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茲氏縣(杏花村鎮一帶)治所初探》

李海見

<p class="ql-block">  《水經》《水經注》作者,他們當年來到汾陽腹地看到文水、原公水,看到了茲氏故城、文湖、縣及潴城,并詳細記載下來。這些文字被歷朝歷代歷史學者層層注釋解讀,如今不同讀者,竟然讀出不一樣的結論,這些矛盾的結果出乎圣典著作者預料,失去了準繩竟然誰也說不服了誰。要去除歷史迷茫,就必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諸如海拔、平面地圖、地形圖、位置定位等,去還原著作者原場景,去尋找圣典記載歷史真相。 </p><p class="ql-block"> ——題記 </p> <p class="ql-block">  [雍正]山西通志卷177 后漢志太原郡于離茲氏注莽曰茲同 縣南十五里鞏村即漢茲氏故城漢高帝封沂陽侯嬰為侯國史記夏侯嬰食邑茲氏是也俗名甄子城又傳魏文甄夫人之說不足據 按司馬子盛碑西河縣城即茲氏。</p><p class="ql-block"> 也許山西通志該漢茲氏故城,鞏村茲氏古城“權威性"記敘,實際鞏村古城是戰國趙茲氏縣古城,而非秦漢置茲氏縣的錯誤、遺漏、偏差性記敘,該錯誤性定性后文有專題討論。這就是將杏花茲氏故城在山西通志、府志、縣志變成若隱若現、似有還無(未明確)的歷史性遺忘真正原因吧?清《山西通志》清《府志》清《縣志》相關作者在各自山川、河流等章節里未敢直面挑戰權威的有遺漏性記敘,但還比較積極地寫下保存了《水經》《水經注》杏花茲氏故城真相的線索。下面即就通過這些線索進行探討。</p> <p class="ql-block">  在閱讀《水經注》時,偶然發現秦置茲氏故城在現杏花鎮域一帶,明萬歷版《汾州府志》山川部分比較完整地記載了茲氏故城在文水西原公水東,而《汾陽縣志》鮮為有這方面明確記載。為什么造成這種局面背后原因不得而知,但至少在好幾個方面《府志》《縣志》圍繞引用《水經》《水經注》隱含了多條線索,為證實秦漢置茲氏故城在杏花鎮域一帶,就應從《水經》《水經注》入手,首先認識理解《水經注》包含《水經》與《水經注》兩部著作, 以及《水經注》編寫特點。<b>凡《水經》經文均以“過”字敘述水的流行所經之地,凡《水經注》注文則以“逕”字作為敘述水的流經之地的標志。</b>在此基礎上,才能認識理解《水經》及《水經注》相關記載。</p><p class="ql-block"> <b>《水經》《水經注》是除《山海經》以外中國最早的地理志,汾陽在二著作中的地理記敘異常珍貴難得。</b>在清覺羅石麟《山西通志》記載茲氏縣城《水經》云中用"經"字,而《水經注》中用“逕",這樣即可區分《水經》與《水經注》原文歸屬。這很重要,<b>《水經》大致成書于三國時期,《水經注》成書近于酈道元被害公元527年。</b>確定了《水經》成書時間茲氏縣杏花治所,《水經注》茲氏故城在杏花一帶。分清《經》、《注》區分那些內容是《經》,那些內容《注》是汾陽文史愛好者讀懂《水經注》涉茲氏縣杏花治所的關鍵。</p><p class="ql-block"> 這也是寫就本文利用《經》、《注》兩本著作作為工具,手段解決汾陽文史愛好者疑問的主要貢獻。</p><p class="ql-block"> 當然兩篇著作版本頗多,爭議也多,但以主流版本,主流創作時間為參考,同時因酈道元曾在大同、河南任職對北方汾陽地理熟悉,熟知北方東西南北方向辨別,因此參考《水經》《水經注》寫就本文,參考文獻價值勿容置疑。《水經》《水經注》記載可靠性在文中還有專門論敘,見后。 </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讀《水經一文水》及《水經注—文水》、《水經一原公水》時,給出了《水經》茲氏縣城、《水經注》茲氏故城地理坐標點,在今杏花村鎮一帶。但在汾陽(縣)市文史研究上,一直未明確杏花一帶曾有茲氏縣故城存在過,因此,有必要進行深入探討。</p><p class="ql-block">一、論據:《水經》、《水經注》涉杏花村鎮茲氏縣治所原文及解讀</p><p class="ql-block">1、文水途徑茲氏故城記載的茲氏故城方位</p><p class="ql-block">  《水經注》云:文水逕大陵縣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縣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給養……,又南逕平陶縣之故城,東西逕其城內,南流出郭……,又南逕縣右會隱泉……雨澤豐澍則通入文水,文水又南逕茲氏縣故城東為文湖,(文湖)東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謂之西湖。</p><p class="ql-block"> 解讀:《水經注》記載次序:文水與謁泉水合,南逕茲氏縣故城東為文湖(入文湖)。注意次序與謁泉合,南過茲氏故城東,才南流入文湖。<b style="font-size:18px;">過茲氏故城東,則茲氏故城應在馬西仁巖一線辛莊永安以西地區,而且可眺望目及到地方,才叫南逕茲氏故城東。在這里,就是標準的水流所經的(合、逕、為[入])三個地理坐標記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這段重點在先逕茲氏故城,后與文湖合,該次序與先合后逕是兩回事。先逕則先經過茲氏故城,后與文湖合。</b></p><p class="ql-block"> 《水經注》這里南逕茲氏縣故城坐標點就是杏花鎮域一帶茲氏縣治所故城。因<span style="font-size:18px;">酈道元時</span>杏花茲氏縣治所已廢棄,因此稱故城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文水在汾陽境內上游跟<b>著文水水流繼續走,描述了文湖多大,跨過湖文湖西岸是(汾陽現縣城址)縣城,在縣城東十里是潴城,臨湖,說明是文湖西岸。</b></p><p class="ql-block"><b> 先有茲氏故城在文湖北文湖上游,后才記敘文湖中游文湖西岸縣及潴城,先、中、后是三個不同指向坐標點描述。作者依次序在汾陽境內做了三個場景描述。從文水逕茲氏故城是一個場景,入文湖后文湖多大第二個場景,文湖西岸縣直潴城第三個場景。</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水經》記敘原公水及杏花鎮域茲氏縣故城方位</p><p class="ql-block"> 《水經》:原公水出茲氏縣西羊頭山,東過其縣北,又東入于汾。