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退休十年祭(五)一一從酒泉到敦煌

房建華

<div> 酒泉,古稱“肅州”。《漢書·地理志》載:“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故曰酒泉。它地處甘新青蒙四省區交匯處,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與馬鬃山(北山)之間,是河西走廊上的重要節點城市。解放后,被譽為敦煌藝術的故鄉、現代航天的搖籃、新中國石油和核工業的發祥地、“鐵人精神”的誕生地。</div> 第二天早晨,,我們在酒泉城內匆匆瀏覽了一下市容市貌,沒有更多逗留,就直奔嘉峪關而去。但在路上經過了一個遠看破敗荒涼,但近看卻有幾分不凡的一個寺廟一一文殊寺。 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文殊寺,供奉著文殊菩薩。這座文殊寺離酒泉不遠,但卻歸屬肅南。它寺前有簡介,上面寫著此寺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寺內的文殊菩薩洞開鑿年代久遠,已有1700多年,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等佛教神像,另有石窟七十多處。 若考證無誤,那么這里的石窟開鑿顯然早于敦煌莫高窟。后查資料,也說這里流傳著"先看文殊,后看敦煌"的說法。但遺憾的這處寺廟長期自然損壞加上維修資金不到位,管理無力,至今只能勉強維持一一盡管在2001年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個寺廟的建筑和洞窟分前山后山,山上的洞窟遠看像窯洞,很分散。 <h5> (寺內千佛塔,通身泛白,上小下大,宛如遺世雪蓮。)</h5><div><br></div><div> 因為天氣炎熱,景區冷冷清清,除了我們四人,沒有其他游客。要仔細觀看,就要登高爬山,且不知路有多長,我們放棄了,只是就近看了幾個低處的景點就離開了。<br><br></div> 我們隨后到了嘉峪關。<div><br> 嘉峪關與酒泉相距大約20公里,但嘉峪關所在的嘉峪關市是一個獨立的省轄市,不歸屬酒泉。因1958年“酒泉鋼鐵公司”在此興建而設置,嘉峪關樓距市區僅5公里,故取名嘉峪關市。<br></div> 嘉峪關是萬里長城最西端之終點。它明朝所建,歷時168年建成。因那時這里是中國的西邊陲,修建這一邊關完全基于國防的需要,故歷來被稱為“河西第一隘口”,屬“邊陲鎖鑰”。因其修建的威武雄壯,在抵擋西犯之敵上發揮的作用并不顯著,但卻成了河西盛景,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自古“春風不度玉門關”,按說,河西走廊西端的大片土地幾千年來都是常年干旱少雨多風沙,人類很難生存居住,但奇怪的嘉峪關所在這片區域卻水草茂盛,樹木參天,至今城下如同公園,仍有“九眼泉湖”的水長流不息。 故嘉峪關如同敦煌,可謂“生于水”。史載其“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可守也”的建設歷程。(關于嘉峪關更多故事可參閱我另一美篇《嘉峪關——一尊歷史的雕像》)。 那天下午,一直到夕陽西下,我們都在嘉峪關里游覽拍照,幾乎走遍了每一個角落,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它,并用相機留下它的英姿。 落日余暉灑滿這里每一座城樓,城內城外金黃一片。眺望關外戈壁無垠,雪山遙遠,天高地闊,幾乎沒有人煙,一種難以言表的空曠、寂寥感悄然涌上心頭,深刻體驗了王之渙寫下“一片孤城萬仞山”時的心境和感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從城外回看主城門,“嘉峪關”三字清晰可辨)</h5><div><br></div><div> 這晚,我們回到嘉峪關市賓館時已經很晚了。<br></div> 第二天(7月10日),我們前往河西走廊的最后一站一一敦煌,但告別嘉峪關后先順道向西想去看看我們這一代人都有著深刻歷史記憶的玉門油田。 眾所周知,玉門油田,曾是個響當當的地方。從1939年8月11日第一口油井出油,到解放后成為新中國最大的油田和石油工業基地。后來,隨著克拉瑪依油田、大慶油田、慶陽油田的陸續發現和建設,玉門先后向全國50多個石油、石化、地礦單位輸送骨干力量近10萬人,從而獲得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的稱號。 <h5>(這是1939年在這里出油的第一口油井遺址,被稱為“老一井”。)</h5><div><br></div><div> 但到上世紀末,玉門油田資源不斷枯竭,產油量不斷下跌,勘探生產只能突圍到西部地區的其他地方。尤其是2005年在酒泉建設了新的生活基地,職工陸續遷出,剩余了萬余人在這里繼續從事著煉油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制造氫以外,整個油田已沒有多少活力。<br></div> 大片的原職工家屬樓門窗損毀,整樓無人居住。街上偶有一些老人還在留守,勉強生活著。因此。有人曾戲稱玉門的房產在全中國是最便宜的,以我看到的情景估計這里不收租金或白送房產都沒人來住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知是否還在使用或廠房)</h3><div><br></div><div> 當天下午,我們終于到達了“西北絲綢之路”最西端的終點一一敦煌。<br><br></div><div> 敦煌,漢代以前稱瓜州,至于為何又叫“敦煌”,歷來眾說紛紜,最常見的解釋是東漢一個叫應劭的學者在《漢書·地理志》中注釋時說“敦,大也。煌,盛也。”他認為敦煌是一個繁華的城市。<br></div> 我們在市里找賓館的過程中隨意游覽了一下,感覺雖說是個縣級市,但道路橫平豎直,街道干凈整潔,有檔次的星級賓館飯店眾多,有著明顯的旅游城市特征。我們安頓好住處,稍事休息,傍晚時去了鳴沙山。 可能由于那天到達景區時天色稍晚,也可能是十年前旅游還不是很昌盛的原因,景區的游人還不算太多。 想想近幾年多次在媒體看到鳴沙山和月牙泉山上山下“游客如織”、“摩肩擦踵”的影像近乎令人恐懼。我真是慶幸十年前就去了,要是現在去,恐怕想拍個月牙泉的全景照片都已無希望。 另外,我前幾天看了《永遠的敦煌》一書,書中寫道,敦煌地下水位以平均0.2米的速度在下降,1986年時,月牙泉的水位不足2米,到2005年時就只剩下0.9米了。 書中還寫道:在鳴沙山下開飯店的老張對要去看月牙泉的朋友說,“原來20來畝的水面現在不到7、8畝,還有什么看頭?” 盡管最近若干年來,敦煌市政府從2002年便修建引水渠,給月牙泉“輸液”,每年灌水500萬立方米,才將月牙泉的水位保持到80厘米左右,水面有8畝左右。但敦煌自身外來人口不斷增加,游客如今每年已達2000萬人之多,都需要水,大量地消耗水,長此以往,敦煌還撐得住嗎? 水是敦煌的心腹之患,也是莫高窟的心腹之患,如果沒有了水,鳴沙山還會有人來嗎?如果沒有了水,莫高窟還會存在嗎?不得而知。 第二天上午,我們去了莫高窟,同樣,陽光熾熱,游人不是很多,對外開放的洞窟也不多,而且洞窟內不得拍照。 參觀游覽莫高窟,除看洞窟之外,最主要的是看它的雕塑和壁畫。<div> </div><div> 莫高窟所有洞窟連同所在的山體都用混凝土噴塑進行了外部加固,好處是防止了風吹雨蝕,但完全失去了本來的顏色和面目。</div> <div> 壁畫,說白了就是佛教的宣傳畫,通過描寫神的形象、活動,神與神、神與人的關系,寄托佛家的理想和愿望,安撫人心。<br></div> 據說莫高窟的壁畫有4萬多平方米,如果按1米的高度連在一起,能達到45公里。<div><br></div><div> 我在去莫高窟之前,曾經常遐想,為什么古時候有那么多畫師或“先生”(據說敦煌對他們稱先生)。他們沒有樣本,幾乎全靠對佛教故事的理解,對世俗生活和世間景物的記憶或附加自己的想象來創作,而且創作了那么多優秀的作品。</div> 說實話,不僅我們這些吃瓜群眾,就是專家都承認無法想象古代的工匠是如何利用他們的智慧在這里開鑿出了600多個洞窟;無法想象他們如何憑借著高超的技藝,塑造出了數以千計,甚至如第96窟里高達35米的大彌勒佛像(我記得曾用手機偷拍了一張照片,但現在找不到了)。 我特別想說,莫高窟的偉大,正是這些古代雕塑家和畫師的偉大,成就了莫高窟。他們一代又一代,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前赴后繼,辛勤勞作了一千年,除極個別洞窟繪畫留有名字外,幾乎都是無名作品。如今,后人面對這些巨量的壁畫贊嘆不已時,竟然不知道是誰畫的。 敦煌還有兩處著名的景點,即陽關和玉門關。它們都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口,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通使西域之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陽關遺址景區大門)</h5><div><br></div><div> 陽關在敦煌西南70公里的古董灘,是漢朝設立在西域的第一個關口,作為交通要道和軍事防御的場所,主要作用是監督西域的出入境情況,維護絲綢之路的安全。