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2024 商翼四極-商王朝地方文明特展

aili

<div>2024年,是盤龍城遺址發現70周年、首次大規模科學發掘50周年。湖北是長江文明重要發源地,盤龍城遺址作為長江流域等級最高、規模最大、遺跡最豐富的夏代和商代早期遺址,是夏商王朝設立在長江流域的統治中心,被譽為“長江流域青銅文明之源”,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br></div><div><br></div>為紀念盤龍城遺址發現70周年,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特推出商文明大展:“商翼四極——商王朝地方文明特展”,展出至2025年3月9日。 <p class="ql-block">12月19日,我隨武漢大學國學院的朋友們一起走進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聽盤龍城自愿者金牌講解員、湖北開放大學教授姜玲為大家專門講解特展,在此特別感謝朋友龔麗媛的邀請,讓我免費享受到一場文化盛宴。</p> <div>本次特展由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聯合全國26家文博單位共同舉辦,共計借展北京、河北、山東、陜西、山西、四川、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11個省份及地區商代代表性文物148件套,其中珍貴文物達127件套。<br></div><div><br></div><div>本次特展不僅展出了各地代表性商代精品文物,如亞醜鉞(展至1月8日)、龍形觥、寧鄉銅鐃、大洋洲虎耳扁足鼎、殷墟花園莊東地刻辭卜甲等,還匯集了近年來商文明數次重大發現的精品文物:<br>2020年陜西城固小北村出土銅斝、銅瓿等;<br>2021年湖南汨羅屈子祠野貓咀出土銅觥、銅壺;<br>2021年河南鄭州書院街2號墓出土銅禮器和玉禮器等;<br>2021-2022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出土銅面具、銅人像等;<br>2022年陜西清澗寨溝遺址出土銅車馬器、玉器等。<br></div><div><br></div><div>展覽以盤龍城遺址為切入點,聯合蘇埠屯、大辛莊、劉家莊、平谷劉家河、定州北莊子、湖南寧鄉、新干大洋洲、三星堆、殷墟等遺址的精品文物,共同展現商王朝地方文明考古成果。</div> 本次特展,分為四個單元,分別是南鄉、西土、北境和東方。<br><div>展覽序廳以鄭州方鼎與盤龍城圓鼎為引,開啟四土敘事,主單元以地理單元為區分,盡顯商時期“南鄉”“西土”“北境”“東方”各地文化面貌,最后將展覽視角收回輝煌而燦爛的“大邑商”,感受商文明在互補、相融中整合、匯聚,共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明演進篇章。<br></div> <div><b>銅方鼎:</b>鄭州南順城街青銅器窖藏坑出土,河南博物院藏。</div><div>鼎通高73厘米,重量26.7公斤,口近方形,平折沿,方唇,沿面有兩個豎環耳,鼎耳外壁呈凹槽狀,中間有一道凸棱,腹呈方斗形,壁斜直,下部內收,下附四個上粗下細的柱狀空足,器型厚重,體量巨大。<br></div> <b>銅圓鼎:</b>武漢盤龍城楊家灣11號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div>鼎通高85厘米,是目前我國所見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青銅圓鼎。<br></div> <br>第一單元:南鄉<br><br>商代早期,長江流域是商王朝擴張的重心,盤龍城從商文化向南方擴張的據點,一躍成為長江中游地區規模最大的中心城邑。包括以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湖南北部青銅器群等為代表的南方青銅文化蓬勃發展,呈現出獨具特色的地域風格。 