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是陜北黃土高原上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莊里的一條小河,那是故鄉的小河。它發源于故鄉蒲家坬村老爺廟前的石鹼。細細的水流從石頭縫里滲出來,匯聚成一條小河。它澆灌了干渴的土地,滋潤著世世代代的故鄉人。它不急不緩,溫順地在一道百十米寬的山溝里蜿蜒流淌。河道里有平滑如鏡的小水泊,也有飛流直下的小瀑布。河岸邊生長著高大的柳樹。一條鄉村小路在河邊延伸,與小河水一起,一直到看不見的遠方。一兩公里后,小河流出村莊,帶著依戀與不舍,流出蒲家坬,流出韭園溝,匯入無定河,然后又匯入母親河黃河,進入渤海。從此蒲家坬石鹼的清泉水浪跡天涯縱橫四海。蒲家坬的小河水如蒲家坬人的品格一樣,志存高遠,心懷天下。</p><p class="ql-block"> 小河水是純粹的泉水,清涼甘甜,沒有任何污染。在八十年代以前的漫長歲月里,它養育了蒲家坬人數百年。它可以稱為蒲家坬鄉親的母親河。它目睹了蒲家坬村的前世今生,見證了蒲家坬村民頑強不屈的奮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故鄉的小河發源地石鹼是蒲家坬村的生產生活和人文中心。圍繞著石鹼,當年這里開過漏粉坊釀酒坊,辦過養豬場。村兩委,村小學都在這里。每年農歷五月十三的分牲節,春節鬧秧歌,夏天唱戲,都在這里舉辦。莊嚴圣潔的老爺廟,坐落于石鹼中心位置。2020年石鹼大改造,建起了大戲臺,擴充了大廣場,水患災害不斷的石鹼面貌終于徹底改觀。石鹼下,是十多米高的一個瓦腰形狀的石崖,一滴滴的水就從巖石縫隙里流出來,匯聚成一條清澈的小河。石鹼下面還有四個儲水池,為蒲家坬全體村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產生活用水。</p> <p class="ql-block"> 家鄉的小河只是一條山澗小溪,但它不舍晝夜,一直流淌著。在那個貧困饑餓的年代,人們沒有那種“小河親過我的臉”的雅興,也沒有“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那樣的浪漫。但小河帶給家鄉人的是實實在在的快樂。春天,小河冰消雪融,鳥飛蛙鳴,孩子們在河邊捉小蝌蚪,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變成小青蛙,看著柳樹一天天變綠,看著蒲公英的小花朵鋪滿河灘。夏天,小河成了孩子們的天然游泳場洗澡池。每到中午,河水暖暖的,男孩子們就結伴去河里洗澡,游狗刨式。雖然喝水嗆水是常事,但樂此不疲。游累了就在有點燙屁股的石頭上躺著爬著休息,孩子們戲稱“曬蓋”。那個時候,偶爾會看到老鱉在河岸邊曬太陽(曬蓋)。秋風吹起時,沿河兩邊的柳樹葉一片金黃,樹葉隨風飄落,落在地上,葉落歸根,落在河里,小小的樹葉如同一條條小船,在河水的導航中漂向遠方,它帶走了歲月流轉的痕跡,也帶走了山地少年的童年夢。冬天,河面結冰了,孩子們帶著自制的滑冰鞋溜冰車在冰面上盡情玩耍,沒有冰車冰鞋的孩子就“打擦擦”,跌倒了再爬起來,不小心弄濕了衣褲也沒有什么,玩耍著的孩子耐凍。</p> <p class="ql-block"> 夏天的小河也是婆姨女子們最喜歡去的地方。她們挎著裝滿衣服的沙柳筐,坐在河邊的石頭上,一邊用棒槌“啪啪”的捶衣服,一邊嘻嘻哈哈的說笑著,說這家的孩子那家的男人。女人們在一起總是有說不完的話。只有在這個沒有男人在場的時間,她們才是最無憂無慮的,才能夠完全放開自己,盡情的享受屬于自己的快樂!這個時間如果有人在岸邊,就能享受“聽取笑聲一片”。衣服捶好了,洗干凈了,就鋪在河邊的石頭上草地上晾曬。太陽偏西,有人家腦畔上已經升起炊煙,衣服也晾干了,她們收拾起干干凈凈的衣服,匆匆回家,給即將收工的男人和放學回家的孩子做飯。</p><p class="ql-block"> 在那個年代,家鄉的菜地即“園子”是非常少的。有村民在沿小河兩岸修筑了小塊的菜地,有些地塊高出水面很多,村民就建起一種提灌設備,叫“鹼崗”,利用杠桿原理把河水提上去澆灌菜園。提水澆灌那富有節奏的動作極具美感,與“鹼崗”的奇特構筑造型完美結合,展現出一幅自然原始的勞動畫面。