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因火腿而小有名氣的臘科最近可火了,不僅國內山東、重慶等地的客人自駕來玩,甚至越南、荷蘭、美國的游客也慕名而來。那么,臘科憑什么把他們吸引到此?就憑那些火腿?</p> <p class="ql-block">火腿,確實是臘科多少年來遠近聞名的特產,不過,最近的一次探訪,我又發現了這個我到過無數次的地方還有不少耐人尋味的東西......</p> <p class="ql-block">臘科的味,在那四周的山和村邊的水里。我不懂風水,但看一眼就感覺很舒服,背后的靠山高大厚實,左青龍右白虎躍躍欲試,前面的文岸山形獨特,似乎筆墨紙硯隨時可以信手拈來。說到山水,不由得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不過這山上雖然無仙,“室”卻很有名氣。至于水,這里是不可能有龍的,哪怕劉公筆下的龍,但我想說的是“水不在深,流動則靈”。這里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幾股泉水冒出來后,順著村子兩邊溝谷潺潺而下,尤如母親溫柔的雙臂把村子穩穩地摟在懷中,晝夜不停,四季如一。順著溪邊的石板路緩緩而上,眼前總出現兒時光著腳丫在小溪里戲耍的鏡頭。</p> <p class="ql-block">臘科的味,在那發黑的門牌里。在這百余戶的村子里,唯一有一戶保留著兩塊發黑的門牌,從牌上的內容看,好像是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村子是全縣唯一保留下來的全部為土木結構的房子,門牌應該也是全縣唯一保留下來的那個時期的戶籍管理依據,值得好好玩味。</p> <p class="ql-block">臘科的味,在那幾座滿目滄桑的四合院里。雖然完整的只有五六座,但是每一座都有動人的故事,盡管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宿命——解放時都被充公,然后被作為農協會的辦公場所和分別分給五至六戶貧下中農居住,正因如此,只有作為辦公場所的那一座保存相對完好,其余大多遭到人為損壞,柱子、板壁上到處是釘子,尤其是那門檻,被剁得像掉光了牙的老奶奶的牙床。房屋原來的主人雖然不知所蹤,但文狀元的住宅(辦公場所)用銀子磨得精光锃亮的馬頭石、柱礎石至今一塵不染。武狀元家門口那對拴馬柱,雖然有些滄桑,依然能感覺到主人身份的高貴和威嚴。我無法表述這些民居的特點,“全國民族傳統村落”的認定,足以證明其價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臘科的味,在那些隨處可見退役賦閑的生活用具里。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什么石磨、石碓、石缸、石豬槽,犁、耙、鍘刀、馬鞍馬架子等等,統統退出歷史舞臺,大多被隨意擺在不礙事的旮旯角落,只有那些依形而做的長的方的圓的橢圓的石豬槽,統統被集中起來種花草,點綴生活。看到這些,往往勾起以前自己一家人白天忙下地,晚上點著煤油燈,磨完豬糠(玉米),鍘完馬草,又舂芭蕉芋(注:豬糠和芭蕉芋都是煮了喂豬的),常常要忙到深夜才能休息,成天忙得不可開交,日子卻時常三餐不保。</p> <p class="ql-block">臘科的味,在生活布局的細節里。在農村,燒柴火做飯雖然不再頻繁,但備柴依然是一些人家必不可少的事情,而且他們把它碼得整整齊齊,儼然節日里身上的盛裝。掛包谷也是這里儲藏糧食的一種方式,他們把包谷棒子的包衣剔了只剩一小條,十來條扎在一起,左右兩邊分開,掛在屋檐下的竹桿上,金燦燦的包谷,已經褪色發暗的板壁,與大門上的門神和兩邊的春聯,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滿眼祥和喜慶。還有那些從石頭縫里長出來的旱金蓮、從墻腳長出來爬上樹稍又垂下火熱綻放的炮仗花......處處散發著鄉愁的味道,常常令人眼前一亮,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臘科的味,在那熊熊的篝火里。每逢節日或是重大活動,全村男女老少都會身著盛裝,聚集廣場,圍著中間燃起的篝火歌舞,篝火越旺,歌舞越狂。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主客相挽,圍成一圈,人多則兩圈三圈,踏著鏗鏘響亮的節拍,沿著一定的方向,肆意狂歡。</p> <p class="ql-block">臘科的味,在節日的盛裝里。黑色是當地彝族男裝的主色調,一般在胸襟、袖口和褲腳繡有花邊,婦女的顏色倒是豐富多彩。重大節日,男人戴帽,這帽其實是個黑布或深色的布做成的通透的圈,外沿繡著白色或圓或方的圖案,女人頂頭帕,大多為黑色底布繡上花邊或彩色圖案,馬纓泡花是女人頭上最搶眼的妝飾,喜歡的會將紅色的馬纓泡花插滿整個頭飾,喜慶熱烈。據說,每一種花邊、每一個圖案都有著不同的寓意,沒有一點民族學基礎,除了好看,你根本無法領會其中的韻味。</p> <p class="ql-block">臘科的味,在村口崖壁上神奇的密碼里。近日在清理周邊環境時,村民們發現在村口的山崖上,從右下向左上徐徐分布著一條一百多米長的“密碼”,它們由不同的圖形(符號)組成,每個圖形(符號)大約3厘米高,間距大約1厘米。村里現在的人們都看不懂,也不知道是什么人什么時候刻的。駐村的同志發圖片給四川的民族學專家看了,說可能是彝族引路經。引路經,亦名開路經、指路經,在彝族和苗族的喪葬傳統中普遍存在。從現有資料來看,彝族和苗族的引路經(開路經、指路經)大同小異。苗族認為人死后,雖軀體腐滅,但靈魂永存不滅,靈魂會造就生的軀體,死是又一次生的開始,或者說死是回到生的開端。死了的人要回來世上,必須要找到第一個祖先母親,只有找到這個遠古的第一母親,才會再生出來回到人世間。苗族的《指路經》就是指引逝者逆向沿著遷徙和生活的路線尋找祖先發祥的地方,尋找祖先的住地,尋找遠祖的第一個母親。彝族認為逝者靈魂只有去到“不冷不熱,不饑不渴,不黑不暗”的陰間仙界才能再圖超生,要去仙界必須經過歷代祖先的住處,再走“鳥飛要三天,馬跑要三年”的路,越過天人交界處才能達到。因此人死后必須由畢摩(祭司,喪葬儀式主持人)為其靈魂引路,念誦開路經,將逝者的靈魂引向“仙界”。但這崖壁上的圖案(符號)是否真是引路經,是哪個民族的引路經,每個符號表示什么意思,是什么人什么時候刻上去的,一切都是個謎。</p> <p class="ql-block">總之,臘科雖小,其味無窮,值得你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部分圖片來自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里县|
牡丹江市|
阳曲县|
靖边县|
新巴尔虎右旗|
建瓯市|
尼玛县|
临西县|
瑞丽市|
台东市|
多伦县|
河北区|
江源县|
望江县|
卢氏县|
庄浪县|
孟村|
疏勒县|
浦江县|
青州市|
日照市|
平乐县|
大竹县|
宁陕县|
招远市|
青岛市|
茌平县|
新郑市|
黄石市|
临海市|
古浪县|
汉源县|
依安县|
同仁县|
永仁县|
石渠县|
平乐县|
东城区|
日喀则市|
惠州市|
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