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蟹天蟹地蟹文章(之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我品陽澄湖蟹文化之美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美篇號:15519273</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文字及制作:成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頻:自拍+網絡</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文化,萬文化,品蟹美味是中國最有情趣的食文化。記不清是何年何月了,只記得那時按憶園蟹文化展版上的提示,再不去陽澄湖品蟹,那些熱戀中天性浪漫的旅游世家蟹兒們,或要紛紛成群結隊去旅行結婚;或要深藏洞穴準備越冬,暫不與人們照面了!因此趁著“金秋菊黃蟹正肥”的時節,匆匆約了幾個老友,一路直奔“美人腿”,再轉“蓮花島”,急于品個痛快的美蟹大餐。</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路上所見,陽澄湖蟹文化的渲染與傳播是全方位、多樣化的。比如說,大批經營品蟹及現場銷售的場所名稱,就很有文化品味和藝術性,可分好幾大類——</span></h1> <h1> 一是招牌廣告式。清水岸生態公園附近的“陽澄湖湖八鮮美食苑”等名牌大店,明艷矗立在“美人腿”的大路旁。</h1><h1> 二是諧音諧趣式。“蟹天蟹地”、“蟹王天地”、“蟹謝你”、“蟹世界”等等館店,蟹字當頭,充滿吳越腹地的蟹文化色彩。特別是剛說的第一家,以前我去過,只見這家魚缸中養滿蟹,池盆里堆滿蟹,餐桌上擺滿蟹,連墻壁房柱天花板上也是噴滿蟹的圖案,一進廳堂尤如置身蟹的王國。</h1><h1> 三是卡通形象式。小朋友一看不免幻想大發,什么“蝦兵蟹將城堡”等等,成年人才會注意到,最小的蟹也是將,所以大蟹稱王天經地義,再加以卡通,使現代蟹王們霸氣十足!</h1><h1> 四是傳統民俗式。什么“鮮得來蟹莊”、“醉蟹樓”等等;可又有誰知道當年才子佳人相約相會的溫馨之地“牡丹亭”等,也可成為今人品蟹之雅處?真可謂雅俗共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典型的中國蟹文化奇葩風格。</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是中外結合式。如蓮花島“風情漁港”附近的魚蝦蟹一條街上,就有一處門臉不大的“威尼斯蟹莊”——乍一看,似乎不倫不類,威尼斯有沒有蟹咱不知道;萬里之外的威尼斯又是怎樣蹭地一下落到了蓮花島上,也費猜想。但再一細瞧,味道來了:原來店家文化涵養委實豐富且有特色——他們把民國大家章太炎夫人湯國梨的詩句當作大門對聯,那就是“若非陽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來蘇州”,自然而然地把蘇州與威尼斯兩個東西方著名水城緊密相連。通過這樣經典型的中西合璧,把精深的陽澄湖蟹文化風情,盡情地向世界渲染傳播開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哥幾個就是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去選擇品蟹最佳處的。當然,我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威尼斯蟹莊”。</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威尼斯”老板生意熟絡,剛一落座,即叫伙計端來4兩公蟹、3兩母蟹各數只,任由我們挑選。他指著這些蟹王腳上的“指環”(特定防偽標志),一個勁兒地叫我們盡可一百個放心食用。大家選后,剛才還威風凜凜,“縱橫連爪一尺長,秀凝鐵色含湖光”的寶貝,轉眼變成紅鮮鮮鼓嘟嘟的“大禮包”被端上了餐桌,真如唐人唐彥謙所狀:“充盤煮熟堆琳瑯,雙螯啰出瓊酥香?!贝蠹疫€真舍不得馬上下手食用,紛紛先拍下了它們的倩影,以便留念賞玩。</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品蟹是精細品嘗蟹文化的過程。開吃后,就覺得天然養殖的陽澄湖大閘蟹,毫無腥氣,完全不用蘸醋,連蟹肉都是甜的。掰掉蟹腳和蟹螯,把蟹身掰成兩半后,蟹黃澄黃流心,入口細膩柔滑,用舌尖輕輕抹開,鮮香濃郁直沖腦門; 只見蟹膏雪白黏膩,甜絲絲呼嘴,那粘稠厚重感,讓大家不覺上癮。