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著名書法家、1937年出生的劉炳森,原籍就是海自洼人。他曾出版了《紫垣秋草》一書,內(nèi)有不少篇章回憶海自洼村的點點滴滴,為我們了解這個村莊的歷史提供了難得史料。</p><p class="ql-block"> 海自洼,今屬武清區(qū)大良鎮(zhèn),位于鎮(zhèn)駐地以南1.5公里,擁有人口520余人。據(jù)《天津市地名志·武清縣》載,明永樂年間,有幾戶江南移民定居于此,因地勢低洼蓄水,每逢雨季常是汪洋一片,故此得名海子洼。清康熙十四年《武清縣志》稱海子洼村。乾隆七年《武清縣志》仍稱海子洼,并指其隸屬于崔一里。光緒七年《武清縣志》指其位于縣城以東40里。光緒七年《武清縣城鄉(xiāng)總冊》載,海子洼有居民32戶。1926年《直隸省地形圖》標注為“海子窩”。1939年、1948年《武清縣全圖》均標注為海子洼。上世紀50年代,以諧音稱今名。</p><p class="ql-block"> 據(jù)他回憶,在民國時期,海自洼村不過三五十戶人家,除個別人住瓦房外,大部分人家住的都是土坯房。到了夏天,如果趕上連陰雨,雨水會不停地滲入到山墻里,雖有柴草搪托,但因泥土膠結(jié)力差,還會出現(xiàn)房倒屋塌的情況。每當這一時刻,就會聽到轟隆轟隆的響聲,原來那是人家的山墻倒了。但下雨卻給孩子們帶來了快樂。海自洼村的東、西、南三面都有池塘(水坑),一場大雨過后,隨之而來的便是聒耳的蛙聲,有時還能湊巧合成一段節(jié)拍。這些聲音自然會吸引孩子們,大家成群結(jié)隊出來戲水。他們模仿著蛙聲,也成節(jié)奏而喊叫著:“哼啊哼啊,來抓蛤蟆。外頭大下,屋里小下。外頭不下,屋里還下…….” 在一家周姓人家的門前,過去曾有一株古槐樹,大樹遮下來的一小片陰涼正好落在劉炳森家院子里西南角上。太陽曝曬的時節(jié),家養(yǎng)的土雞,都會爭臥在那里乘涼,有的還刨個濕土窩兒臥下,似乎略微舒服一點,都一動不動,只是張著嘴喘息著。這是劉炳森記憶里,現(xiàn)孩子們在水坑里戲水一樣,是最具鄉(xiāng)土氣息的畫面了。</p><p class="ql-block"> 海自洼村沒有古跡,只在村東頭路北有一間小土地廟。廟門口沒有木制的楹聯(lián),只是在過年的前夕,才有人臨時用黃紙現(xiàn)寫現(xiàn)貼。據(jù)劉炳森回憶,“那副對聯(lián)我還記得,其內(nèi)容當然是主要強調(diào)‘土地’二字,上聯(lián)是“五行土德重”,下聯(lián)是“三才地道尊”。橫披為“土德正神”。 </p><p class="ql-block"> 劉姓是海自洼村最大的姓氏之一。劉姓的老祖先叫劉永福,他是在明朝移民大潮中,從山西省挑著擔子來到武清縣的。起先是落戶在東小良村,后來才遷到了海自洼。劉氏家族的祖先,曾經(jīng)留下了20多畝的旱田作為后代兒孫的公共田產(chǎn),由劉氏后人挨門逐戶輪流耕種,每家只限一年,收成歸己,但要在清明節(jié)那天,則要支付全宗族祭祀的費用,包括吃伙飯、準備祭祀的供品等。在鄉(xiāng)下,人們把清明祭祖的活動,稱作“清明會”或“伙清明”。劉炳森自小就參加過這類活動,在他看來,“伙清明的活動內(nèi)容,簡單質(zhì)樸,總覺得還帶有一絲古代社會的遺風,所以頗有趣味。”</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侯福志,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縣石各莊公社(今石各莊鎮(zhèn))李各莊村。天津知名文史學者、鄉(xiāng)土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天津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天津市紅樓夢學會常務(wù)理事、天津檔案館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大運河詞典(天津卷)》編輯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天津市規(guī)劃資源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處原處長。現(xiàn)任地質(zhì)勘查處處長。</p><p class="ql-block"> 自1986年開始在報刊上發(fā)表作品,累計在《天津日報》《今晚報》《中老年時報》《中國老年報》《中國國土資源報》《中國礦業(yè)報》等報紙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雜志上,發(fā)表文史隨筆、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4000余篇(筆名有御河軒主、柳福、雍楠、柳士心、四海、武邑等)。累計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國的那些書報刊》《劉云若社會言情小說經(jīng)眼錄》《大地史詩——地質(zhì)史上的天津》《津沽談往錄》《津沽鄉(xiāng)情錄》《沽水舊聞錄》《桑梓紀聞》(卷二)、《桑梓紀聞》(增補本)、《津沽詩集六種》《老天津的舊報舊刊》《老天津的地質(zhì)風物》《評劇皇后劉翠霞》《老天津的詩社和詩人》《李各莊風土記》《武清鄉(xiāng)村老物件》《報人王小隱其人其事》《武清村莊史話》等20余部。主編或參與主編了《天津地礦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熱(溫泉)志》《天津歷史地圖集》等著作。另參與和平、河西、河?xùn)|、河北及武清等5個區(qū)的30余本文史資料編輯或撰稿工作。參與編輯《崔黃口史話》編輯撰稿工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县|
永年县|
屯门区|
东平县|
乌拉特中旗|
廉江市|
乌鲁木齐市|
城口县|
运城市|
唐河县|
璧山县|
叶城县|
平谷区|
西乌珠穆沁旗|
井研县|
当雄县|
台南市|
明星|
微博|
靖边县|
岚皋县|
巴南区|
东方市|
常宁市|
卫辉市|
宣城市|
杭锦后旗|
临江市|
抚宁县|
五河县|
鄂尔多斯市|
巴林右旗|
武邑县|
龙里县|
灵宝市|
右玉县|
沙河市|
桐柏县|
武山县|
衡阳县|
行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