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作為大都市,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就已經建立起了眾多的新式劇場,其中最重要的十多處劇場又剛好位于租界內,于是很多表演藝人,利用租界的特殊環境和這些劇場擁有的先進舞臺設施和完善的幕后班底,頻繁南下來滬演出,而且還吸引了全國一流的京劇名角兒如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荀慧生等為上海的京劇舞臺增輝添彩。上海不但是海派京劇的發源地,也是南方京劇活動的中心,但是上海卻沒有一所培養自己京劇演員的專科學校,這無疑也成為了上海京劇事業發展所不得不面對的人才培養的瓶頸。</b></p> 背? 景 <h1><b style="font-size:20px;"> 就在這時,</b><span style="color: initial;"><b>老藝人劉嵩樵、鄭傳鑒以及</b></span><b style="color: initial; font-size: 20px;">上海京劇界的名票俞云谷發現,如果能在上海創辦一所京劇科班院校,不但可以為上海培養優秀的本土演員,還可以將海派京劇發揚光大,如果將來這些學生能夠成名成家,那更是名利雙贏的好事。于是,他們就和剛從美國回滬的京劇名家關鴻賓商量想在上海開辦一所京劇學校。</b></h1><h1><b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冬天,當俞云谷和關鴻賓等多方尋求建校資金無果時,輾轉找到了</b><span style="color: initial;"><b>上海工部局委員、中法大藥房總經理</b></span><b style="color: initial; font-size: 20px;">許曉初先生,他乃</b><b>復旦大學的高材生,也是</b><b style="color: initial;">當時上海大世界老板的女婿。知曉用意后,他立即爽快答應,并以一人之力慷慨解囊,承擔起了建校初期所需的全部資金。對于許曉初來講,這筆資金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商業投資,更是一個文藝青年對上海京劇事業發展的一種文化責任,正如他當時所言:“就上海而言,兒童面目清秀,口齒伶俐,頭腦聰慧,不在北方之下,如能就地設立科班,定可人才輩出,無需外求”。不但如此,他還為學校組建了一個強大的校領導班子:聯合工商界領袖組成學校董事會,由上海銀行行業秘書長林康侯為主席校董;以關鴻賓為教務長聘請各路京劇藝人組成教師團;俞云谷為學校總務主任;校長和副校長則由名律師陳承蔭和中法大藥房董事黃憲中擔任,并于1939年11月正式成立上海戲劇學校。</b></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itial;"><b>前排左起:何金海 關鴻賓 趙德勛</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排左起:張正芳 顧正秋</b></div> 概? 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戲劇學校在法租界白萊尼蒙馬浪路(今馬當路)四十一號的大華書場內成立。不但擁有強大的校董事會架構,還聘請了劇務顧問王瑤卿、葉盛蘭、李洪春、劉嵩樵,呂次維、徐慕云等。學校的辦學宗旨是提倡和整理我國傳統戲曲:京劇和昆曲,培植戲劇人才。教育方法則按照學校制度開課,重點設術科,摒棄封建流弊,同時吸取科班授藝的長處。并為克服歷來科班學生文盲、半文盲狀態,開設語文、算術等課程。定六年畢業。在其存在的短短六年內,上海戲劇學校為上海戲劇舞臺培養了一批正字輩京劇演藝人才,為中國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戲劇學校張正芳演出預告</b></h3> 師? 資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辦校宗旨明確,許多老師都欣然應聘。受聘的有:劉嵩樵、鄭傳鑒、關盛明、瑞德寶、吳富琴、關鴻賓、陳斌雨、梁連柱、趙德飪、李盛佐、沈延臣、穆盛樓、羅文奎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特約的有:蕭長華、張君秋、芙蓉草、宋德珠、魏蓮芳、周斌秋、黃桂秋、陳秀華、朱傳茗、杜富隆、陳富瑞、周詠棠、陳桐云、林金培、殷金振、丁永利、蕭德寅、趙德鈺等,這些老前輩都是有著豐富舞臺經驗的梨園名角。</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戲劇學校演出戲單</b></h3> 招? 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11月“首屆上海戲劇學校招生”啟事,遍布申城各大報紙和大街小巷,學校提出以“提倡與整理傳統戲曲,培養京劇人才”為目的,以“摒棄舊式科班弊俗,吸收科班長處,遵循新型學校制度開課”為方針的辦校宗旨,招收年齡為十至十二歲的男女學生,在教授術科(京劇專業課)的同時,兼授學科(文化課)。