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忻州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如果說忻州市所轄的五臺山那中國人都知道了。忻州是山西省唯一橫跨省際東西的一個市,占山西省1/6的面積,是山西轄地最大的一個市。忻州有許多寶藏之地,比如五臺縣的五臺山,代縣的雁門關、寧武縣的冰洞、還有定襄、原平、繁峙都有許多一級國寶,是我們此次晉北行的重點區域。 定襄關王廟,亦稱關帝廟,位于忻州市定襄縣城北關,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元、明、清皆有修葺。為中國現存已知最早的關王廟,但現在其實僅存這座大殿。<div> 大殿單檐歇山頂,花色琉璃脊獸,綠色琉璃剪邊,兩旁開直棱窗。關于這座大殿的年代,是宋、是金、還是元,至今未有定論。據廟內碑文記錄了宋代修建大殿,但殿內石碣又有金代修筑記載,屋檐的瓦當是金代制式,元代也有大修的記錄,如脊獸、琉璃剪邊則是明清修繕所加,所以這座建筑其實帶有歷代修建的痕跡,風格復雜,在建筑學上有重要的意義。</div> 我們找過去時,院門掛鎖,繞寺一周都不得門而進,正要放棄時,一當地婦人走來,問我們是不是要參觀,我們連連點頭,她熟門熟路地扭開門鎖,問了她原來也不是管理員,只是經常來串門,管理員其實就住在里面,我也是無語了。<div> 因為地勢狹窄,拍照比較困難,這已經廣角鏡頭最大的努力了。</div> 這座大殿比較有看頭的是出檐、斗拱以及普拍枋。出檐深遠,有后期修整改動的痕跡,說明原建筑并非如此。 <p class="ql-block"> 闌額和普拍枋上均雕以花卉卷草紋樣,這種明代彩繪與木雕相結合的裝飾藝術出現在金代原構中,正說明這座建筑集金、元、明建筑技藝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 可以清楚看到上面的斗拱有多種不同形式,里面和外面還不同,據說有八種,尤其是斜拱的式樣非常特別,這就是不同年代制作修繕的結果。斗拱制作手法大開大合,形象趨于復雜,造型奇特,更似金代或元代的風格,別處甚是少見。</p> 大殿為典型的無梁殿,屋頂沒有貫穿的大梁,是靠寬大的額枋分卸重力。 大殿屋脊的端頭鴟吻,現僅存北端琉璃鴟吻為明代遺物,但仍保留金代風格,它是鴟吻由魚尾轉變龍尾的最好佐證。我根本拍不到,這個是網上下載的。 這是我拍的南邊的鴟吻,是根據北邊那個復制的,色彩鮮亮亮的,不過看得比較清楚。 從關王廟出來,直奔位于定襄縣宏道鎮北社東村的洪福寺。洪福寺創建年代不詳,但據寺內碑記至遲建于北宋,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洪福寺建在黃土壘砌高達7米的土臺上,占地面積3300平方米,周圍用堡墻環護,咋一看,且以為到了某個土匪山寨呢。 寺門小小的,厚厚的,更似堡壘。 大雄寶殿一般認為是金代建筑,面闊五間,單檐懸山頂,飾以琉璃雕花和脊獸,是明代的裝飾。建筑線條硬朗,簡潔大方。 檐下除柱頭斗拱外,補間斗拱每間一朵,華拱兩側皆出斜拱,是典型金代形制。 洪福寺之所以能成為國保級文物單位,與其精美而獨特的彩塑分不開的。殿內的主塑是九尊宋代華嚴三圣主題的塑像,釋迦牟尼佛居中似正在說法,弟子迦葉合十聆聽、阿難則抬頭敬仰著佛祖。釋迦牟尼身后的背光華麗無比,雕滿各種花草和動物,金龍和神仙飛翔穿插在其中,頂部是一棟雕工精湛的天宮,工藝精湛。佛龕頂枋上還懸掛的一艘寶船,船兩頭為鳳形,船上載滿各式珍寶,又有瓔珞從寶船上垂下,雖然積塵被垢,依稀可見當初的華美。<br> 文殊菩薩盤膝端坐,右手呈掂花狀,外眼角稍上挑,姿態表情都非常生動。比較特別的是文殊菩薩的臉竟然是紅色的,為什么?無人能解答。頂枋是9個小小的樂妓彩塑,形態各異,惟妙惟肖。座下的青獅在洞中探頭探腦,很是萌趣。 普賢菩薩的背光保存的更為完好,上面花團錦簇,彩云朵朵,仙人起舞,金龍騰飛,好一派仙界勝景。普賢菩薩以及身邊侍女,都面頰圓滿,體態豐腴,帶有明顯的宋代特征。上面頂枋也有9個樂妓彩塑,與文殊菩薩上面的相對應。<div> 這些塑像外兩旁還各有一尊金剛,沒有拍下來。整體來看塑像排列有度,造型優美生動,栩栩如生,仿佛是和佛祖共處一室聽講經的場景,畫面感極強。</div> 兩旁有懸塑神龕,造型復雜,色彩鮮艷,但其中有些神像已然不見。 上面的柱子和檁上記錄著明朝崇禎年間整修大殿時捐贈者的名字,如今我們看到的應該就是那時整修后的樣子。 旁邊的東西配殿為明代建筑,沒有什么特別的,離開時從里面看這山門更像碉堡了。 <p class="ql-block"> 接下來是延慶寺,位于五臺縣陽白鄉善文村,始建年代不詳。</p> 延慶寺的重點就是這座大佛殿,單檐歇山頂,面寬三間平面略近正方形。木結構,六架椽,在建筑形制上,耍頭、補間、斜拱、駝峰的手法同境內佛光寺文殊殿相似,通長兩椽的大托腳木和象下昂形狀的耍頭,又和塑縣崇福寺彌陀殿、觀音殿手法相似,據此推斷可屬金代所建。