水注文湖,不至汾也。</p><p class="ql-block"> 請跟原公水水流,向東流,流過茲氏縣城北邊,又東入文湖。縣城距原公水河道不會太遠,水流經過的目可及范圍。也就是原公水河道南即茲氏縣城。有的學者主<b>張讀《水經》《水經注》斷句不同,含意也不同,本人排列組合多項斷句,但不影響原義,為什么?因為《水經》《水經注》是對水經過逕過的地方的描述,循水流走就是斷句,不存在文言文斷句。他們主張鞏村現汾陽城址也在原公水河道南,但孰不知原公水東流到杏花一帶的河道,距鞏村現汾陽城址在25一35華里距離以上,而且需跨過25一35華里文湖,才定點在鞏村現汾陽城址之北,這種情況背離《水經》《水經注》隨水流“經"、"逕"過的地方,記載經過的目可及周圍事物特征特點,違背原著寫作風格、手法、特點,可忽略</b>。</p><p class="ql-block"> 這段《水經》原文直接描述了茲氏縣城在原公水東,東在什么地方?就是現在杏花鎮域一帶吧!。</p><p class="ql-block"> 《水經》:著作原公水是由發源地海拔1070米到1200米左右處,主要向東流。1962年左右在汾陽縣委縣政府協調下,神泉水曾又灌溉小相村北(現永田渠海拔800米)區域土地。訪問水利專家王成武先生,他說一直到2000年甚至2010年時羅城村、大相村仍是峪道河神泉水受益村,這些都是原公水東流的實證。</p><p class="ql-block"> 三國時期之前,原公水在1200一800米海拔區域自流向東。經茲氏縣城北,又東從永安鎮一帶注入文湖。大致茲氏縣城在大、小相到東堡一帶。也就是說茲氏縣城在海拔1070一800米一帶或以下區域,也就是茲氏城在,城北東流原公水之南。</p><p class="ql-block"> 2500年間雨水徑流,泥土流失,山澗只能越來越深。現1000米以上有山形分辨,在800米以下無山形分辨,淤泥土沙石填埋使平原越來越平坦,即是《水經》記載合理性、真實性之分析。</p><p class="ql-block"> 文水,原公水都存在越古代越近山而流,越現代越遠山而奔(瀉),這樣描述即可解釋清《水經》與《水經注》當時描述的地理形勢。如根據《汾陽縣志》記載文峪河從(杏花)辛莊村入汾陽縣境,即可知古河道近山,后逐漸遠離山根的演變實證。近現代叫文峪河就是古時的文水,文谷河,萬谷河,小相村人明代叫天河。</p><p class="ql-block"> 原公水現在杏花鎮域正西(稍北),歷史上原公水過杏花鎮域境,三國時的縣城即是茲氏縣城,也就是杏花治所。原公水在現汾陽(縣)市城正北(稍西),原公水在現鞏村正北。從此方位角度茲氏在杏花一帶,原公水才會在縣西,如果縣在現城址,原公水則在縣北,顯然不符合《水經》描述。</p><p class="ql-block"> 原公水向東流羅城杏花一帶,向南流(稍偏東)賈家莊一帶,這就是方位給出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現原公水僅可流至賈家莊村,這也是清代研究者繪水經注圖標注錯誤原因。也是汾陽市當地文史學者,文史愛好者模糊認識癥結所在,錯誤癥結出現在忽視了三國時《水經》北魏時《水經注》描述位置關糸,忽視了河道歷史演變規律。</p> <p class="ql-block"> 白彪山在海拔1600米等高線之上,神頭壺蘆峪(神泉)發源于海拔1070米到1150米左右,敖坡、龍灣、石老、五道廟、康家堡山口一線屬1200米海拔等高線,下金莊、上池、莊上村、霍頭、山莊頭、牛家垣、神堂底山口一線屬海拔1000米等高線,水泉、龍王溝、朝陽坡、小相寨南、八里墳一線屬海拔800米等高線,原公水遠古、古代向東流是山形形勢使然,原公水越近代,洪水沖擊瀉奔,向南柘展延伸也是山形形勢使然。</p> <p class="ql-block">張繼瑩|山西湖泊的資源辯證——以文湖為例的討論(附《社會史研究》稿約) </p><p class="ql-block"> 明朝時1654年,神泉水流過羅城堡,靠近仁巖堡在東南方向入汾。</p><p class="ql-block"> 從此圖(1654年)還能流到羅城,仁巖西推斷,《水經》成書時再靠近山如小相寨安上村一線是有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我們可觀察到神泉水與1654年所繪圖所差無幾,從泉眼到峪口,再到金井、羅城、朝陽坡還可到達,而主要流向賈家莊比便順利。</p><p class="ql-block"> 而比1654年早一千幾百年前,《水經》成書時,原公水從發源地有可能走開垣莊溝北龍王溝一線向東流,還有可能走開垣莊敖坡朝陽坡一線,總之越古代越近山向東流是可能的,即便無如此變化,從峪口折東到杏花一帶,也可到達比羅城遠的區域是現實和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b>原公水向東流,方向向東,也許汾陽大多人因居四陽城不辨東南西北,但不能因你習慣,你居住城市方向不正,而否認修改《水經》《水經注》東南西北方向!。</b></p><p class="ql-block"><b> 原公水向東流一定流向杏花鎮域一帶。清順治1654年汾陽縣志圖,直接證明原公水流杏花一帶且羅城杏花屬文湖上游。也就是早一千余年前的《水經》《水經注》記敘的與文湖合的上游,其記敘必須是上游一段,下游是另一段,這也是茲氏故城,與縣直東潴城的縣,不同指代的直接證據。</b></p> <p class="ql-block">1609年相較1654年原公水河道偏北,入汾位置也偏北,40余年可見明顯河道、入汾位置南移許多,因畫圖粗略難以詳細計算。</p> <p class="ql-block">二、論據:其它典古籍記載的《水經》及《水經注》中文谷河、文水及茲氏故城方位</p><p class="ql-block"> [雍正]《山西通志》卷二十:</p><p class="ql-block">文谷河在縣東北五十里,南流會隱泉水,出謁泉山,逕茲氏故城西,與文湖合。一名萬谷河,又名文水。該志參考文獻《水經注》。</p><p class="ql-block"> 此描述文谷河過茲氏故城西。若該故城是鞏村及現縣城所在地,文谷水跳過近在咫尺的文湖上游,而過此兩境之西真有點困難,甚至好比登天。</p> <p class="ql-block">《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一:</p><p class="ql-block"> 文湖一名西河泊在縣東十里,水經云文水經茲氏故城東,南為文湖多蒲魚之利。