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167efb"> 在我國,村鎮名稱前冠以“中國”二字的絕無僅有,“中國李莊”是歷史的唯一。已有千年歷史的宜賓李莊,在抗日戰爭時期鼎力為避難于此的國立同濟大學、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研究院、中國營造學社等科研和學術機構及人員提供場所。由此,李莊與重慶、成都、昆明并稱為“四大抗戰文化中心”,獲得了“中國李莊”的稱號。</font></b></h1><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李莊位于宜賓長江南岸,始建于梁代540年,距今已有1484年的歷史。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而聞名。 李莊既有體現明清建筑特點的古街巷、古民居,也有宮觀廟宇組成的“九宮十八廟”,是西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落。 李莊的長江碼頭。李莊有“萬里長江第一古鎮”之稱。 長江邊的鐵錨景觀,李莊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月亮田水街,延續川南民居風貌,兼容江南水鄉建筑特色。 李莊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4A級旅游景區。 李莊有保存完整的明清街巷18條。街道整潔、清靜。沿街有店鋪,但李莊遠未商業化。 羊街,建于清代中晚期的老街,長約500米,原是牛羊交易市場。抗戰時文化名人李濟、梁思永、陶孟和等曾寓居于羊街的院落。 李莊白肉創始店,因抗戰時期內遷的文化人經常到此打牙祭而聞名。白肉、白糕、白酒“三白”,是李莊著名的美食。 李莊是川菜中著名的“大刀白肉”的創始地。大刀白肉也稱為“李莊白肉”。 李莊白肉是切得薄如蟬羽的大刀肉片,不油不膩。吃時蘸辣椒醬等調料,香鮮味美。 李莊白糕,香糯可口。 李莊酒廠。純古法釀酒。 李莊保存千年或現代修復的史跡建筑54處。奎星閣、天上宮、旋螺殿、東岳廟、張家祠等展示了古鎮的歷史文化。 <p class="ql-block">奎星閣,原建于清代,兩側各配有兩層樓閣,是“李莊四絕”之一。梁思成曾高度評價奎星閣是“從上海到宜賓沿長江兩千多公里中建造得最好的亭閣”。</p> 奎星閣主樓通高五層,全木結構,飛檐斗拱,建筑精細,登樓可俯瞰長江風光。現奎星閣為1998年重建,是李莊的標志性建筑。 天上宮,又名玉佛寺,修建于清代1845年。曾是移民會館,也稱福建會館。 旋螺殿,初名文昌宮,建于明代1596年,供奉文昌帝君。梁思成稱其是“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于當世之作”。旋螺殿是“李莊四絕”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李莊鎮立于1939年。 <p class="ql-block">長江邊同濟廣場的“李莊同濟紀念碑”。碑銘情深意長,感人肺腑。</p> 抗日戰爭時期,國立同濟大學1940年內遷到李莊,李莊鄉紳和百姓將宮廟殿寺和祠堂騰出,安置各院部師生和文物入駐。 禹王宮,始建于清代1831年,由一主一次兩個四合院構成。同濟大學校本部入駐于此。1992年開展佛教活動,更名慧光寺。 1942年同濟大學35周年校慶在禹王宮舉行。上演過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 王爺廟,又名紫云宮,建于清代晚期,供奉東海龍王敖廣。時由同濟大學圖書館入駐。 南華宮,清代中晚期建筑,又名廣東會館。時由同濟大學理學院入駐。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在此任教授。 祖師殿,又名真武宮,建于清代1833年。時為同濟大學醫學院駐地,走出了“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等許多著名的醫學專家。 東岳廟,建于清代1827年。正門寬約30多米,兩旁呈拉弓式。時由同濟大學工學院入駐。 新建成開館的中國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濃縮了李莊家國情懷、文化抗戰的歷史。 李莊現在保留著諸多抗戰時期的文化遺址。這是中國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舊址。 李莊戰時新聞社舊址。 中國營造學社舊址。建成中國營造學社陳列館。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生活了六年的故居,是典型的清代晚期川南民居風格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臥室、辦公室。他們在這里完成了《中國建筑史》等經典著作,為中國建筑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家祠,始建于清代1839年,由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現南京博物院)入駐。 張家祠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庭院樹木繁茂,遮天蔽日,環境怡人。 宗祠主體為四合院式木結構為主,上為正祠,下為廳房。建筑充滿古樸典雅之美,歷史底蘊深厚。 孝友堂,內懸“宏我漢京”牌匾。 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所屬數千箱國家珍貴文物輾轉千里遷駐于此,安全存放六年之久。 廳房上50扇門窗以整塊上等楠木精工雕刻,每扇窗頁上雕刻2只不同形態的仙鶴,共100只,謂“百鶴祥云窗”,精美絕倫,被譽為“李莊四絕”之一。 張家祠內有“中國李莊抗戰文化陳列館”。詳細介紹了抗戰時期國立中央博物院先南遷南京后再西遷李莊,在李莊六年的歷程。 只有3000多人的李莊,竟然同時接收了10余所大學、科研機構的1.2萬名學者、師生及家屬在此避難。 “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這是1940年李莊鄉紳羅南陔發給同濟大學的電文,盡顯戰火中李莊人飽含民族情懷的大義之舉。 六年間,傅斯年、童第周、李濟、吳孟超、陶孟和、董作賓、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夏鼐等一大批精英云集李莊,治學傳薪,培育人才。 存放在張家祠的數千箱國家珍貴文物。 六年時間,李莊從長江畔的小村鎮成為抗戰時期的文化中心,默默守護著中國的高等教育、文物保護和古建、醫學等學術研究,是中國的文化脊梁。 李莊是抗戰中民族精神的涵養地,書寫了我國文化史、學術史的重要篇章。 <h1><b><font color="#167efb">國難當頭,李莊人清廟宇、騰民房、勻口糧,接待保障1.2萬名學者、師生的生活、學習和文化研究。李莊人的民族大義,令人敬佩</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font></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中國李莊,歷史銘記。</font></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民县|
东阳市|
乌鲁木齐市|
京山县|
绥宁县|
上饶县|
沁源县|
台东市|
涡阳县|
海伦市|
珲春市|
凌源市|
黑龙江省|
林甸县|
宾川县|
乐都县|
综艺|
贵定县|
响水县|
施秉县|
安岳县|
龙南县|
肃宁县|
陕西省|
衡南县|
托里县|
嘉祥县|
乾安县|
黑河市|
昭平县|
灌云县|
米易县|
长白|
土默特右旗|
威远县|
绿春县|
大洼县|
衡东县|
伊川县|
盐津县|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