盤龍城楊家灣17號墓出土的的綠松石鑲金飾件,以綠松石作為獸面紋的主體,金片飾作目、牙、眉等關鍵部件,這是中原文化系統所見最早的成形金器。 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銅器--銅鐃,數量達40多件,居全國之首,超過100公斤以上的大鐃就有10件。體量最大一件是寧鄉出土的象紋大銅鐃,221.5公斤,俯視群雄。<div>1993年,寧鄉一次出土大小相遞的9件編鐃,證明了鐃是后世編鐘的鼻祖。</div> 盤龍城小嘴3號墓出土的有領玉璧(上),直徑22厘米,中間領部上下凸出,壁身表面飾有九組同心圓弦紋。該玉璧是目前所見年代最遠,體量最大的有領玉璧,是商文化的代表性玉器。<div>寧鄉出土的有領玉璧(下),與盤龍城的有領玉璧很接近,證明了商文化向南的傳播與影響,以及長江流域不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div> <b>玉戈</b>,屬禮儀用玉,主要用于古代高級貴族的儀仗之中,象征著權力和地位。<div>特展展出的是鄭州商都遺址出土的大玉戈與盤龍城李家嘴一號墓出土的大玉戈。</div><div>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最長的是1974年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的大玉戈,94×14×1cm,堪稱“玉戈之王”,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是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div> <b>癸冉卣(guǐrǎnyǒu)</b>,湖南寧鄉市炭河里遺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院藏。<div>通高25.9厘米,1963年在寧鄉市炭河里遺址的河中被發現,可能是溈wéi水的支流大水沖垮了河岸帶出的。<br>出土時為蘭綠色,去銹后呈青灰色而帶有少許淺綠色。原器提梁斷失,兩端的獸頭尚存,現展品的提梁應是后配的。<br></div><div>橢圓形子母口,器蓋和器身四道扉棱,整體以云雷紋打底,腹部主體紋飾為獸面紋。頸部和圈足各有八個夔紋構成一圈。<br></div><div>器蓋、內底各有銘文兩字,“癸”字可釋讀,后一字未能釋讀,當為族名或族徽,只好借用相近字形的“冉”來稱呼。<br></div><div>這件卣最神奇的是出土時卣內裝滿玉管、玉珠,有白玉和碧綠玉兩種,中間均有穿孔,兩端多做斜面,長的4.6厘米,直徑1厘米,最短的僅長0.2厘米,直徑0.6厘米,現存1172顆。<br></div><div>卣的器型、紋飾、銘文是典型的殷墟風格,是中原生產的青銅器,應該是周滅商時,商人南逃所帶來的,但殷商卣一般用做高等級的盛酒器,在這里成了“藏寶箱”。<br></div> <b>獸面紋虎耳虎形扁足鼎</b>,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江西省博物館藏。<div><br>通高44.5厘米,重13.1千克。鼎腹由三組獸面紋相連而成。獸面紋獸面紋高扉棱鼻,乳丁突出,體展,尾上卷。耳外側二條展體龍紋首向上;立耳伏虎,呈靜臥狀,四肢曲伏,尾垂端卷。虎頭碩大,口嘴大張,三角利齒,雙目浮凸,大耳聳出;扁足虎形,口嘴張開,咬合腹下,前部首身和內側四肢較為形象,背上和尾部變形,頭出角,背生戟,尾卷曲,身飾雷紋,尾布鱗片。<br>虎耳虎足青銅鼎一改鼎足或圓柱、或圓錐狀的常形,采用了獨特的扁足,表現為稍有變形的虎。耳上雙虎形象寫實,與虎足呼應。如此虎裝飾的青銅鼎為江西所獨有,虎成為商代江西土著青銅文化的標志,表現了當地獨特的虎崇拜,以至有研究者認為可能這里是甲骨文中記載的“虎方”國。<br></div> <b>商代魚紋銅罍</b>,1982年9月出土于湖南岳陽縣榮家灣鄉,岳陽市博物館藏。<div>通體身高50厘米、腹深34.8厘米、圈足底徑25.2厘米,重量達10.75千克。通體碧綠光亮,形體高大,造型雄渾,圓形,高頸,折肩,下腹內收,高圈足,肩部裝飾四犧首,犧首間飾四只扁身鳳鳥,腹部及圈足上各有四道扉棱。