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上山體會</p><p class="ql-block"> 玩戶外的過程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從事任何活動都必須有基本知識,不要莽撞走入山林。</p><p class="ql-block"> 對于登山,最重要的就是向老驢強驢學習,訓練好基本體力,掌握好正確方法,默默地努力,不動聲色地前進。直到有一天,我們也能站在成功的巔峰,回望過去,笑著說:“看,這就是我努力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 文水縣子夏山旋風樓(2020.10.25,任昕攝)</p> <p class="ql-block"> 方山縣北武當山(2021.10.1)</p> <p class="ql-block"> 登山徒步涉及步伐節奏、呼吸控制、使用裝備以及選擇合適的上坡、下坡方式方法等方面。掌握這些技巧可以幫助提高徒步效率,減少體力消耗,保證人身安全。</p><p class="ql-block"> 這些技巧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因為普遍性中有特殊性。但如果認知和掌握了這些技能,就可以保持耐力、減少損傷,以便爬更多的山,看更遠的水,見更多的人和事,健康快樂,享受人生。</p> <p class="ql-block"> 方山縣碾道溝(2021.3.6)</p> <p class="ql-block"> A、行前準備</p><p class="ql-block"> 登山前,需做一些準備:</p><p class="ql-block"> 修剪腳趾甲。防止鞋擠腳、鞋帶沒系好,腳一頓往前呲溜,頂到指甲,發生黑青、上翹、趾甲內嵌、脫落等現象。</p><p class="ql-block"> 穿對徒步襪。對的襪子和徒步鞋相得益彰,能夠發揮1+1>2的功效。如果襪子、腳、鞋之間配合不當,可能會造成腳磨破紅腫或水泡等情況。千萬不能穿棉襪,推薦干爽羊毛厚襪或包裹每個腳趾頭的五指襪。</p> <p class="ql-block"> 興縣石堠山(2023.10.21)</p> <p class="ql-block"> 新鞋上路遭罪。新鞋一定要有磨合期,鞋子松緊、軟硬,都直接關系到徒步中是否有腳泡的出現。鞋子合適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可進行試穿,調整舒適后,再出發進山,避免折磨。</p><p class="ql-block"> 預防水泡發生。如果有起泡的先例,可在行前或途中,在腳部涂抹凡士林等潤滑劑,或在相關位置(前腳掌、腳趾頭、腳趾縫、腳后跟)粘貼膠布,減少腳與鞋子的接觸和摩擦,避免形成水泡的機會。</p> <p class="ql-block"> 交城縣龐泉溝龍泉凹(2021.8.21)</p> <p class="ql-block"> 杜絕帶病上山。身體不適的時候,人體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會下降,爬山會使病情加重,切忌硬撐。</p><p class="ql-block"> 爬山頻率適度。每周爬山次數不宜過多,如果山路過于陡峭難行,更要減少爬山次數。過度頻繁不僅容易損傷肌肉、韌帶、骨骼,身體難以承受,還會加速衰老。</p> <p class="ql-block"> 離石區吳城石窯凹山(2021.6.5)</p> <p class="ql-block"> B、登前熱身</p><p class="ql-block"> 登山前或前不久就要進行熱身活動。</p><p class="ql-block"> 日常就要多走路。為了雙腳更好地適應徒步的強度,平時生活中就要保持走路,調整走路時間、頻率和強度,以適應爬山的節奏。</p> <p class="ql-block"> 離石區吳城石窯凹山(2021.6.5)</p> <p class="ql-block"> 爬山前要預熱。行前一定要先進行短時間、低強度的動作,提高局部和全身的溫度以及血液循環,喚醒肌肉進入運動狀態。