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3日早7:40,阿塞拜疆舍基Sheki park酒店外。今天凌晨這邊下了五六個小時大雨,雨剛剛停,空氣濕潤,體感十分舒適</p> 遠處山峰上能看到有些積雪,由遠及近的山峰被層層樹木覆蓋,綠意盎然 <p class="ql-block">早8:00,我們離開酒店乘車往西北方向行駛前往邊境小鎮巴拉肯,在那兒我們要經Lagodekhi海關進入格魯吉亞,車程大約110公里。導游小張告訴我們,大家可從阿塞拜疆進入格魯吉亞,但反過來不可以,據說因為阿塞拜疆怕有間諜混入。從格魯吉亞去阿塞拜疆只能乘坐飛機。</p><p class="ql-block">行駛大約半小時后,我們看到右手邊半山腰有座小教堂。小張介紹說,這座教堂叫庫爾穆基圣喬治教堂</p> 庫爾穆基圣喬治教堂12世紀建成,19世紀修復,現處于廢棄狀態 <p class="ql-block">9:30,我們到達Lagodekhi海關。過海關后,我們拉著行李箱一路上行,走兩段約八百米的路才到達格魯吉亞一側</p> <p class="ql-block">大約9:45,我們見到了格魯吉亞這邊接待我們的導游。他是位40歲左右的中年男子,哈薩克斯坦人,叫kasim,他讓我們稱他卡哈即Kaha??ü谥袊陆x了四年中文,現在格魯吉亞做中國二手車生意。因為周圍都是中國人,他中文發音很標準,他說他大腦現在都是中文思維。他只帶我們一天時間。我們今天先去參觀一家葡萄酒莊,午餐后到Bodbe 修道院及愛情小鎮-西格納吉,下午參觀結束后去首都第比利斯。</p><p class="ql-block">去酒莊的路兩邊都是一望無際的葡萄架。卡哈介紹說,格魯吉亞是希臘神話傳說中有著空中葡萄園和葡萄酒噴泉的圣地。依靠著高加索山脈的宜人氣候及肥沃土壤,格魯吉亞擁有適宜葡萄生長的一切得天獨厚的條件。1965 年,前蘇聯對格魯吉亞出土的 10 粒葡萄籽進行考古研究,發現這是距今 7000-8000 年前人工栽培的 vitis vinifera sativa D.C 品種葡萄,這一發現有力地證明了格魯吉亞是世界葡萄酒的發源地。格魯吉亞擁有豐富的葡萄品種,多達 525 種,是世界上葡萄品種最多的國家。在這里,自釀葡萄酒是一種傳統,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搭建葡萄架,自己動手釀制葡萄酒</p> 現在正是葡萄收獲季節,我們一路上可以看到很多裝葡萄的貨車。這些葡萄都沒有用塑料箱裝,而是直接倒進貨箱,然后被貨車拉到最近的葡萄酒莊或酒廠。因為葡萄集中成熟,保質期較短,會有很多學生或志愿者幫助采摘葡萄 <p class="ql-block">11:10,我們到達金茲馬拉烏力(KINDZMARAULI)葡萄酒廠。大門外一只流浪狗正趴在一輛黑色轎車下面休息,狗的右耳上掛著黃色圓牌。剛在乘車過程中,卡哈說格魯吉亞流浪狗很多,大部分都被動物保護組織收容,訓練15天左右。根據狗狗的攻擊性強弱,在狗的耳朵上掛紅黃綠牌,再放回社會。黃和綠牌的狗狗相對安全,紅牌的則要小心盡量離遠點兒??ü貏e強調,格魯吉亞人很愛狗,絕對不會容忍傷害狗。曾有中國人在格魯吉亞因殺狗販賣狗肉而被判刑</p> 金茲馬拉烏力酒廠創建于1533年,至今有491年歷史 <p class="ql-block">卡哈購買門票后我們隨他進入酒廠參觀。他請來一位美女講解員,我們隨講解員走進廠區</p> 左手邊有兩只大陶罐,格魯吉亞傳統釀造葡萄酒都是使用這種陶罐,這是格魯吉亞釀造葡萄酒的特色之一。2013 年,“格魯吉亞陶缶釀酒法” 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得以更好地傳承和保護 酒廠解說員帶著我們走進一間葡萄酒釀酒車間 <p class="ql-block">廠房里地面有三排玻璃蓋子,玻璃蓋下面是埋在土里的陶罐,每個陶罐容量可達 3000-5000 升。