</p><p class="ql-block"> 該記參考文獻《水經》,這直接說明故城與文湖的空間位置關系,著重描述茲氏故城南為文湖,證明文湖上游,故城在杏花村一帶。與在縣東十里是西河泊是兩個地理概念。文湖在現在(茲氏故城)杏花村南一帶,潴城在現縣直東十里,文湖更在鞏村東,或北。這就是《水經》給定的空間位置關糸。</p> <p class="ql-block">清覺羅石麟《山西通志.山川下》:</p><p class="ql-block">羊頭山,在城西北一十五里以狀類名,<b>水經曰</b>原公水出茲氏縣西羊頭山,東過其縣北又東入于汾。注云水注文湖不至汾也。一統志云原公水一名賀魯水出自白彪山。注意這里《水經》曰的時間,是茲氏縣。此記載參考文獻《水經》及《水經注》。更應注意的是城西北一十五里。這里城西北一十五里,城在哪兒。知羊頭山即可知城指向那兒,羊頭山東南一十五里處。</p> <p class="ql-block">  按民國十一年(1922年)前后汾陽縣全圖,圖中描繪羊頭山在壺蘆峪后正面山東到開垣莊后敖坡西,綿延十華里東西走向山糸山,也就是從神泉泉口到開垣莊后正面山山梁。 </p><p class="ql-block"> 清覺羅石麟《山西通志.山川下》:羊頭山,在城西北一十五里以狀類名,水經曰原公水出茲氏縣西羊頭山,東過其縣北又東入于汾。注云水注文湖不至汾也。一統志云原公水一名賀魯水出自白彪山。</p><p class="ql-block"> 耐人尋味的是在城西北一十五里。神頭距現汾陽城31華里,直線距離也在25華里以上。</p> <p class="ql-block">民國十一年(1922年)前后汾陽縣全圖(參考羊頭山方位)</p> <p class="ql-block">[雍正]山西通志卷二十:馬跑泉在縣西二十五里源出白彪山即水經原公水也一名壺溪源出西北三十里白彪山麓又名葫蘆谷相傳后魏賀魯將軍駐師于山跑馬地得泉故名。</p><p class="ql-block"> 也許這個縣西二十五里與上述縣西一十五里為同一指向,僅是書寫打印錯誤而已。因此確定為縣西一十五到二十五華里為宜。那么縣原公水東(或泉東南)十五到二十五華里在哪兒?。若該十五到二十五里是現城址,這正說明清《山西通志》將神泉方位。整個位移了十五到二十五里。若不是現城址,那么又是指哪兒?。</p> <p class="ql-block">永樂大典一萬一千一百…卷水、水經三:“原公水,出茲氏縣西羊頭山,東過縣北。"縣故秦置也。</p> <p class="ql-block">[雍正]山西通志卷二十:羊頭山在縣西北十五里土山戴石形似羊頭 水經原公水出茲氏縣西羊頭山是合白彪羊頭為一山也。</p><p class="ql-block"> 1990年左右,汾陽市礦物資源局專門到神泉到開垣莊后山中調查,山體上部為花崗巖紋理清晰,統一走向斜切朝上天隆石。隆石下為黃色淺黃色當地人叫沙窩石,此石后峪道河人頂替沙子成為建筑材料。</p> <p class="ql-block">三、成書早于[雍正]山西通志卷177明(華歷1573年一一1620年)《汾州府志》準確記載茲氏故城方位</p><p class="ql-block"> 明《汾州府志》成書早于清[雍正]山西通志卷177,直接記載了茲氏故城準確方位。</p><p class="ql-block"> 如果《水經》《水經注》仍難讓讀者準確區分現城址鞏村古城與杏花治所兩個方位概念描述的混亂,<b>也就是猜測《水經》《水經注》著作者一個是基于現城址鞏村為中心方圓五十里而寫汾陽記載,還是基于杏花鎮域為中心十到二十里而寫茲氏故城記載,兩種觀點人們通常稱謂的各說各有理,</b>在這里表現明顯,表現特別突出,難斷究竟和難辯最終結果。</p><p class="ql-block"> 那么<b>明《汾州府志》給出了準確方位,秦漢茲氏故城在(地名)萬谷河,讓這一爭論爭議有了結果,《水經》《水經注》跟著水流走才是解讀讀懂它們記載的關鍵金鑰匙。證明明《汾州府志》作者洞悉《水經》《水經注》跟著文水走而記載的寫作特點,如此理解才是著作者本意,不僅認識上到位,而且進一步注釋了茲氏故城所在具體位置。</b></p><p class="ql-block">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載《汾州府志》描述文谷河時運用了《水經》解讀茲氏故城:<b>文谷河在城東北五十里。 水經曰:文水出大陵縣西山,經縣故城西而南流,會隱泉水,經茲氏縣故城,與文湖水合。 茲氏故城,在汾東大陵之西山,即汾之東北山,又名萬谷河。</b>"</p><p class="ql-block"> 這里用了重復筆墨汾東,還嫌解釋不清,大陵之西山,這還嫌不準確,再來一句即汾之東北山,又名萬谷河。</p><p class="ql-block"> 注意這里的山既有頭架山(龍山),還有子夏山,而描述茲氏方位的山是丘陵山糸,萬谷河文谷河流經這些地方,這個地方又名文谷河。</p><p class="ql-block"> 注意《水經》原文用經,而《水經注》用逕。這段參考文獻是《水經》,這是酈道元前《水經》記載的真實茲氏縣治所在杏花一帶最直接描述,只是與《水經注》混用有(故城)描述不恰當,但它不失茲氏縣城在杏花一帶典古籍記載的直接論據。</p><p class="ql-block"> <b>另查遍《水經注》未見"茲氏故城,在汾東大陵之西山,即汾之東北山"的描述,這也許《汾州府志》參考《水經》版本不一樣,或者就是《汾州府志》自身做出的對《水經》茲氏故城所在地準確判斷和權威注釋,因此該描述成為本文最直接有效論據。</b></p><p class="ql-block"> 那么跟著水流,會隱泉水,經茲氏縣故城,與文湖水合。茲氏縣故城在謁泉山隱泉水與文水結合后,流到進入文湖,所經中間河段之河西邊目可及地方。</p><p class="ql-block"> 除<b>茲氏故城在</b>文谷河完全指向外,還怕人們認為是作者筆誤, <b>同時在這一章節的同一頁上,又連續記載了《水經》:原公水出茲氏縣西羊頭山。這種行文安排確是有意為之!。</b></p><p class="ql-block"><b> 盡管是描寫山川,但直接提示了茲氏故城在現縣城城址東北50里,在文水入文湖之前之西,原公水水源處之東的萬谷河(這個地方),用兩山兩水相互印證成為鐵證!。該對《水經》《水經注》注釋未受任何“權威"因素影響,是汾陽縣志、府志對秦漢置茲氏故城在地理水文方面的經典描述。</b></p><p class="ql-block"><b> 這一點汾陽文史專家、文史愛好者要引起足夠重視。</b></p> <p class="ql-block">上圖來源:</p><p class="ql-block">汾州府志 : 十六卷</p><p class="ql-block">王景符等纂 ;王道一等修.