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十二集”政工總隊足跡尋訪(五)從化行 2024.12.18

廖曉玲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8日,一個風和日麗的冬日。</p><p class="ql-block"> “十二集”政工總隊后人及家屬三十余人追尋父輩的足跡,來到從化。</p> <p class="ql-block">  從化是抗戰時期粵北第一、二次會戰的主戰場。我們的父輩曾受中共廣東省委的委派,進入第十二集團軍政工總隊,從事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當年曾參加了這兩次粵北會戰。</p> <p class="ql-block">  “同年(1939年)12月,廣州日軍分兩路進攻粵北,第十二集團軍起而迎擊。政工隊轉入戰時工作,出入槍林彈雨,或到前線鼓勵官兵殺敵,協助指揮和聯絡工作,或組織群眾搬運彈藥,輸送給養、搶救傷員。日軍撤退后、政工隊負責收容傷病員,掩理尸體。這種“不怕犧牲的忘我精神,對提高士兵的抗戰情緒和取得這次戰斗的勝利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40年5月,日軍再次向粵北進犯,第十二集團軍在清遠、佛岡、從化、新豐一帶迎敵。經過11天激戰,些將日軍逼回廣州。是役,政工隊員大多數被派駐連隊,臨戰時隨同連排長檢查戰備設施,戰時協助連排長指揮戰斗,傳達軍令,安置和搶救傷員,并成立軍民合作站,組織運輸隊、擔架隊、鋤奸隊等。兩次粵北會戰,第一次打破日軍策應昆侖關作戰的企圖,第二次打破其擴大廣東占領區、打通粵漢路的企圖。政工隊在兩次役中均發揮重要作用?!?lt;/p><p class="ql-block"> —— 《中國共產黨廣東歷史》中央黨史出版社 2021. P365~366</p> <p class="ql-block"> “在第一、二次粵北戰役中,廣大政工隊員在黨員的帶動下,斗志昂揚,不避艱險。有的跟連隊上火線參加戰斗,激勵官兵英勇殺敵,在危急情況下,還代連排長指揮作戰;有的在前線附近組織群眾,輸送給養彈藥,搶運救護傷員;有的還組織地方武裝抗擊日軍入侵。為粉碎日軍進攻,保衛粵北大片抗日基地,做出重大貢獻,使廣州淪陷后低沉的士氣民心重新振奮起來,顯示了軍隊政治工作的強大威力,引起了余漢謀等各級軍政人員對政治工作的重視。在粵北兩次戰役和其他地方對日作戰中,政工隊員有的光榮負傷,有的壯烈犧性。他們的愛國熱情、忘我工作,以及不怕苦不怕死的奮斗精神,受到全軍上下的贊揚,在廣大官兵中起著良好而深遠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當時廣大黨員都是20歲左右的青年人,積極熱情,對黨赤膽忠心。為了抗日救亡,在情況復雜、環境艱險、斗爭尖銳的國民黨軍隊中,以民族大義激勵士氣,以堅持抗戰振奮軍心……他們用鮮血和汗水譜寫出第十二集團軍內中共地下黨革命斗爭的光榮歷史?!?lt;/p><p class="ql-block"> ——《戰斗在第十二集團軍政工總隊內的中共地下黨組織》(《廣東黨史資料》第十四輯1988.)</p> <p class="ql-block">  此行,經過了兩個多月的策劃、踩點,在從化區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相關鎮、村領導干部的積極協助下,終于順利成行。</p> <p class="ql-block">  上午8時廣州出發,10時即到達呂田鎮新聯村。呂田鎮是革命老區,也是粵北會戰的重要戰場。新聯村胡書記帶著村干部在村委會等候,從化區有關部門干部與我們同行,他們已先期抵達。</p> <p class="ql-block">  我們先在村委會留影。</p> <p class="ql-block">  再和胡書記等人一起留影。</p> <p class="ql-block">  在胡書記和村干部的帶領下,我們首先來到《抗日戰爭粵北第一、二次會戰戰地醫院舊址》。</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戰爭粵北第一、第二次會戰戰地醫院舊址(1939年12月)位于呂田鎮新聯村石壩社,是官洞肇基第羅姓村民于民國初年建的宅院,原名“德慶第”。于2012年9月被公布為從化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2020年3月被從化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從化區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粵北第一、第二次會戰是抗戰中日軍為了攻占當時的廣東省戰時政府駐地韶關,打通粵漢鐵路,分別于1939年12月、1940年5月發動的兩次大規模戰役。德慶第就是當年第四戰區(1940年8月后屬第七戰區)第十二集團軍六十三軍一五一師、一五三師和一五四師的戰地醫院,曾挽救了數以千計中國軍民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德慶第坐東南朝西北,是一座背山面水的傳統客家圍屋,平面呈正方形。圍屋以中堂為中心,四角均有角樓,后墻正中建有高大的碉樓,可俯瞰全屋。德慶第機關重重,具備暗鎖和槍眼,是居住和防御功能為一體的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戰爭粵北第一、二次會戰戰地醫院舊址全景(空中拍攝,網上下載)</p> <p class="ql-block"> 地面拍攝舊址實景。