于是,一致呼叫老板再添上幾只來好好解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會做生意的老板,在間隙中向我們侃道,其實“蟹肉上席百味淡”的說法也不準確,我這里除了清蒸大蟹外,椒鹽炒蟹、醉蟹、蟹料獅子頭、蟹粉蝦仁等等應有盡有,味道各有千秋......直說得大家只恨自己胃口太小。他還邊向我們展示祖傳全套的吃蟹工具(均為竹木所作,精細實用),邊寬慰地開著玩笑:就是大家今后年紀大了,到我這兒吃蟹,也不用為牙齒不好而發愁!真是想得周到——連回頭生意的細節都想到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威尼斯”的南面,蘆葦荻秋,湖光閃爍,煙波浩淼,白帆點點,蟹船穿梭,大雁南飛。在這樣的季節環境中,嘴含美蟹,不免會與古人品蟹作一對比:古人當時條件簡陋,要求也不高,“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游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就沖現在的品蟹條件之好難以言狀,不寫出點東西發發感慨,恐今后難見古人。于是,哥幾個在“持螯飲酒滋筋髓”中,在掰蟹后手上蟹油洗后久久不散的微甜余香中,享完了這頓意境深遠的美味之餐。</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了“威尼斯”往西不遠,一座“三元府第”臨湖而立,原是清朝開國150年來第一位連中“三元”的錢棨故居。“三元”即為連考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第一名,中國歷史上獲此殊榮的只有15人。錢先生如此聰慧有才,宅前湖里的大閘蟹與此絕對功不可抹。其實,這只能說是此地文化昌盛人文薈萃的一個縮影。再往前推,史料記載,商末之泰伯、仲雍,春秋之言偃、孫武,三國兩晉之陸績、陸機,南北朝之張僧繇、陸探微,以至自隋唐開科取士以來至清1300年間,蘇州轄地僅文狀元就有45名,出明代進士437名、清代進士600名,其中范仲淹、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馮夢龍等名士更是如雷貫耳,他們能夠成名成才,陽澄湖大閘蟹的幫助確是不可小覲。以此,誰又能說,中華文化的璀璨離得開陽澄湖蟹文化久遠滋潤的根基呢?</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說到蟹味,我想到了離陽澄湖北面不遠長江邊上的老家,幾十年前的特產曾是誘人的“長江三鮮”(鰣魚、刀魚、河豚魚),當時產蟹也不算少。記得一次去東北探望家人,我帶去了一罐蟹肉干,取出一點在公用廚房燒湯時,特殊鮮香立刻散發出來,鄰居大娘聞之深感為奇問我:“哎喲媽呀,你家燒的啥?那么老香?”——其實就在指我放的那一小撮蟹肉干。原來,無論南北方,正如蟹文化專家朱希祥先生所述:“中國人對蟹的嗜食,什么都難以匹比。......《紅樓夢》中大觀園的一次螃蟹筵,竟然吃了兩三大蔞七八十斤還不夠,而在西方某國卻將成千上萬的蟹壓碎埋掉,這其中蘊含的食文化觀念已粗略可見。”一邊是吃不夠,不夠吃;一邊是腦袋不知進了什么,竟殘忍地滅掉遍地亂跑的寶物,異域間的蟹文化差距咋就那么大呢?</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聽“吃蟹”的口氣語調,各地也有不同“文化”:北方人直白,吃蟹即為“吃螃蟹”;最有形象色彩的是,吳方言八個聲調,吃蟹一般為“切嗨”、“切哈”,那口氣比移山填海還大,很有震撼力;有蟹不會吃亂吃一氣,稱之為“牛切哈”;上??鸵脖容^夸張:“切杜閘嗨”,重音在“杜”,語調里稀奇感較強......僅就“吃蟹”一詞的表述,就這樣“美味”連連,令人捧腹!</span></h1><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建县|
本溪市|
汶川县|
曲阳县|
江口县|
敖汉旗|
铁力市|
青川县|
英山县|
锡林郭勒盟|
沅江市|
新余市|
固安县|
宜兰市|
克拉玛依市|
汉阴县|
科尔|
都昌县|
广水市|
遵化市|
电白县|
峨山|
宿迁市|
龙陵县|
津南区|
泗阳县|
株洲县|
富川|
南江县|
聂拉木县|
综艺|
额尔古纳市|
阿合奇县|
阳江市|
寻乌县|
武安市|
尉氏县|
石阡县|
博乐市|
澳门|
太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