</p><p class="ql-block">王景福 鄧贊 ;王道義 鄧秀.</p><p class="ql-block"> 明華曆 [即 1573 年至 1620 年之間]</p><p class="ql-block">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地方志數字化項目 - 山本方志</p> <p class="ql-block">四、《水經注》文湖跨度與區位探討</p><p class="ql-block">  <b>根據現今汾陽市山水形勢,形成汾陽(縣)市以海拔740米為分界,740米以上的仰韶文化遺存集中區,740米以下就是《水經注》原文文湖,南北30里東西15里文湖(西湖)遺跡區。同時,也可根據文湖,汾陽三大洼(1945年左右),汾陽縣五萬到十五萬畝鹽堿地治理(1975年左右),(2000年后)耕地等實際地理演變進程,可倒推文湖大致方位與規模。</b></p><p class="ql-block"> 圍繞海拔740米左右高程,分布著汾陽虞城,(大)小虢城,建昌,潴城,太平,董寺,到大、小相,永安鎮,冀村同文鎮等文水謁泉水文湖上游入水囗。平遙香樂、寧固,中都,張蘭。再到汾陽市境西河堡北川頭處低凹地帶出水口。形成南北30華里,東西15華里葫蘆型文湖(西湖)。注意海拔740米葫蘆圈內也有大于740米高程地域和居民點犬牙交錯其中。</p><p class="ql-block"> 根據現汾陽平原海拔形勢推斷歷史上文湖存在模樣,只是大致參考依據,盡管各種未知因素會改變文湖模型,但一般來講,大體估算文湖歷史模樣是可信服的。</p><p class="ql-block"> 由<b>此可推斷出,文水、文谷河入文湖口在上游今杏花鎮域一帶,汾陽城、鞏村茲氏古城居文湖中下游湖西十里、十五里臺地上,北川頭等區域是文湖出水口,屬下游區域。 這就是《水經》《水經注》描述順序,坐標點的最合理解釋。</b></p> <p class="ql-block">  根據740米海拔文湖模型,杏花茲氏故城在文湖正北,汾陽市直東十里潴城,鞏村東十五里許為文湖。<b>鞏村、現市縣城南無文湖,現縣城東(南)10里潴城是文湖西岸。</b></p> <p class="ql-block">  1號為現神頭馬跑神泉坐標;2號現汾陽城坐標;3號鞏村古城坐標;4號杏花鎮政府坐標;5號神堂底坐標;6號是如果現汾陽城址與鞏村為《水經》《水經注》描述茲氏故城,原公水羊頭山應在該線以西方位,距縣城15華里以西范圍,顯然該坐標點錯誤,《水經注圖》描述靠西,而失去了原公水在現縣城之北正確方位;6號坐標若果沒疑問,那你在此方位可找到《水經注圖》描述的原公水,但此無法實現;7號是潴城所在方位。</p><p class="ql-block"> 可惜6號坐標方位,違反明《汾州府志》原公水又曰馬跑神泉一說,是錯誤標注。因此1號坐標點才是原公水正確坐標點。原公水東一定是杏花文水境。</p><p class="ql-block"> 因此清《水經注圖》需校正。</p><p class="ql-block"> 實際上大多人印象神泉水流賈家莊則就入潴城入汾河了。這是粗淺認識。實際上白彪山原公水屬汾陽北水,是汾陽山形形勢使然必須向東流。文水也一樣屬北東水一樣向西進,兩水注入文湖,歷史上也叫交水交湖,屬汾陽來水上游,后演變成文峪河、董士河。而峪道河往西粟家莊、楊家莊、三泉則叫汾陽西水禹門河、陽城河、虢義河向潴城干河一代匯集。</p><p class="ql-block"> <b>北水、交水是汾陽當地語言,汾陽府縣志都有記載,在此重點重復提示為什么,為了讓人們認識兩水文水從東北來,原公水從西北來齊聚杏花一帶的特殊山水形勝,同時也是確定因山因湖而成特殊區位,而難以與現汾陽城鞏村古城劃在一個自然地理區域,這是山水形勢使然。理解這一點也是理解《水經注》茲氏故城、縣直不同指代的重要原因。</b></p> <p class="ql-block">五、杏花鎮域茲氏故城存在時間及方位</p><p class="ql-block"> 1、秦置杏花鎮域茲氏故城起始時間 </p><p class="ql-block"> 清張英《御定淵鑒類函》卷336:</p><p class="ql-block">文谷武城 一統志曰萬谷河在永寧,一名文水,又名文谷河。又曰武城在介休,秦遣<b>武安君白起伐趙</b>,經此因名。</p><p class="ql-block"> 《虢城(瓜衍)、汾州和汾陽歷史緣源考》作者王希良介紹: 80年代初期,我們帶著許多修志過程中的疑慮找到北師大汾陽籍教授趙擎寰。其中包括“縣治沿革”的探討。</p><p class="ql-block">  后來,趙教授專門就此寫了一篇文章寄回來。就茲氏縣歸屬,他應用了最新的科研成果——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編年記》。簡上記有“(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前282年)攻茲氏。”。</p><p class="ql-block">  與《史記》對照,《史記·秦本紀》作:“二十五年拔趙二城。”,《史記·趙世家》作:“(趙惠文王)十七年(前282),怨趙不與己擊齊,伐趙,拔我兩城”。</p><p class="ql-block">《史記·秦本紀》又有這樣的記載:“二年(前248),使<b>蒙驁攻趙定太原</b>。三年……攻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城……置太原郡。是年五月,王死,子贏政立,以年幼(13歲)事決于呂不韋。”這時距秦滅趙、齊,統一中國,贏政稱始皇尚有26年。史稱“茲氏秦屬太原郡”,所以,確切地說,秦國置茲氏縣隸太原郡是在戰國末年,縣名是沿用趙國縣名的。茲氏縣隸屬于所置的太原郡,在莊襄王三年(前247)。</p><p class="ql-block"> <b>先白起拔茲氏,后蒙驁攻太原榆次,也就是說茲氏屬秦后,成秦對趙橋頭堡壘34一35年后才攻打榆次、太原等置太原郡。因此張益平先生推斷茲氏城作為戰爭“懸也"的功能前置在如今河西、馬西、杏花鎮域一帶是充分的。</b></p><p class="ql-block"> 2、茲氏縣、隰城縣存在時間</p><p class="ql-block"> 楚漢相爭,茲氏為漢所據。(漢滅楚,為夏侯嬰封地)。漢屬并州剌史部———太原郡。新朝(公元23年)曾改稱“茲同”。東漢縣名仍為茲氏。三國魏仍稱茲氏縣。黃初二年(221年),于茲氏縣境新置西河郡,領茲氏、中陽(將茲氏縣南部土地劃去,襲用舊西河郡一個廢縣名稱新置,以后改稱孝義縣)、介休、離石4縣。