腿部拉伸可以讓關節、肌肉、韌帶等得到良好的預熱,也可以用雙手手指揉搓膝蓋下邊緣,促進關節潤滑液的分泌。</p><p class="ql-block"> 不做熱身運動,很容易會造成肌肉疲勞,導致肌肉拉傷、關節扭傷等。</p> <p class="ql-block"> 方山縣三掌崖(2020.9.12)</p> <p class="ql-block"> C、小步穩行</p><p class="ql-block"> 堅持就是,每一步都很慢,可一步會比一步更穩;放棄就是,每一步都很快,可一步會比一步更慌。</p><p class="ql-block"> 爬山時身體略微前傾,從物理學角度很好理解,重心低,不僅步子穩,也會節省體力。走幅放小,可以縮短腿部肌肉每一步的運動時間,有利于維持身體平衡。最好的行進速度,是行而不喘,保持勻速,減少說話,不急不躁。</p> <p class="ql-block"> 交城縣龐泉溝八水溝(2021.9.25)</p> <p class="ql-block"> 爬山時盡量用全腳掌觸地,可以使上腿部肌肉均勻受力,是節約能量的好方法。邁步時應該從腳后跟開始離開地面,最后用腳趾推動一下,踏穩腳步再移動重心。大腿或者小腿肚肌肉抽筋,就是登山徒步沒有選擇全腳掌著地,或者選擇全腳掌著地了,但剛好踏在凹凸不平的面上,沒有選擇好踏點。</p> <p class="ql-block"> 交城縣龐泉溝八水溝(2022.10.15)</p> <p class="ql-block"> 方山縣北武當山(2022.5.22)</p> <p class="ql-block"> 爬山時應盡量用腳后跟吃勁,讓身體重心落于后跟,這樣可以讓大、小腿和腰同時分擔身體的重量。若以前腳掌爬山,發力部位是小腿,肌肉較少,長時間收縮容易疲勞和扭傷,前者比后者要省1/3左右的力氣。坡路上常會突出塊石頭、石埂之類,要用腳跟踏之。</p> <p class="ql-block"> 交城縣龐泉溝龍泉凹(2021.8.21)</p> <p class="ql-block"> 人包合一,穩定重心。爬山時,你須將背包的背負系統調整完好,努力做到身包一體。除腰帶扣緊外,還要鎖緊胸帶,如果你有重心調節帶的話,那一定要將此帶拉緊,這個時候背包就跟你在一塊,那你就更穩更好走了。</p> <p class="ql-block"> 離石西華鎮大西溝(2022.2.19)</p> <p class="ql-block"> 離石西華鎮大西溝(2022.2.19)</p> <p class="ql-block"> D、因道制宜</p><p class="ql-block"> 爬山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除了直行,還可“之”字彎行,除了正常邁腿,還可以外八字邁步。</p><p class="ql-block"> 除了正常直行,我們還可借助登山杖,然后兩個腳往下壓,推著往前走,一推一走,這個手往下推,那個腳往上移,動作貫穿,連續向上,非常省力。</p><p class="ql-block"> 坡較陡的話,如果可能,我們就走“之”字形路,即延長爬坡的路徑長度,減低每次抬腿的高差,這樣對膝蓋的傷害就會變小。</p> <p class="ql-block"> 興縣石堠山(2023.10.21)</p> <p class="ql-block"> 有些驢友心得:爬陡坡時可以有點外八字。外八字便于讓腳跟吃重,也減少地面與小腿的角度使肌腱舒服。雖走得較慢,但不至于停歇,每邁一步膝關節都挺直一下,仿佛一步一頓。這種走法下山時使用越多。</p> <p class="ql-block"> 交城縣龐泉溝八水溝(2021.9.25)</p> <p class="ql-block"> E、手腳并用</p><p class="ql-block"> 爬山時雙手多半是閑著,可用可不用手幫助時就應該用手,能減輕雙腿的重負。為啥四腿動物比人擅長爬山?因為它們平均分配了力量。</p><p class="ql-block"> 爬山時,只要坡度超過45度,就該手腳并用了,即“四輪驅動”,省勁有效,也沒什么不雅。估計動物看人直立地爬山行路一定覺得奇怪,這是一種什么造型啊?就和一群猴子看男人洗澡一樣,怎么人這種東西真奇怪,尾巴這么短,而且還長在前面!