每年釀酒前工人先用清水清洗罐體,晾干后將含有葡萄籽的葡萄原漿注入罐內。敞口存放三周,再用特制的木棍將葡萄汁攪勻,蓋上玻璃蓋子發酵釀制半年。這種傳統的釀酒方式可使葡萄汁在 14-15 度常溫下發酵和保存,讓葡萄酒在良好狀態下保存相當長時間</p> 旁邊放置的木槽原來用作榨取葡萄原漿,現在已不使用,僅為展示傳統釀酒工藝 在使用木槽的年代,工人要先將葡萄倒入槽內,再通過旁邊的梯子進入木槽,用腳將葡萄踩碎,這可是力氣活兒 帶有葡萄籽的葡萄原漿從木槽里流出,通過導流槽進入陶罐內 在葡萄酒釀酒車間旁的架子上有一些釀酒工具和盛久的器具。兩個像倒扣大鐘的銅器為蒸餾器皿,里面裝酒,在下面加熱,蒸餾出來的白酒從上面的銅管流出。下面一排掛著三個牛角杯,看著不大,但卡哈說一只牛角里可以裝1.5升葡萄酒,我對此表示懷疑 這是用來裝酒的酒囊,是用牛羊的胃制作的 旁邊坐著的慈祥老者是酒廠的老板,他很熱情,不斷解答我們提出的問題 釀酒車間內有一整排酒桶,老板介紹說木酒桶全部由法國橡木制作。一只可以使用三次,之后要翻修,可再使用兩次 我們走出釀酒車間,右邊像是一個原料倉庫,左邊的磚砌走廊通往另一半地下釀酒車間 這座車間有些狹長,因為是半地下,感覺里面溫度稍低 墻上有些被燈照亮的玻璃展柜,柜里展示著各種葡萄藤標本 我們隨講解員走出來,前面是一間現代化葡萄酒儲藏車間 左邊是一排包裹有泡沫塑料的鋼制酒罐,右邊則是更現代化的儲罐,罐體外有溫濕度等測量儀表,用來儲存半干半甜葡萄酒等,罐內溫度在-14、-17和-20攝氏度等 我們最后來到酒廠接待室,美女講解員開始向我們介紹酒廠生產的四種葡萄酒 她請我們按順序品嘗干白、甜白和干紅、甜紅。講解員請大家跟她學習品酒禮儀,即先將葡萄酒在杯中搖晃幾下,再聞一聞酒里散發出的果香,然后抿一小口在口腔里回味一會兒??ü俳檀蠹腋耵敿獊喺Z“干杯”-高馬究絲,要連說三遍 接待室隔壁就是賣酒的酒屋,里面貨架上擺著上百瓶各式葡萄酒,琳瑯滿目 便宜的十拉里左右,折合人民幣約30元,大部分葡萄酒在三四十拉里 同行的康大姐果斷出手,買下兩瓶葡萄酒。她說并沒打算帶回國,后面游玩的幾天就喝掉,畢竟葡萄酒可是格魯吉亞一大特產,要買來慢慢品嘗 12:15,參觀一小時后,我們離開葡萄酒廠前往Bodbe修道院。大約在13:25,我們到達修道院。此處修道院全稱Monastery of St. Nino at Bodbe,或者Tsminda Ninos Monastery,里面有兩座東正教教堂。這里的故事要追溯到St Nino(圣尼諾),她是公元3-4世紀從君士坦丁堡(也有說是羅馬或耶路撒冷或高盧)來到格魯吉亞的女傳教士,據說曾成功誘使伊比利亞王國國王米利安三世皈依基督教,圣尼諾在340年死于卡赫季的Bodbe地區,國王為她在這里修建了墳墓和紀念她的教堂。中世紀的時候,卡赫季王國的國王多選擇在這里加冕,是格魯吉亞重要朝圣地之一。修道院始建于5世紀末,19世紀重建。它是格魯吉亞主要的朝圣地點之一,擁有千年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我們進入修道院后,首先看到一座30米高的鐘樓 鐘樓旁有座歷史悠久的小教堂,非常蒼老和古樸,據說圣尼諾就葬在這座教堂里 一隊游客正在圣像屏風前面聆聽講解 圣像屏風是東正教最顯著的特征,由一排或多排圣像構成,中間有一通道(執事用的通道) 教堂內安靜肅穆 教堂四壁和頂部繪有精美的壁畫,有些壁畫雖殘缺,仍不減當初的風采 光柱從屋頂的窗孔灑下,教堂內更顯肅穆莊重 Bodbe修道院大教堂,其規模比圣喬治教堂大不少,而且內部也豪華多了 大理石結構,里面內飾簡單,不允許照相 穹頂圣像 圣像屏風和燭臺 從下面仰拍修道院大教堂,高大莊嚴 一位著黃色超短裙的印度女人從石板路上走來,氣質不凡。在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看到不少印度游客,反倒是很少看到中國游客 將近14:00,我們離開Bodbe修道院。