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始建于1602年的伊斯法罕伊瑪目廣場,原名為<b>“世界映像廣場(Naghsh-i Jahan Square)”</b>,后改名為“國王廣場(也有譯為王侯廣場、皇家廣場)”,也稱“世界之半廣場”。在1979年 伊斯蘭革命后,官方更名為<b>“伊瑪目霍梅尼廣場(Imam Khomeini Square)”</b>。</p> <p class="ql-block">公元1597年, 薩法維王朝第五任國王阿巴斯一世決定將首都由加茲溫遷至伊朗的腹地伊斯法罕。經過十一世紀塞爾柱帝國的大規模都城建設,當時的伊斯法汗已經是一個大城市了。但在帖木兒帝國的蹂躪和破壞下,城市遭受創傷。阿巴斯一世為使伊斯法汗變成一座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都城,以永久昭示其統治的輝煌業績,決定重建伊斯法罕。</p> <p class="ql-block">阿拔斯一世酷愛建筑。</p><p class="ql-block"><b>從政治因素看</b>,大規模的宏偉建筑可以彰顯薩法維王朝的強大實力,建立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更好地推行自己的改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和自己的統治地位。</p><p class="ql-block"><b>從經濟因素看</b>,大規模的建筑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能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p><p class="ql-block"><b>從宗教因素看</b>,大規模建設宗教場所,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和信仰伊斯蘭教,擴大什葉派伊斯蘭教的影響力,鞏固王朝的宗教地位。</p><p class="ql-block"><b>從文化因素看</b>,可以通過建筑傳承和弘揚波斯文化,并通過吸收外來文化元素,展現出文化的包容性,推動波斯文化的創新和發展。</p><p class="ql-block"><b>從個人對建筑藝術的熱愛與追求看</b>,阿巴斯一世成長過程中接受了一定的藝術教育,建筑作為一門融合了多種藝術形式的工程,能夠滿足他對藝術的追求和審美需求。</p> <p class="ql-block">鑒于以上考慮,阿巴斯一世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力設計自己的建筑物,如果該設計得到他的的賞識,馬上就可以獲得豐厚的獎金并得到政府資金投資進行建設。于是,他專門建造了新的城鎮居民區用以安置參與建設的工匠和商人,把全國的能工巧匠都聚集到首都,并延攬了歐洲、拜占庭/土耳其、亞美尼亞、印度、中國的工匠和藝術家,用他們的藝術靈感來建造這座瑰麗的城市,這也成就了伊斯法罕“藝術之都”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重建圖。(圖片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伊瑪目廣場開始于1602年建設,1629年完工。阿巴斯一世將廣場作為城市的中心,要求將之打造成為一個宏偉壯麗、彰顯帝國榮耀的中心廣場,其廣闊的空間可以用作宗教、政治和社交聚會的場所。當時王朝匯聚了眾多建筑設計師及能工巧匠來參與廣場及周邊建筑的設計與建造。雖然史料沒有記載廣場的總體規劃設計者(有史料記載阿巴斯一世的首席建筑師名叫阿里·阿克巴爾·伊斯法哈尼),但基本上可以認為這是在阿巴斯一世的親自規劃和指導下,由眾多建筑師和工匠共同完成了這一偉大工程。</p><p class="ql-block">這是阿巴斯一世國王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這個廣場被命名為<b>“美丹·納奇賈汗(Meidan Naghsh-i Jahan)”</b>。其中Meidan在波斯語中為“廣場”,Naghsh-i Jahan的波斯語意為“世界的圖案”或“世界的寫照”。所以“美丹·納奇賈汗”可以理解為<b>“展現世界景象的廣場”</b>。