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聽汪曾祺談文學的語言與創作

明之

<p class="ql-block">  1981年,金秋十月,丹桂飄香。高郵百花書場,座無虛席。</p><p class="ql-block"> 時年62歲的汪曾祺先生,因發表《受戒》、《大淖紀事》引起轟動,回到闊別42年的故鄉,與高郵的文學愛好者見面,談文學的語言與創作。</p><p class="ql-block"> 當時我在臨澤鎮辦廠,20多歲,也是一名文學青年,對汪曾祺特別崇拜。一聞消息,如迎春風,特地買了兩盤索尼錄音帶,帶上珠江錄音機,早早地來到書場,擠到前排,近距離聆聽心中偶像的講課。</p><p class="ql-block"> 未見面時,猜想汪老飽讀詩書,是白白胖胖的文人模樣;上臺后才發現,他衣著樸素,微黑,不太胖,一如街上常見的老大爺,和藹可親。大腦袋,秀頂光,“頭童齒豁”,眼睛炯炯有神,別有儒雅之氣。</p><p class="ql-block"> 他開始講話了,北京口音,如會老友,似談家常,不緊不慢,娓娓道來,既富含哲理、寓意深刻,又生動形象、通俗易懂,令人回味無窮。</p><p class="ql-block"> 他的開場白很特別,給我的印象很深:“今天談的,并無新意,都是陳貨。比如家里來了客人,沒有什么準備,現成的冷飯,放油放蔥炒一炒,油炒飯,拌蘿卜,現炒現上桌,不成待客之禮。”全場一片笑聲,距離拉近,氣氛輕松而活躍。</p><p class="ql-block"> 他重點談了兩層意思:一是文學的語言;二是創作的體會。</p> <p class="ql-block">(“你說,我寫!”汪老小酒微醉,兩眼放光,潑墨揮毫,送我墨寶。)</p> <p class="ql-block">  現將其談話要點,根據1981年10月14日下午的現場記錄,整理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 關于文學的語言</p><p class="ql-block"> 1.語言是文學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藝術都有自己的構成要素:音樂,主要是旋律、節奏;繪畫,主要是線條、色彩;文學,主要是語言。語言是文學的主要工具,也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是形式,也是內容。語言的形式和內容同時存在,不像桔子皮可以剝離。語言決定作家的氣質。一個作家,能不能引起讀者注意,主要看他有沒有獨特的語言。文體家都有自己的風格:梅里美文筆洗練、不事雕琢;契可夫簡潔樸素、富有節奏;魯迅更為鮮明,簡練銳利,有獨特的幽默感。老舍、孫犁、沈從文、高曉聲等人的文章,不看署名,只看語言,就知道是誰寫的。語言是小說的本體,寫小說就是寫語言,語言的粗糙就是內容的粗糙。</p><p class="ql-block"> 2.語言的標準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準確,是語言的唯一標準。使人一看就明白,一聽就記住。詞要達意。意境可以隱晦,話要讓人懂。</p><p class="ql-block"> “黃昏,象手術臺上的病人。”令人產生聯想。交通宣傳車播出:“橫穿馬路,不要低頭猛跑”,便是很好的語言,簡潔、準確,不能更改一字。</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煤鋪門額上寫著“烏金墨玉,石火光恒”,很美。有一家接生婆的門口寫著:“輕車快馬,吉祥姥姥”,這是詩。理發店門聯:“頭等事業,頂上生涯”,風趣。</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在家里,寒冬臘月,夜深人靜,聽到打更人的喊話:“火塘撲熄,水缸上滿”!“老頭子老太太,銅爐子撂遠些——”“屋上瓦響,莫疑貓狗,起來望望”,<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關歲尾,小心火燭”</span>鐺鐺—鐺鐺”!!