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秦大地素有“龍鄉”之稱,相傳皇帝氏族居住中部,即把龍的形象作為圖騰。漢唐盛世,早有龍舞出現于民間,喜慶佳節,迎賓客慶祝勝利,無不有龍,周至各地龍舞花樣各異,變化多端,常以套路翻新、制作精良、形象逼真、力度強悍而競高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著吉祥與力量,而舞龍則是人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種傳統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舞龍隊的成員身著鮮艷的服飾,頭戴黃鏢馬仔,手持長龍,隨著鼓點節奏,龍身蜿蜒起伏,隊列穿插變化,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仿佛大龍真的活了過來,龍頭高昂,龍尾搖擺,每一個動做都充滿了力量與美感。觀眾們圍成一圈,掌聲雷動,歡呼聲此起彼伏,整個舞龍場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提起舞龍,我們村在縣域內非常有名,舞龍項目成功申遺“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曾代表周至出訪多地,教習于寧、甘、青等地,在民間留下了很好的聲譽。村中自從有了王婆廟后,先輩們便開始了舞龍活動,耍龍的套路也是從上輩人哪里手把手的傳承了下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舞龍燈是一種起源于中國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傳說龍是一種神異生物,地域的不同各地傳說豐富。龍是中華民族所敬奉的圖騰,是吉祥雄偉的象征。龍的普通級別類型是有兩個杈角、蛇身、四足、鱗片、腥味濃烈,非標準類型還有獨角龍等。龍的原型有“新中國龍”化石里的美麗瓦窯龍,有雙角。傳說龍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象征吉祥。因此,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中國歷代正史記載的龍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傳說文獻更是龐大,龍的傳說是中國民間一個文化倉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早的舞龍,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已現有的資料來看,龍的起源要早于舞龍的起源。由于龍被定義成興云布雨掌管天氣的神明,因此從原始部落開始,龍就成為了華夏民族的圖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龍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龍并非自然界中的真實形象,龍的形象,完全是文化演變的產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現在的龍的形象,蛇身鷹爪、魚鱗鹿角、虎牙蝦須,包含多種動物的特征,顯然是長期演變、越來越復雜的結果。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國對龍的崇拜淵遠流長,從原始社會末期,到我們生活的今天,它歷經幾千年而經久不衰。華夏兒女又習慣把自己稱呼為“龍的傳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來,在原始社會漫長的過程中,人們對自然界的認知程度有限,每逢刮風下雨,那電閃雷鳴,并伴隨著轟隆隆的雷音,震撼人心,有時候雷電擊中林木,發生森林大火,讓原始人類產生恐懼心理。 人們把那轟隆隆的聲音,稱呼為龍(隆的諧音),把閃電當成了龍的形狀,由恐懼而轉變成崇拜。于是,“龍”就形成了,每當它出現的時候,就電閃雷鳴、風雨交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記事起,就聽說過村中舞龍的事情。解放前民間流傳著一種民謠戲語:“王婆寺沒神情,拾個破紙糊龍燈”,說明在很早以前王婆寺村就有了舞龍的習俗。在文化產品稀缺的年代,能夠舞起大龍可是村莊中的一件大事,必定在哪個食不裹腹的舊社會,要想出力舞大龍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特別是每逢農歷龍年都要舉行舞龍活動,首先由村中威望高的前輩們商聚在一起,成立龍會在村中插起龍旗,公告村民今年舞龍,并開始謀劃舞龍事宜。尋找村中有錢糧大戶求贊助,然后積極向農戶籌錢糧,民眾聽說要舞龍都鼓足干勁積極響應,齊心協力向農會,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并分選出龍燈組各分組負責人,各領其責積極籌備,使這項非遺文化在群眾心里扎下了根,并有序的傳承了下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過去去外村舞龍叫走親戚,意思是與哪個村“追往”著,就去哪個村舞龍。