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中外馳名頤和園,</h1><h1>清皇行宮御用圈。</h1><h1>古橋堤連昆明湖,</h1><h1>仙閣群立萬壽山。</h1><h1>庭院清幽布局美,</h1><h1>長廊臨水氣韻添。</h1><h1>游客盛覽鐘靈地,</h1><h1>山水園林勝江南。</h1><h1> 2019年5月14日早上用畢早餐我們乘地鐵前往頤和園。</h1><h1> 頤和園是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里,占地約290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游景點。</h1><h1> 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游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后,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h1><h1>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h1> <h1>北宮門</h1><h1> 北宮門意指頤和園的北門,乾隆年間曾是清漪園的正門,坐南朝北,是一座面闊七間的兩層門樓,因清漪園南面為昆明湖,沒有大門,所以視北為上,故北側宮門為正門,稱“北宮門”。</h1><h1> 這是我第三次到頤和園游玩,前兩次是從東門進園。</h1><h1><br></h1> <h1> 1961年3月園務院公布頤和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記。</h1> <h1> 1990年9月15日頤和園管理處于英法聯軍燒毀清漪園一百三十周年,在遺址復建蘇州街竣工并陳設開放日立此碑記。</h1> <h1>皇家園林蘇州街,</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水呼應呈和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宛若置身江南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乎歷史無差別。</span></p><h1> 蘇州街地處我國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皇家園林——頤和園的后湖,是一個仿江南水鎮而建的買賣街。原型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督造的蘇州第一街——七里山塘。清漪園時期岸上有各式店鋪,如玉器古玩店、綢緞店、點心鋪、茶樓、金頤和園蘇州街銀首飾樓等。店鋪中的店員都是太監、宮女妝扮。皇帝游幸時開始營業。后湖岸邊的數十處店鋪1860年被列強焚毀?,F在的景觀為1986年重修。</h1><h1> 蘇州街既是一處歷史人文景觀,又是一處獨特的自然景觀,列于宮苑之中,小巧玲瓏,依山面水,宛如江南圖畫點綴在后山后湖的建筑軸線上,更加襯托了后湖的寧靜典雅,把城市山林集中形象地再現出來,成了乾隆皇帝的母親最喜歡游玩之處。蘇州街無論水中還是水邊的建筑,皆與萬壽山上景觀呼應,整體布局,造景有序。而復原工作以實物為依據,不增不減,不移不挪,不放大不縮小,真實再現從歷史上和后湖空間中丟失了一個多世紀的這組建筑群。</h1> <h1> 逛完蘇州街,我們返回入口處,登上橫跨蘇州河的石橋,穿過“慈福"牌坊就是萬壽山后山了。</h1> <h1>四大部州展輝煌,</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順山起閣置四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紅白黑綠喇嘛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現歷史原模樣。</span></p><h1>四大部州在萬壽山后山中部。北宮門長橋上向南眺望,從下至上排列有序、金碧輝煌的建筑群體,這就是四大部洲。</h1><h1> 這組漢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萬平方米,因山順勢,就地起閣。前有須彌靈境(現改為平臺),兩側有3米高的經幢,后有寺廟群主體建筑香巖宗印之閣。在它四周有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還有用不同形式的塔臺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在閣的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還有代表佛經“四智”的紅、白、黑、綠四座喇嘛塔。有人說這四座塔構成世界上的地、火、水、風四種成素。也有人說象征四大天王。塔上有十三層環狀“相輪”,表示佛經“十三天”。塔型別致,造型端莊美觀。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間有兩個凹凸不平的臺殿,一個代表月臺,一個代表日臺,象征著日月環繞佛身。</h1><h1> 四大部洲這組建筑,1860年被美法聯軍燒毀,光緒年間,只在原地上修了一層香巖宗印之閣。其他仍是瓦礫一片。1980年,國家撥巨資對這組建筑進行了徹底修整,基本上恢復了原貌。