(會場一片笑聲)</p><p class="ql-block"> 懸之國門,不能增減一字,這是準確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不能一槍命中,劈里叭啦,是語言的散彈。</p><p class="ql-block"> 要按照切身的實際感受,去錘煉語言,訴諸直覺,忠于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3.普通話、家鄉話、方言在作品中的關系。</p><p class="ql-block"> 我們現在都用普通話寫作。以普通話為主,要把普通話學通。</p><p class="ql-block"> 家鄉話被稱為母語,一個人最熟悉、理解最深、最能懂得其傳神妙處的,還是家鄉話,作家總要受家鄉話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吸收別處方言的有用成分。任何地方話,都有他美的地方。要對各地方言有興趣,能感受、欣賞方言之美,提煉出美的語言。</p><p class="ql-block"> “直點頭”比“不停地點頭”好。 “不能玩了”,“玩”比“搞”、“干”、“做”好。</p><p class="ql-block"> “不丑”:一個含義是好看,另一個含義是“不懶”、“挺不錯”。這次回來,有個老太太說我“不丑”。老頭子了,還“不丑”?(笑聲)</p><p class="ql-block"> “磣”(chěn):飯里有沙子。</p><p class="ql-block"> “扁擔橛(jué)子”,是扁擔兩頭防滑的木釘。</p><p class="ql-block"> “頓一頓”有牽拽、拉長的意思,如同“抻一抻”。</p><p class="ql-block"> 衣服穿得“格掙掙”的,比穿得“齊整”有特點。</p><p class="ql-block"> 頭發梳得“滑滴滴”的,感到有光澤,俏掙;如改成“滑溜溜”,就不好。</p><p class="ql-block"> 優美的、準確的、為外地人接受的家鄉話要用。</p><p class="ql-block"> 成語、諺語、歇后語要適當地用,不宜多用。</p><p class="ql-block"> 成語寫景,似是而非,模模糊糊,襯托不出人物。舊小說多用成語描寫人物的外貌,如“面如重棗”、“虎背熊腰”,給人的印象是人物都“差不多”。</p><p class="ql-block"> 4.語言的美</p><p class="ql-block"> 語言的美體現在許多方面。今天著重講兩點:一是平仄,二是對仗。</p><p class="ql-block"> 中國字原來是象形文字,包含形、音、義三個部分。人的感覺是相通的。聲音美是語言美的很重要的因素。話有四聲,平、上、去、入,是中國獨特的。外國人說中國話,只會說平聲。四聲產生特殊的音樂性。一個搞文字的人,不能不講一點聲音之道。要訓練自己的耳朵,培養“音感”。一句話里都是平聲或仄聲,一邊順,是很難聽的。高低變化,抑揚頓挫,平仄交替出現,便產生聲音美。</p><p class="ql-block"> 對仗也是中國語言的特點。舊詩用五七言,文章中多用四六字句。駢體文講究上下句對仗。現在的口語也常用對仗:“有錢的幫個錢場,沒錢的幫個人場。”形式整齊,聲音好聽。</p><p class="ql-block"> 語言有節奏,才能悅耳。韓愈提出“氣盛言宜”。“言宜”就包括“言之長短”和“聲之高下”。語言之道,說起來復雜,其實也很簡單,無非是兩點:一是長短,二是高下。桐城派劉大櫆認為:“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 跌宕起伏,是語言的內在節奏。一段有一段的節奏,一篇有一篇的節奏。要“謀篇”,講究“行氣”,有一個貫穿全篇的節奏、氣韻。</p><p class="ql-block"> 文如其人。各人作品的寫作風格與人的個性有關系。我的文章散散漫漫,可能與我這個人有一定的關系(會場笑聲)。但也有變化,各篇作品的語言風格因所寫的人物、題材不同而多樣。以魯迅的作品為例。他寫《藥》,心情悲憤,文字也沉重。寫《高老夫子》、《肥皂》,語言很俏皮。拿寫《藥》的語言寫《肥皂》 ,就不合適。