整個廣場呈長方形,長510米,寬165米,占地8萬多平方米,被稱為僅次于北京天安門(44萬平方米)的世界第二大廣場。廣場最初的設計用途是皇家馬球場和閱兵場,這也奠定了它的基本空間格局和功能定位。</p> <p class="ql-block">經過不斷改建,現在的廣場以大片草地和花壇分割裝飾,游客及市民、接待游客的馬車、騎著自行車的市民穿行在草地和花壇之間。廣場中間是一個大型的噴水池,顯得格外寬敞而大氣。</p> <p class="ql-block">我們去的時候噴水池沒有放水,因而沒有看到介紹中“激越的水珠組成霧茫茫的景象,在太陽的照射下交織成一片彩虹”的美麗畫面。</p> <p class="ql-block">為了了解廣場噴水池的場景,我從網上找了兩張照片以作補充。(圖片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圖片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1979年伊斯蘭革命終結君主制后,之所以將國王廣場改為伊瑪目廣場,是因為<b>伊朗將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派作為國教</b>。伊瑪目(Imam)原為伊斯蘭教教職人員的稱謂,阿拉伯語的原意為站在前列的人,即“領拜人”和“引路人”。</p><p class="ql-block">在遜尼派中,伊瑪目一詞沒有宗教領袖的含義,多用于稱呼在伊斯蘭教各領域如教義學、教法學、圣訓學、經注學、哲學等方面的高級學者,以及伊斯蘭教各學派的思想、理論奠基人,通過選舉產生。</p><p class="ql-block">什葉派則強調伊瑪目為宗教領袖,這個最高領袖是天命指定的,即真主通過先知或另一位伊瑪目指定,必須由阿里和法蒂瑪的后裔世襲,不能通過選舉產生,無須得到公眾擁戴,也不能廢黜。</p> <p class="ql-block">在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派的教義中,伊瑪目的地位首先屬于第一伊瑪目阿里(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然后是第二伊瑪目哈桑(阿里和穆罕默德女兒法蒂瑪的兒子)、第三伊瑪目侯賽因(哈桑的弟弟)、以及侯賽因的后代,直到第十二伊瑪目。</p><p class="ql-block">該派認為,伊瑪目有時是可見的,有時是隱遁起來的,但隱遁并不妨礙他履行職責。第十二位伊瑪目(也是最后一位)<b>穆薩·卡茲姆(Musa al-Kazim)</b>出生于868年,但自872年起已隱遁起來,歷經1152年后至今還活著,將在適當時候以<b>“馬赫迪(Mahdi,意為救世主)”</b>身份重現于世,恢復真正的伊斯蘭教并開創末日來臨前最后一個公正的時代和社會。</p> <p class="ql-block">薩法維王朝對伊朗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于什葉派認同的確立。在薩法維王朝興起之前,伊朗的主流教派一直是遜尼派。薩法維波斯帝國的開國君主伊斯瑪儀一世將什葉派定為國教,確立了以什葉派教義為紐帶,以波斯文化為基礎的伊朗國體。他下令在鑄造的紙幣上要印有什葉派的宗教口號,所有清真寺的什葉派祈禱詞上要額外加上“我作證,阿里是真主的朋友”的字句,這是首次在伊斯蘭國家的宣禮塔上聽到什葉派風格的禱告。</p> <p class="ql-block">接著,伊斯瑪儀一世又頒布皇家敕令,要求他的臣民公開詛咒在四大哈里發時代阿里之前的三任哈里發。對于遜尼派來說,這是極端的冒犯。但伊斯瑪儀就是通過這個舉動,加劇了同奧斯曼帝國的矛盾,得以避免奧斯曼帝國即遜尼派的滲透與干涉,用什葉派信仰的強化來確保主權獨立和民族尊嚴。</p> <p class="ql-block">從歷史發展來看,伊斯瑪儀這個舉動具有其大智慧,因為幾乎所有信奉遜尼派的國家,都曾落入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唯有信奉什葉派的波斯保持了與奧斯曼帝國的抗衡。在當時,薩法維王朝被遜尼派的奧斯曼帝國和烏茲別克兩大突厥強國夾在中間,被迫兩線作戰,但因為以什葉派信仰為基礎的波斯民族團結的力量,薩法維王朝雖然在東西各喪失了部分領土,但基本奠定了直至今日的伊朗版圖。</p> <p class="ql-block">作為伊斯蘭教的三大支柱是一神論、承認先知、審判日復活,無論遜尼派還是什葉派都公認。