<div>器身紋飾豐富,全身以腹部四個雄健的饕餮獸面為主紋,每個獸面兩側飾有倒懸的夔龍紋,上部為圓渦紋,中間為“米”字紋,下有三條魚紋。</div></div><div>通體集立雕、浮雕、線雕于一身,高超卓絕的鑄造技術、神采飛動的氣勢和令人傾倒的精美紋飾,是普通古代青銅器所無法比擬的。<br>該器物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是岳陽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br></div> 盤龍城楊家灣17號墓出土的青銅帶鋬觚形器,兼具爵口、斝鋬、觚身的特征,器形前所未有,國內僅此一件。 <b>商獸面紋扁體筒形觥</b>:湖南汨羅屈子祠鎮雙楚村出土。這是一件非同凡響的青銅器,國家一級(甲)文物,其獨特器型為首次遇見,是湖南乃至我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可稱為國之重器。<div>這件青銅觥整體呈扁圓形,直口,長流,流、口內側有凹槽,口沿外鼓深腹,平底,高圈足,觥側附龍形鋬。整體器身以云雷紋為地,口流部飾姜形紋,上腹兩側飾羊角犧首和蟬紋,器腹主紋為獸面紋,眼珠外鼓,流口以下至圈足飾“C”形扉棱,圈足前后兩面各飾獸面紋,鋬外側飾魚紋和蟬紋。青銅觥體型碩大,造型獨特,整體風格和細部特征與商代晚期南方青銅器一致,為目前僅見。出土時有一青銅貫耳壺倒置于腹中。與之相似者有出土自殷墟婦好墓的帶流虎鋬象牙杯和盤龍城的帶鋬觚形器。</div> <div><b>帶流虎鋬象牙杯</b>:1976年從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這件寶貝,是一件典型的商代文物。它的杯身形狀像長筒,流口部分巧妙地依象牙原形設計,略帶弧曲,顯得既古樸又優雅。</div><div>在杯身的一側,還巧妙地按制了一個虎形鋬,仿佛一只兇猛的老虎正在守護著這珍貴的飲品。整個杯子高42厘米,底徑在10.6到11.2厘米之間,顯得既大氣又精致。<br></div><div>杯身上雕刻著各種花紋,從饕餮紋到夔紋、鳥紋,再到三角紋,每一處都充滿了藝術感。而空隙處則用雷紋作為地紋,使得整個杯子更加富有層次感。特別是鋬部,上端雕成饕餮形,下端則是立體的虎形,仿佛老虎正在咆哮,充滿了力量感。<br></div><div>這件商代虎鋬象牙杯,不僅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更是一件歷史的見證。它讓我們窺見了古代商代人民的智慧和匠心獨運。<br></div>婦好象牙杯是商代晚期象牙制品,1976年出土時有3件,其一就是今天展出的虎鋬杯,另兩件夔鋬杯為一對,杯身似觚形,一側按一夔形鋬。 第二單元:西土<br><br>商王朝與西部勢力的關系持續變化、不斷整合,四川盆地的三星堆文化,漢江流域的城洋青銅器群,都是商代青銅文明圖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展覽特意將來自三星堆的“青銅大面具”“長發青銅跪坐人像”“笄發青銅人頭像”陳列在一排,觀眾可以清晰看到三種人像的不同。<div>據介紹,長發青銅跪坐人像,展現的是當時社會底層的形象;青銅大面具,對應的是當時古蜀人崇拜和想象的神像;笄發青銅人頭像則可能是當時祭祀人員的形象。</div> 展廳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于近年在三星堆遺址三號祭祀坑出土的“<b>青銅大面具</b>”,這是目前發現體量最大的商周時期青銅面具。<div>面部正視呈方形,俯瞰呈“U”形,方頤闊面,粗眉大眼,寬鼻高聳,廣口薄唇,長耳外張,耳垂開孔。額頭正中、太陽穴及下頜一側鑿有方孔。轉到“青銅大面具”的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面具是分為幾個部分鑄造的,然后拼接起來的。</div><div>這么大的面具,不會是真的戴在臉上的,古代人也不會有這么大的臉。學者認為可能是綁在柱子上,用作祭祀的。<br></div> <b>長發青銅跪坐人像</b>,2021年出土于三星堆遺址四號祭祀坑。