</p><p class="ql-block"> 《大淖紀事》、《受戒》抒情味較濃,因為我喜愛所寫的人。</p><p class="ql-block"> 《晚飯花》里的故事有點開玩笑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異秉》里的人物很可笑,也很可悲憫,語言有點幽默,亦莊亦諧。</p><p class="ql-block"> 《徙》里用了一些文言的句子:“嗚乎,先生之澤遠矣”,“墓草萋萋,落照昏黃,歌聲猶在,斯人邈矣”,意境凄涼。</p><p class="ql-block"> 成熟的作者大都有比較穩定的語言風格,又往往能“文備眾體”,寫不同的題材用不同的語言,莊嚴的、俏皮的、詼諧幽默的,都要有。</p><p class="ql-block"> 5.怎么學語言</p><p class="ql-block"> 向群眾學。</p><p class="ql-block"> “一個人再能,當不了四堵墻。旗桿再高,也得兩塊石頭夾著。”這是我在張家口聽一個飼養員批評組長個人英雄主義的。“你知道哪塊云彩里有雨啊?”這是我聽劇團的一個同志說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棗沒棗打三桿”,</span>覺得是很好的語言。</p><p class="ql-block"> 只要你留心,在大街上,在浴室里,在公交車上,從人們的談話中,從廣告招貼上,每天都能學到幾句很好的語言。</p><p class="ql-block"> 向作品學。</p><p class="ql-block"> 熟讀一些現代作家的作品。魯迅、老舍、茅盾,都十分注重語言的錘煉。</p><p class="ql-block"> 向古人學。選優秀古文,如唐宋八大家,古文觀止等,數量不要太多,50篇左右;唐詩宋詞,100首以上,不僅熟讀,要背。古人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背多了,就有一種潛在的作用,大腦皮層受了影響,有助于語言表達的清晰流暢。老舍養成了習慣,每晚都讀幾首詩;有寫沒寫,每天寫500字。拳不離手啊,多寫自然就熟。</p><p class="ql-block"> 訓練自己的語感。 語言學有一個術語,叫做“語感”。作家要訓練自己對語言的感覺。王安石見一青年寫的詩句“日長奏罷長楊賦”,改成“日長奏賦長楊罷”,且說:“詩家語必此等乃健”。我們不必寫這樣的句子,但要體會如何“健”,如何峭拔、委婉、流利、安詳、沉痛……培養對語言的分析、理解、體會和吸收能力,養成對語言的特殊敏感。語感不敏銳,優美的語言是不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二.談談自己創作的體會</p><p class="ql-block"> 近兩年,我發表了一些小說:《大淖紀事》、《受戒》、《異秉》、《歲寒三友》、《故里雜記》、《徙》、《晚飯花》等等,都以家鄉為背景,主要寫高郵的舊生活。</p><p class="ql-block"> 先說一說為什么會寫這些作品?這里有兩層意思:</p><p class="ql-block"> 一層是:怎么會寫?直接的原因是三中全會精神的感召,我的思想解放了。改革開放的春風,新時期的到來,令人興奮。過去不敢寫舊生活。主流是“高大全”。工農兵很可愛,也試著寫過,但不熟悉。我想,解放后的能寫,解放前的能不能寫呢?今天的人對于舊的生活,就不需要再認識?舊社會的悲哀和苦趣,舊社會也不是沒有的歡樂,不能給今天的人一點什么嗎?還有就是在別的作品的影響下。三中全會后,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局面。雖出了《苦戀》,但成績是主要的。《傷痕》開辟了一個時代。現代小說所達到的水平,是五十年代不能比擬的。總的創作形勢是好的:一是主題的深化;一是題材的開拓;一是形式的多樣。</p><p class="ql-block"> 再一層是:為什么寫?</p><p class="ql-block"> 文學界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風 和暖流,促進了我的創作欲望。