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其他(1)</b></p><p class="ql-block"> 地名或縣名,是人們對特定方位、范圍、形態特征的地理實體給予的文字代號, 蘊藏著豐富寶貴的歷史信息、人文信息、環境信息。近閱 《介休歷史十題》一文,文中十題為:雀鼠谷、千畝之戰與度索原、介休為何最早叫界休、戰國時期介休屬魏還是屬趙、界休和鄔縣、介休靳姓、可罕王、小靈石、黨谷里猜想、祆神樓與粟特人。內容涉及靈石與今介休兩個地區,大部分為靈石歷史話題,特別是雀鼠谷、千畝、度索原等地方,從古至今均為靈石境域,不應該列入今 《介休歷史十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旌介出土商代青銅器</span></p> <p class="ql-block"> 筆者是靈石縣人,自幼酷愛地方文史,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騎上自行車帶上干糧,奔波于全縣荒村野寨、孤墳破廟,搜集整理靈石境內1500年間古碑文1100余篇,拍攝歷史圖片3000余張,編著出版190萬字大型學術類書 《靈石碑刻全集 (上、下冊)》,并利用供職于靈石縣委史志研究室的職務之便,結合古代地方歷史資料,對靈石諸多地方歷史名稱均進行過不同程度的考證研究,相關地名,分述如后。</p> <p class="ql-block"><b> 雀鼠谷</b></p><p class="ql-block"> 雀鼠谷,原名冠爵津,地質學上稱 “靈石臺地”,《辭?!贩Q “靈石峽”,由于它峭拔險峻、崎嶇陡仄,意為只有雀、鼠之類才能順利穿越,因此又俗稱雀鼠谷,順應了古人在對險要關隘命名時往往取義于鳥類的特殊現象,如雁門關、鷹愁澗、倉鶴徑等。故筆者認為,這也正是雀鼠谷得名取義之所在,應該與 “介休西南的方國雀”無太大關聯,反過來,“雀”國之名倒有可能因雀鼠谷而得,至于 《周書》所載調鑒谷與雀鼠谷是不是一回事,是不是雀鼠谷最早的名稱,代遠年湮已無法考證。</p> <p class="ql-block"> 雀鼠谷之名始于何時不得而知,見于北魏酈道元 《水經注》:“(汾水)又南過冠爵津,汾津名也,在界休縣之西南,俗謂之雀鼠谷。”雀鼠谷從古至今均屬靈石疆域,貫穿靈石全境,冷泉關為雀鼠谷北口,陰地關 (今南關)為雀鼠谷南口,汾河在這里流程50余公里,落差120余米,形成輾轉盤回、山崖壁立、流水湍急的形勢,《水經注》記載這里:“數十里間,道險隘水,左右悉結,偏梁閣道,累石就路,縈帶巖側,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臨絕澗,蓋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險也。”</p> <p class="ql-block"> 雀鼠谷沿線,風光秀麗,古跡眾多。北口冷泉關,隋唐建有冷泉驛,李商隱一首《寒食行次冷泉驛》曉諭天下;五代建有冷泉宮,后唐明宗巡游下榻于此;元時靈石分為大、小二縣, 《山西歷史地名詞典》記載為小靈石縣政府所在地;明清建有靈石公館、察院、巡檢司、冷泉鋪、冷泉墩,設營伍、駐兵馬、傳信息、遞文書,盛極一時。中部汾水關,是雀鼠谷最為險要的地方,韓信嶺居左崖高萬丈,秦王嶺峙右壁立千仞, 大禹曾在這里開山放水,留下 “打開三灣口,空出晉陽湖”的千古佳話。魯班寺、子夏祠、韓信墓、老生寨、賈胡堡、雁歸亭、照碑灘等古跡,歷代游人絡繹不絕。南口陰地關,兩山隔河,路懸一線,自古為交通軍事戰略要地,唐 《高壁鎮新建通濟橋碑記》稱此處為 “河東軍務之要津”。從西周尹吉甫與獫狁的戰爭,到春秋戰國強族相攻;從秦將蒙驁攻趙平定太原,到漢高祖劉邦親征陳豨,這里發生過太多的戰事。特別是魏晉南北朝之后,這里成為兩國交兵的主要戰場,五胡亂華、隋唐相爭、遼金入侵、朱明復興、慈禧太后南下避難以及革命軍北上抗日,都在這里留下深深的歷史印跡,成為靈石不朽的古老話題,為靈石歷史涂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p> <p class="ql-block"><b> 千 畝</b></p><p class="ql-block"> 千畝,是西周時期靈石歷史上的一處地名,范圍約為今綿山西部大部分地區,主要區域為今靈石靜升盆地范圍。 《史記·晉世家》: “穆侯十年 (前802),伐千畝,有功。”《中華歷史大辭典》:“三十一年 (前797),宣王攻太原之戎,不勝……三十九年 (前789),宣王攻姜氏之戎,敗于千畝。王在太原 ‘料民’?!薄秶Z·周語上》:“三十九年 (前789),戰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薄蹲髠鳌せ腹辍?“其弟以千畝之戰生,命之曰成師。”杜預注: “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千畝?!?《春秋輿圖》: “千畝原在介休縣南?!薄吨腥A歷史大辭典》: “千畝,今山西介休南。” 《山西歷史地名詞典》: “千畝,在介休縣南?!边@些典籍,不僅記載了西周時期發生在這里的幾次較大戰役, 而且明確指出千畝是地名,位于今介休市南即靈石境域。</p> <p class="ql-block"> 靈石位于三晉腹地,易守難攻,成為歷代軍事要津,最慘烈的一次千畝之戰即發生在這里。宣王三十九年 (前789),周軍北上伐姜氏之戎,兩軍大戰于今靈石靜升盆地廣闊的平原上 (其時戰爭的主要方式為車戰,今晉中平原還是一片汪洋,千畝是當時晉中河谷地帶較大的平原之一),結果周軍大敗,宣王帶領的 “南國之師”全軍覆沒。為了挽回千畝之戰失敗后國勢衰落的局面,宣王進行了重點改革,一是 “不籍千畝”,二是 “料民”。不籍千畝,就是取消 “籍田制”(西周時期實行井田、籍田并行的經濟政策,天子籍田千畝,諸侯百畝。所謂籍田,即借民力耕種之田,一井田九百畝, 八戶農戶各得百畝私田,所得均為私有;中間一百畝為公田,八家共作,所得上交作為天子收入)。料民,就是清查人口,統計居民戶籍,合起來講就是改天子收入以籍田為主為以人口數量征收為主,通俗講就是實行人頭稅的稅收政策。因此, “不籍千畝” 與地名 “千畝”應該無關。至于地名千畝是否因 “天子籍田千畝”而得,未有考據, 不敢妄下定論 (按照西周規定,天子籍田在國都南面近郊,也就是應在鎬京之南,不可能規劃到今山西地區),而敢認定的是,歷史上的 “千畝”地區在今靈石,歷史上的 “千畝之戰”發生在今靈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鱼台县|
沙洋县|
阜宁县|
江城|
乌审旗|
靖西县|
浏阳市|
千阳县|
瑞昌市|
吉首市|
会东县|
五台县|
额济纳旗|
莆田市|
崇义县|
中山市|
万盛区|
北碚区|
亳州市|
宁都县|
宣化县|
游戏|
昌江|
子长县|
晋宁县|
阳朔县|
虹口区|
临猗县|
读书|
平乐县|
灌云县|
和硕县|
犍为县|
新田县|
舒城县|
两当县|
丹巴县|
当阳市|
肥东县|
绍兴市|
奇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