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照片,是光陰故事的縮影;是時代變遷的見證;是今昔情感的紐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時光不驚,歲月留聲;史海鉤沉,追昔撫今;舊照無言,款款生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喚醒沉睡的記憶,重溫逝去的歲月。一組武川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照片分享大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文化東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可鎮東部改河大壩建成后,原先通往烏蘭花、百靈廟方向的穿城公路改道另行,舊區原南河槽及兩岸荒灘至南樹林被納入城區建設歸劃。城區有了新的拓展空間。后來隨著許多機關單位、商家店鋪、公房私宅的逐年新建,這里漸漸形成了一條平坦順直的沙土質地街道。1981年這里又鋪設了東西長約一公里的柏油路。1986年被命名為“文化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大門市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新建的轉角式武川“百貨一門市部”(俗稱“大門市部”),比以前北街兩側的舊式門市部氣派多了。不過當時尚處計劃經濟時期,里面的部分商品還是憑票供應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另外,細看圖片中人們的衣著穿戴及出行工具,當年武川的社會風貌可見一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老干部之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改革開放后,我縣對離退休老干部的生活十分關懷,特建此娛樂場所,以豐富他(她)們晚年的精神生活。時過境遷,如今這里已換裝為一家眼鏡店了。“老干部之家”作為為一個時代符號只能留存于人們的記憶中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干部之家”往東以次為“郵政儲蓄所”、“百貨電器修理部”、“工商銀行舊區營業所”、“新華書店”及臨街民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工商銀行舊區營業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紀80年代初與工行大樓同時建成,以辦理工商戶及居民儲蓄、信貸為主要業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新華書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1年于可鎮北大街北段東側建成營業;1972年遷址建設巷西口;1984年于文化東街北側新建二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回想文化生活單調、貧乏的當年,新華書店曾為一代又一代的武川讀者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而今,在圖文并茂的網絡媒體沖下,新華書店顧客盈門的場景再難見到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文化西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時的文化西街兩側分布以機關單位為主,商家店鋪不算太多,私宅民房與單位住房散落其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二輕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6年成立武川縣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籌委會;1957年成立手工業聯社;1962年成立手工業管理局(局社并存);1979年手管局改稱二輕局,管轄修配廠、木器廠、皮革廠、制鞋廠、包裝廠、服裝廠、供銷經理部、民族服務部、二份子綜合修理廠共9個集體企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址設建設巷原縣委院內,七十年代初遷至南大街東側,后轉址文化西街南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曾記的,這棟辦公室的最西頭是當年“老喬”(后遷至呼武公路途中段家窯村開飯店)租營的“民族飯店”,再往西便是新遷建的汽車配件廠和木器廠了。歲月悠悠,如今,這些地方早已改頭換面,成了商鋪云集、住戶聚居之地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二運公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6年成立武川縣春生運輸社,以駝運和驢、馬車運為貨運形式,后逐步淘汰駝運;1960年分立馬車隊和小車隊(均為單獨合算、自負盈虧的集體企業);七十年代后期更名為運輸社,驢、馬車和柴油板車并運;當時主要承運鎮內基建用料和機關單位、學校及居民生活用煤(馬車以去下營盤、四合義等山里拉石頭為主,驢車以鎮內拉沙、土、土坯等土建材料及糧庫盤運供應面為主,柴油板車拉糧、雜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記的小時侯,每到暑假總少不了割草賣錢的差事。拿上鐮刀、繩子直奔城郊,大興昌、良種場、西成風…,只要有好草的地方都去。大半天的彎腰揮鐮后,再氣喘噓噓、大老遠地把幾十斤嫩綠青草背到馬車隊或小車隊(有時為行情好也到牛奶廠、海海店或楊茂全店),好的每斤按2分5,一般的2分錢,過磅后即領錢。雖說一趟下來到手的僅有塊二八毛錢,但干勁十足。如此汗流夾背地干上幾天,開學的學費和學習用具錢就幾乎夠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十年代初,運輸社逐步更新換代為汽車貨運;1983年更名為“武川縣第二運輸公司”;此后,老企業煥發新活力。一臺臺嶄新的東風牌帶掛車日夜承載著繁忙的運輸業務,公司上下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并一度成為許多年輕人趨之若騖的地方。由此二運也迎來了發展史上的輝煌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十年代后,隨著個體運輸業的日益興起,二運業務漸漸萎縮。幾年困境之后公司轉制,后整體轉售于武川縣農村信用聯社。至此,一家幾代人為之奮斗過的老牌運輸企業被“連根拔起”,最終走向了歷史的盡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失去了賴以謀生之地,二運的下崗職工成了社會上的“游兵散勇”。但他(她)們并不甘心被時代拋棄,紛紛自謀職業,或養車、或修車、或從事其它行當…,在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又開辟出了“二運人”的新天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皮革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6年,縣城內一家黑皮店同幾家織毛衣、砍地毯的個體散戶組成皮毛加工合作小組;1959年,又有幾戶白皮匠加入小組,后改為皮革社;1975年改稱皮革廠;初建時以生產車馬套具、繩線、羊皮祆、羊皮褲、羊毛褥為主;1985年后開始加工皮面革、剪絨皮、皮夾克。