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中國硯都 七星肇慶

葛爺

<p class="ql-block">  肇慶市,古稱端州,廣東省轄地級市,位于廣東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梧州、賀州市交界。</p><p class="ql-block"> 肇慶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為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境域內設置的四會縣,是廣東省4個最早建制縣之一。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高要縣,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置端州,宋徽宗時期升級為肇慶府,寓意“開始吉慶”。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肇慶是兩廣總督府駐地。</p><p class="ql-block"> 肇慶曾長期作為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嶺南文化、西江文化和廣府文化的發祥地;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中國傳統文明與西方文明交匯較早的地區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中國硯都”美譽。</p> 千年州府 <p class="ql-block">  秦漢統一嶺南后,肇慶地區社會政治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加之獨特的軍事政治地理優勢,隋唐時期逐漸享有嶺南名郡之譽。隋開皇九年(589年)設立端州,端州始得名。</p><p class="ql-block"> 北宋晚期,宋徽宗趙佶登基前曾封端王,其封爵地為端州,登基后隨把端州升級為府(成為廣東第一府),親書賜名“肇慶府”,寓意開始吉慶,肇慶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自宋代得名“肇慶”后,肇慶曾四次成為嶺南乃至大西南各地軍事指揮和行政中心。第一次在明代,兩廣總督駐此近90年。第二次在明末清初,南明永歷帝朱由榔在此建都抵抗清朝1年余,使肇慶一度成為皇城及西南地區抗清中心。第三次在清代,兩廣總督府駐此90余年。第四次在民國5年(1916年),滇、黔、桂、粵四省護國軍軍政府組建的軍務院駐此2個多月。</p> <p class="ql-block">  麗譙樓,始建于宋重和元年(1118年),用于供奉宋徽宗御書,也是肇慶府衙的門樓。明成化七年(1471年)重建。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明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立南明永歷政權,麗譙樓曾改作“永明宮”。</p><p class="ql-block"> 麗譙樓見證了肇慶開府及肇慶地方政治,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價值,是肇慶市的地標建筑。</p> <p class="ql-block">  肇慶古城墻,始建于宋皇佑年間,初為土城,宋崇寧元年(1102年)起拓建為磚城,之后歷代均有維修。現古城墻周長2800米,墻體有宋、元、明、清、中華民國等不同時期的青磚。城墻基本保留了宋代位置與形制,是廣東省內唯一主體基本完整的古城墻。</p> <p class="ql-block">  披云樓,位于肇慶古城墻西北段制高點上。據明萬歷《肇慶府志》記載,披云樓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為郡守鄭敦義拓土城為磚城時增建。明成化三年(1467),知府黃瑜第一次重建披云樓,懸“披云樓”匾額于樓。此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三次重建。1986年,肇慶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披云樓,改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建筑,現為肇慶歷史文化名城標志性景觀。</p> 鐵軍故里 <p class="ql-block">  1925年11月21日,中國共產黨實際領導的第一支正規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在肇慶成立。葉挺獨立團成立后,宣傳革命思想,打擊反動地主和土匪武裝,大力支援了西江地區的農民運動。1926年5月,葉挺獨立團奉命揮師北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閱江樓,始建于明宣德六年至十年間(1431-1435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重修后命名為“閱江樓”,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歷代均有修繕。坐北向南。樓高2層,分南、北、東、西4座,為典型的廣東四合院式古建筑。葉挺獨立團在肇慶期間,閱江樓為獨立團團部。