茲氏的歷史延續到西晉咸寧三年(277),改封陳王司馬斌為西河王駐茲,改郡為國,茲氏易名隰城隸之。</p><p class="ql-block"> 晉永興元年(304年),南匈奴貴族劉淵乘西晉“八王之亂”,在離石起兵建立漢國,自稱漢王,都左國城,永嘉末年西河國陷廢”。公元316年西晉被匈奴人滅亡,開啟了北方中原“五胡十六國”混亂時期。</p><p class="ql-block"> 永嘉末年是312年。?永嘉是西晉皇帝司馬越的年號,使用時間為307年至312年。因此,永嘉末年指的是永嘉年號的最后一年,即312年?。</p><p class="ql-block"> 晉惠帝時泰置茲氏城,為劉元海所攻破,郡遂廢。</p><p class="ql-block"> 后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復于茲氏舊城置西河郡,屬吐京鎮,按吐京鎮今隰州西北九十里石樓縣是也。</p><p class="ql-block"> 十二年改吐京鎮為汾州,西河郡仍屬焉。</p><p class="ql-block"> 明帝時為胡賊所破,因北移西河郡理平陽界。</p><p class="ql-block"> 高齊又于此城置南朔州,周武帝廢。</p><p class="ql-block"> 周武帝廢南朔州。宣帝于此置汾州。</p><p class="ql-block"> 隋大業三年廢汾州還于隰城縣置西河郡。</p><p class="ql-block"> (唐)皇朝初改為浩州,武德三年又改浩州為汾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到公元312年,城頭變換大王旗,至此茲氏故城(今杏花鎮域)經歷594年一一770年郡縣置歷史,而后逐步荒廢。594年后曾移置吐京鎮等后又短暫回歸杏花治所,在770年后縣郡治所徹底轉移到別處。</p><p class="ql-block"> 另據汾州府志、汾陽縣志:汾州舊城世傳曹魏所筑。張益平先生</p><p class="ql-block">言"杏花茲氏城,秦攻趙破茲氏城后置,東漢廢,存在四百年左右,曹魏重置于今縣址。"</p><p class="ql-block"> 《水經注》成書時,按對潴城描述當時縣城已在現汾陽市(縣)城方位。而秦漢置茲氏故城則在現杏花鎮域一帶,酈道元(約470年-527年)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曾在山西大同、河南任職,因此酈道元稱故城,稱縣直東就在正常不過。而《水經》成書時期茲氏治所正好在杏花一帶。這就是今人對《水經注》羊頭山原公水在縣西,謁泉合,茲氏故城,文湖,縣直東,鞏村茲氏古城等坐標點難以厘清,和梳理有序的難點之處,而造成此混亂的原因是一個經成書三國,一個注成書北魏,不同朝代世易事移,縣治所所在地也不同。注重朝代不同,時間不同,對同一件事描述自然有變化,特別是對水的記載更是水無常形,要解決此模糊認識,關鍵是分清什么內容是經說的,什么內容是注記載的,什么內容是《汾州府志》注釋的,則一切混亂模糊迎刃而解。</p> <p class="ql-block">3、茲氏故城所在杏花鎮域推斷  </p><p class="ql-block"> 西河舊處山林,漢末擾攘,百姓失所。……其郡帶山側塞矣。那么最可形成郡帶山側塞矣,以及舊處山林之地,很有可能龍灣石老之間到下池到莊上村順延到最南朝陽坡、羅城丘陵北南走向丘陵山脈上樹木成林。在丘陵山脈之東即是西河,郡治,茲氏縣治所在。治所一邊是山林,治所另一邊東、北則是趙地,處疆界之處。</p><p class="ql-block"> 因此,從原公水向東,過縣北,又東入文湖。則推論故城就在朝陽坡丘陵山脈以東,不太遠的區域,大致大、小相、西堡、東堡一帶。主要原公水與謁泉水合流地最遠可在永安鎮(郭柵或墎柵)一帶。茲氏故城在朝陽坡以東,小相寨以南,大小相村,西堡、東堡,永安鎮以西區域。</p><p class="ql-block"> 文水與隱泉水經杏花郭柵合流注入文湖,注文湖前繞茲氏故城。從郭柵到小相都屬文湖來水上游入湖口。原公水東流經縣北(縣城北?),又東注入文湖。文水、隱泉水、原公水三水齊聚在永安鎮一帶匯入文湖。</p><p class="ql-block"> 這一叚是《水經》《水經注》描述茲氏縣杏花一帶治所的總結。</p> <p class="ql-block">4、<span style="font-size:18px;">戴東原集西河郡治茲氏域指向</span></p><p class="ql-block"> 戴東原集卷第六:</p><p class="ql-block"> 魏書太和八季置西河郡治茲氏城是為西河郡治在茲氏之始道元注水經時西河郡治在此地故于謁泉山及文水汶水絕不涉及子夏設教以此地近汾遠河西河之上不得移而虛加之耳。</p><p class="ql-block"> 戴東原集提供西河郡治在茲氏城,雖無明確指向,但地點近于子夏山石室附近無疑。</p> <p class="ql-block">六、討論</p><p class="ql-block">1、結論:秦置茲氏在公元前282年,秦拔摧毀茲氏鞏村古城,在今杏花鎮域一帶置茲氏新城,漢等沿襲縣置(治所)400年一770年?后荒廢。</p><p class="ql-block">2、討論:</p><p class="ql-block">(1)跟著順著水流(河渠)《水經》、《水經注》描述次序就是支持杏花茲氏故城坐標點,重視這一點是解讀原文本義的重要原則。否則,《水經注》不會繁瑣地記敘茲氏故城,縣直東等方位順序記敘。從文水縣來的文水,與謁泉合,逕過茲氏故城東,往南流與文湖合。講完這一段才跨到文湖中下湖西岸,講縣直東潴城。</p><p class="ql-block">(2)《水經》及《水經注》為本文主要論據,《山西通志》等著作為輔佐證詳解《水經》及《水經注》記敘,同時也可看到不同朝代史學家們的觀點。</p><p class="ql-block">(3)杏花背(北)靠頭架山(龍山),是正南直北,面向南面文湖,且居文湖上游入注水囗。而鞏村古城與現今汾陽城沒有《水經》及《水經注》描述方位,在此兩地與《水經》《水經注》方位描述相較,完全而是錯配方位。因此鞏村古城,現縣城是《水經注》描述的茲氏故城不成立。</p><p class="ql-block">(4)秦茲氏縣按北方秦置一般縣規模,大致轄二千余民眾,縣城也可能是適合北方容易建造的土窯洞,木柵及夯土圍成的城廓等,這些遺跡未能保存下來,《水經》《水經注》描述的茲氏故城成為歷史性懸案。</p><p class="ql-block">(5)<b>鞏村古城有考古備書,可惜杏花茲氏古城與瓜衍城一樣在考古方面還未有重大發現,下一步值得期待。