</p> <p class="ql-block"> 文水縣子夏山旋風樓(2020.10.25)</p> <p class="ql-block"> 方山縣雙乳山(2023.3.4,任海攝)</p> <p class="ql-block"> 特別注意的是,在登攀懸崖峭壁、崎嶇山路時,上面的手要抓住凸出的巖石或兩側的樹枝、灌木條,下面還要有穩定的著腳點,兩者缺一不可。選擇樹干、樹枝時要確定堅固程度,不可拉抓枯木死枝。挑選灌木條時,也要拉拽活著的,并且最好是多株聯抓。否則,那就十分危險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再不行,那就要放繩索輔助了。</p> <p class="ql-block"> 交城縣米家莊五指山(2022.10.23)</p> <p class="ql-block"> 方山縣碾道溝(2021.3.6)</p> <p class="ql-block"> 交城縣龐泉溝三天門(2022.10.15)</p> <p class="ql-block"> F、手掌助力</p><p class="ql-block"> 爬坡時可用手掌壓在大腿上助力。這樣做一是讓手臂和腿形成一個力矩而將臂力轉移到腿上;二是手掌的壓摁有助于大腿肌肉的緊湊而得以發力。當摁壓著一只腿提邁另一腿時,會覺得像摁壓著一塊石頭一樣而能借上力。</p><p class="ql-block"> 上高臺的時候,可用手幫著把腿抬上去,然后用手扶高臺上升身體。這樣就不完全使用腿部的力量,因為腿在上山的過程中一直沒有停止使用,肌肉在極度疲勞的時候會有些痙攣,不靈便。所以上下肢進行搭配是最好的,可節省很多體力,又保證安全。</p> <p class="ql-block"> 興縣石堠山(2013.10.21)</p> <p class="ql-block"> 離石區小神頭金蓮山銀蓮山(2022.9.4)</p> <p class="ql-block"> G、手杖支持</p><p class="ql-block"> 爬坡時,使用登山杖,可以提供支撐,減少腿力。兩條腿的爬不過四只腿的,但人拄上兩棍就相似了,而且能增加穩定性。</p><p class="ql-block"> 上山時,可適當調短登山杖,遇陡坡時應該更短一些,杖尖剛好觸地。將登山杖放在身體前方,與地面呈一定角度,用力向下撐,同時配合腿部的力量向上邁步。</p> <p class="ql-block"> 永濟市中條山五老峰(2024.11.23)</p> <p class="ql-block"> 交城縣米家莊五指山(2022.10.23)</p> <p class="ql-block"> H、適度仰首</p><p class="ql-block"> 爬坡時適當地仰頭,眼睛注視前方,不要低頭看腳,這樣可以更好地觀察路況和保持平衡,而且從這樣的視覺角度來看坡沒有那么陡。</p><p class="ql-block"> 爬山時,抬頭向前看,全是屁股,回首一望,全是紅撲撲的臉蛋。這時,前后隊員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防止前面的隊友滑落或將石塊帶落下來傷到自己,同時也要時刻提醒后面的隊友。</p> <p class="ql-block"> 交城縣龐泉溝三天門(2022.10.15)</p> <p class="ql-block"> I、 注意鞋型</p><p class="ql-block"> 爬山時最好穿高腰登山鞋。高腰鞋有護踝作用,它能使腳與小腿更柔韌地連在一起,走在石頭上也能全腳舒展。</p><p class="ql-block"> 休閑鞋不宜爬山,其鞋底幾乎像你腳掌一樣輕,硌鞋即硌腳,不小心踢塊石頭就像石頭砸了腳趾一般。</p> <p class="ql-block"> 興縣石堠山(2023.10.21)</p> <p class="ql-block"> J、衣服舒適</p><p class="ql-block"> 因為爬山會耗費體力、發熱流汗,并且汗濕了衣服被風一吹極易著涼。不要怕脫了穿、穿了脫的麻煩,舒適的皮膚感覺會減少爬山時的煩躁和緊張。即便在冬季有時也能熱得只穿襯衣外套爬山,即便夏天有時在風口處也要添衣保暖,適當多帶點衣服,不要到時捉襟見肘,狼狽不堪。