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致自己余生的絕美句子,10首大徹大悟的人間清醒詩詞,一句話點醒自己,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時常被紛擾的世事所困擾,被無盡的欲望所牽引。余生,讓我們學會做個閑人,讓自己的內心回歸平靜和自在吧!</p><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充分圓滿的自由根本是不能的。解脫一切欲望而得以大徹大悟,那是佛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涅槃”,不是常人之所能。那些熱中于政治和權力的人,受到心中權力欲的驅策,身不由己,去做許許多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其實都是很可憐的。</p><p class="ql-block">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不論詩詞、散文、戲曲、繪畫,追求個性解放向來是最突出的主題。時代越動亂,人民生活越痛苦,這主題越是突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退隱也不是容易的事。”</p><p class="ql-block">菩提偈(節選)</p><p class="ql-block">唐·慧能</p><p class="ql-block">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p><p class="ql-block">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p><p class="ql-block">第一層:物質生命錢、權、情、色、名、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第二層:精神生命仁、義、禮、智、信。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第三層:自性生命靜、定、安、空、靈、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p><p class="ql-block">古人云:以銅為鏡,可正衣冠!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明得失!</p><p class="ql-block">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p><p class="ql-block">道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說: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p><p class="ql-block">古人云:“言為心聲,行為身表。”言辭之間,可見德行;行事之間,可見心志;為人之間,可見路徑。所以,說話當留德,做事當留心,做人當留路。此三者,乃為人處世之大智。</p><p class="ql-block">就像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寫道:“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實現。”學會轉通自己的思維,轉變自己的認知,轉彎自己的選擇。無論是在失意的時候,還是在自己走上巔峰的時候,都能夠學會看淡,不著急,焦慮。</p><p class="ql-block">警世</p><p class="ql-block">明 唐寅</p><p class="ql-block">世事如舟掛短篷,或移西岸或移東。</p><p class="ql-block">幾回缺月還圓月,數陣南風又北風。</p><p class="ql-block">歲久人無千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p><p class="ql-block">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癡呆半作聾。</p><p class="ql-block">唐寅是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尤以畫知名,其詩平易真切,意境清新,飽含對人生和社會的傲岸不平之氣,蘊含哲理,給人朗朗上口之感。</p><p class="ql-block">蘇軾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云:“不癡不聾,不做家翁。”,和唐寅詩意相同:大智若愚,才會活得通透。這首《警世》詩,平易淺顯的語言,卻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如若沒有歷盡世事滄桑,又怎能寫出如此醍醐灌頂的文字?知道生活的真相,依舊熱愛它,方為智者。</p><p class="ql-block">人生哲理,有時候是一聲嘆息,有時候是一聲警醒。在這首《警世》中,唐寅用簡練的詩句,表達了他對人生的看法。萬物皆有定數,苦苦追求也許并不能得到想要的,反而是悠然自得更能讓人心生歡喜。他勸誡人們要把握時機,適可而止,不要過度追求。人生如夢,不要被繁雜的事物困擾,要學會放下,才能真正得到內心的寧靜。讀后讓人受益匪淺,警醒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要穩健、明智地前行。</p><p class="ql-block">歷經滄桑方知人事變遷,長久的美好難以持久,正如春花再艷麗也有凋謝之時。告誡世人要忍受是非蜚語,一半裝作懵懂無知,一半假裝耳聾,這是一種睿智的自我保護與淡泊應對世態炎涼的態度。</p><p class="ql-block">《西江月·世事短如春夢》</p><p class="ql-block">宋 朱敦儒</p><p class="ql-block">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云。</p><p class="ql-block">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p><p class="ql-block">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p><p class="ql-block">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p><p class="ql-block">宋代著名詞人朱敦儒,作《西江月·世事短如春夢》,表達了詞人暮年對世情的大徹大悟: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云。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p><p class="ql-block">世事短暫,如春夢一般轉眼即逝。人情淡薄,就如秋天朗空上的薄云。不要計較自己的辛勤勞苦,萬事本來已經在命中注定的。短暫的歡樂相聚是如此的親切,至于明天會怎么樣誰也不知道了。短短幾句,道盡了人生辛酸,天道無常。</p><p class="ql-block">這一首《西江月》,就闡述了兩個道理。首先,人生怎樣,世道如何,計較沒用,一切都有安排;其次,幸福就在身邊,沒必要為了未來而憂愁。人,總愛為了身外之物而計較。卻忘了一點,人生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倘若都在計較,那人生不就痛苦了嗎?沒有快樂過,就是一場遺憾。至于說幸福,其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復雜。富貴,有富貴的幸福;簡單,有簡單的歡樂。關鍵不在于物質,而在于我們的內心。</p><p class="ql-block">《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p><p class="ql-block">宋 晏殊</p><p class="ql-block">一向年光有限身,</p><p class="ql-block">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p><p class="ql-block">滿目山河空念遠,</p><p class="ql-block">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p><p class="ql-block">注釋一向:一晌,片刻,一會兒。