</b>象武登云前輩指出:“歷史地址,歷史事件等重大歷史問題必須有歷史典籍和考古兩大要素做支撐,應本著大膽設想,科學求證的態度謹慎對待"。瓜衍還有小號大號虞城村古村名承繼下來,<b>而茲氏故城、隰城淹沒到歷史長河中。相關地名也僅有文水即文谷水、河西、文同、郭柵、大小相、古浮圖(涂)有一些貼連或古遺跡韻味,其它如文谷河、萬谷河具體位置在指哪兒?《水經》《水經注》記載茲氏故城具體位置在哪兒?期待典古籍記載及現場考古的進一步發現,將歷史真相呈現出來。這才是本文從理論到實踐的最終落腳點。</b></p><p class="ql-block">(6)《水經》與《水經注》是不同朝代著作的地理志,《水經注》包含經與注,區分此很重要,也是厘清造成茲氏故城在哪兒湖涂認識的關鍵。</p><p class="ql-block">(7)典古籍成書時間是本文論據支撐點:《水經》大致成書三國或致少是北魏前,《水經注》是北魏,《山西通志》清《汾州府志》明清,《汾陽縣志》清,前二者成書時,三國時杏花茲氏縣城存在,酈道元成書時杏花茲氏城廢棄,所以稱故城。而《山西通志》、《汾州府志》、《汾陽縣志》只是重復記述了《水經》及《水經注》相關內容,或談了相關史學家的觀點,有貢獻的是進一步給出了茲氏故城注釋,但不足之處是未做出全面肯定的茲氏故城記載,使鞏村玆氏古城掩蓋了杏花茲氏故城,造成歷史性遺漏。如何對待被奉為經典的府志、縣志遺漏是擺在當代文史愛好者、研究者面前的嚴肅問題!該遺漏如何彌補是汾陽市整個文史界需做出一致的重大努力才可完成。</p><p class="ql-block"> (8)用《汾州府志》對水經的引用與注釋,給權威 答案: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載《汾州府志》引用水經曰:文水出大陵縣西山,經縣故城西而南流,會隱泉水,經茲氏縣故城東,與文湖水合。 茲氏故城,在汾東大陵之西山,即汾之東北山,又名萬谷河。讓《水經》至少北魏前三國時期地理著作給您答案:“秦漢置茲氏縣治所在如今杏花村鎮域一帶。"</p><p class="ql-block"> (9)瓜洐、鞏村茲氏古城、杏花茲氏故城、杏花隰城、吐京、下壁、平陽、中都、現縣城等等都是縣(郡、州、府)置治所,只是不同時間不同朝代變遷縣(郡、州、府)治所變更轉移而已,是再平常不過之事。《汾州府志》(汾州府志 :十六卷. [China : s.n.], 明萬曆 [i.e. between 1573 and 1620].)標注的杏花茲故城反倒爭議很大,沒有它應有的歷史性表述和應有的歷史地位!《汾州府志》在山川部分注釋了茲氏故城在萬河谷準確位置,為茲氏故城定位做出了貢獻。</p><p class="ql-block"> 而其后,清《汾陽縣志》等,都被“鞏村茲氏古城"一筆帶過或掩蓋了(杏花)茲氏故城記敘,從而造成重大歷史性遺漏、遺失、遺忘,好在《水經》、《水經注》還有線索可循,給出了明確指向,借此(《水經》、《水經注》)成當代文史愛好者、研究者彌補探究的重大課題,本文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就是發現了杏花茲氏故城縣治治所存在過(一個小小疑問),從理論上探求完成明《汾州府志》未盡任務。</p> <p class="ql-block">3、專題討論</p><p class="ql-block"> <b>清《水經注圖》、民國十一年《汾陽縣全圖》錯誤及其影響</b></p><p class="ql-block"> 清《水經注圖》參考意義:</p><p class="ql-block">  《水經注圖》地圖繪制采用計里畫方方法,在一定程度有助于提升繪制準確度,對文湖、西湖有參考價值,與作者740米海拔文湖模型吻合。而《水經注圖》馬跑神泉原公水顯然有偏差,向西夸張地延伸了許多。該偏差反而證明《水經注圖》作者對原公水在縣西描述的深刻理解,而將在現汾陽市縣城北的原公水畫在縣西,甚至偏到孝義狐岐山一線。</p><p class="ql-block"> 該圖的錯誤,也是汾陽市文史爰好者認識錯誤的根源。原公水位置是固定的,縣西是《水經》描述方位。《水經注圖》錯誤地將現市縣城址及鞏村當成茲氏故城縣城,這才將原公水移到西北方,這顯然是重大錯誤,應旗幟鮮明地進行重新修訂修正。文史嚴謹不僅在文字上,還應放在現在科學技術手段檢驗下仍然成立,這才是做學問根本,《水經》《水經注》就經得起如此檢驗。</p> <p class="ql-block">該汾州府圖,神泉源頭就有些偏西北,《水經注圖》更夸張的去了孝義狐岐山一線,《水經注圖》的錯誤顯而易見。</p> <p class="ql-block">  按汾陽市孝義市地圖,神泉原公水源頭在后溝、粟家莊、牧莊、孝義寺家莊一線,而不是狐岐山義河源頭一線。</p> <p class="ql-block">《水經注圖》卷六,文水南二西三,原公水南二西三。</p> <p class="ql-block">  汾陽縣全圖是1922年作品,受清等計里畫方影響,較現代地圖精度有偏差,如原公水一樣延伸到現汾陽縣縣城西北。這也可見清計里畫方地圖之影響一斑。</p><p class="ql-block"> 用現代汾陽市地圖考量,從前莊化入峪道河直至神頭廟原公水源頭,行進21華里左右,向西偏移8一10華里,以現汾陽城為坐標點,原公水泉源向西偏移到粟家莊牧莊一線距城距離5華里左右。<b>而民國十一年汾陽縣圖標注泉源偏移到距城西方32.5華里左右,實際距城5華里,直接誤差27.5華里左右。</b>出現如此差錯不敢想象。</p><p class="ql-block"> <b>現代市地圖顯示,神泉正南是后溝、余家垣、粟家莊、牧莊一線,距縣城大致5華里左右</b>,用3號線標注;</p><p class="ql-block"> 現代地圖顯示,<b>汾陽市城正北是馮家莊、田褚、開垣莊一線,用1號線標注</b>;民國十一年圖汾陽城正北到了敖坡一線。</p><p class="ql-block"> <b>民國十一年圖圖所畫神泉泉水源位置在賈家墕、中莊西、高家莊、北馬莊一線,在縣城西32.5里左右</b>,用2號線標注。</p><p class="ql-block"> 將1922年汾陽縣全圖2號線圖清《水經注圖》2號線,與現汾陽市地圖2號線相比較。1922年汾陽縣全圖,清《水經注圖》原公水水源位置出現重大偏差。</p><p class="ql-block"><b> 也就是該圖以里畫方神泉在縣城西35里,在縣城北30里。將神泉對應汾陽城位置,從石塔西移到了楊家莊一線,顯然中部村莊位置與北部泉水位置,出現了位移,頂(北)固定的話,南馬莊向東偏移27.5里以上。