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轉制出售為私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遙想當年上學時,嚴冬里有同學穿一件皮革社制作的白茬西式羊皮襖,曾引來多少寒門子弟羨慕的目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電影公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3年建立電影管理站,與舊區電影院同處辦公;1975年在可鎮南河槽新建電影管理站辦公場所;1980年體制改革后改稱電影發行放映公司;1986年遷址于剛落成的新區電影院二樓。原址已拆建成人民銀行大樓和家屬區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房產 二工程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紀50年代中期建立縣房產管理所,址設北大街中段西側。70年代末遷于今文化西街南側。1984年歸屬城建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紀50年代后期,縣民政部門為解決城鎮困難戶和殘疾人就業問題,于北大街西巷子成立福利隊。60年代初移屬可鎮革委會管理。70年代末遷址于今文化西街南側。當年主要承攬傳統民房修建和房產公房新建。90年代后轉制分售,現已成多家私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副食品加工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6年建立地方國營副食品加工廠,先后生產各種糕點、醋、醬油、面醬、月餅、面包等副食品。70年代增加餅干及豆腐生產機械設備,但那時的豆腐僅每年春節前才生產。年年臘月里,大人小孩揣上“豆腐票”、穿上大棉襖、提上擔水桶排隊“撈豆腐”的情景至今猶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90年代后,副食品加工廠轉制出售。現已拆建成平房居民區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地稅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縣人民政府設立財政科,同時成立縣稅務局,下設烏蘭花、蜈蚣壩兩處稅務所及西烏蘭不浪稅務組(后相繼撤銷);1958年財政科和稅務局合并成立武川縣財稅局;同年10月合并為縣財貿局;后財貿局改稱財貿部,恢復財稅局;60年代統歸縣革委會生建部;1973年恢復財稅局;1984年財政、稅務分設兩局。財政局留駐北大街原址,稅務局遷于文化西街南側新址。1994年分設國、地稅兩局,2000年前后,國稅局新建于南大街原五金公司前址,地稅局新建于新區步行街南段西側。稅務局舊址現為鹽業公司所在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教育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縣人民政府設立文教科,主管全縣文化、教育工作,兼管衛生工作。此后隨著機構沿革,多次變動改稱。至1979年文教局分設兩局,教育局成單獨建制,專管全縣教育事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址在北大街北段原人委大院內(1977年高考后的紅紙黑字分數榜就張貼在此處教育局的辦公室外墻上),上世紀80年代初遷址文化西街西段南側。2000年后遷往新區三中院內,后轉址西外環路西側。原址文化西街處已拆建為麗景住宅小區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民族小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9年,可鎮一小附設蒙族小學班一個,以漢語授課為主,加授蒙語;1981年,縣人民政府籌集多項金費在可鎮西南處興建蒙古族小學一所;1983年春學校正式開學。以蒙語授課為主,加授漢語。經過逐年擴建校舍、增加設備、改善條件,至1986年蒙族小學已成為一所遠近聞名的縣級少數民族小學了。90年代曾轉址新區種子公司西側。2000后遷址西外路西南側,原址已拆建成“陽光家地”住宅小區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教師培訓學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6年,為解決當時師資缺乏問題,在可鎮一完小附設師范班一個;1978年,經烏盟盟委批準,在可鎮二小南建立“烏盟師范學校武川分校”,經費由烏盟直撥,實行盟縣雙重領導。學制2年,由全盟統一招生,統一分配;1982年改為“武川縣教師進修學校”,劃歸本縣管理。2000年后轉制成為一家私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0年代初的武川縣城里,有電視機的人家可謂鳳毛麟角。記的每到夜飯過后,師范辦公室門前的大黑白電視總會招來一片興趣昂然的看客,特別是附近的小學生們,只為《新聞聯播》過后追看電視連續劇《大西洋底來的人》。而日后更是好戲連臺:《加里森敢死隊》、《排球女將》、《血疑》、《霍元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外貿公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8年10月,在可鎮西郊荒地建址成立隸屬武川縣供銷合作社的對外貿易公司(后在其前后逐漸形成了居民區)。主要業務以畜產品、豬羊腸、皮張絨毛收購為主。后拓展養兔、腸衣加工等出口業務。當年,鎮內有不少家兔飼養戶。“兔子不多,一月一窩”,只要辛苦些,閑時到田野里挖些野菜野草,等到喂得膘肥體壯了,一筐裝到外貿,今年的油鹽醬醋錢就差不多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4年后外貿公司實行職工承包制,主打當地蕎麥收購、出口業務。九十年代后,企業轉制。如今已成為幾家私產。但許多武川人依舊習憒性地稱當今西外環中段西側的這片地方為“外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綠化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5年可鎮人民政府設綠化隊,經營鎮內綠化建設。址設可鎮西南楊樹林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想當年,綠化隊房后至外貿西墻外的那片小樹林(至今還在),曾是一些備考高中、大學的莘莘學子們背書溫習的幽靜之地,朝暮間,常常能聽到清脆的鳥語聲伴著朗朗的誦讀聲。自然這里也成了許多有情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浪漫之處。</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感謝《武川記憶》、《青山作證》、《武川在線》、《塞北家園》等網絡媒體及青楓、王立仁、大漠、宏圖、懷舊等網友提供的部分珍貴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將多年的散碎老舊照片輯錄成篇,要經過收集、整理、甄別、修編、排序等一系例繁雜工序,更需查閱大量的當地史料及向祖父輩、知情人咨詢予以表述附明,是一項比較勞心耗神的工作。篇中難免有失誤和疏漏之處,敬請當事人、知情者諒解,也肯望你們指正、補缺,以求逐步臻善。</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宁县|
公主岭市|
桐庐县|
南昌县|
洛浦县|
洪湖市|
馆陶县|
鄱阳县|
乌兰县|
金昌市|
衡水市|
江山市|
伊川县|
丽江市|
夹江县|
托克逊县|
肥西县|
浦城县|
博白县|
平利县|
洪洞县|
监利县|
阳春市|
文昌市|
西畴县|
昂仁县|
青海省|
阿合奇县|
延川县|
海原县|
清涧县|
连州市|
建宁县|
安图县|
青铜峡市|
洱源县|
三原县|
洪雅县|
望城县|
延津县|
监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