乘車幾分鐘后,我們來到一家懸崖餐廳吃午飯。這家餐廳位置優越,隔著山谷可以眺望對面的西格納吉小鎮 西格納吉位于卡赫季東部,是古絲綢之路沿線的眾多站點之一。西格納吉距離第比利斯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路程,該鎮近年進行了重大修復和基礎設施改善,使西格納吉成為格魯吉亞必看的目的地。賭場賭博、高端酒店和餐飲、美酒和阿拉扎尼山谷的壯麗景色使西格納吉成為格魯吉亞最具吸引力的小鎮之一 西格納吉坐落在俯瞰阿拉扎尼山谷的懸崖頂上,阿拉扎尼山谷是格魯吉亞最著名的葡萄酒產區之一,幾個葡萄園和釀酒廠距離鎮中心只有很短的車程 中間偏右的鐘樓為西格納吉全鎮最大的教堂-圣喬治教堂 <p class="ql-block">山坡最上面為西格納吉防御城墻和塔樓,即使遠看也能感受到石頭壘砌城墻的堅固</p> <p class="ql-block">我們坐在懸崖邊享用午餐,邊吃邊欣賞峽谷和西格納吉小鎮風光,很是愜意</p> 雞蛋西紅柿餡餅味道不錯 餐廳里用餐游客不多,一位小姑娘熟練的使用刀叉分割食物 <p class="ql-block">卡哈湊上前去和小朋友聊天,看上去他們倆很熟,我猜她可能是餐廳老板的女兒</p> 餐廳外一家三口帶著狗狗就餐。狗狗耳朵大大的,它伸長脖子,享受著女主人的愛撫 午餐后我們驅車進入西格納吉小鎮,停車場的路邊有一騎驢雕塑。一個身形頎長的男人騎著小毛驢,毛驢上的男人右手拿著一把雨傘扛在肩上,左手拿著一個旅行包,正在趕路。這座雕塑是為了紀念廣受大眾喜愛的格魯吉亞籍演員瓦葛塘,他主演了高加索民族傳統戲劇電影《請別憂傷》,其中很多場景都是在西格納吉取景拍攝 我們跟著卡哈在西格納吉小鎮邊走邊看。前面廣場最顯眼的建筑為市政廳,它和歐美很多地方的老市政廳一樣,有一個高高的鐘樓 突然,我們身后傳來咚的一聲巨響,一位司機倒車時撞上了一位壯漢。司機跳下車和被撞者大聲吵起來,幸虧壯漢的老婆攔著,不然,估計要動手。卡哈說,他在格魯吉亞幾年,看過幾次吵架的,但沒見過打架的。格魯吉亞法律嚴格,動手打架是要承擔刑事責任的,所以,老百姓基本都是“君子動口,不動手”。 市政廳旁有一青銅頭像,大胡子男子低頭悶悶不樂。西格納吉之所以被稱作“愛情小鎮”,一是有據稱世界唯一的24小時辦理結婚證的登記機構,二是和這位叫做尼卡拉·皮洛斯馬尼的男人有關。他是格魯吉亞最著名的畫家之一,傳說他為了給情人買一百萬朵玫瑰而賣掉了房子,但最后她還是離開了他。他死的時候窮困潦倒,這里的人們把它稱為“悲傷的愛情故事”,在西格納吉國家博物館里,收藏有尼卡拉·皮洛斯馬尼的繪畫作品 一輛前蘇聯樣式的越野車停在路邊,看著笨重但結實,前擋風玻璃上貼的白紙上寫著或租或售 卡哈特別介紹靠著護欄的這一雕塑,他被稱作為格魯吉亞的酒司令-中文音譯“他媽的”,是在酒席上掌管酒、主持酒席的人。每輪酒前他都要說一些祝福的話,給大家助興 前面有條下行的岔路,遠處是西格納吉最大的圣喬治教堂 教堂墻體由大小不一的石頭砌成,教堂頂部則是紅磚鋪成,教堂緊靠西格納吉要塞,教堂旁的鐘樓與要塞的城墻相連成一體。圣喬治教堂初期為亞美尼亞傳統風格教堂,之后經歷歷史變遷,現為格魯吉亞東正教教堂。教堂的圓塔上面生長著花花草草 在我們拍攝圣喬治教堂時,剛好有一隊中國游客從我們身后走過。出國四天,我們還是第一次遇上中國團。他們的導游是一位金發美女。她說她在鄭州大學學了四年中文,她現在孔子學院教中文。因為中文導游太少,她臨時出來帶團。團友潘老師和美女合影留念 我們沿著石板路往下走,路邊一對當地老夫妻在向游客推銷毛毯 卡哈說,這些掛毯有來自伊朗的波斯毛毯,也有本地生產的 左手邊兩座塔樓之間有座城門,城門后為西格納吉城堡區域,像這樣的城門西格納吉有6座。城堡坐落在高地上,建于18世紀,是由格魯吉亞國王厄瓦內瑪茲二世(Heraclius II)下令建造的 <p class="ql-block">我們沿著門后的石板路往城墻方向走,穿白T恤衫戴桔黃色帽子的是付領隊。