當時的入學考試還是非常寬松的,由關鴻賓率領一隊教師為考官,應試者填寫了考生基本信息后,考官會在觀察學生的外型和健康狀況后,再讓應考者自由發揮地唱一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經過這樣一輪篩選后,錄取名單1939年12月4日放榜,首屆招生共錄取了男生四十余名,女生二十余名,他們的年齡都在十至十四歲之間,學校先后共招了一百七十余名學生。這些年輕的學生進入上海戲劇學校后,按照學校規定都把名字中間的那個字改成了“正”字,在日后的演出中大家都統稱他們為“正”字輩。</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小頑童演出小放牛劇照</b></h3> 教? 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戲劇學校建校初期想效仿北京科班實行住讀,但是由于經費問題最終還是只能采取走讀制,也不供飯膳。每天上午八點上課,中午十二點回家吃飯;下午兩點半上課,六點放學回家。學校大部分時間教授術科,每天下午四點到六點則專授學科,并聘請倪慰明等為文化課老師,內容以普通小學課程為基礎,設有國文、常識、算術、習字等課程,教授地點為上海戲劇學校旁邊的小學教室。術科教學則仿照科班舊制,由關鴻賓任主任,其他教師有陳斌雨、關盛明、鄭傳鑒、梁連柱等,他們都從京劇基本功著手訓練學生。在戲曲藝術的教學上遵循從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學生先練基本功,并以昆曲如《天官賜福》、《財源輻犢》等為開蒙戲入門。開蒙戲非常重要,學校選擇昆曲為開蒙基礎戲是因為,如果《天官賜福》里的曲牌能夠理解,那么其他曲牌也可迎刃而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全體學生不問行當,不分主次一起學,上場后的演出效果和個人潛質決定了他們日后各自的行當分配。但是學校也有些劇目是從來不教的,如桃園三結義的分手戲不教;鑒于派別關系,蓋派和麒派的戲也不教;因為火候功力不夠,青年學子學來不相稱,所以關羽戲也不教。專職教師教了一段時間后,學生有了一定的京劇基礎,學校就從北平請來各行當有成就的演員來校給學生教戲,如丁永利教了《林沖夜奔》、陳富瑞教了《鐘馗嫁妹》、殷金振教了《時遷偷雞》、李洪春教了《截江奪斗》、蕭長華教了《回營打圍》等。對于在上海的京劇名家,學校則主動把學生送過去請他們指導,如趙桐珊(芙蓉草)為旦角學生排了《十三妹》、《得意緣》和《樊江關》等,吳富琴教程派戲、王玉蓉教王派戲、黃桂秋教黃派戲。正因為教學上的“請進來”和“送出去”,使上海戲劇學校培養出的學生戲路寬、路子正,能演各類戲,這也為他們日后踏上社會,搭班子謀生打下了基礎。</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戲劇學校演出廣告</b></h3> 學? 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戲劇學校從開辦到解散,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年,卻以嚴肅認真的教育姿態造就了一批京劇藝術的新人。其培養的“正”字輩演員遍地開花,成為京劇舞臺的一支生力軍,也為上海海派京劇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隊伍。上海戲劇學校一九三九年招生時,有六七百人報考,最后只相繼錄取了一百七十多人。至一九四五年結業,只有四十多人領到了畢業證書。拿到畢業證書的這四十多人中,有為觀眾所熟知的十幾位“正”字輩演員,如顧正秋、張正芳、張正娟(后改名張美娟)、陳正薇、關正明、程正泰、王正堃、王正屏、孫正陽、汪正華、景正飛、黃正勤、施正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里面我最喜歡的京劇名角有:關正明、程正泰、顧正秋、張正芳、孫正陽、汪正華、施正泉等。</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40年冬,關鴻賓與戲校十位女弟子合影</b><br><br></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關正明先生,14歲進入上海戲劇學校開始學藝。他被戲迷票友親切地戲謔為“關老邪”,我以為這是戲迷觀眾對關老的極大肯定與褒獎。我在《京劇情緣》系列美篇中,已對關老的藝術人生作了專題的介紹,在此不再贅述。關老的行腔里,既有譚派的高亮,又有馬派的飄灑,還有言派的委婉,并且兼收余、楊兩派的蒼勁,韻味十足,他咬字,頭、腹、尾清晰可辨,行腔圓潤大方,韻律獨特,吐字規范、盡管行腔怪異,但不難聽,聽著有趣,聽著舒服,聽著開心,越聽越愛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程正泰先生,11歲入上海戲劇學校“正”字班學藝,開蒙老師是陳斌雨,后來他又向陳秀華老師學習余派老生。