但什葉派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神圣正義和伊瑪目(社團領導)兩項。除了《古蘭經》和圣訓集(記錄穆罕默德言行)外,什葉派還將伊瑪目們的言行也加入了圣訓集,以作為信仰、法律和傳統的來源。</p> <p class="ql-block">在伊瑪目廣場的建設過程中,阿巴斯一世和建筑師們不斷完善廣場的功能和建筑布局,圍繞廣場陸續建起了一系列重要建筑,并通過兩層的拱廊將之連接,使廣場成為一個集政治、宗教、商業、文化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封閉式城市中心空間。每邊拱廊各開一座雄偉的大門,分別是西邊的阿里·加普宮大門,南邊的皇家清真寺大門,東邊的盧特夫拉長老清真寺大門,和北邊的加薩里亞市場大門。</p> <p class="ql-block">最早修建的<b>阿里·卡普宮(Ali Qapu Palace)</b>位于伊瑪目廣場西側,為薩法維王朝帝王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宮殿高48米,建筑的獨特之處在于從正面看是三層,從側面看是四層,從背后看是五層,而實際上有六層。其實這是經過不斷加建后產生的結果。</p> <p class="ql-block">根據底層大廳里關于阿里·卡普宮的展板介紹,<b>1577年</b>,伊斯瑪儀二世國王在當時的Naghsh-i Jahan花園建造了王宮的基礎核心部分。<b>1602年</b>,阿巴斯一世國王在廣場開始建設的同時,建成廣場西大門的主體建筑,長20.5米,寬19米,高12.5米。<b>1617年</b>,在原有一層的基礎上加高一層,變成了二樓,圍繞廣場的商店陸續建成,原來的兩邊門廊變成了觀禮臺,客人們可以在此觀看廣場上的大型活動。<b>1624年</b>,在加固了原來的一樓基礎上,王宮加高到了30米,變成了三層。頂層設計成了音樂廳,展示了新穎獨特的設計革新。不過,音樂廳直到1628年才與廣場上的其他建筑一起建成。<b>1643年</b>,原來的出入口處加建為門廳。<b>1644年</b>,在門廳上加蓋了現在的柱廳,由18根木柱支撐,并修建了水池,以此顯示其高雅和豪華。</p><p class="ql-block">(因展板無中文,采用網上圖片下載)</p> <p class="ql-block">根據網上資料,這座王宮也是當年阿巴斯大帝招待外賓及觀看閱兵和欣賞馬球比賽的地方。那么,觀看閱兵和欣賞馬球至少是在1617年以后。</p> <p class="ql-block"><i>(為了了解當時有沒有馬球運動,我查了一下資料,發現馬球運動竟然是起源于公元前的波斯,以后傳入阿拉伯地區和印度地區。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國軍官在殖民地印度接觸到了這項運動,開始作為種植園主之間的娛樂活動,并將之帶回英國。因其具有一定的競技性和挑戰性,非常符合軍人的特質,而且能鍛煉軍人的騎術和反應能力,起先在軍隊中流行,以后很快在上層社會中流行起來。1875年,英國制定了第一部馬球比賽規則,至此馬球作為正式的運動,英國也由此作為現代馬球運動的創立者。)</i></p> <p class="ql-block">在伊瑪目廣場外的大街上,有一座馬球運動的雕塑,騎在高大駿馬上的波斯武士揮舞著馬球棒,英姿颯爽。我當時以為這尊雕塑是某位將軍在出征,后來了解了馬球運動后才知道這是馬球運動起源于波斯的象征,比英國的馬球早了250年。</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伊瑪目廣場上還有兩根短柱子豎立在地上,那是當年波斯馬球運動的球門遺跡。由此可見,馬球運動當時已列為最重要的皇家運動。</p> <p class="ql-block">阿里·卡普宮的正面是一個大型的有柱子的伊萬(Iwan)門廊,門廊的兩邊底層由兩個大廳組成,分別為薩法維政府的政務和法院事務的辦公場所。</p> <p class="ql-block">宮殿的內部裝飾精美,有大量的壁畫,主要是花鳥動物和一些人物。由于年代久遠,不少壁畫已變得模糊不清,但部分已經得到修復。</p> <p class="ql-block">三樓的柱廳也即觀景陽臺,是當時君主和賓客觀看閱兵等重大儀式、欣賞馬球等賽事的地方,也是每年波斯新年君主向國民發表祝詞并觀看慶祝演出(類似于中國的“春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圍欄里面是原陽臺上的小型水池,現已廢棄不用。