</p> <p class="ql-block"> 小河流量非常小,大部分河道踩著石頭就可以過去,只有一座單孔石拱橋矗立在南村口,是村民為了在洪水來臨時方便過河而搭建的。那是一座造型獨特,就地取材修建起來的極具鄉村特色極有年代感的人行橋,跨度大約在兩米,高度也是兩三米,寬度約一米左右,橋的拱部如窯洞呈半圓形,所用建材是河灘上的河卵石,未經任何人工打磨,完全依靠石塊之間的相互擠壓作用承受橋面壓力。夏日,村婦在橋下洗衣,橋上有農夫肩扛農具,牽著毛驢,或有小孩子跟在后面,走過石橋。小橋流水,溪邊浣紗,男耕女織,構成一幅絕美的鄉村田園風情畫。在石拱橋大約兩三百米的南邊石崖下,有一約小酒杯口粗的水流從石頭縫里流出來,即使在夏天,那泉水也是冰涼刺骨。這股水就這么不舍晝夜的流淌著,無論干旱或雨澇,水量一直不大不小從未斷流。這是大自然的造化,是造物的無所不能創造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 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后期開始,韭園溝公社作為全國十大水土保持樣板,再一次掀起了大規模的基本農田建設熱潮。蒲家坬村當然不甘落后,全村總動員,農忙小干,農閑大干。“抓革命促生產”,“過革命化春節”等標語口號激勵著勤勞淳樸的村民。十多歲的孩子,七八十歲的老者,哺乳期的少婦,縣城來的插隊知青,一年四季基本都在“基建隊”修梯田打壩。十多年時間里,先后改造了全村的全部山溝和大部分山地。一座座攔洪大壩,“燕窩泊”阻擋住了咆哮的洪水,保留住了從山上沖刷下來的大量的泥土。雖然忍饑挨餓,干活辛苦,但骨子里的幽默無處不在。“隊長家秀子(老婆)犢子(屁股)大,能修梯田能打壩”,“打硪(一種夯實壩基的工具,一人掌桿,八人拉繩)的后生聽精明,手里的繩子要攆緊,羊肚子手巾大檔褲,拉起個石硪我奏唱不夠”。說唱之間,大家哈哈一笑。疲勞也消減了許多。</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二年前后,在蒲家坬村與林家鹼村的分界點處修筑了一座攔洪大壩,原來如下山猛獸般的洪水被大壩阻攔。幾場大雨以后,洪水裹挾著大量泥土淤積大壩。流淌了千百年的小河被湮滅于深深的淤泥之下,故鄉的小河從此永遠留在了蒲家坬人的記憶里。游狗刨式泳姿的山地少年們的夏天只能在大榆樹下乘涼打盹。洗衣服的村婦也沒有了午后河邊的快樂時光。那座古樸原始的石拱橋也與小河一起被永遠遺忘又被永遠銘記。“鹼崗”的存在也成了一個古老傳說。</p><p class="ql-block"> 小河被淤泥埋沒的幾年以后,原來的小河河床因為淤泥的沉積抬高了幾十米,經過蒲家坬村民的改造,成為了平整的水澆地。當年在這里栽種過枸杞子。后來又改造成為菜園子和穩產高產的良田。現在,蒲家坬村家家戶戶都有自流水澆灌的菜園,一年四季吃菜不再發愁。更多的壩地改造成了旱澇保收的基本農田。</p><p class="ql-block">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關于那條小河,也逐步淡出人們的記憶。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蒲家坬失去了舍棄了一些東西,也得到了一些東西,而得到的比失去的一定更多,更豐盈實惠。只有那個時代的人們的記憶深處,那條小河還在流淌著,九曲十八拐,永不干涸。少年們赤裸著身體游狗刨式時的“噗通”聲還在耳邊回響,“鹼崗”上的那根高高豎起的木頭桿子也永遠不屈地挺立在藍天下,那座石拱橋,將在下一級的人類文明時重見天日。</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旦</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朔县|
抚州市|
兰州市|
揭西县|
长乐市|
左权县|
盱眙县|
喀什市|
读书|
北京市|
思茅市|
大关县|
梓潼县|
广州市|
宁津县|
金华市|
四平市|
青冈县|
山阴县|
舟曲县|
宾川县|
云阳县|
伊川县|
扶余县|
连南|
依安县|
黔西|
淳化县|
炎陵县|
大石桥市|
长治县|
甘德县|
新龙县|
高安市|
宁晋县|
黎平县|
东台市|
兴仁县|
莱州市|
永宁县|
宝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