他的天賦很好,也有靈性。15歲的時候,他就應天蟾舞臺的顧老板之約,與張云溪、張春華、鄭冰茹等同掛頭牌,當時他還是上海戲校的學生,因此在上海是很轟動的。17歲畢業后他只身前往北京,拜楊寶森先生為師,楊先生念他是孤兒,把他收留在家,在楊家居住歷時四年,深得楊派藝術的精髓,成為楊寶森先生的親傳弟子。代表劇目有:《失空斬》、《楊家將》、《伍子胥》、《洪羊洞》、《珠簾寨》、《擊鼓罵曹》、《戰太平》。程正泰先生深得天津觀眾和楊派愛好者的喜愛與敬仰!</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41年,張正芳(左)、顧正秋與戲校校董金信民</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顧正秋先生,10歲考入上海戲劇學校。她深得梅大師的真傳,有“臺灣梅蘭芳”之美譽。1989年獲“林肯藝術中心”美華藝術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在我國,能獲此殊榮的僅張君秋和顧正秋二人而已!顧正秋曾說:戲劇和愛情是她生命里的兩大課題。她的舞臺生涯雖然不長,但她并不感到遺憾。她曾演過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貂蟬、楊玉環、西施、王昭君,也演過巾幗女杰梁紅玉、荀灌娘,還演過忠于祖國的蔡文姬,為楚霸王自刎的虞姬,為愛情受盡磨難的白素貞、蘇三等等……,自古以來,朝代更迭,多少富貴成空,惟有美麗的故事流傳下來,以撫慰人們疲憊的心靈。顧正秋是一個天生的藝術家。她還說過,她的人生只有一個“戲”字 就足以涵蓋。“戲”影響了她的一生,她的一生,也是一出曲折動人的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張正芳先生,1945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校"正"字班,習學京劇刀馬旦和花旦,在校期間就展露出了藝術天賦。她和顧正秋一樣,深得多位京劇名家的青睞和真傳,從1940年后登臺即擔任主演。后拜荀慧生為師,得荀先生親傳的《紅娘》《杜十娘》《霍小玉》《紅樓二尤》《誆妻嫁妹》《卓文君》等多部荀派名劇。1961年起在遼寧省丹東市京劇團任主演兼業務團長。</b><b style="color:initial; font-size:20px;">張正芳在遼寧丹東25年,演出、創作了各種題材的劇目四百余出。塑造了活生生的人物角色如:楊排風、百花公主、祝英臺、阿娜爾罕、向秀麗、曹芳兒、百花公主、蘇三、紅娘、霍小玉、三圣母、尤三姐等等角色,為丹東、遼寧觀眾留下美好的回憶。2012年,張正芳獲得京劇藝術家終身成就獎。</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戲劇學校畢業的高材生</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孫正陽先生,10歲開始受業于上海戲劇學校正字科,師從京劇名家劉嵩樵、羅文奎等,聰明善學、勤奮刻苦,在校內便初露頭角。1949年,孫正陽加入上海京劇院。孫正陽在積累舞臺經驗的基礎上,獨創了一些以丑角為主的劇目,如《海周過關》、《蔣平撈印》等,在不斷積累前輩丑角藝人的舞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特點,不斷創新,為豐富丑角表演劇目做出了貢獻。其所演的人物“丑而不丑”,詼諧雅致,因此有“漂亮小丑”、“江南名丑”之譽。孫正陽除了在傳統劇目上的造詣外,還不斷參演現代戲的演出,在1958年上海京劇院拍攝的《智取威虎山》劇中成功地扮演了欒平這一角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現代京劇《磐石灣》中扮演的08,觀眾同樣記憶猶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孫正陽先生幼功扎實,文武兼備,嗓音脆亮、念白爽利,表演諧而不俗,在表演風格上又對南北流派藝術兼容并蓄,形成了具有個性的表演風格,清新灑脫。他戲路寬廣,并善于刻劃人物內心。常演劇目有《海周過關》《秋江》《擋馬》《鳳還巢》《柜中緣》《法門寺》《群英會》《十八扯》《劉姥姥與王熙鳳》《十五貫》《小放牛》《拾玉鐲》《鐵弓緣》等,充分顯示出他在京劇丑行藝術上的不凡才華。</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39年,關鴻賓為學生們解說《八五花洞》</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汪正華先生也是上海戲劇學校正字班的高材生。1945年出科后,隨顧正秋劇團在上海、青島、天津等地演出。1950年,在香港拜馬連良為師。當年在香港與楊寶森同臺演出,配演《珠簾寨》中的程敬思,《四郎探母》中的楊六郎,《搜孤救孤》中的公孫杵臼等,深得楊先生稱贊,此后開始悉心鉆研楊派藝術。20世紀90年代起,汪正華加入楊派的音配像工程,在《楊家將》《失·空·斬》《伍子胥》中配像,為楊派傳承作出了貢獻。