因此頂(北)部與中部左右偏差在27.5華里以上,這種偏差情況也存在清《山西通志》表述中,如"[雍正]山西通志卷二十</b>:馬跑泉在縣西二十五里源出白彪山即水經原公水也一名壺溪源出西北三十里白彪山麓又名葫蘆谷相傳后魏賀魯將軍駐師于山跑馬地得泉故名。</p><p class="ql-block"><b> "此處的縣西二十五里,源出西北三十里,都證明《山西通志》采用了錯誤的原公水定位數據,偏差與1922年汾陽縣全圖一樣,也略小于偏西位移27.5華里左右,而在偏西位移25.5華里左右。</b></p><p class="ql-block"><b> </b>《水經注圖》中也犯有同樣錯誤。它們方位出現差錯,因錯解釋《水經》《水經注》方位,必然出現偏差。</p><p class="ql-block"><b> 茲氏故城西,變成現城址或鞏村古城西,實際上清計里畫方上出現了重大偏差,這就是以清《山西通志》《水經注圖》為代表的縣志、府志錯誤的根源所在。</b></p><p class="ql-block"> <b>這些(原公水源頭向西位移27.5—25.5里)偏差數據揭示了,清及清朝后很久以來鞏村古城,現汾陽城一直是”茲氏故城"說法占上風的根本原因。</b></p><p class="ql-block"><b> 這些(原公水源頭向西位移27.5—25.5里)偏差數據揭示了,明《汾州府志》山川,茲氏故城記載被埋沒近400年原因所在。</b></p><p class="ql-block"><b> 這些</b><b style="font-size:18px;">(原公水源頭向西位移27.5—25.5里)</b><b>偏差數據揭示了,《水經》《水經注》圣典茲氏故城記載被蒙塵300余年未見天日的主要原因。</b></p><p class="ql-block"> <b>糾正清代以來與《水經》《水經注》涉汾陽相關文史錯誤注釋判斷,恢復《水經》《水經注》描述本來面目,是對歷史負責,</b>也象馮志彤前輩老師鞭策鼓勵一樣:(希能見到你更多的心血結晶,)<b>益利鄉黨和社會!</b>。</p> <p class="ql-block">  上述討論,<b>抽取了原公水發源地在鞏村、現縣城的西這個脊梁,還原成符合事實的原公水發源地在鞏村、現縣城北。</b>那么《水經》茲氏縣城西是羊頭山原公水,茲氏城在羊頭山原公水東,東在那兒?!必然是杏花鎮域一帶。</p> <p class="ql-block">  [雍正]山西通志卷177 后漢志太原郡于離茲氏注莽曰茲同 縣南十五里鞏村即漢茲氏故城漢高帝封沂陽侯嬰為侯國史記夏侯嬰食邑茲氏是也俗名甄子城又傳魏文甄夫人之說不足據 按司馬子盛碑西河縣城即茲氏。  </p><p class="ql-block"> 解讀[雍正]山西通志卷177 “ <b>后漢志太原郡于離茲氏注莽曰茲同"</b> </p><p class="ql-block">這是引用。 "縣南十五里鞏村即漢茲氏故城漢高帝封沂陽侯嬰為侯國史記夏侯嬰食邑茲氏是也俗名甄子城又傳魏文甄夫人之說不足據 按司馬子盛碑西河縣城即茲氏。"這是山西通志對引用的注釋,并非引用原文。</p><p class="ql-block"> <b>該注釋或許受當時計里畫方地圖等影響,無法正視以現市縣城為中心原公水方位偏西27.5里錯誤,無視《水經》《水經注》記載描述初衷,成為謬誤性注釋,對后世文史研究負面影響極其巨大。而且300余年來,即便茲氏故城有些許線索,也被世人有意掩蓋,有意遺忘,從而造成古跡無從談起,徹底從世間遺忘和消失。</b></p><p class="ql-block"> 后世文史學者,不能固守先輩文史典籍錯誤將謬誤繼續遺留后世,這也許就是本文討論的意義,必須在《山西通志》與《水經》《水經注》之間做出準確判斷,還原歷史真面目。如呂繼品老同事講的一樣:非常贊同你的觀點,內容雖長,但講得非常透徹,但愿(汾陽)文史專家發聲,以《經》《注》為權威,形成統一的結論……。</p> <p class="ql-block">4、專題討論</p><p class="ql-block"> <b>《水經》《水經注》對汾陽相關地理位置描述的準確性如何?</b></p><p class="ql-block"> 要認識《水經》《水經注》對汾陽描述的準確性,本人在汾陽地形圖上繪制文湖740海拔高程模型與在汾陽縣地圖上繪制各重要坐標位置標注圖,該圖很能說明《水經》《水經注》描述無誤。1800年前的《水經》1500年前的《水經注》記載與上世紀末汾陽縣地圖相關標注相比較,證明《水經》《水經注》記載汾陽坐標無誤。</p><p class="ql-block"> <b>標注圖顯示:神泉原公水在汾陽城北(偏西10度)這叫城北;神泉原公水在鞏村北(偏東4度)這叫城北;神泉原公水在賈家莊村西北(偏西30度);神泉原公水在杏花鎮政府西(偏北20度)這叫杏花西。神堂底在汾陽縣城東北45度。潴城在汾陽城東(偏南15度)。</b></p> <p class="ql-block">方向,以下精度可作為八個方位具體嚴謹劃分。</p><p class="ql-block">東:正東0度或360度,包括337.5—22.5度為東;</p><p class="ql-block">東北45度,包括22.5—67.5度為東北;</p><p class="ql-block">北:正北90度,包括67.5—112.5度;</p><p class="ql-block">西北:135度,包括112.5—157.5度;</p><p class="ql-block">西:180度,包括112.5—202.5度;</p><p class="ql-block">西南:225度,包括202.5—247.5度;</p><p class="ql-block">南:正南270度,包括257.5—292.5度;</p><p class="ql-block">東南:315度,包括292.5—337.5度。</p> <p class="ql-block">《水經注》描述汾陽市(縣)地名位置關糸圖</p><p class="ql-block"> 將《水經》《水經注》所涉及汾陽地名坐標,標注在如今汾陽市地圖上,可見《水經》《水經注》的嚴謹性,甚至可以說分毫不差。</p> <p class="ql-block">從位置關糸圖可直觀地看出:</p><p class="ql-block"><b> 《水經》、《水經注》描述:</b></p><p class="ql-block"><b>一是文水從孝義鎮、平陶到汾陽境內辛莊村大致流向;</b></p><p class="ql-block"><b>二是謁泉水與文水匯合大致方位;</b></p><p class="ql-block"><b>三是文水過茲氏故城東,南流,匯入杏花村鎮南文湖;</b></p><p class="ql-block"><b>四是原公水向杏花一帶流是向東流,稍偏南;(原公水過杏花茲氏故城北,又東入文湖,符合《水經》原公水在縣西的描述,該縣即是茲氏縣縣城。)