</p> <p class="ql-block">  德慶第的正門上方、房屋內外墻壁、天井東西閣樓等地方都遺存有抗戰時期軍隊書寫的標語、文字和戰士所繪的紀實鉛筆畫,這是抗戰精神的點滴體現。</p> <p class="ql-block">  大門上方繪有五角星和光芒組成的軍徽。軍徽內的五角星鉛筆描邊,原本填有藍色顏料,已褪色。五角星周圍以黃色光芒環繞。</p> <p class="ql-block">  圍屋前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斗門。</p><p class="ql-block"> 左斗門</p> <p class="ql-block">  左斗門外墻有文保標志牌。</p> <p class="ql-block">  左斗門內外墻、小窗外墻、槍孔外墻上都遺存有不同時期的標語。</p><p class="ql-block"> 東側角樓外墻上藍色標語是抗日時期留下的,現字跡已模糊不清。據資料記載為“再立戰功”,落款為“陸軍一五···九區···”。紅色標語為建國后書寫。</p> <p class="ql-block"> 右門外墻上可見藍色標語,字跡難以辨認。</p> <p class="ql-block">  左門外墻上的藍色標語:大家一條心殺退敵人。</p> <p class="ql-block">  進入圍屋。</p><p class="ql-block"> 大門內為下堂,仍保持初建時的模樣,墻壁上刷有建國后的紅色標語。</p> <p class="ql-block">  穿過下堂,是一座天井,前為中堂,東、西兩側均有二層閣樓,是戰地醫院傷員住宿的地方之一,也是抗戰標語、文字和繪畫保存最為集中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因房屋損壞嚴重,我們沒能上二樓看一下,很遺憾。</p> <p class="ql-block">  天井東側巷道</p> <p class="ql-block">  五顏六色的雞鴨,為這所破舊的圍屋增添了色彩和活力。</p> <p class="ql-block">  巷道內這口井,是當年用水的主要來源。</p> <p class="ql-block">  圍屋后部正中建有一座高大的碉樓,是圍屋中防御能力最強的建筑。樓高三層,正面二層以上開有小窗,四面外墻上均設有槍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碉樓外墻極厚,門上嵌“永安樓”石匾。</p> <p class="ql-block">  永安樓主體結構基本完整,一樓正中主體部分完整,左右兩邊曾用于收治重癥病人的房間還在,但木質結構損毀嚴重。二樓以上曾用于收治一般病患。</p> <p class="ql-block">  由于舊址未能得到較好的保護,損毀較為嚴重,殘垣斷壁。</p> <p class="ql-block">  房檐下的陳年標記。</p> <p class="ql-block">  戰地醫院舊址留影。</p> <p class="ql-block">  隨后我們前往陸軍六十二軍一五一師一旅駐地舊址(1938年)——肇基圍大宅院,位于新聯村羅水樓。</p><p class="ql-block"> 肇基圍大宅院始建于清代,坐西南朝東北,門樓正向東,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建筑的整體為“院中院”布局:封閉的院墻內包含兩座獨立的院落和一座五層高的碉樓。兩個院落呈方形,外圍還建有排屋,形成大院套小院的格局。大院四角各有一座角樓,碉樓與角樓遙相呼應,層層設防,每幢大門預留槍眼。整個府邸布局獨特,結構嚴謹。</p><p class="ql-block"> 1938年至1941年,肇基圍大宅院是中國軍隊陸軍六十二軍一五一師一旅的駐地??箲鹌陂g特別是兩次粵北會戰,六十二軍一五一師一旅長期駐守,在周圍開挖了許多工事,曾多次與日軍在此地交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這里既是戰場,又是戰地醫院,因此成為日軍攻擊的重點目標,曾多次遭到侵華日軍的轟炸和攻擊。五層碉樓及多個建筑被嚴重震裂,但碉樓依然屹立不倒。后因無力修復,終于1992年坍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肇基圍大宅院是廣州現存為數不多的抗日激戰遺跡,是日軍侵華的罪證和中國軍隊英勇抗敵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所謂“肇基圍”,即開村始祖所建的祖宅。這是在廣州地區非?!昂币姟钡摹罢鼗鶉苯ㄖ挚煞Q為廣府圍屋。整個建筑是在客家圍屋的基礎上,融合了許多廣府文化元素,是客家文化與廣府文化融合的見證。</p><p class="ql-block"> 很想找張全景相片,網上搜尋無果。</p> <p class="ql-block">  角樓。</p> <p class="ql-block">  精致的灰塑和彩繪圖案遍布于屋脊、門頭、墻面,透露出昔日奢華。</p> <p class="ql-block">  大院中間錯落有致地分布著碉樓,及以“德垂第”“嵩龍圍”“和樂地”等命名的多間房屋。