又在新編古裝劇《滿江紅》中飾演岳飛,《梅妃》中飾演唐明皇,《宋江題詩》中飾演宋江,創造了一些帶有濃厚楊派特色的新唱段并廣為流傳。汪正華先生的唱、做規矩大方、臺風嚴謹,扮相、演唱、做派深得楊派神髓。同時又有執著的藝術追求,認為學習流派應一絲不茍嚴肅認真。不僅在演唱楊派名劇時要嚴格按楊的路子演唱,而且在新編劇目的演出中,也明顯體現出楊派風范。深得喜愛楊派藝術觀眾的廣泛贊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施正泉先生,1939年底進入上海戲劇學校正字科,師從梁連柱、陳富瑞等老師,專攻裘派花臉。1945年以后,由于上海戲劇學校的解散,他開始在上海及周邊地區搭班演出。1950年,他加入了上海京劇院,正式成為一名花臉演員。我特別喜歡他在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飾演的李勇奇。施正泉先生以其深厚的京劇功底和多才多藝的表演風格,在中國戲劇和影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的藝術成就不僅體現在舞臺上,也通過熒幕傳遞給了更廣泛的觀眾。盡管他已經離世多年,但他的表演依然被人們銘記和懷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除此之外,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在現代京劇《紅燈記》中飾演李玉和的著名文武老生錢浩梁(浩亮)也是上海戲劇學校的學生,學名錢正倫(1943年入學)。</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張正芳拜師荀慧生留影</b></h3> 實? 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戲劇學校特別注重學生的實踐演出,邊學邊演,從不中斷。當時的黃金大戲院成了這些學生的實踐舞臺。隨著滬上觀眾對正字輩學生演出的認可,上海戲劇學校的公演劇目也越來越多,有時一天都能演上好幾場,而壓大軸的學生往往會將全本折子戲一路演到底,一人分飾好幾個行當和角色,且都是繁重的做工戲。這樣,不久便捧紅了顧正秋、關正明、張正芳等一批優秀的正字輩學生,當這些學生聲名鵲起時,也引起了許多學界專家的關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當上海戲劇學校在黃金大戲院進行了一百多次公演后,1941年6月3日的《申報》刊登了一篇題為《為上海戲劇學校進一言》的署名文章,作者吠聲在文中對學生們在黃金大戲院的表演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贊譽。作者對這些年輕小演員在京劇表演藝術上的贊許和愛護,極大地鼓舞了未來的藝術之星們對戲曲藝術的不斷鉆研與探索,使他們對京劇藝術更加的精益求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戲劇學校的正字輩學生自入校九個月后便開始在上海京劇舞臺上粉墨登場,深受滬上戲迷的喜愛和歡迎。不久,學校校董之一的費穆先生便帶著影片公司邀約請學校師生共同參拍電影。這是一部根據京劇傳統戲《紅鬃烈馬》改編的戲曲電影,由民華電影公司投資拍攝。1941年這部名為《古中國之歌》的影片正式開拍。由費穆任導演,關鴻賓任助理導演,上海戲劇學校的正字輩學生和部分老師出演。劇中主線圍繞王寶釧和薛平貴的故事展開,序幕《水淹七軍》、《朱仙鎮》由上海戲劇學校老師瑞德寶、梁連柱等演出。正篇全本《王寶釧》,包括“彩樓配"、“三擊掌"、“別窯投軍"、“探寒窯"、“武家坡”、“回窯團圓”六折,由上海戲劇學校正字輩學生演出,其中顧正秋飾王寶釧、關正明飾薛平貴、陳正巖飾王允、周正雯飾代戰公主、朱正琴飾王夫人。在拍攝過程中,因為費穆在劇中加入很多實景,加之當時的錄影和錄音技術不夠完善,《古中國之歌》上映后成績不甚理想,不過還是擴大了上海戲劇學校的影響,也使正字輩學生中的顧正秋、關正明等主要演員聲名遠播。</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中國之歌》電影職員表</b></h3> 重? 逢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為紀念原上海戲劇學校“正”字輩廣大同學舞臺生活四十五周年,1986年2月25日至2月27日,“正”字輩同學舞臺生活45周年紀念演出在上海大眾劇場(也就是過去這班娃娃打泡演出的黃金大戲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原上海戲劇學校的同窗,齊聚上海,參加此次盛會。