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它是中國最大的石窟藝術寶庫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座雄偉壯麗的石窟群,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藝、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遠的歷史影響。云岡石窟始鑿于公元460年,歷經北魏、東魏、北齊、隋、唐、遼、金、元、明、清等多個朝代的修建和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藝術群體。</p> <p class="ql-block">曇曜廣場上曇曜法師像,北魏時期高僧,?云岡石窟的開創者。?云岡石窟的第16至20窟,被稱為曇曜五窟,是他親自主持開鑿。這些佛像高大壯觀,寧靜莊嚴,?體現了曇曜的佛學思想。</p> <p class="ql-block">禮佛大道上十三對千佛列柱依次列于大道兩側。神柱高8.73米,系黃沙巖雕刻,由下而上依次為須彌座、力士、白象、柱體的完美組合,造型高聳、精致亙絕,在兩側濃密的松林掩映下,矗立的神柱氣勢雄偉、蔚為壯觀,仿佛通天入地,仿佛唯有這樣的神柱鋪成的路才可以叫作禮佛大道。據考古發現古印度確有六牙大象的化石。</p> <p class="ql-block">穿過神柱林立的佛光大道向西,呈現于世人眼前的是兩面相對的扇形皇家禮佛浮雕墻。這組正面相對的浮雕墻總體呈圓弧狀,長約20米、高約4米,畫面構圖完美,雕刻細致,以高浮雕的形式,生動表現了北魏皇家盛大的帝后禮佛圖。車轔轔、馬蕭蕭的現場氣氛,充分再現了北魏當時皇帝、皇后前往禮佛的莊嚴肅穆的宏大場面,這種場面讓人自然聯想到1500多年前云岡石窟作為皇家寺院曾經的輝煌,讓人舉目流連。</p> <p class="ql-block">靈巖寺。</p> <p class="ql-block">古道車轍,云岡石窟的開鑿始于北魏時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將都城從盛樂遷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為盛樂與平城之間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一窟山門前的“比丘尼曇媚造像記”石刻,為北魏景明四年(503年)的題記。此碑刻有文字110個,再現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表達了發愿人比丘尼曇媚對佛教的高度信仰與虔誠以及希望佛教振興發展的愿望,文筆優美,堪稱佛教發愿文之最。</p> <p class="ql-block">第一窟石鼓洞,第1、2窟是云岡石窟最東端的洞窟,為一組雙窟,開鑿于公元471—494年。兩窟外壁東西兩側各殘存一座單層方形佛塔。洞窟上開明窗,下開窟門,平面為方形,平頂,中心塔柱直達窟頂,四壁開龕造像,可供僧人繞塔參禪禮拜,為典型的塔廟窟。據考證,第1、2窟遼代以前窟前曾建護國寺,為云岡十寺之一,明清號曰“石鼓寒泉”,屬云中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二窟寒泉洞。</p> <p class="ql-block">第3窟又名“靈巖寺洞”,是云岡規模最大的洞窟,洞窟形制較為特殊。整體洞窟高大、雄偉、壯闊。兩門四窗,外部建有巨大平臺,平臺中央是一座矩形洞窟,內置交腳彌勒,俗稱“彌勒洞”</p> <p class="ql-block">第7與第8窟為一組雙窟,位于云岡石窟群中部,是繼早期曇曜五窟之后開鑿的洞窟。窟外建有上下三層,面闊三間的窟檐,該窟檐是1993年按照原有清代閣樓樣式重新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材質為砂巖,材質相對松軟,不適合精雕細琢,也容易風化。</p> <p class="ql-block">萬佛洞中的大金佛,進門處有精美壁畫。</p> <p class="ql-block">第15窟四壁齊聳,千佛排列,直達窟頂,俗稱萬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5窟現存千佛造像達13200余尊,加上其他各類造像,總數達13600余軀</p> <p class="ql-block">最著名的“曇曜五窟”(第16至20窟)展示了他的卓越才華和膽識?。 曇曜和尚不僅在佛教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還通過開鑿云岡石窟,將佛教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第17窟是云岡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腳菩薩大像窟,洞窟平面馬蹄形,穹窿頂,前立壁上開明窗、下辟窟門。窟內地面低于窟外地面一米深,依舊保持了開鑿時凹凸不平的糙面。洞窟四壁以千佛雕刻為主,雕像清簡勁直,純真樸質,反映了云岡早期造像的藝術特點。</p> <p class="ql-block">第18窟設計嚴謹,造像組合完整,北壁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臂膀寬闊、身軀雄壯,身披千佛袈裟,氣宇軒昂,高肉髻,面頰豐圓,鼻梁高挺,渾厚質樸。東西壁的脅侍佛像對應而立,端莊肅穆,與主尊共同構成了三世佛格局。</p> <p class="ql-block">第19窟以三世佛為主像,主尊高16.8米,是云岡石窟雕刻中的第二大佛像。第19窟由中央主窟和兩側附洞三個洞窟組成,主窟由中央崖壁向內開鑿,下辟窟門,上開明窗,窟內呈平面橢圓形,向上為穹窿頂。