林區共有360多人、110余次見過近120個“野人”個體。</span></p> <p class="ql-block">▲拆帳整裝下撤</p> <p class="ql-block">▲撤到山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間有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不到神農頂,枉來神農架</b><span style="font-size:20px;">” 的說法。所以,我們從考察站撤出,將裝備放在車里,從另一條線路又攀登至神農頂(海拔3106.2m)。此時大霧彌漫,風雨交加, 寒氣逼人。20米開外就啥也看不見了,無緣欣賞神農頂周圍的風光,更無緣與金絲猴一見。在神農頂的石碑處拍照留念后便迅速撤離。從神農架出來已是傍晚18:30,乘專車行駛30km左右到達紅坪鎮住下。</span></p> <p class="ql-block">▲2003年的神農頂碑刻</p> <p class="ql-block">▲現在的神農頂碑刻(網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次日清晨,乘車向北行駛141㎞,到了丹江口官山鎮兩河口處下車。在鎮上又找了一位向導帶路,徒步沿著015鄉道(現為南神道公路)向武當山后山行進,途中要經過呂家河村、南神道黑金溝峽谷。</span></p> <p class="ql-block">▲官山鎮--呂家河村--南神道--武當山路線(橫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呂家河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b><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據資料介紹,呂家河村是一個</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歌村,人們過著如詩似歌的日子。全村1000多人中,能唱民歌2小時以上者120多人,能唱民歌100首以上的80人,能唱1000首以上的有4人。現已搜集整理的民歌達5000多首,記錄的曲調有79種之多。所以被稱為“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1999年以來,國內外眾多知名媒體、專家學者紛至沓來,宣傳探討研究呂家河民歌民俗文化。2008年6月,呂家河民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已開發為民歌旅游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呂家河,原名茅坪河。據傳秦朝相國呂不韋被流放房陵時曾有家眷在這里居住,故改名為“呂家河”。該村位于武當山西南麓,武當山南神道中段,距武當山金頂天柱峰18公里, 素有“武當后花園”美譽。遺憾的是我們沒有在這里多停留點時間進行考察。</span></p> <p class="ql-block">▲泥濘的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幾天來雨水不斷,土路變成了泥漿路,特別難走,溪流漲水成河,大大延緩了行進速度。中間還穿過了一個較長的山洞,因春天洞口周邊開滿桃花,當地人稱其為“桃花洞”。由于進山洞的路被水淹沒,我們只能攀巖壁上到洞口。山洞較深里面黑漆漆的,洞中有水,須照明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查看和分析圖片的場景信息中發現,我們行進的路線,不只是路線圖中標出的路線那么簡單。其中穿過山洞、翻越山坡,這只能是徒步才能完成的。山洞是需要攀登一定的高度才能進入,而山坡只有羊腸小道。所以,當年沒有留下行走的軌跡,很難判斷出具體的行走路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翻過了幾座山,行進至中午12點多,一條寬約50米左右的河橫在了眼前。此時隊員們有點懵,面對河水不知所措。戶外帶隊的郭教練見此情景,沒有猶豫,與當地向導一起趟著沒膝的河水一趟趟地把隊員及裝備背過河。可誰知,接下來的情況更糟糕,超出了大家的想象。繼續行進了一個半小時,又有一條河流擋在面前。這時的隊員們已接受了這個現實,心一橫:全都下水!就這樣先后趟過了10幾條河流。水流湍急的河段,大家需要互相攙扶著過河。因我要把這些畫面拍攝下來,只能單人離開點距離拍照。有一次在河中央拍照,差點被水流沖倒。</span></p> <p class="ql-block">▲涉水過河</p> <p class="ql-block">▲涉水過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5 點多到達了一個叫田畈村的村落,住戶很少。