</h1> <h1>經幢</h1> <h1>香巖宗印之閣</h1> <h1>四大部州</h1> <h1>嗽嘛塔</h1> <h1>智慧海居山頂層,</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無梁佛殿享盛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國聯軍難燒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唯一幸在此園中。</span></p><h1> 我的繼續登山,來到頤和園的最高處智慧海 ,智慧?!币辉~為佛教用語,本意是贊揚佛的智慧如海,佛法無邊。智慧海是一座無梁佛殿,該建筑沒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磚發券砌成的,沒有枋檁承重,所以稱為“無梁殿”,又因殿內供奉了無量壽佛,所以也稱它為“無量殿”。它也是當年八國聯軍火燒頤和園時,因其是磚石建造而唯一留存下來比較完整的古建筑。</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后見到萬壽山上的佛香閣</span></p> <h1>一殿一閣全景圖,</h1><h1>依山而建面名湖,</h1><h1>金碧輝煌皇家范,</h1><h1>園林建筑堪為殊。 </h1><h1> 百聞不如一見,這是我從網絡傳來的一張航拍排云殿和佛香閣全景布局圖,先給讀者介一個整體印象。</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上一張平面圖,因我們是從北門進入頤和園,為求圖片由下至上觀看效果,所以從云輝玉宇牌坊一一排云殿一一佛香閣排序展示。</span></p> <h1>云輝玉宇牌樓</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輝玉宇 牌樓緊鄰昆明湖,是萬壽山前山中央建筑群主軸線的起點。建筑為四柱七樓,頂覆黃色琉璃瓦,繪金龍和璽彩畫,等級極其高貴?!霸戚x玉宇”牌樓表示這里的宮殿是彩云與華麗建筑相輝映的世界。牌樓的南面匾額上寫著“星拱瑤樞”,它告訴人們,這里就是“眾星拱衛的神仙之地”。在排云門前,除立有兩只造型生動、鑄造精美的銅獅之外,還有兩側各擺放了六塊不同形態的太湖石,喻意為十二生肖。牌樓上的南北匾額表達了對統治者的贊美與頌譽,也暗含了君臣尊卑的封建禮制秩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隨走隨拍的殿閣景觀</span></p> <h1>一對銅獅和十二生肖石</h1><h1> 在排云門的外面陳列著一對銅獅和十二生肖石,它們都是光緒時期重修頤和園時從被毀的暢春園中移過來的。</h1><h1> 值得一提的是這十二生肖石是珍貴的太湖石:在排云殿佛香閣前,兩旁擺放著十塊太湖石和兩塊虎皮石,有的像龍,有的像虎,有的像牛,這就是有名的十二生肖石。這些石頭原本不在這里,而是來自暢春園,其命運和雞鳴石一樣,1860年以后在荒草堆中棲身幾十年,直到光緒朝重修清漪園時,慈禧太后的貼身太監李蓮英為了討好太后老佛爺的喜歡,特意把它們搬到這里,成了頤和園一個著名景觀,</h1> <h1>排云殿</h1><h1> 排云殿位于頤和園萬壽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其母后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的時候更名為排云殿?!芭旁啤倍秩∽詴x代郭璞《游仙詩》:“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這組建筑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筑群。</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排云殿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殿內陳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華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玉華殿位于排云殿的東側,始建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是慈禧舉行萬壽慶典時王公大臣休息的地方。殿中陳列的文物是王公大臣進獻慈禧的壽禮。玉華殿外檐懸有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的“玉華殿”斗匾,內檐懸有“珠緯聯輝”橫匾,邊飾為桃嵌蝠邊,寓意福壽雙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云錦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錦殿位于排云殿的西側,同樣始建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也是慈禧舉行萬壽慶典時王公大臣休息的地方。</span></p> <h1>佛香閣</h1><h1> 佛香閣是一座宏偉的塔式宗教建筑,為全頤和園建筑布局的中心。"佛香"二字來源于佛教對佛的歌頌。該閣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興建在20米的石造臺基上,八面三層四重檐。高約40米,內有八根鐵梨木大柱,直貫頂部,下有20米高的石臺基。閣上層榜曰 “式延風教”,中層榜曰“氣象昭回”,下層榜曰“云外天香”,閣名 “佛香閣”。內供接引佛,每月望朔,慈禧在此燒香禮佛。</h1><h1> 在清朝乾隆時期(1736-1795)在此筑九層延壽塔,至第八層“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閣。