一眼望去,這建筑古樸厚重,端莊大氣,屋檐呈流暢優美的弧線,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 金末和明初,都曾經有過力求在結構上精簡的階段,最常見的是用減柱造的方法節省梁柱,大殿沒有金柱,不能再減,但仍巧妙地節省下一條四椽,是一種新創的木構方式。 我們去時還有一些學生在參觀,一位當地的老爺爺被請來介紹這座大殿。他說這座大殿在解放前就被用做小學校,他就曾在這里讀書,當時里面有塑像,墻上有壁畫,解放后生產隊把這里用作糧倉,塑像就被搬走毀掉了,大殿中的佛像是新近放進去。 屋脊小獸,很可愛的樣子。 又看到這熟悉的獸頭,真有意思。 殿前檐柱頭兩側的彩粧貼面獸頭,至于它到底是什么,有人說是圖騰狼頭,有人認為是饕餮,但無疑是一種少數民族的風格,所以遼金時代比較多見。<div><br></div> 俗話說:收頭結大瓜。今天最精彩的一個點無疑就是最后這個南禪寺了。南禪寺位于五臺縣陽白鄉李家莊,這是山門,也是觀音殿, 寺內主要建設是唐代木結構大殿、與正對的山門(觀音殿)、以及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組成一個四合院式的建筑。這座大殿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大殿,所以才會列入第一批國保文物。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即782年,逃過了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的滅佛運動幸存下來,實在不容易!方整的基臺幾乎占了整個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間見方,單檐灰瓦歇山頂,全殿由臺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共用檐柱12根,柱頭間僅用闌額聯接,不用普柏枋,這是宋代以前建筑的常見做法,顯得非常簡潔。殿內沒有柱子,梁架制作極為簡練。四周各柱,柱頭微向內傾,與橫梁構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與層層迭架、層層伸出的斗拱構成“翹起”。既使梁、柱、枋的結合更加緊湊,增加了建筑物的穩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個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揚、輪廓秀麗、氣勢雄渾的風格,給人以莊重而不失奔放的感覺。如果我能站得更高、更遠,拍出來的大殿一定更漂亮!</p> 墻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擋的作用,屋頂重量主要是通過梁架由檐墻上的柱子支撐。檐墻起間隔內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 網上找到一張照片,看這座大殿,線條多么簡潔而優美,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疏朗大氣,真是太漂亮了! 大殿內原有唐代彩塑17尊,1999年被偷盜后現存14尊,是國內現存最早的華嚴三圣彩塑。釋迦牟尼端坐正中,迦葉、阿難分侍左右,尊貴端莊。 文殊、普賢分列兩邊,還有協侍菩薩以及趕來聽講的教民,這些形象都姿態自然而靈動,表情生動而各異,衣袂飄灑流暢,栩栩如生,帶有明顯的唐代塑像特征。 左右分列兩尊金剛力士,高大魁梧,歲月剝奪了他們的武器甚至手臂,卻沒能淹沒他們極有特色的表情。 這位金剛怒目,威風凜凜,仿佛隨時準備對來犯者大吼出聲。 這位的表情就有意思了,仿佛在說:臣(妾)做不到啊!隨便吧! 佛壇須彌座雕刻著精美的花紋、花邊和蓮瓣,是五臺山保存的唐代磚雕藝術的杰作。 山門,也是觀音殿,清代建筑,三開間硬山頂,簡樸低調而不失美感,與周圍環境也非常和諧。 山門旁邊是龍王殿,為明代建筑,硬山頂,也是非常簡樸的式樣。 南禪寺當年在五臺山是比較偏僻的小廟,并不出眾,所以建筑大都簡練樸素,也因為如此,它才能逃過劫難幸存至今,讓我們一飽眼福。<div> 收獲滿滿的一天啊!</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安县|
阜新市|
托里县|
格尔木市|
兰州市|
友谊县|
波密县|
外汇|
秦皇岛市|
五莲县|
黄大仙区|
安乡县|
旺苍县|
安国市|
宣城市|
泸水县|
上栗县|
涡阳县|
呼和浩特市|
岳池县|
喀喇沁旗|
崇州市|
衡山县|
普兰店市|
龙州县|
娱乐|
绥棱县|
手游|
巴林右旗|
伊川县|
平定县|
诸暨市|
扎赉特旗|
望奎县|
遂川县|
湖北省|
巢湖市|
荣成市|
尉氏县|
滕州市|
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