年光:時光。有限身:有限的生命。等閑:無端。銷魂:極度悲傷,極度快樂。莫辭頻:頻,頻繁。不要因為次數多而推辭。憐:珍惜,憐愛。取:語助詞</p><p class="ql-block">《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是北宋詞人晏殊所寫的一首詞。這是晏殊的代表詞作之一,表達了詞人感嘆人生有限,不要沉陷于離情別緒,應及時行樂的豁達思想,蘊涵豐富的哲理。</p><p class="ql-block">這首詞感嘆人生短促、離別太多,勸人及時行樂。上片說光陰荏苒,人生苦短,偏偏又聚少離多。下片承上離別意,體現了詞人把握當前、享有生活,超脫愁苦的生活態度。全詞格調雖然沉郁,但取景甚大,氣象宏闊,且具有一種溫婉的氣象,語言清麗,頗堪玩味。</p><p class="ql-block">最后,“不如憐取眼前人”,詞人再次強調了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性。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人,但真正能陪伴我們走過一生的卻寥寥無幾。因此,我們應該珍惜與身邊人的每一刻相處時光,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整首詞情感深沉、意境優美,通過對人生有限和離別無常的描繪,表達了詞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好時光的珍惜。同時,也提醒我們要珍惜身邊的人和事,不要讓遺憾和后悔伴隨我們的一生。</p><p class="ql-block">《種桃杏》</p><p class="ql-block">唐 白居易</p><p class="ql-block">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p><p class="ql-block">路遠誰能念鄉曲,年深兼欲忘京華。</p><p class="ql-block">忠州且作三年計,種杏栽桃擬待花。</p><p class="ql-block">雖貶他鄉,也能豁然處之,種花種樹且吟詩,坦然面對失意的生活,寵辱不驚、心安是家。</p><p class="ql-block">“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無論身處何方,只要內心安寧,就能把那里當作家的思想。這是白居易的一種生活哲學,即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只要內心保持平靜和滿足,就能找到家的感覺。這種思想也反映了詩人超脫世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p><p class="ql-block">“路遠誰能念鄉曲,年深兼欲忘京華。”這兩句詩進一步闡述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盡管路途遙遠,詩人仍然會思念家鄉的曲調;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對京城的繁華也逐漸淡忘。這里的“京華”指的是京城,也就是白居易曾經生活過的長安城。這里表達的是詩人對家鄉的深深眷戀,同時也透露出一種隨遇而安、不戀繁華的情懷。</p><p class="ql-block">“忠州且作三年計,種杏栽桃擬待花。”最后兩句詩是詩人在忠州(今重慶市忠縣)的生活規劃。他打算在這里住上三年,種植桃樹和杏樹,等待它們開花結果。這里的“種杏栽桃”不僅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也是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片土地變得更加美麗和富饒。</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在“初出城留別”里說:“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他大概很喜歡這詩里的意境,又在“吾土”里說:“身心安處是吾土,豈限長安與洛陽”,還覺得意猶未盡,又在“種桃杏”里說:“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后來金朝的詩人李俊民也很喜歡白居易的意境,寫下了“擬結閑中一草堂,此心安處是吾鄉”。到了元朝,詩人曹伯啟也拿來用,寫下了“萬事到頭都是夢,此心安處即吾鄉”。后來到了清朝,王士禎也喜歡的緊,寫道:“未轉頭時是夢,此心安處為家。一枰敲作冷生涯,管甚三冬九夏”。</p><p class="ql-block">當然,用得最好的既不是金元,也不是明清,而是輝煌的北宋。那年那天,蘇軾偶遇從嶺南流放歸來的友人王鞏,居然神采奕奕,毫無困頓之色。特別是他的侍妾柔奴,明眸皓齒,不改容顏。蘇軾問柔奴:聽說嶺南乃瘴癘之地,你們是怎么過來的?柔奴淡淡一笑,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聞之感慨不已,便給柔奴寫下了這首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p><p class="ql-block">《醉睡者》</p><p class="ql-block">宋 蘇軾</p><p class="ql-block">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言不如睡。</p><p class="ql-block">先生醉臥此石間,萬古無人知此意。</p><p class="ql-block">蘇軾的一生,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困境。但他始終保持著樂觀的態度,用詩意的人生去感悟生活的真諦。在這首詩中,他借醉睡者之口,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理解。他認為,人生應有道,但有時不妨放下所謂的原則,去追求內心的真實感受。醉,是一種釋放,是一種解脫。醉酒之后,人們可以暫時忘卻生活的煩惱,尋找內心的寧靜。而睡,則是一種休息,一種恢復。在睡眠中,人們可以恢復體力和精神,為下一次的挑戰做好準備。</p><p class="ql-block">然而,醉與睡都只是暫時的逃避,我們不能一直沉浸其中。終究需要醒來,面對生活的現實。在面對困境時,要有勇氣去迎接挑戰,有智慧去解決問題。只有在經歷了風雨之后,才能真正體會到人生的美好。蘇軾的《醉睡者》告訴我們,人生短暫,要及時行樂。但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面對生活的挑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領悟人生的真諦,過上詩意的人生。</p><p class="ql-block">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充滿了荊棘與挑戰,讓人難以輕易邁步。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選擇以一種豁達的態度去應對,放下重負,痛飲一番。讓心靈在醉意中得到短暫的釋放和自由,暫時忘卻世間的紛擾,找到內心的寧靜。</p><p class="ql-block">言:說。雖然有嘴,但話難以說出口。指有話不便說出或不敢說出。宋·蘇軾《醉睡者》詩:“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言不如睡。”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如今輪到你山陽縣,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那廝本意囂虛,將足下虧圖,有口難言,氣夯破胸脯。”</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泌阳县|
远安县|
沂水县|
青田县|
泰来县|
大连市|
河池市|
繁峙县|
葵青区|
贵德县|
中牟县|
石林|
辽中县|
泾川县|
汉阴县|
健康|
墨玉县|
柳河县|
营山县|
拉萨市|
巴塘县|
榆中县|
肃宁县|
尼木县|
翼城县|
遂宁市|
柯坪县|
越西县|
海口市|
菏泽市|
尚义县|
红原县|
泸溪县|
文山县|
报价|
鸡西市|
晋宁县|
车致|
长子县|
昆山市|
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