</p> <p class="ql-block"> 興縣石堠山(2023.10.21)</p> <p class="ql-block"> K、備戴手套</p><p class="ql-block"> 有時爬山找不到成形的路徑,要穿越荊棘叢生地帶,打造全新路線。這時就要戴上手套,用雙手和登山杖配合扒開叢枝,緩慢向前行進。戴上手套可避免手被刺玫針枝刮傷,并且陡坡需要手腳并用時手套就等于鞋使用。越是夏天越要備上手套,夏天的“棵子”(荊棘叢)比冬天的密集多了。</p> <p class="ql-block"> 興縣石堠山(2023.10.21)</p> <p class="ql-block"> (4)下坡領悟</p><p class="ql-block"> 許多驢友認為爬山最難的是上山,只要能登頂,下山就不是事兒。其實“上山容易下山難”,許多人爬山腿疼,都是在下山的時候開始的。上山的時候全身都在發力,尤其是腰臀腿部協調發力,所以會覺得很累,下山的時候身體肌肉都處于放松狀態,全靠膝關節支撐身體的重量,所以會覺得輕松,但是很費膝蓋。</p> <p class="ql-block"> 方山縣北武當山(2022.5.22)</p> <p class="ql-block"> 那究竟為什么下山更難呢?</p><p class="ql-block"> 第一,重力與作用力方向不同。上山時人的重力重心都是朝下,而自身的作用力是向上,兩力方向相反,形成平衡,除了費力外,危險性較小;下山時重力重心是向下,自身作用力也是向下,這樣平衡就不好掌握,弄不好前沖力過大,會發生危險,并且下山速度如果太快,腿腳會發酸并且發抖。</p> <p class="ql-block"> 方山縣北武當山(2022.5.22)</p> <p class="ql-block"> 第二,相關肌肉收縮方式不同。登山最重要的是大腿前面的肌肉,這塊肌肉在上山時會邊縮短邊施展力量,稱為向心收縮,是自然的收縮方式;下山時則邊拉長邊施展力量,稱為“離心收縮”,是不自然的收縮方式,肌力會急速下降,所以稍不注意就容易跌倒。所以,下山時常出現“雙腳使不上勁”“腿部顫抖”“膝蓋搖晃”等問題。</p> <p class="ql-block"> 方山縣北武當山(2022.5.22)</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下山的著地沖擊力是上山的兩倍,背著背包會造成更大的沖擊力。所以,下山容易造成膝蓋和腰部的疼痛,如果不加注意,放任自流,那“徒步的盡頭是骨科”也不是空話。</p> <p class="ql-block"> 興縣石堠山(2023.10.21)</p> <p class="ql-block"> A、緩慢穩健</p><p class="ql-block"> 下山時,通常比上山輕松,但“于無聲處聽驚雷”,很多事情,天長日久,意外情況便會猝不及防。</p><p class="ql-block"> 下坡時速度往往會不自覺地加快,這是非常危險的。要時刻控制好速度,避免沖得太快導致摔倒或受傷,尤其不可又跑又跳像越野賽。步伐要緩慢穩妥,注意腳下地形,防止滑倒。由于每一步高度落差的縮小,大腿負荷減輕了,可避免發生抽筋的現象。</p> <p class="ql-block"> 方山縣碾道溝(2021.3.6)</p> <p class="ql-block"> 在陡峭路段下坡時,可縮短步幅,采用小碎步的方式行進,將重心保持在腿部上方,每步以不要超過一腳的長度為宜。即使是緩坡,也要采用小碎步,這樣即使腳下踩空或是打滑也能馬上恢復平衡,防止跌倒。</p><p class="ql-block"> 徒步中,時而可見同膝蓋高或比膝蓋略高的臺階地,或是斜坡上露出很大的高度落差坡度等。下行這種地形時,嚴禁突然往下跳躍,否則,不僅會滑倒、扭傷腳踝,還會有挫傷或骨折的危險性。</p> <p class="ql-block"> 交城龐泉溝龍泉凹(2021.8.21)</p> <p class="ql-block"> 正確的下高臺方式,應將邊上樹枝等緊緊抓住,穩住身體重心把腳順利往下掂著地,或者坐在地上手扶著慢慢滑下去著地。</p><p class="ql-block"> 下坡時腳步要輕,盡量用腳尖先著地,然后再慢慢過渡到全腳掌。