</b></p><p class="ql-block"><b>五是神泉向賈家莊村流主要向南流,稍偏東;(此不符合《水經》向東流描述)</b></p><p class="ql-block"><b>六是神泉在汾陽城北,稍偏西;(不符合《水經》縣西描述)</b></p><p class="ql-block"><b>七是神泉在鞏村北,稍偏東;(不符合《水經》縣西描述)</b></p><p class="ql-block"><b>八是汾陽市縣城直東十里是潴城位置,稍偏南;(符合《水經注》描述)</b></p><p class="ql-block"><b>九是鞏村東十五里以上是文湖;</b></p><p class="ql-block"><b>十是汾東北五十里山即子夏山和子夏山丘陵余脈,這是明清后《汾州府志》《汾陽縣志》注釋,(符合《水經注》描述方位。</b></p><p class="ql-block"><b>十是現文峰塔文湖與歷史上文湖沒有任何關系。</b></p><p class="ql-block"><b>十一是《水經注圖》標注原公水羊頭山過分向西北偏斜(有偏差),對原公水在縣西十五里理解深刻,反證原公水在縣西確鑿無疑,實際原公水在現汾陽市正北,那么原公水可反指示的縣在哪兒?在杏花村鎮地域一帶,答案是肯定的</b>。</p><p class="ql-block"> 當然不應該用現代地圖,刻舟求劍式檢驗《水經》《水經注》當時的輿地之法,檢驗明清時的計里畫方之法,但奇怪的、可喜的是《水經》《水經注》競然經受住了檢驗。說明經受住現代地圖檢驗的事實才可叫真理或史實,這樣的檢驗很有必要。真像只有一個,真理只有一個,那就是經受現地圖檢驗的《水經》《水經注》杏花茲氏故城描述。</p><p class="ql-block"> 從以上十個地名坐標點,除辛莊外九個地名坐標點全部是《水經注》所涉地名,這些坐標點可實證《水經》《水經注》描述無誤;從而實證茲氏故城在杏花一帶《水經》《水經注》描述正確無誤;也證明清繪《水經注圖》中繪原公水走向,是原公水清代近清代河流圖,而非《水經》《水經注》等記載的更早原公水實際流向,而且錯誤將原公水水源地畫在更西北靠西方位,正確應在現汾陽城正北略偏西。</p><p class="ql-block"> 5、總結 </p><p class="ql-block"> 既然《水經》《水經注》對汾陽地理位置記載無誤,那么 我們按《水經注》描述汾陽市(縣)地名位置關糸圖,再重復一下《水經》《水經注》描述,做為本文總結。</p><p class="ql-block"> 《水經注》:出平陶城入汾界,匯謁泉水,過茲氏縣城東,向南流匯入文湖。也有《山西通志》載繞過茲氏故城,在茲氏故城西入文湖一說。《水經》:羊頭山原公水在茲氏縣城西,原公水東過縣城北,又東入文湖。《水經注》縣直東十里潴城。《汾州府志》文谷河在縣東北五十里,茲氏故城在大陵之西山,汾之東北山,哪里流有文谷河,又叫文水,也叫萬谷河,這個地方也叫萬谷河,還叫文峪河,明代(小相人)《重修峯巖寺碑》還叫天河。《汾陽縣志》文峪河經杏花辛莊一帶入境。在永安村墎柵鎮到小相村一帶的文湖上游入文湖。<b>從兩山子夏山、羊頭山。兩水文水、原公水。兩書《水經》、《水經注》記載,圈定,確定秦漢置茲氏城,在原公水以東文水以西杏花鎮域一帶。</b></p><p class="ql-block"> 我們用汾陽(市)縣地圖證實《水經》《水經注》描述無誤,那么也證明《水經》《水經注》記載茲氏故城在現杏花鎮域一帶推論成立。也許這是最嚴饉的三段式邏輯推理吧!。</p> <p class="ql-block">  羊頭山按民國時期所繪圖在胡蘆峪口到敖坡西,開垣莊一線之后的東西綿延10余華里頭架山,則可知《水經》成書時原公水從羊頭山口流出流過,東自流十五里過茲氏縣城北,小相村到莊化橋一十五華里,大致原公水發源地羊頭山往東一十五到二十五華里地在朝陽坡、小相寨、石門溝、安上村、武家垣一線。</p><p class="ql-block"> 全文結束之時,感嘆1500年前《水經注》,1800年前《水經》放在現代精確地圖坐標科學技術手段下檢驗其記載嚴謹性與時下分毫不差!。另外已知甲、乙,求丙的簡單算術題引入本文討論,覺得更引人入勝,簡單易懂!。諸如南為文湖西湖,湖北在哪?現縣市城直東,潴城是湖西岸,縣南鞏村南無文湖!。羊頭山原公水在縣西,馬跑神泉在縣西,縣東在哪兒?跟著原公水水流向東,向東流你看到了什么!<b>水流經目可及地方記載等等,這才是《水經》《水經注》著作核心特點,了解《水經》《水經注》該特征也需要一定緣分和悟性,剛好作者受到《水經》《水經注》垂青領悟了一二,草作此文以慰緣分!</b>。</p><p class="ql-block"> 回顧全文,剛開始以論文形式草擬,寫著寫著文章重心側重點放在《水經》《水經注》宣講、解釋、推廣、讀懂上,放在將《水經》《水經注》《水經注圖》等置于汾陽市地圖、汾陽市地形圖上直接考證原著標注及其記載準確性。好在美篇文章隨時能修改,能及時完成此任務,也許這樣寫這樣做更有意義!再次由衷的感謝明萬歷《汾州府志》,是它明確注釋了<b>茲氏故城在現汾陽市(縣)城東北五十里的萬谷河這個地方,在文水河流之西,在原公水水源之東,在原公水東流過其縣北之南的現杏花鎮域一帶等,存續時間即具體準確位置待進一步考證!。</b></p><p class="ql-block"> 再一次感謝張益平老同學的真知灼見,為本文所借用;感謝馮元明老師將本文要點采用在《汾州鄉情》,將爭議擺在臺面上,為汾陽文史界所重視;感謝馮志彤前輩鼓勵鞭策,感謝侯廷勝老師、陳耀軍、呂繼品老師等關心幫助,更應謝謝當代文史學者李勇斌提供的鞏村現汾陽城址茲氏故城說,成為有針對性靠真憑實據(如民國地圖偏差數據等)進行重要辯析、修改角度,為本文更側重于讀者能讀懂、驗證、辨析、宣教、推廣、解釋,使《水經》《水經注》更好理解、讀懂,從邏輯理論上還原《水經》《水經注》真相,從而能更好服務于本文論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治县| 郯城县| 邛崃市| 奇台县| 罗源县| 呼伦贝尔市| 蒙城县| 乌海市| 兴业县| 佛坪县| 新平| 横峰县| 余庆县| 都兰县| 吴江市| 定陶县| 富源县| 铜川市| 关岭| 宁夏| 三原县| 石泉县| 洛南县| 韶关市| 岳池县| 汶川县| 明水县| 兴和县| 仁布县| 土默特左旗| 建平县| 茶陵县| 平江县| 荆州市| 泰安市| 紫金县| 措勤县| 上犹县| 滨州市| 青阳县| 伊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