</p> <p class="ql-block">這個觀景陽臺上,可以俯瞰整個伊瑪目廣場。從觀景臺四處看過去,在廣場四周的建筑中,二層有一間間帶連廊的屋子,那是王公貴族門參加活動及觀禮時的屋子和陽臺。</p> <p class="ql-block">宮殿鑲有彩色釉磚的樓梯又狹又陡,登樓很是費力。可以想象當年的波斯人可能比較高大,否則登上六樓可是個力氣活。</p> <p class="ql-block">六樓有“音樂廳”,其四面墻壁攏音,墻上布滿刻花圖案,穹頂設計使得這里具有錄音棚一般的音效,是君主和賓客欣賞音樂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宮殿的后面兩排建筑是王室成員辦公或生活的地方,右面一個帶穹頂的建筑是君主的住宿。</p> <p class="ql-block">位于伊瑪目廣場東面,正對<b>阿里·卡普宮的是盧特夫拉長老清真寺(Masjed-e Sheikh Lotf-ollāh;英語:Sheikh Lotf Allah Mosque</b>,又被譯為希克斯羅圖福拉清真寺、謝赫洛特芙拉清真寺等?。Sheikh指阿拉伯部落的首領或伊斯蘭教的宗教領袖,一般譯為“長老”)。</p> <p class="ql-block">伊斯瑪儀一世確立什葉派為波斯第三帝國國教后,從敘利亞和伊拉克將什葉派的烏萊瑪(Ulema,伊斯蘭宗教學者)遷到伊朗,建立什葉派宗教學校,并將烏萊瑪納入薩法維王朝的官方體系,建立政教合一的官僚制度。盧特夫拉是阿巴斯一世的岳父,也是一位黎巴嫩的伊斯蘭教學者,在當時有較高的宗教地位和影響力。薩法維王朝推行的鼓勵宗教研究政策,吸引了來自伊斯蘭世界的不少學者。阿巴斯大帝出于對他岳父的敬重,邀請他來到伊斯法罕講學,并監督和指導伊瑪目清真寺以及神學院建設的相關事宜,還以他的名字命名并建造了這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這座清真寺始建于1602年,完工于1619年,歷時17年。該清真寺最初是為王室內部專用的禮拜場所,這使得該清真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殊的王室背景和專署性質。雖然限于使用范圍的局限性,該清真寺整體規模較小,在普通民眾中的宗教影響力也相對較小,但在王室成員和宗教上層人士中地位和影響力,要高于同在伊瑪目廣場的國王清真寺(即現伊瑪目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可能盧特夫拉長老清真寺專用于王室和貴族,不需要召喚穆斯林來做禮拜,因此該清真寺沒有庭院和宣禮塔。但是清真寺和阿里·卡普宮之間建有一條地下通道,是為了避免女眷在從王宮前往清真寺時拋頭露面。據說這條地道現在還完好存在,不過早已不用了。這可能也是當時王家清真寺要建造在王宮對面的原因吧,因為這是最短的直線距離。</p> <p class="ql-block">該清真寺的穹頂是用一圈厚達一米七的磚墻支撐,外觀采用淡米黃色調,會隨著陽光照射角度不同而變色。</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的建筑外表和內部襯以青金石色為底色,以花卉主題和各式伊斯蘭風格裝飾,并在局部以藍底白色字體的釉磚鑲嵌細工拼出阿拉伯書法體銘文。</p> <p class="ql-block">室內穹頂的圓心是孔雀綠,從地面到穹頂中心21米,穹頂直徑12米,雖然規模不大,但建筑風格獨特且精美。最為特別的是,穹頂下有一圈透著陽光的彩窗,陽光通過彩窗中的花格透進來,投射出漂亮的光影。</p> <p class="ql-block">我在拍攝時注意到,在同一時間,不同彩窗中透進來的光影呈現不同的角度。</p> <p class="ql-block">由于特殊的王室專屬及別致的藝術體現,該清真寺在伊斯蘭建筑學領域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伊瑪目廣場建筑中最晚建造的,是廣場南側的<b>伊瑪目清真寺(英語:Imam Mosque of Isfahan)</b>。它的名字很多,原稱“沙阿清真寺”,又稱“馬斯吉迪·賈米伊·阿巴斯(阿巴斯大清真寺)”、“皇家清真寺”或“國王清真寺”、“星期五清真寺”,1979年伊斯蘭革命后改為伊瑪目清真寺。