<div>人像高48厘米,寬15.5厘米,厚13.6厘米,身體微向左前方傾斜,頭部微頷并扭向右側,顯示兩股頭發的銅條平行且呈凹槽狀,中間有縫隙。雙手半“合十”對掌,平舉于身體左前方,尚未完全合攏,留有縫隙。兩膝貼地,雙腳前腳掌著地,后腳掌抬起,身體重心在左肩與雙手手掌之間的卡槽位置,表現出強烈的負重感。兩小腿外側各飾一組4個歧羽紋,兩小腿肚各飾1個羽冠紋。</div><div>長發青銅跪坐人像,同時出土的為一組,人像雙手之間有隔空,專家推測是用于放置和托舉重物的,比如屏風之類。</div> 笄發青銅人頭像 <b>龍形觥:</b>山西省石樓縣羅村鎮桃花者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獸面紋青銅貫耳壺:這就是當初在湖南汨羅出土時倒置于獸面紋扁體筒形觥中的獸面紋青銅貫耳壺。 第三單元:北境<br><br>早商時期,北方并非商文化拓展的重點。中商開始,商王朝統治重心逐步北移至安陽洹河流域,燕山南麓出現臣屬于商王國的據點,商王朝以此類據點為中心,與燕山以北的草原地區展開深入的交流與聯系。 第四單元:東方<br><br>商王朝以據點式的推進方式,逐步向東方挺進,晚商時期相繼控制東部的淄河、?河流域,最終發展到濰河一線,本土的東夷文化退守至膠東半島。在長期的推進過程中,商夷相融,東方與商朝中原文化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 <b>獸面紋銅卣</b>,北京平谷劉家河出土,首都博物館藏。<div>器物通高27厘米 口徑7.5厘米。</div><div>半球形蓋,中央置一半環形鈕,直口,長頸,鼓腹,圈足,肩上有二系連接绹索狀提梁,提梁上有鏈與蓋鈕相連。<div>蓋面上飾一周目紋,界以連珠紋,頸上平行三道凸弦紋,肩部飾一周目紋,腹部飾以饕餮紋,上下飾以連珠紋,圈足上飾一道凸弦紋,并有三個十字形鏤孔。</div></div> <b>銅盉(hé)</b>:2010年濟南大辛莊遺址139號墓出土,山東大學博物館藏<div>通高37.4 流管長11厘米。</div><div>封頂盉,頂蓋圓鼓,口與流管之間有兩個較大的乳釘,流管斜直,流口徑大于流跟徑。</div><div>頂蓋飾多組紋飾,流管以壽面紋為主體,其上有一對乳釘。 微束頸,頸飾獸面紋條帶。</div><div>扁帶狀鋬,鋬首作獸首狀,鋬下有一垂耳。</div><div>分襠,三袋足各飾一組獸面紋。<br></div> <b>玉鸚鵡,</b>1985年于濟南劉家臺子遺址出土,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r></div><div>玉鸚鵡長15.2cm,寬5.1 cm,厚0.5cm。淡綠色,有黃色沁斑,通體拋光,全身刻陰線。鸚鵡圓眼短喙,羽冠后垂,冠尾向上卷起,羽翼豐滿,翅尾下卷,長尾上翹。整體制作精美,憨態可掬。<br></div> <b>玉鳥和玉璜</b>,1985年于濟南劉家臺子遺址出土,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r></div><div><b>玉鳥:</b>長4.7 cm,寬4cm,厚1.5cm。玉色瑩潤,有黃色沁斑。整體呈三角形,三角形頭部,圓眼凸起,頭后飾一對角狀物,雙翅收攏, 上飾四組勾連雷紋,背脊裸露,短分尾。喙部有一橫鉆孔。<br></div><div><br></div><div><b>玉璜:</b>長10.72cm,寬2.6cm,厚0.3cm。淡綠色,有黃色沁斑。兩面拋光,表面線刻烏形,粗眉、寬眼,羽冠高聳略向后傾,羽翼上飾勾連雷紋,直肢。兩段各有一鉆孔,尾部略殘。<br></div> <b>祖辛方鼎:</b>1963年于濟南長清小屯遺址出土,山東博物館藏。<div><br></div><div>器物高23、腹縱15.6、橫13.9、足高8.4厘米。<br></div><div>器形為侈口方唇,立耳,束頸,器腹為長方形,微鼓,平底,下承四根粗壯的柱足,體態沉穩。方鼎四隅飾有扉棱,增加了整器的靈動之氣,腹部飾獸面紋,以云雷紋為地,足飾陰線蟬紋,鑄工精美。腹內壁鑄有銘文“舉祖辛禹”及徽號。“舉”字銘文是由著名考古學家于省吾先生考證得出的,其形態像大人舉子于床,是撫育幼子的意思。古代生子言“舉”者,為收養之意,不舉則是拋棄之意。