1860年(咸豐十年)毀于英法聯軍,光緒時(1875一1908)在原址依樣重建,供奉佛像。</h1><h1> 閣內供奉有銅鑄金裹千手觀世音菩薩站像。像高五米,重萬斤,為明代萬歷年間所造,在八根貫通全閣上下的承重鐵梨木擎天柱的襯托下,美妙莊嚴,熠熠生輝,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h1> <h1>諸泉匯集昆明湖,</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稱之萬國名水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時易景增美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少大家譽景殊。</span></p><h1>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頤和園內,它的面積約為頤和園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濼、大泊湖等名稱。昆明湖的前身叫甕山泊,因萬壽山前身有甕山之名而得名甕山泊。甕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又被人們稱為西湖<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昆明湖的面積達到了75萬平方米,是北京城內最大的人工湖泊之一。湖水清澈,環境優美,是游覽頤和園的必經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昆明湖中央的瓊島是昆明湖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島上有眾多的奇樹異草和亭臺樓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昆明湖邊上的樂壽堂,是頤和園的一座古典建筑,是乾隆皇帝為了祝福自己的母親長壽而建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昆明湖的南岸是頤和園的主入口,這里有紅葉亭、蓮花石和翠花樓等景點。其中,紅葉亭是頤和園的重要景點之一,每年秋季,紅葉亭周圍的樹木都會變成火紅色,吸引無數游客前來觀賞。</span></p><h5><br></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 <h1>長廊</h1><h1> 長廊在萬壽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間。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中間穿過排云門,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長728米,共273間,有548根柱子。長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變和極豐富的彩畫而頗負盛名,是我國古建筑和園林中最長的廊。長廊還是一條五光十色的畫廊,廊間的每根枋梁上都繪有彩畫,共14000余幅,色彩鮮明,富麗堂麗。彩畫的內容多為山水、花鳥圖以及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情節。畫師們將中華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濃縮在這長長的廊子上。</h1> <h1>邀月門</h1> <h1>樂壽堂</h1><h1> 樂壽堂,清漪園建筑,也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筑。北京頤和園內慈禧的寢宮樂壽堂,原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本是乾隆的母親孝圣憲皇后要過六十歲生日,乾隆為了給母親慶祝六十大壽,在乾隆十四年的時候就把原來的甕山和西湖加以改造。</h1> <h1>水木自親</h1><h1> 水木自親位于昆明湖北岸,為慈禧太后的寢宮樂壽堂的正門,門前有御碼頭和約20米高的燈架,慈禧太后由水路入園時,在這里下船直進樂壽堂大院。</h1><h1> 在頤和園,很少有這樣突兀的建筑,站在知春亭的岸邊,可以看到眼前這個架子,在萬壽山的腳下,一時很多人不知為何物。</h1><h1> 原來清朝的慈禧太后從北京故宮到頤和園度假,有時要走水路乘船,在萬壽寺稍事歇息,從萬壽寺前的水上乘龍船走水路一直開到頤和園的樂壽堂門前。</h1> <h1>夕佳樓</h1><h1> 夕佳樓位于昆明湖東北岸的一座兩層小樓,小樓臨湖而建,其東側樓前小院,實際處在玉瀾堂與宜蕓館之間,其院落的北面即為宜蕓館的正門,院內有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亦稱“獅子林”。</h1> <h1>宜蕓館</h1><h1> 宜蕓館位于光緒皇帝居住的玉瀾堂北側,東臨德和園,西邊靠近慈禧居住的樂壽堂。在清朝末期,這里是光緒的妻子隆?;屎蟮膶媽m。這座大院落的正殿由前五間和后三間組成,共有八間房,前后有門,室內寬敞,有精美的落地雕花隔扇,布局典雅富麗。東西配殿各有五間,也都有前后門,院內的南墻上,鑲有十幾塊乾隆摹寫的“三希堂”書法石刻。</h1><h1> 宜蕓館始建于乾隆年間,1860年被燒毀,光緒年間重建。《續博物志》:“蕓香辟紙魚蠹,故藏書臺稱蕓臺。”蕓是一種香草,可以防書中蛀蟲,宜蕓館原是藏書之處,所以有這名稱。