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丹是一片未被現(xiàn)代文明完全觸及的土地,至今還未鋪設一條高速公路。從首都廷布前往普那卡的路上,76公里的蜿蜒山路,仿佛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需要近兩個小時的時間。</p> <p class="ql-block">沿著東西向的國家公路緩緩前行,車輪碾過蜿蜒的山路,逐漸攀升至海拔3140米的多楚拉山口。山口之上,風中飄揚的經(jīng)幡如同一面面旗幟,昭示著這片土地的神圣與莊嚴。</p> <p class="ql-block">108座佛塔在此靜靜矗立,它們不僅是一道壯觀的風景線,更是對那些在驅(qū)逐不丹南部阿薩姆武裝分子戰(zhàn)斗中英勇獻身的將士們的永恒紀念。</p> <p class="ql-block">每一座佛塔上都繪有圓形的金銀圖案,象征著不丹佛教中的太陽與月亮,寓意著光明與希望。</p> <p class="ql-block">這里海拔3000米以上,通透的藍天不見了,云霧彌漫、涼風嗖嗖、寒意陣陣,只有高處的經(jīng)幡隨風飄舞,發(fā)出陣陣聲響。</p> <p class="ql-block">為了方便往來的游客,山口附近建有一家自助餐廳,提供簡單的餐食。無法與國內(nèi)琳瑯滿目的自助餐相比,這里的自助餐非常簡陋,僅有6個熱菜,其中五個都是蔬菜。好在味道還能接受。</p> <p class="ql-block">當天氣晴朗時,站在多楚拉山口,可以遠眺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感受大自然的壯麗與寧靜。不過那種天氣條件出現(xiàn)的概率極低。</p> <p class="ql-block">離開多楚拉山口,沿途的植被逐漸發(fā)生變化,從低矮的灌木到高大的橡木、楓樹、柏樹和冷杉,層次分明,色彩斑斕,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山地森林畫卷。</p> <p class="ql-block">我們從路邊小道穿越田野順道去切米拉康參觀。在藏傳佛教建筑中,只有完全具備佛學院、法師、僧侶三個部分才能被稱為寺廟,規(guī)模較小的寺院習慣上稱為拉康。切米拉康就是切米小廟。</p> <p class="ql-block">正值收獲季節(jié),層層梯田內(nèi)深黃的稻茬與金黃的稻穗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豐收的畫卷。在不丹人們依然保持著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方式,用最原始的方法摔打稻谷。</p> <p class="ql-block">田間地頭也插著高高的經(jīng)幡旗子。</p> <p class="ql-block">田埂狹窄,溪水潺潺,蘆葦隨風搖曳,發(fā)出沙沙的聲響,增添了幾分田園詩般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切米拉康是為了紀念深受不丹人民愛戴的圣人竹巴袞列而建立,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竹巴袞列出生于中國西藏,一生致力于瑜伽修行。據(jù)說他經(jīng)常以歌曲、幽默和出格的行為傳播教義,傳法也常常與性有關。據(jù)說他曾以他的男根降服惡魔,他的名字也逐漸演變?yōu)閺娛⒎敝沉Φ拇怼?lt;/p> <p class="ql-block">切米拉康很小,地處偏遠,但是卻是不丹生殖崇拜的典范。寺內(nèi)保存著一尊木制的霹靂雕像,相傳未婚女性前來祈福,便能獲得生育之福。</p> <p class="ql-block">竹巴袞列能夠鎮(zhèn)邪降魔的男性生殖器,在不丹被民眾視為守護神,在拉康周邊商店民宿到處都能見到美化了的男根圖騰。(照片來自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民居的外墻上一對擬人描繪的男根,長著眼睛,彩帶縈繞,分列立于門的兩側(cè),猶如一對守門的金剛。</p> <p class="ql-block">切米拉康前的這顆菩提樹片片樹葉都記載著寺院的歷史和變遷。</p> <p class="ql-block">不丹人認為,兩條河交匯之處就是圣靈集中的地方,普那卡宗堡便位于這樣的圣地之上。</p> <p class="ql-block">喜馬拉雅山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父曲河和姆曲河在此交匯,為這座古老的宗堡增添了無限的神圣與祥和。</p> <p class="ql-block">“宗”是不丹的地域稱謂,相當于我們的縣;宗堡則是縣行政辦公中心與縣最具權威寺院的所在地。通常宗堡為前后兩院,行政和寺院各占一院。</p> <p class="ql-block">在廷布1950歲成為國都之前,普那卡宗一直是不丹的政治中心。普那卡宗堡不僅是不丹最美麗的宗堡,也是現(xiàn)任國王旺楚克和王后佩瑪2011年舉行婚禮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穿過河流上的老舊木質(zhì)廊橋,便進入了普那卡宗堡的區(qū)域。</p> <p class="ql-block">進入宗堡大門后,眼前是一個陡峭的七米多高木梯子。