選擇平穩的路面落腳,避免踩在松動的石頭或濕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方山縣寨溝山(2021.10.17)</p> <p class="ql-block"> 如果腳尖出現明顯疼痛,說明下山的步伐不對,可能經常用腳尖來剎車,腳尖承受過大沖擊力導致的,要盡量選擇腳掌平穩落地,保持重心后移,身體不要前傾。</p><p class="ql-block"> 如果下山的時候比別人更容易滑倒摔跤,說明你穿的鞋子抓地力太差,不防滑,或者你個人的協調性太差,建議穿抓地力強、防滑耐磨的登山鞋,同時用好你手中的登山杖進行剎車。將登山杖用力插在地面上,與地面形成一定角度,利用摩擦力來減緩速度。</p> <p class="ql-block"> 興縣石堠山(2023.10.21)</p> <p class="ql-block"> 與上山一樣,前后同伴須拉開距離,避免摔跤殃及隊友,或者落石誤傷自己,或者被他們的登山杖絆倒。</p><p class="ql-block"> 同時,速度也不能太慢,要根據團隊要求,確保在天黑之前返回安全區域,夜間下山風險較大。</p> <p class="ql-block"> 交城縣龐泉溝三天門(2022.10.15)</p> <p class="ql-block"> B、降低重心</p><p class="ql-block"> 下山時,身體要微微后仰,將重心放在腳跟處,這樣可以減少對膝蓋的壓力,但后仰幅度不要過大,以免失去平衡。眼睛注視著前方的路面,提前觀察好路況,以便及時做出反應。手臂可以張開,保持身體平衡,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及時抓住旁邊的樹枝或石頭。</p> <p class="ql-block"> 離石區小骨脊山(2021.8.28)</p> <p class="ql-block"> 下山姿勢盡可能保持挺胸屈膝的姿勢,腿部略彎曲,像彈簧一樣。切記不要讓腿繃直,一定要讓身體有緩沖,膝蓋呈一種放松的狀態。這樣的姿勢能夠更好地緩沖膝蓋的壓力并降低重心,從而增強身體的穩定性。</p> <p class="ql-block"> 交城縣龐泉溝八水溝(2021.9.25)</p> <p class="ql-block"> 下山時調整背包扣帶的方式和上坡時相異。這時要調松重心調節帶,使背包不緊緊束胸,而使背包離脊背稍遠一些,盡量使下盤更穩定,感覺有東西拖拽住你,因為你本來就要剎車嘛。但也不能太松,以免背包晃動。</p> <p class="ql-block"> 方山縣雙乳山(2023.3.4)</p> <p class="ql-block"> 一般下陡坡時宜側身走,重心略靠后,穩住一腳再移一腳。背著身往下倒走,視野不好,著腳點模糊。不妨仰面坐著走,即用屁股蹭著、兩手也撐著移動,稍費褲子,也不寒磣。但要觀察地形,不能失控,須能及時制動停止滑墜,有停歇位置。</p> <p class="ql-block"> 離石西華鎮大西溝(2022.2.19)</p> <p class="ql-block"> C、側身下坡</p><p class="ql-block"> 下陡坡時,盡量側著身子,將腳橫過來,左右兩側輪流換,增加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保持身體穩定,減少對腳趾頭的沖擊。它們還有著形象生動的名稱:老奶奶顫抖式下山、掃雷款下山、螃蟹式側走.......看看有沒有適合你的那一款。</p><p class="ql-block"> 面對碎石、積雪下陡坡時,側身不管是分開腿還是走直線,前腳伸出站穩后,后腳再跟上,這樣最不容易摔倒。</p> <p class="ql-block"> 交城龐泉溝龍泉凹(2021.8.21)</p> <p class="ql-block"> 有時候走臺階路,兩腿僵硬,成了“僵尸步”時,有三種走法,膝蓋不用正面向下沖擊。一種是前進式走法,側身抓住欄桿,依靠手臂力量減輕腿部壓力,一步一個臺階或兩步一個臺階挪動下降;另一種是倒退式走法,身體朝后,主打一個要上坡的效果,逐漸下行,但身后沒長眼睛,看不清路,一定要緊緊抓住欄桿;第三種是外八字走法,雙腳向兩邊橫向踩,腳尖與腳跟之間高度幾乎相同,腳踝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擺動并平衡身體,減輕膝蓋壓力。