該清真寺由阿巴斯一世于1612年始建,1638年完成,是波斯風格的伊斯蘭宏偉建筑,也是建筑學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這座雄偉壯觀的波斯風格建筑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由三個跨度極大的圓型穹頂為主體的建筑構成,其中主殿祈禱大廳是伊斯法罕最大的雙層(層距15米)拱頂結構。整個清真寺建筑以深藍色為基調,其顏色與藍天融為一體。特別是它的拱頂和宣禮塔上裝飾的瓷磚,以藍色、金色和銀色鑲嵌出精美的阿拉伯圖案和各種幾何圖形,因而這座清真寺也被稱作<b>“藍色清真寺”。</b></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共有四座高大的宣禮塔。北面的正門廊殿上有兩座42米高的宣禮塔,而南面的正殿一側則有兩座高48米的宣禮塔。</p> <p class="ql-block">走進它的巨大庭院,四周矗立的是四座宏偉的伊萬(帶拱頂的大廳或巨大入口),每座伊萬堪稱是偉大的建筑杰作,其蜂窩狀結構構成柔和的半月形拱弧結構,比例完美,顯得高聳、完美、和諧和精致。這種造型一直是波斯民族文化的輝煌寫照,也伊朗清真寺建筑的基礎,但伊瑪目清真寺將之發揮到了極致。</p><p class="ql-block">其中南面的伊萬是最大的一個,它通向巨大的正殿(也成為祈禱大廳)。</p> <p class="ql-block">建筑物絕大部分的表面鑲嵌上了精美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b>“馬爵利卡釉磚(Majolica tiles)”</b>,以藍色和金色為主。整座清真寺據說使用了不少于180萬塊磚,特別驚訝的是使用裝飾的釉磚不少于50萬塊,要燒制出這么多不同顏色、不同花紋的釉磚,而且要整齊拼接,現在看來也是一個驚人的功夫活。為此阿巴斯大帝招募了300多名來自中國的瓷磚燒制工匠。</p> <p class="ql-block">據導游介紹,正殿的六根石柱由玉石制成,基座使用了來自阿爾德斯坦(Ardestan)地區的大理石,顯得高貴和典雅。</p> <p class="ql-block">正殿穹頂內部高38米,外部卻高達52米。這是由兩個碗狀形的半圓穹頂互相疊蓋造成的。內圓頂和外圓頂之間空出來的14米空間是專門為了起回音效果而設計的,以便讓伊瑪目在宗教儀式中講道時,其聲音能讓各個角落的群眾都聽到。</p> <p class="ql-block">在禮拜大殿的中心部位,正對大圓穹頂的地面上有塊黑磚,站在那里拍手或吟唱,就會聽到七聲回音。離拱頂中心越遠,回音越弱。</p> <p class="ql-block">穹頂中間有一個小孔,太陽光會透過小孔射進大殿,能夠通過自然采光營造出一種神圣、寧靜的氛圍,增強信徒或游客神秘感的宗教體驗。</p> <p class="ql-block">大殿里有花格窗,陽光透過花窗射入地上,透著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建筑內外墻壁上有反映當時文化藝術最高水準的繪畫和裝潢。由當時著名書法家用美麗的波斯文納斯塔利克體書寫詩文,和復雜的幾何圖案一起呈現出完美的整體。伊斯蘭教義反對偶像崇拜,認為真主無法用人類或者動物的形體表達,只能用文字和復雜的幾何圖形表達真主的無限性。書法藝術中有《古蘭經》中的句子,有贊美真主的頌詞,有當時著名詩人的詩句。各種圖案和書法以無限重復的形式,通過精致的藝術設計避免了密集恐懼癥,而是顯得輝煌奪目,光彩照人。</p> <p class="ql-block">四座禮拜堂都設置了用大塊碧玉石或大理石雕琢成的大水缸,用于供信徒在做禮拜前的洗手、洗臉等凈身,以達到宗教所要求的身心潔凈要求。在發生火災等緊急情況下,水缸中的水還可以用作臨時的滅火用途。在現在,這些水缸已經沒有了原來的功能,被用玻璃圍起來僅供觀賞。水缸的擺放也經過精心設計,成為清真寺整體建筑藝術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的東西兩側有兩個規模較大的伊斯蘭經學院,它們優美的建筑風格與清真寺本身連成一體。</p> <p class="ql-block">由于清真寺的正門必須正對廣場,而正殿必須正對伊斯蘭圣地麥加方向,因此伊瑪目清真寺和盧特夫拉長老清真寺都將主殿方向與正門偏離45度角,通過巧妙的設計引導信徒在祈禱時準確地朝向宗教規定的方向。