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冬至的來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冬至,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 12 月 21 日至 23 日之間。</p> <p class="ql-block">從天文角度看,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開始逐漸變長,黑夜逐漸變短,因此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民間有“冬至陽生春又來”的說法,寓意著新的循環開始,陽氣逐漸回升,是一個充滿希望和生機的節氣。</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的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所以在這一天要舉行各種儀式來慶祝。</p> <p class="ql-block">二、冬至的習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北方吃餃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是北方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餃子形如耳朵,相傳吃餃子是為了防止冬天耳朵被凍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源于東漢時期,醫圣張仲景看到百姓在寒冬中耳朵生凍瘡,便用面皮包上藥材和羊肉,捏成耳朵的形狀,煮熟后分給百姓吃,百姓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從此,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每逢冬至,家家戶戶都要包上美味的餃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過節。</p> <p class="ql-block">(二)南方吃湯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南方,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湯圓也稱湯團,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有實心和帶餡之分,餡料多樣,如芝麻、花生、豆沙等。冬至吃湯圓,寓意著家庭團圓、和睦幸福。而且湯圓的“圓”與“團圓”“圓滿”字音相近,象征著全家人團團圓圓,也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江南地區,還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所以冬至吃湯圓也代表著新的一歲即將到來,人們在品嘗甜蜜湯圓的同時,也對新的一年充滿了期待。</p> <p class="ql-block">(三)祭祀祖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冬至是祭祀祖先的重要節日之一,許多地方都有冬至祭祖的習俗。人們會在這一天前往祖墳或祠堂,擺上供品,如酒、肉、水果、點心等,燃香燒紙,祭拜祖先,緬懷先人的恩德,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興旺發達。這種祭祀活動不僅是對祖先的追思和感恩,也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傳承家族文化的一種方式,通過祭祀儀式,讓家族成員銘記自己的根脈,增強家族的凝聚力和歸屬感。</p> <p class="ql-block">(四)九九消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冬至過后,便進入了“數九寒天”,民間有“九九消寒”的習俗,以計算寒天與春暖花開日期。“九九消寒圖”形式多樣,有文字版、梅花圖版等。文字版的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個字,每字九劃,從冬至日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完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完整的消寒圖也就完成了。梅花圖版的消寒圖則是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個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從冬至開始,每天用紅筆或墨筆涂染一個花瓣,花瓣盡而九九出,就到了春暖花開的時節,這種習俗既增添了冬日生活的樂趣,又讓人們在數九的過程中感受到時光的流轉和春天的臨近。</p> <p class="ql-block">三、冬至的經典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冬至餛飩夏至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以紀念這段歷史,也祈求平安。后來逐漸演變成冬至吃餛飩的習俗,并且在不同地區發展出各具特色的餛飩制作方法和口味,成為冬至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二)吳剛伐桂與冬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吳剛便開始伐桂,但桂樹隨砍隨合,怎么也砍不倒。幾千年來,就在吳剛不懈砍伐的過程中,人間經歷了無數個冬至。每至冬至,月宮中的桂樹似乎也感受到人間的節氣變化,傳說其在冬至夜會灑下一些桂葉,飄落人間。有人說,若能在冬至夜拾得桂葉,置于家中,來年便可闔家幸福、吉祥如意。這一傳說為冬至增添了一份神秘而浪漫的色彩,讓人們在仰望夜空明月時,對冬至這個特殊的節氣有了更多美好的遐想和期盼。</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县|
宝坻区|
平顺县|
南和县|
平安县|
绿春县|
读书|
肥西县|
类乌齐县|
沙洋县|
沂水县|
旺苍县|
尖扎县|
平谷区|
正蓝旗|
池州市|
青田县|
亳州市|
布拖县|
特克斯县|
巧家县|
龙口市|
平江县|
三穗县|
中阳县|
隆尧县|
宁安市|
右玉县|
临沭县|
巴楚县|
邵武市|
毕节市|
焦作市|
酒泉市|
乌兰浩特市|
鸡西市|
南投县|
台湾省|
桂阳县|
温宿县|
林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