</p> <p class="ql-block"> 永濟市中條山五老峰(2024.11.23)</p> <p class="ql-block"> D、迂回前進</p><p class="ql-block"> 如果寬度允許的話,盡量避免直走,采用S型的下坡路線,迂回下山,這樣可增加行走的距離,減緩坡度,降低速度。</p> <p class="ql-block"> 方山縣寨溝山(2021.10.17)</p> <p class="ql-block"> E、用登山杖</p><p class="ql-block"> 下坡時要根據傾斜角度和步幅,將登山杖調節得稍微長一些,以緩解對膝蓋的沖擊。</p><p class="ql-block"> 正確使用登山杖,可以將部分壓力轉移到手臂和肩膀上,減少下半身的壓力,讓整個人身體更易保持平衡和穩定,這樣腿部會更輕松。如果沒有登山杖的協助,身體向下沖擊力就會集中于腿部,在長時間反復摩擦和擠壓中,膝蓋會不堪重負,出現疼痛。</p> <p class="ql-block"> 離石區吳城石窯凹山(2021.6.5)</p> <p class="ql-block"> F、減輕負重</p><p class="ql-block"> 準備下山,背包中剩余的食物和水都是減重的目標對象,選擇在下坡之前飽餐一頓,消除多余的背負,可以避免過重的背包造成重心偏移,也可避免對身體造成巨大的傷害。</p> <p class="ql-block"> 離石區骨脊山(2022.5.28)</p> <p class="ql-block"> G、系緊鞋帶</p><p class="ql-block"> 下山前,老練的驢友會將腳和鞋后跟頂住,然后系緊鞋帶,這可大大減少腳在鞋內移動的范圍,降低崴腳的風險。無論是在只允許一人通過的羊腸小徑,還是柔軟濕滑、坑坑洼洼泥濘不堪、亂石嶙峋的崎嶇山路上,雙腳都需確保在被登山鞋貼合包裹的狀態。</p><p class="ql-block"> 反之鞋帶沒有系緊,下山時腳會在鞋子里來回晃動,腳趾頭頂在鞋子前部,不斷受到擠壓,疼痛難忍,甚至變得紅腫。</p><p class="ql-block"> 感覺腳趾有壓迫感時,可以從上往下完全拆掉鞋帶,跳過最下方的鞋帶環,重新系上鞋帶,并在腳踝處適當拉緊系好。</p><p class="ql-block"> 同時,調整鞋帶的系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 方山縣北武當山(2021.10.1)</p> <p class="ql-block"> H、佩戴護膝</p><p class="ql-block"> 下山時雙腿所受的沖擊力很大,護膝能夠穩固膝關節,分散沖擊力,也能緩沖碰撞和防止擦傷。</p><p class="ql-block"> 如果下山的時候兩條腿不停的發抖,說明下肢力量不足,腿部肌肉已經過度疲勞,不適合走長距離的下坡路線,堅持走下坡路,容易損傷膝關節,建議平時多鍛煉腿部肌肉,徒步爬山戴上護膝。</p><p class="ql-block"> 如果下山的時候膝蓋開始隱隱作痛,說明膝蓋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力,已經有損傷了,那么就要放慢速度,一小步一小步的往前走。可以戴上護膝,使用登山杖,如果較長時間不見效,那就要慎重考慮了。</p> <p class="ql-block"> 離石區小神頭金蓮山銀蓮山(2022.9.4)</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鱼台县|
榆中县|
金塔县|
高密市|
玛纳斯县|
阿拉善左旗|
云浮市|
伊春市|
班戈县|
梧州市|
温宿县|
铜鼓县|
东乡族自治县|
东莞市|
凤台县|
丹棱县|
丰台区|
弋阳县|
噶尔县|
手游|
绍兴县|
淮滨县|
日照市|
安顺市|
通道|
凌源市|
万载县|
上犹县|
桃江县|
师宗县|
东乡族自治县|
新疆|
农安县|
浙江省|
云霄县|
南漳县|
宁远县|
社旗县|
芜湖县|
临湘市|
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