這種建筑設計還能使建筑內部空間產生一種不對稱美,增加了建筑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從俯瞰的照片可以看出廣場及周圍建筑物的結構。</p><p class="ql-block">(圖片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伊瑪目廣場北側是<b>伊斯法罕大巴扎(英語:The Grand Bazaar of Isfahan)</b>的加薩里亞市場大門。該大巴扎環繞廣場四周,以兩層高的室內拱廊騎樓構成,據說長達兩公里,每一邊都有大門與廣場相通,是中東地區最古老、規模最宏大的巴扎之一。</p> <p class="ql-block">這個巴扎據說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當時伊朗最大的集市,阿巴斯皇家銀行和貴賓下榻的皇家旅館坐落在這里。據說當時阿巴斯一世國王下令,在這集市里提供窮人設攤一律免收租金,這除了具有扶貧的意義外,還在于彰顯這座城市的經濟實力。</p> <p class="ql-block">阿巴斯大帝時期,因國內經濟實力增強,絲綢之路貿易繁榮,為了使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宗教和民族的商人旅客匯聚與此,在建造國王廣場的同時建造了這個大巴扎。當時的大巴扎除了商品貿易外,還進行著文化交流和工藝技術的切磋,由此餐館、旅館、浴室及一些文化場所也開設起來,不但展示了波斯文化和藝術,更顯示了伊斯法罕的城市活力。</p> <p class="ql-block">巴扎意為集市,最早出現在公元前三千年的中東地區,是在城市中劃定的商業區域,供人們在這里交換農產品、手工制品及生活用品。古代波斯將巴扎作為城市公共市場區域,除了商品交易功能外,還是人們社交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場所。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巴扎的作用也逐步擴大。</p> <p class="ql-block">進入伊斯蘭時代后,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商品物資和宗教禮拜成了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兩件事,也是人流最多的地方,因此巴扎也往往建在清真寺周邊,在這時期出現了政府對巴扎的管理機構。隨著商品貿易的擴大和國際化,巴扎的規模更大,出現了布滿商鋪的室內街道。稱為“商隊旅館(caravanserais)”的庭院式客棧也在這時期興起,除了提供住宿外還提供商品儲存。十八世紀以來,東西方文化交流頻繁,繪畫、書籍、藝術品等也出現在巴扎中。西方的文學作品和藝術品中,巴扎也成了反映當時市井生活的突出主題。</p> <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大巴扎歷史悠久,最初建于十一世紀塞爾柱王朝時期。1620年阿巴斯大帝在國王廣場四周對大巴扎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和擴建,成為當時中東地區規模最大、最豪華的貿易中心之一,各種商鋪紛紛涌現。如今的大巴扎不僅保留了古代的建筑風格和商業氛圍,還不斷融入各種現代元素,成為伊朗重要的商業和旅游中心。巴扎內分手工藝品區、藝術品區、日常用品區、珠寶首飾區、地毯區、香料區等,不但本地居民可以在這里買到所需的一切,也是外國游客感受異域風情并買到鐘情的土特產和紀念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巴扎內的網紅餐廳晚餐,要穿過商鋪才能進入餐廳。這家餐廳看上去有些年頭,四周及天花板上掛滿各種奇奇怪怪的裝飾品及照片,凡是有一點點空間都要掛點東西。餐廳要提前預約,是家純伊朗風格、伊朗口味的地方,可惜對我來說,只能作為一種體驗。</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紀初,薩法維王朝滅于阿富汗人的入侵,伊斯法罕也受到破壞,但幸運的是伊瑪目廣場卻幸免于難。