“追往”就是過去兩個村莊各耍熱鬧相互交流的一種文化形式。比如:上高村會跑珠馬,只要他們村子跑珠馬就一定到我們王婆寺村中來跑珠馬,而我們只要是舞龍就肯定去上高村舞龍,把這種相互之間的文化交流就叫“追往”。所以只要村中耍熱鬧,就一定給有“追往”的村莊下請貼,收到請貼的村莊,提前告知大家,家家戶戶都要備好錢糧香火與鞭炮,龍到之時鑼鼓家伙在村口相迎,人們都擁立在村口迎龍燈,看見龍燈到來燃放鞭炮,遞煙遞茶以示對舞龍人的敬重和對龍燈的期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龍燈走到各家門前時,家家戶戶點燭燃香備好香案,燃響鞭炮,家中婦女跪拜迎神龍,并在香案桌上備好香茶煙酒,澇糟雞蛋、水果點心以供舞龍人享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七十年代初,從年前臘月開始練習舞龍的套路,磨合鑼鼓家伙,扎龍骨張龍布,彩繪描甲等一糸列舞龍所需材料,一直忙到正月初十,新龍燈制作完成才開始舞龍活動,前后忙活近一月時間。我們村舞的是九桿龍,所以,參與耍龍人員分成九組,一桿一組,各組人員多少不同。后勤組負責綁扎龍頭與龍身的制作,這里包括龍門與龍燈(魚、蝦海怪)的制作;煙火組負責鳴炮開道及龍燈進場等煙火紛放;鑼鼓組負責鑼鼓的培訓磨合,注要是培養新一代打鼓人;跑龍組挑選村中身體強壯之人跑龍頭,每桿配備一位資深的跑龍人帶領教習帶領新隊員,一般村中精明能干的年青人都安排在龍桿上,特別是九桿龍最難跑,身體素質要特好的年青人,要手腳麻利動作協調,邊跑還要舞出各種動作,原因是龍頭跑一步,龍尾跑九步才能跟上,所以對九桿的要求特別高,否則會拖跨整體舞龍套路,九桿安排人數最多,一個人跑一個套路隨時切換,保證整個舞龍動做的完整與美好。還有一個保障協調組,負車輛,鼓架,記賬登記與場地安保,保證舞龍時能跑得開舞的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經過臘月與正月的磨合訓練,各小組與正月初八進行組合集訓,演練鑼鼓與各種套路的配合,演練兩天后正式開始去沙河道請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請龍時村中上年齡男女老少手捧梵香,用漆紅的大盤端上大燭與香表、獻果及酒茶,鳴鑼開道彩旗飄飄,龍燈隨后在村南沙河道舉行請龍儀式。首先由龍會會長在香案前,敬上香茶美酒焚香禱告,敬河神敬龍神。再由龍會會首為龍點晴,以柳條沾取河水輕灑龍頭龍身,以示龍燈被激活。龍沾水氣活靈活現,扭頭搖擺左顧右盼,全體舞龍人叩拜行大禮。燃響鞭炮鑼鼓聲聲,龍頭高舉龍威四射撒歡翻滾,一年一度的舞龍才算正式開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婆寺龍燈主要有:魚躍龍門;出場前龍在龍門里,隨著鑼鼓聲響起,龍在龍門里扭轉龍頭左顧右看,龍眼放光四射扭動身軀,隨著放煙火人的一團煙火,就是用火藥黃香配成藥枓,舉起大蠟向空中拋散藥枓,一團團煙火向空中燃起,象征神龍吐一味真火,龍燈才從龍門后一躍而起跑向舞龍場,龍燈先在主場撒歡一周展現龍威,在展演各種套路。套路有:巨龍鬧春、中華龍、龍退殼、龍翻身、龍嬉柱、龍翻騰、龍擺尾、龍巡四海、祥龍騰天等九套。精采的演出常常獲得在場觀眾拍手叫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舞龍的隊伍沿街緩緩前行,旗幟在風中飄揚,牌旗上面書寫著“王婆寺”三個大字。人群中洋溢著喜悅的氣氛,大家手舉彩旗,臉上掛著笑容,行進在熱鬧的鑼鼓聲中。盛大的舞龍燈活動不僅是為了慶祝節日,更是為了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燈牌、彩旗、鑼鼓、人流龍燈被人群前呼后擁著,龍身蜿蜒曲折左右擺動,仿佛真龍顯身一般,龍燈隨鼓點起舞,引得四周觀眾陣陣喝彩叫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燈牌上的“非遺文化王婆寺龍燈”幾個字在夜色中格外醒目,紅色的邊框更添了幾分喜慶。這些燈籠不僅是節日的裝飾,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每當夜幕降臨,這些燈籠便會被點亮,照亮了整個村莊,也溫暖了每個人的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鑼鼓聲聲響,燈牌高高亮。龍在人們的操控下栩栩如生,時而騰躍,時而翻滾,引來觀眾的陣陣掌聲。孩子們圍在四周,興奮地拍著手,眼中閃爍著好奇和喜悅。這場傳統民俗活動不僅展示了精湛的技藝,更傳遞了濃厚的節日氛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舞龍表演的場景令人難忘,長長的龍身在空中翻飛,仿佛一條真正的巨龍在云中穿梭。人們揮動著龍身,動作協調一致,每一個轉身、每一個跳躍都充滿了力量和美感。圍觀的人群歡呼雀躍,掌聲雷動,整個場面熱鬧非凡。