</p> <p class="ql-block">  德垂第</p> <p class="ql-block">  嵩龍圍</p> <p class="ql-block">  和樂地</p> <p class="ql-block">  圍屋西門樓的墻基上刻有建圍人姓名和時間。立碑的是新聯村羅氏的開村始祖,即肇基圍的締造者羅克已的兒子羅文鉅。</p><p class="ql-block"> 上書(疑似):“軍功侯補分州羅文鉅豎”“道光二十七年立”。</p> <p class="ql-block"> 墻上的彈孔顯示肇基圍經歷的抗日烽火歲月。</p> <p class="ql-block">  不同角度拍攝。</p> <p class="ql-block">  雜草叢生,荊榛滿目。</p> <p class="ql-block">  在圍屋廢墟上頑強生長著的植物,構成了一道生機勃勃的風景線。</p> <p class="ql-block">  駐地舊址留影。</p> <p class="ql-block">  肇基圍大宅院是呂田鎮最精美的建筑群之一,又經歷過抗戰烽火歲月,成為象征民族精神的客家建筑瑰寶。按理說應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然而,這里卻沒有掛文保標牌。放眼望去,滿目瘡痍。</p><p class="ql-block"> 我問胡書記,肇基圍為什么沒有申請文保?胡書記說,申請了,但上面沒批準。我們不知道原因何在,只是衷心希望這些珍貴的遺址能得到適當的保護和修繕,讓中華民族的革命精神能夠傳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中午到蓮麻村就餐。</p><p class="ql-block"> 餐后,蓮麻村盧書記先帶我們去觀看兩部錄相片。</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片: 蓮麻村簡介</p><p class="ql-block"> 蓮麻村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文化、生態文化和特色“酒”文化。村內建有蓮麻村黨群服務中心、黃沙坑革命舊址紀念館、紅船初心館和學習書屋?,F為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對蓮麻村的粗淺了解,來源于11月28日去從化踩點,區有關部門的干部同行。</p> <p class="ql-block">  一到村委會,首先印入眼簾的就是兩面“榮譽墻”,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p><p class="ql-block"> 這面墻,是蓮麻村所獲得的國家級和省級的榮譽稱號。其中,國家級的七個,省級的六個。</p> <p class="ql-block"> 這面墻,是市級榮譽稱號。</p> <p class="ql-block">  我們和區檔案館、蓮麻村領導合影。</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片:粵北會戰</p><p class="ql-block"> 片名:南粵抗戰豐碑第四集:粵北會戰</p><p class="ql-block"> 制作時間:2015年</p><p class="ql-block"> 制作單位:廣東省民政廳(曾在廣東衛視播出)</p><p class="ql-block"> 主要播放內容:介紹發生在廣東從化地區的兩次粵北會戰的情況,以及其中的重要戰役,謳歌了南粵戰士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大無畏精神。</p> <p class="ql-block">  隨后,我們來到黃沙坑,參觀革命史館。</p><p class="ql-block"> 東江縱隊從化大隊活動基地舊址(1945年7月)——黃沙坑,位于呂田鎮蓮麻村黃沙坑社。</p><p class="ql-block"> 1942年始,共產黨在黃沙坑建立抗日和解放戰爭革命活動基地。1945年,從化縣獨立大隊(簡稱“從化大隊”)成立,陳江天任縣委書記兼武裝大隊政委,大隊隸屬于江北指揮部,由從潖(從化、潖江)指揮分部領導,以黃沙坑等村莊為基地,活動于從北地區。<span style="font-size:18px;">廣東人民解放軍江北支隊后擴改為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三支隊,黃沙坑也是活動基地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 黃沙坑是從化乃至整個廣東地區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個篇章。在這里,蓮麻人用平凡的血肉之軀,筑起了革命的鋼鐵長城,書寫屬于蓮麻人的革命戰歌。</p> <p class="ql-block">  黃沙坑革命史館,依托黃沙坑最古老、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光裕第”客家圍屋修建而成。2016年正式揭牌對外開放,2018年進行升級改造。憑借多媒體展廳、驍勇善戰、崢嶸歲月、星星之火、薪火相傳、燎原烈火六個展廳,向觀眾展示了眾多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實物,從多個角度回顧了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在從化和粵北的戰斗歷程,成為紅色文化教育的網紅打卡點。