由于伊瑪目廣場在城市規劃方面的重要地位,廣場上及其主要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因此于<b>1979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b>。</p> <p class="ql-block">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伊瑪目廣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原因主要包括?:</p><p class="ql-block"><b>?歷史悠久?</b>:伊瑪目廣場建于17世紀初,見證了薩法維王朝的輝煌時期。</p><p class="ql-block"><b>?建筑精美?</b>:廣場上的建筑群展示了波斯建筑的獨特風格和精湛工藝。</p><p class="ql-block"><b>文化價值?</b>:這些建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p><p class="ql-block"><b>?旅游價值?</b>:伊瑪目廣場不僅是波斯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點,吸引了大量游客。</p> <p class="ql-block">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伊斯法罕伊瑪目廣場的評述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p><p class="ql-block"><b>?1、歷史背景和建筑風格?:</b>伊瑪目廣場由薩法維王朝的阿巴斯一世大帝建于17世紀初,廣場四周由一系列的二層拱廊與巨大的建筑相連,如皇家清真寺、希克斯盧特夫拉清真寺、阿里·卡普宮等。這些建筑反映了薩法維王朝時期波斯的社會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b>?2、建筑特色和歷史價值?:</b>廣場上的主要建筑包括皇家清真寺(伊瑪目清真寺)、希克斯盧特夫拉清真寺、阿里·卡普宮等。皇家清真寺以其藍色的穹隆形建筑和精美的阿拉伯圖案裝飾而聞名,被稱為“藍色清真寺”。希克斯盧特夫拉清真寺則是為了紀念偉大的穆斯林什葉派學者盧特夫拉而建。阿里·卡普宮則是阿巴斯大帝的住所,其六樓的音樂廳展示了波斯藝術的完美典范。</p><p class="ql-block"><b>?3、文化意義和旅游價值?:</b>伊瑪目廣場不僅是波斯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也是波斯歷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廣場上的建筑群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還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廣場上的綠地、噴泉和回廊等景觀也使其成為一個理想的休閑和購物場所。</p> <p class="ql-block">綜上所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伊斯法罕伊瑪目廣場的評述,高度評價了其在歷史、建筑、文化和旅游方面的價值和意義。據說現在伊斯法罕遺留的薩法維王朝遺跡還有100多處,而伊瑪目廣場則作為最重要的遺產,象征著波斯建筑的恢弘和精致,也是伊斯法罕歷史的榮耀。</p> <p class="ql-block">(本筆記照片除注明外,均由我本人所拍;文字根據有關書籍及資料,參考網上相關文章,結合自己的心得編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玛县|
东阳市|
宝应县|
乌苏市|
江安县|
灵石县|
托里县|
易门县|
安乡县|
仁布县|
阿巴嘎旗|
舟山市|
濮阳市|
徐闻县|
新津县|
万宁市|
屏东县|
玛纳斯县|
泽库县|
府谷县|
大方县|
东兰县|
博兴县|
萍乡市|
康平县|
高雄市|
贵州省|
安阳市|
和政县|
高要市|
红桥区|
嵩明县|
平顶山市|
临安市|
贵德县|
明溪县|
玉龙|
梁河县|
新余市|
石林|
安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