據(jù)導游介紹這種設計具有抵御功能,如有戰(zhàn)爭或災難,梯子可以被搬走,宗堡沒有其他入口,即能抵擋外來入侵。</p> <p class="ql-block">普那卡宗堡與眾不同地設了三個庭院,除了第一個用于行政辦公使用,另外兩個庭院都是寺院建筑,可見其特殊的佛教文化悠久歷史。</p> <p class="ql-block">宗堡的入口處裝飾著色彩鮮艷的唐卡和轉(zhuǎn)經(jīng)筒,游客需按順時針方向進入。</p> <p class="ql-block">在通常繪制護法神的走道內(nèi),我們意外發(fā)現(xiàn)了這幅不丹特有的圖案,導游說這是古人留下的不丹語詩詞,令人贊嘆不已。</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進入寺院區(qū)內(nèi),一場盛大的宗教佛事正在悄然進行……!</p> <p class="ql-block">身著鮮紅僧袍的僧侶們整齊地排列著,口中念著六字真言,面前擺放著捆扎整齊的經(jīng)文。</p> <p class="ql-block">一群來自東南亞的信徒身著灰色加薩,同樣手捧經(jīng)文,虔誠地參與其中。</p> <p class="ql-block">即使在如此莊重的氛圍下,年輕的僧侶們偶爾也會分心,偷偷窺視周圍的游客,展現(xiàn)出他們天真爛漫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公元八世紀蓮花生大師曾預言普那卡宗堡的建立,他說“……某個名為朗杰的人將來到一座外形似大象的山邊”。當1637年夏宗?阿旺朗杰到訪普那卡時,他選擇了在沉睡大象的鼻尖上,即姆曲河和父曲河交匯處建起了這座宗堡。</p> <p class="ql-block">如今龐大的主殿內(nèi)供奉著蓮花生大師、釋迦牟尼及強巴佛。四壁都是金色、紅色和黃色相間的木雕裝飾,不僅具有濃郁的藝術氣息,更彰顯了皇家的尊嚴。</p> <p class="ql-block">30年后,普那卡宗堡最初的建筑者夏宗·阿旺朗杰統(tǒng)一了所有不丹部落和宗藩,正式建國,成為不丹第一任國王和宗教領袖,尊號“夏宗法王”。至今不丹人民仍視他為精神堡壘,尊他為國師。他曾在這里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僧團,有僧侶600人。</p> <p class="ql-block">每一棟寺院建筑都是木質(zhì)結構,房檐,門窗、欄桿布滿了繁復的雕刻。這些精美的裝飾圖案和雕刻處處體現(xiàn)了普那卡宗堡出類拔萃的藝術造詣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在夏宗法王后的40年,當時的統(tǒng)治者杰西· 丹增立杰為宗堡的烏策大殿修建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色的穹頂;</span>第13任第悉(不丹的世俗統(tǒng)治者)喜饒· 旺楚克于1744年間又為宗堡增加了幾座建筑;而宗堡的黃銅屋頂則是七世喇嘛贈送的禮物。</p> <p class="ql-block">排著長隊的信徒們由法師帶領步入主殿。</p> <p class="ql-block">1651年57歲的夏宗法王在普那卡宗堡內(nèi)去世,他的遺體至今仍供奉在宗堡最南邊的庭院里。</p> <p class="ql-block">存放法王遺體的房間除了兩位守衛(wèi)喇嘛外,只有國王和不丹國師杰堪布可以進入。兩位都是在任職前會前來接受賜福,對外界而言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p> <p class="ql-block">離開了主殿,來到了行政部門辦公的庭院,院中一棵高大的菩提樹格外引人注目,樹后不遠處還有一座白色的佛塔。</p> <p class="ql-block">做完佛事的年輕僧侶們聚集在庭院中嬉戲打鬧,與西藏僧侶不同,他們顯得更加陽光開朗,對游客充滿好奇和友善。</p> <p class="ql-block">他們樂于與游客合影,留下珍貴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兩位身著不丹傳統(tǒng)服飾旗拉的西方游客也加入了其中,共同定格了這一美好瞬間。</p> <p class="ql-block">普那卡宗堡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美。但這座精美的宗堡也經(jīng)歷了眾多的劫難,曾遭多次的火災、地震、洪水的破壞。但每次災難過后,宗堡都會按原樣重新修復,所以今天我們還能看到這座美麗的宗堡屹立在地靈人杰的普那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城市|
锦屏县|
康定县|
宁德市|
抚松县|
荥阳市|
吉安县|
梓潼县|
攀枝花市|
南郑县|
常熟市|
名山县|
屏东市|
安阳市|
四平市|
和平县|
开化县|
恩施市|
名山县|
中方县|
白沙|
伊金霍洛旗|
邵阳县|
澄江县|
治多县|
葵青区|
汉中市|
长武县|
汉源县|
周口市|
云和县|
泰来县|
阳原县|
博客|
万山特区|
巧家县|
顺昌县|
翁牛特旗|
西贡区|
利津县|
奈曼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