《受戒》這樣的作品,別說十年浩劫時不能寫 ,十七年期間也不一定能寫,我也不想寫。寫了也沒有人敢發表。發表了也沒有人敢在公開場合欣賞。</span></p><p class="ql-block"> 我要寫,寫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詩意。有朋友問我為什么寫?自己寫著玩。(笑聲)</p><p class="ql-block">《受戒》投稿《北京文學》,一般編輯不敢發。小說的主角是小和尚,還談戀愛!會上討論時,有人提出來,被主編李清泉知道了,要去看,立即發表了。有人說:只有你才敢寫這樣的作品;也只有李清泉才敢發表這樣的作品——這是需要勇氣的!</p><p class="ql-block"> 我60多歲了,越老越想家。家鄉的事、小時候的事忘不了。也有來自對生活的直接感覺。現在存在變相買賣婚姻,商業化。有人沒有愛情也瞎搞。我反對!“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p><p class="ql-block"> 人們都說,文學作品有教育作用、認識作用、美感作用。但不要把美感作用與教育作用截然分開甚至對立起來。美感作用同時也是一種教育作用。</p><p class="ql-block"> 寫《大淖記事》的目的與《受戒》相似,經過曲折的過程,達到圓滿的結局。</p><p class="ql-block"> 寫《歲寒三友》,是看到社會上你斗我、我斗你,感情斗薄了。涸轍之鮒,相濡以沫。臨死之前,困境之中,相互幫助,這種美德,在小市民中也存在。 </p><p class="ql-block"> 《徙》是寫了一個社會中正直、有學問的教師受到壓抑。作家孔捷生看了后說:壓抑人才的因素至今沒有完全消失。如能“引起療救的注意”,更好。</p><p class="ql-block"> 寫作中處理好幾個關系:</p><p class="ql-block"> 1.主題與生活。</p><p class="ql-block"> “四人幫”搞“主題先行”,先有一個空洞抽象的主題,然后在生活中找依據。他們是有政治目的的。主題是作家在生活中感受的提煉。“瞎編”、“海闊天空”,使人痛苦不堪。我身受其害。江青叫我們編一個戲,反映三十年代蒙古農奴反對王爺貴族、反對日本鬼子的主題。跑了十年,吃了羊肉,喝了羊奶,作品出來了,圖解政策,經不起時間檢驗。</p><p class="ql-block"> 不理解城市下層市民的生活,就寫不出《歲寒三友》。要深入到人物內心,貼近人物來寫。</p><p class="ql-block"> 《異秉》中的陳相公是保全堂的學徒工,想改變命運,大小便分解,可笑、可悲。他老是挨打,一次挨了大打。我在文中寫:“當時沒有哭,到了晚上,上了門,一個人嗚嗚地哭了半天。他向他遠在故鄉的母親說:‘媽媽,我又挨打了!媽媽,不要緊的,再挨兩年打,我就能養活你老人家了!’”(讀著讀著,汪老哽咽、抽泣起來,涕泗潸然,掏帕擦試。全場靜默無聲。筆者為之驚愕——其用情何其深也!。)</p><p class="ql-block"> 《大淖記事》中寫的錫匠行幫,是看了馬克思對行幫的論述,才有了這方面的認識。</p><p class="ql-block"> 主題在生活里面,不是在生活上面,也不是在前面。</p><p class="ql-block"> 2.主題的深化與升華</p><p class="ql-block"> 主題淺顯,文章無味。主題埋得越深越好。叫作者說出主題,往往是很困難的。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這樣的主題才深化,才豐富,才能升華。主題不是單一的東西。高曉聲文章的主題,有人說像蝴蝶,飄,難捉摸。深層思考,冷峻幽默,揭示農民的傳統心態,一方面同情,一方面揶揄。</p><p class="ql-block"> 3.真實與虛構</p><p class="ql-block"> 有人認為我記憶力好,是不是小時候帶了筆記本。本子沒帶過,記憶一般化。小時候記得的事,感受很深的東西,是忘不了的。要像海綿一樣吸取各種生活。我的小說,虛構的成分相當大,不可考證。完全按真實的寫,很難構成小說。但其中的人物大都有真實的原形。雖然沒有見過巧云挑過擔子,但我見過轎夫的老婆挑過擔子。