我喜歡拍照,經常落在隊伍最后,他怕我走丟,常在隊尾陪著我,真是要感謝他</p> 圣喬治教堂就在路邊,石砌墻上部為紅磚紅瓦,很漂亮。無奈小鐵門緊鎖,我們不能入內參觀 <p class="ql-block">卡哈把我們帶到一座塔樓下,他讓我們登上城墻俯瞰西格納吉小鎮體驗一下異國古時的防御工程。城墻通道很窄,旁邊安裝了護欄,城墻也修繕過</p> <p class="ql-block">西格納吉城墻建于18世紀,總長4.5公里,有23座塔樓,每座塔樓代表附近的一個城鎮,有6座城門,古城墻的一小段得到了修復并開放旅游觀光。在城墻上可以俯瞰西格納吉城內建筑和周圍風光</p> 下面這座塔樓可以上去參觀,我們走下臺階從側門進入塔樓 我幫同行的王姐夫婦在塔樓拍照留念,此時大約有四級風,背后的格魯吉亞國旗迎風飄揚。格魯吉亞國旗長方形,長寬之比為3:2。白色旗面,紅色的圣喬治十字將旗面分為4部分,每部分中央各有一個博爾尼西小紅十字。紅色圣喬治十字象征著勇敢和勝利,博爾尼西小紅十字則代表了格魯吉亞的歷史和文化傳統 我們每人花5拉里租了一輛電瓶車,在一座小山坡稍作停留后,返回停車場 我們剛下車,一只小黑狗便朝我們跑過來。狗狗右耳刷著帶數字的黃色圓牌,這表明狗狗是安全的,卡哈彎腰輕輕拍拍它的右肩 一輛小轎車里坐著一家三口,2歲左右大的小女孩兒特別可愛 16:30,我們乘車離開西格納吉小鎮前往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大約18:30,我們進入第比利斯市區。第比利斯位于格魯吉亞中東部,面積348平方公里,海拔500-650米,庫拉河從市區由西向東穿過。它是格魯吉亞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及教育中心,是高加索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格魯吉亞最大城市。第比利斯建都于4世紀,是格魯吉亞多個朝代的首都。格魯吉亞過去曾被阿拉伯、突厥侵占,第比利斯也不能幸免。1801年,第比利斯落入俄羅斯手上。十月革命以后,格魯吉亞曾經短暫獨立,第比利斯再次成為國家的首都。到后來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成立,和后來的格魯吉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第比利斯也成為首府。直到1991年格魯吉亞從前蘇聯獨立,第比利斯又成為首都。 19:10,天色已晚,我們在第比利斯庫拉河旁瓦赫坦格·戈加薩利廣場旁下車。對面的素羅拉克山(Sololaki)山坡上的瓦赫坦格一世(Vakhtang Gorgasali)騎馬塑像,他統一了格魯吉亞地區,被稱為“格魯吉亞之父”。?瓦赫坦格一世是伊比利亞王國的國王,他在公元4世紀下令砍伐森林,建造城市,并將基督教確定為國教。他的雕像默默注視著庫拉河和對面山上的納里卡拉堡壘?。瓦赫坦格一世塑像旁邊為梅特希大教堂。<br> 東北方向不遠處的 傳說公元5世紀中葉,瓦赫坦格一世(Vakhtang I Gorgasali)即高加索里國王帶著心愛的獵鷹在茂密的森林地區狩獵。 獵鷹在狩獵過程中抓獲受傷的野雞,此后兩只鳥都掉入附近的溫泉中并因燒傷而死亡。 瓦赫坦國王對此溫泉印象深刻,以至于他決定砍伐森林并建造一座城市。 第比利斯這個名字源于格魯吉亞古語“第比利斯”,意為溫暖。 前面幾位正在休息的幾位美女身后有一地下通道 地下通道只有幾十米長,但內部被布置成Meidan巴扎,通道兩側展柜、地上和天花板都擺放和懸掛著各種旅游紀念品,琳瑯滿目讓我目不暇接 各種皮質品和毛絨玩具等 天花板上的火槍和盔甲 敲銅畫是格魯吉亞一大特色手工藝品。敲銅畫,顧名思義就是用銅板敲出的浮雕作品,專業稱之為“鍛銅浮雕”。