第19窟主佛像結跏趺坐,佛像耳輪齊肩,下頜崩毀,著袒右肩袈裟,輕薄貼體,衣紋簡潔明快。佛像右手舉胸施無畏印,左手掌心向上握法衣于膝上,以表達佛法的無畏與傳承。</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白佛爺洞”就是云岡最著名的露天大佛,窟前立壁與窟頂早年崩塌,遼時建有木構窟檐,后毀于兵火,形成露天造像。主佛高13.7米,高肉髻,廣額豐頤,長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結禪定印,質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紋凸起,具有犍陀羅造像遺風。大佛挺拔健碩的身軀,氣勢雄渾的神情,突出表現了鮮卑游牧民族的強大,是云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與象征,也是中國早期佛教雕刻藝術的空前杰作。大佛兩側各一立佛與脅侍菩薩,西像惜毀。</p> <p class="ql-block">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云岡皇家工程宣告結束,西部山崖成為民間造像的樂土。云岡西部中小石窟群從第二十一窟開始,向西延伸約240米,分布著近百個大大小小的洞窟。其主要洞窟25座,占到云岡主要洞窟的一半以上。這一窟群雖然數量較大,但多數洞窟規模狹小,布局多樣,洞窟形制也有差異。明顯不同于云岡早中期整齊劃一的皇家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崗石窟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至254個不等,石雕造像數量眾多,總計超過51000余軀,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p> 應縣木塔 <p class="ql-block"> 佛宮寺釋迦塔,又稱應縣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佛宮寺內,始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筑,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徑30.27米,主體使用材料為華北落葉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達上萬立方米。整個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兩層,下層為正方形,上層為八角形。塔身呈現八角形,外觀五層六檐,實為明五暗四九層塔。佛宮寺釋迦塔是現存世界木結構建設史上較典型的實例,中國建筑發展上較有價值的坐標,抗震避雷等科學領域研究的知識寶庫,考證一個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部“史典”。</p> <p class="ql-block">佛宮寺釋迦塔內保留著許多歷史名人題記,其中有明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書“峻極神功”匾額,明正德三年(1508年)明武宗朱厚照題“天下奇觀”匾額。</p> <p class="ql-block">戰爭時期,佛宮寺釋迦塔被12發炮彈擊中,但未在塔中爆炸,難以置信的佛法神力。</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佛彩塑佛像位于佛宮寺釋迦塔第一層,</p> <p class="ql-block">佛宮寺釋迦塔現存壁畫約260米,大部分集中于一層內槽墻壁上。有遼代原作,也有經歷代修補重新彩繪過或覆蓋重畫的,基本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經過漫長歲月洗禮,木塔逐漸向西南方向傾斜,游客可以把手掌插入塔基木柱之間的縫隙中。然而,正是這種獨特的姿態賦予了木塔更加迷人的魅力,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參觀游覽。</p> <p class="ql-block">佛塔佛宮寺,笑佛彌勒佛。</p> <p class="ql-block">黑神話悟空到此一游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千年等一回,</span>佛宮寺釋迦塔等我968年!</p> <p class="ql-block"> ????謝謝您的欣賞!</p><p class="ql-block">請回看上集<a href="http://www.xsjgww.com/5927wptm"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晉善晉美”長城雁門關</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弥勒县|
三门县|
和平县|
博野县|
鲁甸县|
石景山区|
龙里县|
仁怀市|
奈曼旗|
南部县|
青浦区|
福泉市|
东至县|
文山县|
乌鲁木齐县|
庄河市|
得荣县|
泊头市|
安阳市|
嘉义县|
北安市|
师宗县|
六盘水市|
永靖县|
长海县|
武邑县|
黄大仙区|
余姚市|
南雄市|
定结县|
棋牌|
吕梁市|
上高县|
安阳市|
赣州市|
英德市|
大关县|
阆中市|
汶上县|
双流县|
洛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