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座山,五個坑,花斑石,進京城,建宮殿,修寢陵,巧匠人,技術精,顯身手,有傳承,千百年,揚名聲</font></b></h3> 浚縣不愧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黎陽古城,正月廟會,黎陽倉遺址,伾山大佛,碧霞元君,千佛寺石窟,還有非遺大運河、泥咕咕。但是浚縣還有一種東西早已聞名遐邇、名聲在外,那就是被譽為“中原貢品”的花斑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早期的白寺塘遺址照片(網絡)</h3> 花斑石在浚縣的歷史上,像大佛、廟會、運河等等一樣,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早期的小塘溝照片(網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早期的石船坑照片(網絡)</h3> 花斑石又稱紫花石,俗稱竹葉石、花石、紋石,是一種珍貴的天然石料,這種石材是五億多年前寒武紀時期火山噴發、海相運動過程中,海底的多種顏色鵝卵石經過沉積、覆蓋、高溫、高壓等物理過程再生而成。花斑石質地堅硬,細膩潤澤,濕潤如玉,花紋豐富多變,色彩斑斕亮麗,兼有紅、紫、綠、橙、黃等多種顏色,它的色彩、紋理、造型、質地都有著令人贊嘆的清秀之美。它既是石材又是建材,且在全國只有河南浚縣、山東臨朐、江蘇徐州、湖北三河四地有此石材,其中又以浚縣花斑石品種多,質地佳,因此浚縣花斑石在歷史上一直為皇家所用,禁止民間私自開采,主要用于皇宮陵寢的建筑和裝飾,民間鮮見使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斑石原石</h3> 早期開采花斑石只能按最大尺寸開成毛材,利用運河漕運,經衛河進入御河,沿途北上到達通州,暫存于御用花斑石廠,什么時間用,就及時運到工地。元代的大明殿、明代的奉天殿、皇極殿(清代太和殿的前身,俗稱金鑾殿)、清代的坤寧宮、乾清宮、寧壽宮、錫晉齋(和珅居所)、澹泊敬誠殿(承德避暑山莊)等殿堂,還有一些帝王的陵寢如清冒陵(嘉慶帝陵寢)、清隆恩殿、明定陵、明永陵的寶城等建筑所用的石材中都有產自浚縣的花斑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斑石截面圖</h3> 如今,地面上早已難以見到花斑石,尚有一小部分被埋在幾十米深的地下,亦或在石層夾縫中偶見薄層花斑石。由于花斑石比較少見,所以發展到今天,市場上可以見到的基本都是一些用料較小的小物件、把玩件等,如茶寵、硯臺、小茶盤、茶罐、茶壺、茶碗、鎮紙、十二屬相、煙灰缸、筆筒、筆洗、平安扣、把玩球等等。在屯子鎮附近的都有專門雕刻花斑石把件的藝人,姚廠村還有藝人辦有規模不小的花斑石展覽館。當然,花斑石畢竟屬于石材建材,不是金銀寶石,并不是蹤跡難覓,由于五大石窩坑采石遺址中,遺留有過去采石時留下的大量碎石,如果運氣好的話仍可撿到小塊的各種各樣的花斑原石,在采石坑遺址石層中也可看到夾層中存在的花斑石。目前在收藏者手中也可見到品相不錯,品種不一,各色各樣的小塊花斑原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姚廠村花斑石展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琳瑯滿目的花斑石工藝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迷你小茶壺</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斑石工藝品</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愛好者藏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愛好者藏石</h3> 關于浚縣花斑石的開采早有耳聞,也看到過一些資料,最近與浚縣屯子鎮工作的好友郝尚嶺利用業余時間多次深入到浚縣屯子鎮善化山、象山和白寺山等地,實地探訪花斑石開采遺址,并一一查閱了許多資料。通過實地考察,郝尚嶺還聯系浚縣文旅部門有關人員,首次證實了在浚縣當地古城文廟大成殿地面、大伾山睡爺洞門洞兩側方形石柱、中軍亭地面;浮丘山的寢宮樓門口地面巨型地磚四個地方都有規模大小不一的花斑石石材使用,由此可見浚縣所產花斑石除了供北京皇家使用,在我們浚縣當地部分文物場所內也有少量花斑石石材的使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浚縣文廟大成殿內花斑石地磚,該殿建于明1374年,由于年代久遠,地磚磨損比較嚴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斑石地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斑石地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斑石地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斑石地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睡爺張三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豐張仙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伾山張三豐洞兩側方型花斑石石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伾山中軍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軍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伾山中軍亭地面花斑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伾山中軍亭地面花斑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伾山中軍亭地面花斑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浮丘山寢宮樓大殿地面巨型地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浮丘山寢宮樓大殿地面巨型地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浮丘山寢宮樓大殿地面巨型地磚</h3> 2011年鶴壁媒體曾經報道在浚縣新鎮前胡岸村胡氏祠堂內發現一通明代龍紋花斑石碑,石碑高1.51米,寬3.40米,厚0.27米,石碑為青底龍紋花斑石。