</h1> <h1>玉瀾堂</h1><h1> 玉瀾堂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瀾堂坐北朝南,東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三個殿堂原先均有后門,東殿可到仁壽殿,西殿可到湖畔碼頭,正殿后門直對宜蕓館。該組建筑初建于乾隆十五年,1860年被燒,1892年重建。"戊戌變法"失敗后,曾于此處囚禁光緒。當時為防止光緒與外界接觸,曾砌了多道墻壁,今雖大部分拆除,但仍能見到痕跡。</h1> <h1> 在這里拍組昆明湖遠景圖佛香閣、智慧海、水木白親殿、石舫、多寶塔、游船碼頭等等。</h1> <h1>文昌院</h1><h1> 文昌院位于文昌閣之東,文昌院博物館是中國古典園林中規模最大、品級最高的文物陳列館。 館內設有六個專題展廳,品類涉及銅器、玉器、瓷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書畫、古籍、琺瑯、鐘表、雜項等,類。</h1><h1>文昌閣,頤和園內六座城關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時重建,主閣兩層,內供銅鑄文昌帝君和仙童,銅特。文昌閣與萬壽山西貢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物輔弼”。</h1><h1> 由于頤和園特定的皇家環境,這些藝術品代表了當時最好的工藝水平,許多珍品在當時即為國之重器;館中還陳展了部分清代宮廷生活用品。</h1> <h1>文昌閣</h1> <h1>銅牛</h1><h1> 銅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當年乾隆皇帝將其點綴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鎮悠水”,長久地降服洪水,給園林及附近百姓帶來無盡的祥福。為了闡述建造銅牛的意義,乾隆皇帝特意撰寫了一首四言的銘文,用篆字書體鐫刻在銅牛的腹背上。銅牛是頤和園昆明湖東岸邊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藝術珍品。</h1> <h1>廓如亭</h1><h1> 廓如亭位于頤和園新建宮門以南的東堤上,俗名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緒時重修。與十七孔橋、南湖島在空間上互相映襯。</h1><h1> 廓如亭坐北朝南。建筑面積384.95平方米,平面呈八方形,每面顯3間,周圍有廊,重檐八脊攢尖圓寶頂,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內每面各有一塊木匾(共8塊),上鐫乾隆御制詩文。</h1><h1> 從2019年3月起,頤和園首次對廓如亭內部采取暫時關閉措施,持續至10月份。所以外們只能觀賞外貌。</h1> <h1>十七孔橋</h1><h1> 十七孔橋是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頤和園內,是連接昆明湖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清乾隆時(1736一1795)建,是園內最大的石橋。 橋由17個橋洞組成,長150米,飛跨于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臥波。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544個。兩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橋額北面書“靈獸偃月”,南面書“修煉凌波”,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h1> <h1>南湖島</h1><h1> 南湖島位于北京市頤和園的昆明湖東南側,昆明湖西堤以東、萬壽山以南的湖水之中,占地一公頃多。南湖島與萬壽山遙相呼應,起著豐富水面景物的重要作用。</h1> <h1>涵虛堂</h1><h1> 涵虛堂的前身為乾隆年間建成的三層高閣——望蟾閣,嘉慶時改建為一層的涵虛堂,是夏秋時節帝后賞月的絕佳之所。乾隆曾在此檢閱香山健銳營的水軍操演,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年間重建。慈禧太后曾在此檢閱水師學堂的操演。</h1> <h1>如意門(頤和園西門)</h1> <h1> 本想由此乘船轉一圈看一看昆明湖堤上幾座一橋和石舫乃至湖光山色,不巧下午刮起大風,碼頭通知停止乘船,于是我們從如意門出園前往圓明園。</h1><h1>無愧京都第一園,</h1><h1>山水相擁展靚天。</h1><h1>閣影映水入畫卷,</h1><h1>湖光水影映游船。</h1><h1>漫步長廊覓古韻,</h1><h1>置身瓊樓求佛緣。</h1><h1>曾為皇家獨享地,</h1><h1>今供百姓盡情玩。</h1><h1> 多謝觀賞 !</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池县|
西丰县|
金寨县|
教育|
新野县|
林州市|
万宁市|
和田县|
仁寿县|
汤阴县|
瑞昌市|
南澳县|
台山市|
丹巴县|
加查县|
韩城市|
错那县|
天等县|
冷水江市|
蒙自县|
弥渡县|
措美县|
衡山县|
河源市|
石台县|
故城县|
鲜城|
德格县|
岳阳市|
康平县|
孝义市|
买车|
康马县|
汉川市|
喀喇沁旗|
平谷区|
阿拉善盟|
织金县|
南康市|
金山区|
陇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