天色已晚并始終下著雨,再往前就沒有村莊了,只能在這里落腳宿營。這里距官山鎮兩河口約13.7km,這段路花費了4個多小時,可見這段路有多么難走。為了解決烘烤衣服和鞋襪的問題,在向導的幫助下,從村中找了一家較寬敞的農家宿營。</span></p> <p class="ql-block">▲村小賣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卸下裝備,換下濕漉漉的衣服和登山鞋,一身的輕松。外面還在淅淅瀝瀝下著雨。有的隊員到附近的小賣部補充食物,有的買解放鞋作為臨時替換。我們在堂屋點起了篝火,大家圍著篝火烤著濕衣和鞋襪。衣服烤干較容易,登山鞋卻很難。大家的晚餐還是吃自帶的食物。</span></p> <p class="ql-block">▲烘烤衣服和鞋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間,女士們擠在一間,男士們占據一間和堂屋。堂屋沒有床,只能把木板放在地面上當床,鋪上防潮墊。記得我是把用柳條編的長篦子,兩頭和中間擔上長條凳當床,再鋪上厚的防潮墊鉆睡袋迷糊了一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來日清晨,由于登山鞋不干,大家又都穿上濕乎乎的登山鞋繼續上路了。我想了一個辦法,穿上干襪,套上一次性鞋套再穿鞋,這樣就感覺不到鞋是濕的了。好在往山里走沒有再遇到河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進入山區林地的途中路過南神道,這里有黑金溝峽谷,峽谷中溪瀑清幽、壁掛棧道,是山民進出大山的必經之道,素有“武當后花園”的美譽。相傳唐中宗李顯被武則天貶至房縣時,每年定期朝拜武當山。因距呂家河村較近,李顯便新辟了這條進香之路。當時武當山香火旺盛,來自四川、陜西和鄂西南的朝山百姓,紛紛從這條路上山,一時香客絡繹不絕。現在,這里已開發為武當山南神道景區4A級。20年前這里沒有開發,完全是原生態。我們順便游覽了黑金溝峽谷,耽擱了些時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隨后,沿著古人走出的山道,向著海拔1612米金頂攀登。山道兩邊林木茂盛,遮天蔽日,清幽寂靜,時有鳥鳴。隊員們背著幾十斤重的登山包負重登山確實不易,雖累卻也精神飽滿。用時不到3個小時登上了天柱峰。</span></p> <p class="ql-block">▲層巒疊嶂</p> <p class="ql-block">▲艱難攀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山上盡興后集體合影留念,便開始從前山下山,乘車回到十堰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達駐地后得知,先于我們進入神農架的那支隊伍,由向導帶領走的是老君山路線(難度稍大),進山后因大霧迷失了方向。那時神農架沒有手機信號無法求援,外界也無法得知他們的情況,只能依靠自己。他們在山里轉了3天3夜,已經到了糧水斷絕的地步,隊員的恐懼感逐漸彌漫開來。第4天終于找到了出路,這支隊伍完好的走出來了。假如沒能出來,后果難以想象。這次經歷,讓他們的心理經受了一次興奮-迷失-生存-恐懼-生還的歷險過程,也不啻為一次人生的體驗。我們慶幸沒走那條路線。</span></p> <p class="ql-block">▲山里農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顧此次神農架、武當山的徒步穿越,尤其是看到20多年前留下的圖片影像,心有神往,又仿佛回到了那個環境。也不禁感慨歲月的流逝,那時的年輕人現已進入中年,中年人現已步入了暮年。心有驅使,著手整理出來,給當時的參與者留下這段青春的風華和中年的風雅,一段人生美好的記憶……。</span></p> <p class="ql-block"><b>跋山涉水</b> 撰文/拍攝 2024.12.30.</p><p class="ql-block"> (引用了神農架資料)</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澧县|
莫力|
延庆县|
怀来县|
天峨县|
哈尔滨市|
永德县|
淳化县|
明溪县|
天全县|
亳州市|
英山县|
崇信县|
石林|
宁德市|
子洲县|
葫芦岛市|
儋州市|
涟源市|
错那县|
聂荣县|
六盘水市|
金阳县|
略阳县|
酒泉市|
鹤峰县|
梁山县|
肃南|
伊宁县|
昂仁县|
全椒县|
屏东县|
灵台县|
郸城县|
栾城县|
绵阳市|
永福县|
清苑县|
临澧县|
马关县|
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