石碑四周刻有蟠枝蓮,刀工精細,圖案精美。石碑下有底座,兩側有抱鼓,抱鼓上雕刻麒麟、獅子,線條流暢,造型生動。立碑年代為“明代隆慶二年夏四月”,時間上與浚縣當地大規模開采花斑石相吻合,在明代,花斑石為皇室專用品,胡氏宗祠里之所以能出現如此大的花斑石碑,且是有別于花斑石多為竹葉紋、鵝卵紋的青石龍紋很罕見。經實地考察,該石碑是否產自浚縣當地的五大遺址尚不得而知,同時如此巨型的花斑石在民間使用也實屬罕見。目前該祠堂已經被列為縣級文保單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浚縣新鎮前胡岸村胡氏祠堂石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抱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抱鼓</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碑花斑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碑花斑紋</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保牌</h3> 經過對善化山、象山、白寺山三座山的實地探訪,歷史上浚縣花斑石的開采共有五處,按照它們所處方位稱作:天、地、玄、黃、白五塘,也稱作“五個石窩坑”。長久以來浚縣當地人也把上述五個采石坑稱作:禿叫坑、石船坑、小塘溝、老塘溝和白祀塘。前四個塘在浚縣屯子鎮善化山和象山。四個采石坑為什么叫天地玄黃,據說古人有按天、地、玄、黃排列方位的習慣。天為南方,天塘在象山的東南山坡處;地為北方,地塘在象山北面善化山的東南山坡處;玄為東方,玄塘在象山的東北山坡處;黃為西方,黃塘在玄塘的西面象山的半山腰處;白塘在浚縣白寺鎮白祀山的東北方向。目前五處采石坑除老唐溝已經被填平外,其余均被作為遺址被保護起來,其中白寺塘保護最好,開發成了旅游景點,建有步道、玻璃棧道、觀景臺等,還有專人看護。并且列為了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塘的具體情況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十年代左右的善化山(網絡圖片)</h3> 天塘。地址在浚縣屯子平房山與釗寨之間,屬于姚廠村地界,今人叫“禿叫坑”,因這一帶山石禿裸,且多有貓頭鷹棲息(浚縣民間稱貓頭鷹為“禿叫”)而得名。古人有以天地玄黃排序的習慣,且有“南郊祭天”之說,在屯子四塘中,它居最南,故此為天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塘是五個塘口中唯一一個目前已經被填平耕種的采石坑,據悉該坑深達十余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這棵高大的楊樹目前只剩樹頭</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雖然坑被填平,但是在其周邊仍舊可以看到過去采石遺留的花斑石碎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雖然坑被填平,但是在其周邊仍舊可以看到過去采石遺留的花斑石碎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雖然坑被填平,但是在其周邊仍舊可以看到過去采石遺留的花斑石碎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雖然坑被填平,但是在其周邊仍舊可以看到過去采石遺留的花斑石碎片</h3> 地塘。地址在善化山東南約200米處,屬于屯子村地界,今人稱“石船坑”,因當年開采的石坑中間留有一處像船形的山石而得名。古人以天與地對,南與北對,它在屯子四塘中居北,故此為地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保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船坑</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巨石貌似石船</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塘坑內有狐仙廟,每年陰歷年有廟會</h3> 玄塘。地址在屯子鎮董廠村與鄭廠村西北部,屬于董廠村地界,也叫“小塘溝”。《詞源》:“玄”漢指上或天空。古有“唯漢十世,將郊上玄”之說,方位之中,東西相比東為上,它在屯子四塘中居東,故此為玄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塘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塘溝內有附近村莊供奉的魯班廟,有廟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魯班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保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魯班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代開采遺址</h3> 黃塘。地址在象山與平房山之間,屬于鄭廠村地界,又名“老塘溝”。遺址處有兩個南北相鄰、深達數丈,且邊沿陡峭的石窩坑,當地群眾稱它“憋死牛坑”。它在屯子四塘中居西,故此稱黃塘。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塘遺址開采痕跡比較明顯,但是沒有看到遺址保護標識</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坑內遺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坑內遺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坑內遺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坑內遺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坑內遺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坑內遺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坑內遺址</h3> 白祀塘。地址在浚縣白寺山東北麓,屬于白寺村地界。白寺山古稱白祀山。