真實生活里挑夫聚居的地方在越塘,場景的需要,我將其與大淖聯到了一起。大淖有一塊比碾盤還要大的扁圓隕石,有許多露天糞缸,與故事無關,不利于環境的美,我沒有寫。</p><p class="ql-block"> 不要就事論事,就人寫人。要提煉,要概括,要深化,要挖掘。</p><p class="ql-block"> 4.人物與事件</p><p class="ql-block"> 小說主要寫人,“文學是人學”。核心是研究人、探索人、反映人、表現人。現在有些作品一味追求情節,有些是事件淹沒了人物。張天翼說:“有了人,沒有事可以寫事,沒有情節可以寫情節。”沈從文說,“要貼到人物來寫”。</p><p class="ql-block"> 5.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p><p class="ql-block"> 歸有光的文章,清淡、自然、親切。如《項脊軒志》,選擇有特征的細節,加以點染:“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人物的音容笑貌,如在目前,富有感染力。我讀了中外的一些名著,也想像金圣嘆批水滸一樣,把魯迅的文章一句一句地批。</p><p class="ql-block"> 也喜歡借鑒古人的藝術手法。舉個例子:我把少女寫得很美,一是畫眼睛。大英子,小英子,“定睛時如秋水,閃動時像星星”。巧云“眉毛黑如鴉翅長入鬢角,眼睛有點吊,是一雙鳳眼。睫毛很長,因此顯得眼睛經常是瞇睎著;忽然回頭,睜得大大的,好像聽到遠處有人在叫她似的。”還有就是寫別人的感覺,“娘女三個去趕集,一集的人都朝她們看”。巧云的好看,是“她上街買東西,不管是買肉、買菜,打酒、打醬油,同樣的錢,她買回來,份量都比別人多”。泰山廟唱戲,“好些人不在看戲,是看她。”這是從《陌上桑》中得到的啟發。“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這種方法,可以喚起讀者無邊的想像。</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喜歡到處走,東看看,西看看,清清楚楚地記在腦子里。也許是這種東看看西看看的習慣,使我后來成了一個作家。</p><p class="ql-block"> 走萬里路,就是多走走,多看看,增加點見識。</p><p class="ql-block"> 講到這里,汪老講了近兩個小時,要收尾了。</p><p class="ql-block"> 收尾也很特別。他說:印度有一位高僧,平常講話,大家都聽得懂。可在臨終前,說出了一些使邊上的人聽不懂的話,這是他對生活的深情告白,是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這就是家鄉話。我今天說的是北京話,總有一天,我也會說出家鄉話。</p><p class="ql-block"> 汪老雖邈矣,其言猶在耳。時隔43年,由鎮到城,幾次搬家,舊存多散佚。近日意外找到當年的筆記本與錄音帶,幸甚至哉!遂收視反聽,重溫教誨,不揣淺陋,恭陳所聞。惜記錄不完全,錄音不清晰,水平亦有限,僅擇其“要點”而已。闕漏訛誤之處,乞方家正之。</p> <p class="ql-block">(1994年6月,筆者與汪老于北京。一晃30年矣!)</p> <p class="ql-block"> 李 裕 民</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6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蛟河市| 合江县| 邹城市| 龙山县| 岳池县| 历史| 泊头市| 文昌市| 桐梓县| 始兴县| 额尔古纳市| 绥德县| 绵竹市| 定安县| 慈利县| 安乡县| 镇平县| 桐梓县| 巫山县| 佛山市| 漳州市| 休宁县| 上饶市| 金华市| 集安市| 彭阳县| 沁源县| 长汀县| 彭水| 梓潼县| 靖宇县| 陇南市| 宁明县| 阜新市| 龙胜| 松阳县| 林芝县| 嵊泗县| 吴桥县| 宁津县| 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