外地來的有萬正樓(蘇州)、王正余(四川)、王正堃(南京)、關正明(武漢)、朱正琴(九江)、張正芳(北京)、武正霜(濟南)、周正雯(淮陰)、祝正志(福建)、程正泰(天津)以及美國的唐正仙等,加上上海的王正屏、孫正陽、張正娟(即張美娟)、陸正紅、陳正柱、黃正勤等以及樂隊武正豪和臺下工作的同學共六十一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短短三天的時間,關正明、張正芳、王正屏、程正泰、張美娟、孫正陽、黃正勤、陸正紅、陳正柱、武正霜等先后演出了《青石山》、《天霸拜山》、《清官冊》、《舉鼎觀畫》、《霍小玉》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9年5月20日(農歷己丑年四月廿六日)上海戲劇學校(正字輩)七十周年同學會在上海戲劇學院(蓮花路)四樓會議室舉行,來自上海、北京、江西、江蘇等地的近20位耄耋之年的京劇“正”字輩老藝術家相聚。與會者有張正芳、孫正陽、孫正琦、周正雯、陳正葆、趙正珠、賈正云、武正豪、陸正梅、陸正紅、朱正志、朱正琴等。雖然遠在臺灣的顧正秋等因行動不便無法與會,卻都托老同學帶來了書信或口信。84歲的“大師姐”周正雯一段《鳳還巢》引發了同學們的興致,78歲的“小師弟”孫正陽自告奮勇來了段《八五花洞》中武大郎的念白,80歲的研討會主持人張正芳也興致勃勃地拉著師妹賈正云、陸正梅演起了《八五花洞》中的真假潘金蓮。雖然與會的大都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但說起當年在校學藝時的情景,一個個眉飛色舞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孫正陽總結了“正”字輩的成功原因主要在于“學得多,看得多,演得多”,當年他們曾演出了200個劇目,1000多場戲,而學校成立僅9個月時便排出了9個劇目。這次聚會凝聚了同窗情、梨園情,大家意猶未盡,流連忘返!如今才曉得這也是上海戲劇學校的謝幕之聚!</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戲劇學校師生合影</b></h3> 結? 語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戲劇學校作為上海較早的京劇專科學校,在術科(京劇專業)教育上除了有一支業務能力及教學責任心都很強的專職教師隊伍外,還同時采取多方聘請名家短期授課的方法,把名角兒名師請進來,把優秀學生送出去,使學生有機會向各種流派廣泛學習,這使“正”字輩學生的戲行當多樣、派別正統。同時學校組織學生邊學邊演,僅上海就有千余場現場演出的經驗,這讓學生們都有廣泛的舞臺實踐基礎,而且戲校排的戲,往往人數眾多、場面宏大、唱做并重,即使不為主角兒演出的學生也個個開口能唱,人人都有機會得到鍛煉。正是學校在教學上的這種兼容并蓄的寬松姿態使之培養出的“正”字輩學生個個八面玲瓏、學藝精湛,大多已成為各地業界的佼佼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上海戲劇學校建校85周年,也是2024年的最后一天,謹以此文,示以紀念!同時感謝上海戲劇學校為國粹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感謝大家賜閱關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文參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海戲劇學校簡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海戲劇學校京劇正字輩略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海《申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戲劇之家》雜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國京劇》雜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顧正秋回憶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張正芳口訴筆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程正泰先生與沈陽電臺主持人愛華的電話采訪錄音》程云、程杰兩位老師特別提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部分照片節選自網絡,在此對以上作者和資料提供者深表謝意!</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城|
江西省|
莆田市|
昌吉市|
汝城县|
西华县|
奉节县|
都安|
弋阳县|
吉隆县|
峨眉山市|
香港
|
福海县|
宣城市|
徐州市|
诏安县|
义马市|
常宁市|
泌阳县|
德化县|
花莲市|
乌恰县|
昭通市|
民丰县|
石阡县|
梧州市|
封丘县|
临泽县|
遂宁市|
汝南县|
镇宁|
施甸县|
三亚市|
新密市|
南汇区|
阳高县|
怀安县|
大姚县|
肥城市|
恭城|
启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