</p> <p class="ql-block">  “粵北會戰”展廳在燎原烈火部分,詳情參見下述鏈接。</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31epoaa?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520015" target="_blank">參觀黃沙坑革命史館之“粵北會戰”展廳</a></p> <p class="ql-block">  在父輩當年所在政工隊隸屬的部隊,參加粵北會戰的戰斗介紹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展館外墻宣傳標語: “重走東縱路”。</p> <p class="ql-block">  下午五點多鐘,到達本次行程最后一個目的地——位于從化區良口鎮塘尾村石榴花山的陸軍六十三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1946年),良口鎮的干部早已等候多時。</p><p class="ql-block"> 公墓是為紀念抗日戰爭第二次粵北戰役中犧牲的第六十三軍將士而建,共安葬其歷次戰役殉難將士忠骨3000余具,并立碑以祭。墓地所在的石榴花山是當年阻擊日軍的主要陣地之一,六十三軍將士與日軍曾在此浴血奮戰十晝夜,重創日軍,殲滅日軍逾千人,取得了巨大勝利,為第二次粵北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6年,余漢謀令六十三軍軍長張瑞貴在此修建公墓,以“覽戰爭之遺跡,悼逝者之以往”。</p><p class="ql-block"> 墓碑曾被損毀,1985年在原址重修了紀念碑。2002年,陸軍六十三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被廣州市政府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公墓山腳下涼亭。</p> <p class="ql-block">  公墓遠景。</p> <p class="ql-block">  該墓坐東北向西南。</p><p class="ql-block"> 碑座為正方形,正面兩行橫刻隸書“抗日陣亡將土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碑為錐形,高9.65米,正面行體刻“陸軍六十三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下刻“端州余漢謀題”。</p> <p class="ql-block">  公墓東側豎立一青石碑,為張發奎撰寫的《六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之銘》。</p> <p class="ql-block">  墓前階梯下東側立有三塊青石碑,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撰文、第七戰區中將參議呂鑒周書丹的《陸軍第六十三軍抗日陣亡將士墓碑記》。</p> <p class="ql-block">  墓前階梯下西側立有第六十三軍軍長張瑞貴撰寫的《陸軍第六十三軍抗日陣亡將士墓碑記》。</p> <p class="ql-block">  在紀念碑右后側豎有一塊小墓碑,上刻“鐘旅長芳峻廿七年九月”,兩旁刻有“精忠報國,百世流芳”伴聯。鐘芳峻(1898-1938),廣東河源人。1920年加入粵軍,屢立戰功。1938年日軍進犯廣州,鐘芳峻率部與日寇激戰,因敵眾我寡,彈盡糧絕,在從化良口壯烈殉國。犧牲時為六十三軍第一五三師第四五九旅少將旅長。</p> <p class="ql-block"> 從化縣重點保護文物單位(縣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市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向抗日英烈致哀。</p> <p class="ql-block">  夕陽西下,映紅了石榴花山,猶如烈士的鮮血染成。</p> <p class="ql-block">  借用王小卓兄弟創作的一首小詩結束本文。</p><p class="ql-block"> 甲辰冬月石榴山祭六十三軍抗倭英烈</p><p class="ql-block"> (王小卓)</p><p class="ql-block"> 豐碑一座正朝陽,</p><p class="ql-block"> 將士三千思故鄉。</p><p class="ql-block"> 落日熔金山靜默,</p><p class="ql-block"> 緬懷英烈史流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苏市| 东莞市| 游戏| 正宁县| 江城| 宁明县| 略阳县| 得荣县| 尉犁县| 科技| 富裕县| 万宁市| 榕江县| 阳原县| 栾川县| 柳江县| 千阳县| 阜城县| 安新县| 综艺| 凤阳县| 乐平市| 怀仁县| 郎溪县| 黄山市| 西和县| 勐海县| 铜梁县| 通城县| 右玉县| 九寨沟县| 大关县| 盐亭县| 许昌县| 夹江县| 安乡县| 浮梁县| 元朗区| 正宁县| 新余市| 扎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