1959年,閱江樓被辟為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span></p> 包公治端 <p class="ql-block">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包公任端州知府,在任三年,勤政愛民,挖井除疾,排瀝墾荒,建倉修驛,興學教化,所治千里,民樂耕桑。端州父老呼之為包青天。</p><p class="ql-block"> 端州包公祠,始建于宋熙寧年間,迄今已近千年,代有遷移,1998年易址重建于城西,素為群眾懷賢之地。</p> <p class="ql-block">  包公井,包公知端期間帶領官民在州城內外鑿井7口,改變了居民飲用西江河水或瀝湖積水的習慣,減少了疾病的發生,被后人稱作“包公井”。</p> <p class="ql-block">  包拯將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端州,創建端州第一個交通和郵政總站崧臺驛,創辦端州第一所書院星巖書院,還在今城內中衙巷與米倉巷之間,興建豐濟倉,以儲糧備荒。這一切使端州的經濟和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變。為紀念包拯建糧倉,端州人民把豐濟倉所在地命名為“米倉巷”,此名一直沿用至今。</p> 肇慶儒學 <p class="ql-block">  肇慶是嶺南最早的儒學中心。肇慶府學宮始建于宋崇寧初,明洪武二年、嘉靖十一年重建。其建筑形制別具一格,保留了宋、明兩代南方建筑特點和藝術風格,是廣東保存較好的明代學宮建筑藝術珍品。</p> 悅城龍母祖廟 <p class="ql-block">  肇慶悅城龍母祖廟,又名孝通廟。始建于秦漢,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后歷朝歷代維修括建,占地面積4868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現龍母祖廟主要由牌坊、山門、香亭、正殿、妝樓、東裕堂、龍母墓、恩蔭亭、西客廳和程溪書院等建筑組成,是一座薈萃對聯、壁畫于一堂,集磚、石、木“三雕”及灰、陶“兩塑”藝術于一體,以防洪、防雷、防蟲建筑技術超群而著稱的古建筑群,被譽為南方古建瑰寶。</p> 宋城騎樓老街 <p class="ql-block">  宋城騎樓老街,東起正東路閱江樓,西至城中路宋城酒店,全長約2000千米,始建于民國二年(1913年),宋城騎樓老街的建筑風格獨特,融合了中西元素,形成了連廊立柱、極具嶺南特色的商業騎樓街?。</p> 中國硯都 <p class="ql-block">  端硯在肇慶已有1400多年歷史,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被貶謫途經端州期間,曾目睹端硯工人采石的艱辛,慨然題寫端石硯銘:“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頌揚端硯是來之不易的人間珍品。肇慶人民一直以端硯引以為豪,2004年9月5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將全國唯一的“中國硯都”稱號授予肇慶市。端硯被列為嶺南文化名片。</p> 西江 <p class="ql-block">  西江是華南地區最長的河流,為中國第三大河流,長度僅次于長江、黃河。航運量居中國第二位,僅次于長江。發源于云南,流經貴州、廣西,在廣東佛山三水區與北江相通,并進入珠江三角洲網河區,其干流在珠海的磨刀門注入南海。</p><p class="ql-block"> 西江流經肇慶境內的封開、德慶、高要、端州、鼎湖等地,滋養了肇慶大地,是肇慶的母親河,也是肇慶的重要水運通道,在肇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肇慶的一張亮麗名片。</p> 肇慶牌坊 <p class="ql-block">  肇慶牌坊,是肇慶市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1958年11月,并于1959年2月投入使用。牌坊高12米,寬17.5米,采用仿歇山頂式設計,由朱紅大圓柱承托,檐角裝飾有蹲獅,中門上方鑲嵌著朱德元帥手書的“七星巖”三字。?在牌坊附近,修建了牌坊廣場和牌坊公園,是市民休閑觀景的好去處。</p> 七星巖景區 <p class="ql-block">  七星巖景區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七星巖因七座石灰巖峰排列狀如北斗七星而得名。景區總面積約8.23平方公里,屬于喀斯特地貌。以峰林、溶洞、湖泊、碑刻、道觀為主要景觀,景色優美,被譽為“人間仙境”、“嶺南第一奇觀”,自隋唐以來便是旅游勝地。主要有水月巖云、天柱摘星、千年詩廊、臥佛含丹等景點,景區內的摩崖石刻是嶺南地區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葉劍英元帥有詩云:“借得西湖水一圓,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p> 嶺南名郡? 千年州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都县| 昭苏县| 贺州市| 雅安市| 永宁县| 涪陵区| 新干县| 萝北县| 龙里县| 无为县| 三穗县| 吉林省| 西充县| 图木舒克市| 德令哈市| 商丘市| 江安县| 卓尼县| 呼玛县| 虞城县| 金门县| 平远县| 安西县| 临城县| 潮安县| 拉孜县| 阜新| 武宁县| 共和县| 涞源县| 大安市| 霍邱县| 凌海市| 龙江县| 湾仔区| 乃东县| 中方县| 宿州市| 深水埗区| 尼勒克县| 改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