<div><br></div><div> 玉門關則位于敦煌西北90公里的疏勒河畔,是通往西域北道的重要關口,主要作用是保護漢朝與西域之間的商業往來和文化交流。</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玉門關遺址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h5><div> 現在普遍的說法是張騫通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其實,漢代時中原與西域的文化與商貿交流既不是絲綢,也不是瓷器,而是產自新疆的和田玉,因而漢武帝在敦煌設置的第一座關卡就叫玉門關,那時根本沒有什么絲綢之路。<br></div><div> </div> “絲綢之路”這個名稱并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是在19世紀由兩個德國學者首先使用,直到上世紀初,才正式確立。如果沒有旅游,沒有親自走一遍“西北絲綢之路”,我也不知道。<br> 有些地方,有些經歷,因為我們曾走過那條路,昨天的感受即使多年以后回想都會縈繞在心中。<div><br><div> 十年前走了一趟從西安到敦煌的這條“西北絲綢之路”,從秦嶺的高聳巍峨,到祁連山雪山逶迤連綿;從黃河的浩蕩到巴丹吉林沙漠的壯闊;從戈壁的一望無際到雅丹地貌的鬼斧神工。近2000公里的跋涉,我感覺,不僅隱隱聽到了武威、張掖、嘉峪關、敦煌這些古城的歷史回響,而且在那些風沙半掩的明長城和一座座孤零零的烽燧腳下,感受到了這片土地上曾經的繁榮與如今依存的謙虛和寧靜。 </div></div> 麥積山、武威文廟、張掖大佛寺、肅南文殊寺、敦煌莫高窟,這些千年的藝術寶庫,應該每一幅壁畫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尊雕塑都蘊含著文化、信仰與生命的毅力。 司馬遷曾將張騫出使西域稱為“鑿空”之行,意思是張騫開通了西域道路,打開了東西方交流之路。<div> </div><div> 實事求是地說,因為我確感知識有限,沒有能力透過歷史的塵埃探尋出更多被風沙掩埋了的古老故事,也沒有能力描述從漢代的張騫、霍去病、班超這些中原使者和將士,以及兩千多年來留在和和本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甘肅人”,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曾經金戈鐵馬的輝煌,千百年始終有著生生不息的堅韌,以及他們與這片土地之間凝結了多么深厚的情感,非常值得欽佩。<br></div> 記得當年(2015年7月12日)離開敦煌那天,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總結性地說過一段頗為感慨的話:<br><br> “一路走來,深感中華大地上沒有一條古道可與這條走廊相比其艱難坎坷的長度,悠遠沉重的厚度,可與之相比曾經的輝煌與凄涼,以及對于這個國家能有今天之重要。” 確實,我至今依然感到河西走廊,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如同一部厚重的史書,很難讀深讀透。<div> 我不知道此生是否還有可能帶著敬畏之心,再走一次這條了不起的路。<div><br><div> (完)</div></div></div> <h5> 附言:我和夫人、兩個姐姐離開敦煌后,非常勇敢地沿著昆侖山脈進入了人跡罕至、極度貧瘠的柴達木盆地,經過了大小柴旦、德令哈到了茶卡鹽湖、青海湖。后到祁連山下的門源縣觀看了無邊無際的油菜花海,回到了蘭州。稍事休息,在堂弟夫婦的陪同下,又去了甘南藏區。然后,回西安,我和夫人又經河南,游覽了云臺山紅石峽,于7月26日回到了北京。這些后面的旅行有我的多個美篇有詳述,不再重復。特別推薦《穿越柴達木,走進茶卡湖》一篇。</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凉城县| 南雄市| 宁阳县| 巧家县| 额济纳旗| 威宁| 西丰县| 赤峰市| 深泽县| 上思县| 滦平县| 正定县| 永清县| 孝感市| 晋州市| 灌阳县| 孟州市| 平阳县| 诸暨市| 兴山县| 雅安市| 翁源县| 新泰市| 调兵山市| 江油市| 思南县| 余姚市| 名山县| 定日县| 凤冈县| 溧水县| 墨竹工卡县| 九江市| 阜新| 巧家县| 日喀则市| 安多县| 旌德县| 江都市| 福州市| 武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