遺址處有“千層山,萬層石”裸露。白寺塘有大壺天洞窟,保護比較完整,已經開發成景點供游人參觀游覽,有縣級重點文保牌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壺天洞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斑石遺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斑石遺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觀景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觀景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寺塘遺址開采遺留的花斑石碎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寺塘遺址開采遺留的花斑石碎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寺塘遺址開采遺留的花斑石碎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寺塘遺址開采遺留的花斑石碎片</h3> 浚縣屯子鎮善化山花斑石最早在漢代發現并引起當時人們的重視。1973年4月在屯子鎮姚廠村西象山東山坡處發現出土一塊花斑石材質的漢畫像石銘文碑,畫像石內容分為四組,最上一組刻有銘文,銘文字高14厘米,寬27厘米,隸書,陰刻有68個字。現珍藏于河南省博物院。到唐代得到進一步開采利用。元代修大明殿所用花斑石就在屯子鎮采運。到明代永樂、萬歷、嘉靖、天啟和清代嘉慶年間曾在屯子鎮設制專門的采石場大規模開采花斑石,兩代的陵園宮殿的修建和裝飾都有浚縣花斑石的身影。屯子鎮象山石壁上曾發現一處刻于明天啟六年四月(1626年)奉旨開采皇極殿花斑石的摩崖石刻,其上記載:“天啟六年四月廿八日,奉旨開采皇極殿花石題。欽差工部都水司主政吳炳,南直宜興人,監督。部題委浚縣典史舒國珊,江西玉山人,調度督理。王工開天、地、玄、黃及白祀五塘奇石而最精者,銘為后鑒。賜進士、文林郎、知縣事卞之偉,山東萊蕪人。每日夫匠千名,北山匠頭王大文、宋大陽。”通篇為7行、110字的豎寫文字,說明了在明代天啟年間,奉旨修復皇極殿而在浚縣開采花斑石,明熹宗委派工部都水司主政、南直隸省宜興人吳炳為欽差大臣專事監督開采花斑石。同時,工部委任浚縣典史、江西玉山人舒國珊協助欽差大臣具體負責調度監工事宜。2007年8月,70多歲的著名考古專家劉精義先生(1996年曾來浚縣考證花斑石遺址)專程來到屯子鎮考察地塘和玄塘,證實北京部分皇宮和陵寢所用花斑石地磚或墻磚的圖案與浚縣“五塘”的花斑石花紋一致,也與史書記載的一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漢畫像石銘文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摩崖石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浚縣屯子鎮天地玄黃四坑的位置</h3> 由于浚縣屯子開采石材的歷史久遠,且人數眾多,開采出來的“五塘奇石”進行粗加工的地方逐步形成了村落,加工石材的地方叫“廠”,以帶班人姓氏在象山腳下逐漸形成了現在屯子鎮的“姚廠”、“鄭廠”、“董廠”、“郭廠”和“李廠”五個村莊(自南向北緊鄰)。悠久的采石歷史造就了大批的能工巧匠,采石離不了石匠,采石又造就了許多石匠。浚縣采石和石雕的歷史,可追溯至西漢,歷唐、宋、明、清,至今長盛不衰。收藏于浚縣博物館內的12塊漢畫像石,就出自浚縣石雕藝人之手。其圖案之精美、刀法之精湛,足以說明浚縣石雕工藝源遠流長。屯子鎮的鄭廠村等五個村子就是豫北石雕的發源地。浚縣屯子鎮的石雕產品素以刀法精湛、風格純樸、造型優美而自成流派。浚縣的石雕藝人千百年來繼承了先輩們傳統的細膩、質樸的雕刻技法,發揚了先輩們精于傳神達意、善于造型奪勢的石雕藝術內涵,同時也把傳統的石雕技藝及石雕文化從一個頂峰推向了另一個頂峰。歷史上每一次大規模的建設活動,都有浚縣石匠藝人的參與,可惜成千上萬的采石匠,至今只有“北山匠頭王大文、宋大陽” (象山《天啟六年奉旨開采皇極殿花石》題記)留有名字。清末時期,浚縣屯子還有不少的御用石匠。1924年,修建南京中山陵時,屯子鄭廠等村50多名石刻藝人到南京雕刻達一年之久;南京中山陵建國大綱也出自鄭廠石匠之手。新中國成立后,重修開封龍亭,鄭廠等石刻藝人又一舉奪標。北京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十大建筑,浚縣屯子鄭廠等村藝人都曾大顯身手。新中國成立以來,浚縣屯子鎮石雕藝人層出不窮,技術精湛、成就較大的有王豐池、張玉瑤、張學英、朱運良等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寺塘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船坑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塘溝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禿叫坑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塘溝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原貢品牌匾</h3> 2012年7月,浚縣屯子鎮花斑石被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工作委員會、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和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首批中原貢品保護名錄。<br> 這組花斑石圖文發表后,得到了廣大網民的關注,一直不斷有人留言并提供有關花斑石的信息,如有網友提供信息說在邯鄲鄴城博物館的三臺遺址有花斑石構件;在安陽大邑商博物館也有花斑石雕件等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图县|
汉沽区|
洱源县|
丰顺县|
丽水市|
鄂温|
正阳县|
阜新|
冷水江市|
天峻县|
淮滨县|
墨玉县|
江阴市|
桑日县|
九龙城区|
建昌县|
宝山区|
阳新县|
高唐县|
阳西县|
万宁市|
商城县|
平原县|
仙游县|
湘潭市|
进贤县|
金山区|
溧水县|
成安县|
石林|
富源县|
大方县|
文山县|
黄陵县|
云阳县|
揭东县|
德保县|
新野县|
大田县|
西城区|
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