鍛銅是一種區別于鑄銅的工藝,是利用銅板加熱后質地變軟,錘打后又恢復堅硬的特性,重復這一過程,最終制作出藝術作品或其它生活、工業用品 卡哈帶著我們走上梅特希大橋,準備乘坐纜車登上素羅拉克山麓參觀“格魯吉亞母親”雕像并俯瞰第比利斯夜景 此時正是日落后的藍調時間,光線柔和。對面的瓦赫坦格一世騎馬塑像顯得特別高大威武 橋下即是穿城而過的庫拉河(Kura River)。庫拉河是第比利斯的母親河,橫貫整個第比利斯城。街道房屋都是沿著庫拉河而建。此時河上有星星點點的游船,聽說游客可以坐船暢游庫拉河,欣賞沿岸美景,大概半個小時,船費30拉里也就是80元人民幣。半空中是通往素羅拉克山麓的纜車 我們步行10多分鐘后,來到纜車站。一位街頭藝人坐在路邊收拾東西清點一天的收獲,準備回家 我和卡哈等人坐上8人纜車,上山欣賞第比利斯夜景 幾分鐘后,我們到達索洛拉基山。有一條小路通往正在維修的納里卡拉要塞。這座要塞也被稱為“母親堡壘”,是保衛第比利斯城的最后一道防線。納里卡拉要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紀,是當地最古老的防御工事之一。1827年,駐防俄軍的火藥庫發生大爆炸,導致要塞嚴重損毀,同時也摧毀了要塞中的圣尼古拉教堂。<div>我們沿著小路往“格魯吉亞母親”雕塑方向走。山上有賣咖啡、水果和紀念品的攤位,欣賞夜景的人可真不少</div> 前面即是“格魯吉亞母親”雕塑。建于1958年,是為了慶祝第比利斯建市1500年而建。雕像高約20米,主要用鋁制成 女神右手執劍,象征著格魯吉亞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獨立的決心,展現出其剛強的一面,隨時準備對抗外敵。 左手托著一只碗(也有說法是左手拿酒),代表著格魯吉亞人民的熱情好客,寓意著對朋友的歡迎和款待(網絡照片,感謝原作者) 夜色中的第比利斯燈光璀璨,庫拉河穿城而過,格外迷人 庫拉河上面的和平橋,和平橋建成于2010年,是一座鋼結構玻璃頂的現代造型步行橋,橋面長一百多米,寬不過四、五米,這座橋有一個造型別致的橋頂,夜晚的和平橋被橋上3萬多LED照亮,特別漂亮 夜晚的圣三一教堂成為第比利斯最明亮的建筑,鍍金金色穹頂,在泛光燈照耀下耀眼奪目。圣三一大教堂(??????,意為“三位一體”)也被稱為Sameba教堂,它占地面積為5000 平方米,從地面到教堂十字架頂端的高度為105.5 米,于2004 年完工,是格魯吉亞乃至整個高加索南部地區最大的東正教教堂。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穹頂為7.5 米高,全部包著純金,而這些黃金一半由格魯吉亞人自發捐贈 格魯吉亞總統府 一只大氣球從空中緩緩飄過,這只氣球可看做第比利斯新城的標志之一,因為很多照片都有其身影,來第比利斯的游客可以乘坐氣球空中游覽第比利斯 20:15,我們坐纜車下山,再次欣賞美麗的第比利斯夜景 我們乘車去市區的一家中餐館吃晚飯,然后前往郊區的華凌酒店辦理入住。明天我們要去姆茨赫塔參觀季瓦里教堂和生命之柱教堂,午餐后前往安南努里要塞,最后再到卡茲別吉參觀圣三一教堂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鲜城|
安国市|
南木林县|
武汉市|
德州市|
思南县|
新绛县|
临江市|
瑞昌市|
东方市|
九龙城区|
长丰县|
咸宁市|
西宁市|
灵寿县|
远安县|
乐陵市|
高要市|
津市市|
资源县|
黔东|
凌源市|
石首市|
海城市|
准格尔旗|
乐平市|
拜泉县|
农安县|
曲水县|
旺苍县|
乡城县|
临高县|
文水县|
武邑县|
台北县|
大方县|
乌拉特中旗|
元氏县|
江陵县|
吴桥县|
岚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