</div><div>商代金文之所以有此字,當是由于他們的祖先有過“舉子”的故事,或者有“棄子復舉”的故事,所以后世子孫才造出象征性的文字,以為族群的標志。現在學術界多認同于省吾先生的意見,將此字釋讀為“舉”。</div><div>帶有“舉”字銘文的青銅器家族非常龐大,其擁有者為舉族,舉族是商代晚期一支強大的宗族,在商王室中擔任重要官職,受到商王重用,武丁時期,曾多次參與征伐西部邊邑異族的戰爭。至西周時期,周王對商代遺民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舉族及其支族逐漸融入到周人及其他族人之中,從此舉族徽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被淹沒于歷史的長河之中。</div><div>舉方鼎是舉族的寶貴遺珍,歷經千年,流傳至今,其造型厚重典雅,紋飾美觀莊重,鑄工細致考究,銘文筆勢雄健,是迄今為止山東境內發現的最為精美的商代晚期青銅鼎之一,為國家一級藏品。<br></div> <b>亞醜鉞</b>:1965年青州蘇埠屯1號商墓出土,山東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山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div>通長32.5厘米,刃寬34.5厘米,肩寬23.3厘米,呈巨斧型。</div><div>鉞身的兩面透雕著一幅齜牙咧嘴的人面獸相。它有彎鉤狀的眉毛,獸狀鼻子,圓圓的雙目,兩只圓耳朵,還有一張嘴角上揚的嘴巴,暴露出其野獸的狀尖牙利齒,渾身充滿了神秘的詭異色彩,透著一股古典而獰厲的美感,又有著憨態可掬的喜感。是商代最為奇特的青銅大鉞。在正反兩面的人面形口部的兩側,各有一個“亞醜”銘文,故得此名。<br></div><div>亞醜鉞體型碩大而不笨拙、造型莊重又不失可愛,是頗受觀眾追捧的一件明星展品。它將展至1月8日,要回山東老家了,想就近一睹真容的朋友不要錯過機會。<br></div> <div>殷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和甲骨文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也是我國考古發掘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遺址,被譽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br></div><div>此次特展特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七件殷墟一級文物,重磅展出。這些文物工藝精湛,造型獨特,見證了商代社會的繁榮與變遷。<br></div> 亞址方斝:安陽殷墟郭家莊160號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br><div><br><div>通高43.5厘米,重7.9千克。器口部近方形,外侈,沿有方塔形立柱,腹直深,平底微外弧,四足,呈四棱錐尖形,足尖外撇,腹部一側有獸頭鋬,柱頂四面飾饕餮紋、三角紋、倒夔紋,斝口下飾由對夔紋和饕餮紋組成的大三角紋,三角紋下為橫向夔紋,下腹四面各有一饕餮紋,足之外側兩面飾由兩個豎立夔紋組成的蕉葉紋,全器的紋飾以云雷紋作地紋,紋飾繁復,內底中部有銘文“亞址”。</div></div><div>安陽殷墟郭家莊160號墓,墓主人是商代后期高級軍事將領。因青銅器上鑄有“亞址”銘文,又名為亞址墓。<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子县| 柳林县| 达日县| 蓝山县| 西华县| 高雄市| 工布江达县| 小金县| 武鸣县| 温宿县| 鄯善县| 南昌县| 胶南市| 牡丹江市| 漯河市| 望谟县| 建水县| 阿拉善右旗| 黔西| 张北县| 武平县| 新建县| 时尚| 酉阳| 石柱| 巴南区| 鹤峰县| 唐河县| 枞阳县| 和林格尔县| 泰安市| 朝阳县| 专栏| 马鞍山市| 富裕县| 唐山市| 古浪县| 始兴县| 宝山区| 花莲市| 湘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