這一刻,所有人都沉浸在這歡樂的海洋中,感受著節日帶來的幸福與和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特別是夜晚的村中廣場,一個大型的彩色燈光裝置熠熠生輝,吸引了無數目光。五彩斑斕的燈光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卷。先是百面鑼鼓入場擂響了振天的號角,鼓樂奏罷退出場邊,龍在煙火的引導下飛出龍門入場亮相。舞龍人在場上邊跑邊玩套路,把人們看的眼花繚亂,圍在龍燈周圍拍手叫好,并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留念。這不僅僅是視覺的盛宴,更是心靈的洗禮。在這樣的夜晚,所有的煩惱似乎都煙消云散,只剩下滿滿的幸福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七十年代中,還經過一次把龍送了后,二次再請再送的情況。哪年生產隊與縣生產資枓公司有業務聯糸,當時的農業生產肥料是個緊俏商品,所以經常與資料公司有來往,找領導多批一點肥料,多給點好處,多上一把肥料,多打一擔糧食,我們生產隊在縣域內,在鎮東村是個首富生產隊,別的生產隊勞動日值在2角錢時我們已達到了1元錢,因此生產資料公司領導要在他們村耍龍,我們只得二次請龍二次耍,給足領導的面子滿足群眾的需求,龍燈一直從臘月玩起玩到了農歷二月初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記得每到一年耍龍高潮時是正月十五晚,耍龍人早早的吃過晚飯,精神抖擻的舉起了龍桿,在鑼鼓與彩??的引導下,走入大街小巷。每到一處,遠遠的便能聽到人們在急呼:“龍來了”“龍來了!”快來看龍燈。龍從南到北,走東到西總是吸引了眾多人的圍追,特別是當龍燈休息停下時,多少少男少女抱娃的媳婦搶著鉆龍脖子,祈求平安幸福。不管龍走哪里,鉆龍脖子成了男女老少的首選項目,這也予示著人們求幸福求平安的心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七十年代中舞龍,一直從晚上6點多鐘開始,一直跑到晚上2一3點是常有的事,哪時沒有交通工具憑兩條腿走,直耍到最后半夜麥地里霜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兩眼也不聽使喚開始打起了架,甚至還有點犯迷糊,兩條腿已無力的從地拖起,高一腳低一腳的跟著隊伍行走在回家的路上,人們的沌潔與樸實是哪個時侯的真實寫照。回來后大家坐在一起,等候分食晚上收獲的禮品,其實分到手的不過是一塊點心兩根麻花,這就是一晚上舞龍燈的報籌。與現時相比,你就是把錢放到??,讓你晚上2一3點跑上十來里路取回來都沒人去。累的人襯衣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冰冰涼涼大半夜,冷冷颼颼一晚間,但,多數人樂意愿望,沒有抱怨也無多祈求,硬是苦中作樂樂無窮,精神可嘉照后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到一年正月十五耍過熱鬧后,都要舉行送龍儀式,仍舊是村中男女老幼手捧香火,彩旗飄飄鑼鼓喧天,歡送神龍與民歡心,歡送神龍歸主真位,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人畜平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非遺文化舞大龍依然保持著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與參與。無論是村鎮居民,還是遠方的游客,都被這壯觀的場面所震撼,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生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當節日來臨,舞龍便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人們在歡慶的同時,不忘歷史,珍惜當下,展望未來。非遺文化舞大龍,不僅僅是一種表演,更是一份記憶,一份傳承,一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義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12月20日</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宁市|
民和|
潼南县|
蒙阴县|
玉山县|
昌乐县|
兴海县|
温泉县|
鄂尔多斯市|
安岳县|
班玛县|
闸北区|
万载县|
梅州市|
泾源县|
定襄县|
临安市|
襄樊市|
千阳县|
绥芬河市|
当阳市|
宜州市|
志丹县|
阿克陶县|
静乐县|
邯郸市|
晋城|
方山县|
松原市|
七台河市|
邯郸县|
大港区|
奎屯市|
奉节县|
安化县|
潜江市|
高青县|
建阳市|
化德县|
康定县|
宜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