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我的分享題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一,傾聽 學習 借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二,參與 分享 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三,熱愛 執著 感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四,真摯 動情 堅持</span></p> <p class="ql-block">遠方的家人們,大家晚上好!</p><p class="ql-block"> 我剛要脫口而出--我想死你們了,想了想,我們這里是原創平臺,這不是我的原創,我就不說了,我還是把它埋在心底吧。大家聽課辛苦了。我是來自軍人創作總社的一名退役老兵,我的專業呢,是反坦克導彈。詩是我的業余愛好,但它一直陪伴著我,溫暖著我。首先感謝遠方傳媒老師們的推薦,讓我來到這里獻丑。其次,感謝現在群里還在聽我講的老師和詩友們,感謝你們能放棄喝酒、逛街、陪娃的時間來聽我嘮叨。那我就開始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嘮叨幾句,把我這幾年來的創作體會和感悟向大家做個匯報,做個交流,做個分享。</p> <p class="ql-block">走進遠方傳媒有5年多了,看到了它的發展,感受到了它的溫暖。遠方傳媒讓我的詩歌作品有了新的載體,有了新的傳播方式,有了聲音,有了更廣泛的交流空間。遠方傳媒讓我的詩歌有了長度,有了厚度,有了溫度,有了高度。在此致謝遠方詩歌文化傳媒,致謝我的引路人軍人總社社長張燦先生和老兵安寧,感謝遠方家人一路上的溫情陪伴。</p><p class="ql-block">以上,聽了幾位老師的講座,受益匪淺,十分的感動。古稀的春天老姐姐,興安饒牧人老哥哥都八十高齡了,還活躍在詩壇,還活躍在我們的群里,還在給我們講座,而且底氣十足,精彩至極。我自嘆不如。袁繼偉老師的嚴謹論述,何剛毅老師炮火紛飛里老山前線的《貓耳洞》報,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還有那個歡快的小馬駒兒,她提出的能在詩評里希望能看到對于詩的批評的建議,我非常的贊同,這對一個作者至關重要。向你們學習。</p> <p class="ql-block">如何能把詩寫好呢?我談談我的四點體會。</p><p class="ql-block">第一點,就是傾聽、學習、借鑒。就從我們的遠方平臺說吧。每天我們能看到許多推送的作品,每天我們都能看到美編們的精心編排,每天都能聽到朗誦團老師們美好的聲音,每天都能體會到那些詩文幕后的辛苦,他們給我們提供了極好的交流學習的平臺,所以呢,我非常珍惜每天的閱讀、聆聽學習的機會和時間。每天能堅持多看、多聽、多點贊、多分享,能參與評論的盡量參與,能轉發分享的盡量多做宣傳,多看評論,取長補短,傾聽朗讀者的意見,盡量讓自己的詩歌文字形式適應朗讀者的需要,增加詩歌的跳躍感、音樂感達到朗讀者愛讀,閱讀者愛聽的效果,我在這方面是占了很多便宜,老師們都愛讀我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在創作的過程中,有這么幾點我自己很注意,盡量不使用這種生僻字,盡量讓文字優美,段落清晰,用詞準確,引典考證。像安寧老師、學與問老師、神話、孫春玲、冰雪梅馨等老師都曾朗讀過我的作品,我的文字在他們的聲音里流動,他們的聲音提升了我的文字內涵,老師們用聲音詮釋的文字,帶著我的詩歌和內心,行走遠方,鍥而不舍。也借此機會,讓我向朗讀者道一聲感謝。我們遠方傳媒群星璀璨,高手云集,在這樣的傾聽、學習、借鑒的過程中,豐富了我的創作素材,提升了我的寫作能力,提高了我的創作積極性和熱情,所以我認為要寫好詩,把詩寫好,認真的去學習借鑒是寫好詩的重要的基礎環節。沒有學習借鑒,就是閉門造車,就是孤芳自賞,詩歌就沒有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有一個文化進社區的活動,就是在社區建立詩詞基地,我大哥呢,是他們那里的一個顧問。他們經常組織這個文娛活動,讓我給寫歌頌家鄉的詩他們來朗誦。這個社區呀,有一個朗誦的業余愛好者,經常在社區的活動中朗讀我的作品,后來在電視臺和文化媒體的采風中被發現。后來她就把她的朗讀的我的作品發到承德電視臺電臺,多次播出。在當時,還影響挺大。后來呢,他們又通過我哥哥找到了我,專門兒以連線的方式對我進行了專題采訪。這種活動呢,給我很大的鼓勵和鼓舞。我的好多作品,也被當地的《紫韻詩集》、《承德詩存》、《詩詞之友》收錄。</p> <p class="ql-block">我分享的第二點體會就是參與,分享,交流,盡可能的多參加社會詩歌文化交流活動。剛才這個何剛毅老師也講了,他提到那個采風,對于這一點,我也想多說幾句,因為我體會很多,在這方面也是受益匪淺。我的老家呢是河北承德的。我因為當兵嘛,現在也居住在外地。當地呢,有好多的詩歌、文化媒體。我每次回到老家呀,都要抽出時間參加他們的采風活動,參與社會實踐,面對面的請教前輩老師。當地呢,這種文化傳媒也比較多,那么他們每月都要布置作業。我呢,每次都積極的參加他們的寫作業,交作業,評審、評論等工作,虛心的聽取大家的點評,聽取大家的批評,和詩友們在一起進行分享交流,這里邊有幾個小故事,我覺得挺有意思,我給大家嘮叨嘮叨。</p> <p class="ql-block">還有個小故事對我觸動也很大。有一次,我探親回老家和我大哥在我們家胡同口兒那小攤子上喝豆腐腦兒。邊兒上墻上有一個當地街道的文化宣傳櫥窗,我就注意看了一下,其中有一首詩我特別的熟悉,走近一看,原來展出的就是我早年的一些歌頌家鄉的詩歌作品。這個給我觸動很大,在家鄉的胡同口兒,能看到自己的詩歌,證明我寫的東西,這還是能被他們認可的,是吧?被認可,是一種幸福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還有一次呢,有文化媒體找到我說,你寫的還是不錯的,歌頌家鄉的這些東西挺好的,你參加一次咱們承德日報組織的《承德頌》的大型征文活動吧,我說我這水平不行啊,我都是業余愛好,他們說你參加吧,真的挺不錯的。那后來呢?我的《詩存山城》在幾千名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唯一的一個一等獎,受到了很隆重的表彰和獎勵。這些文化交流活動,采風活動,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和激情,給了我不斷創新的動力和熱情。</p><p class="ql-block">所以我總說經常參加社會交流,經常參加采風活動是一個寫作者一定要經常參加的活動。這對于我們的創作,對我們的文字,對我們的經歷都有一定的好處。詩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有待你去發現。詩,就在那里,不遠也不近。</p> <p class="ql-block">要分享的第三點就是熱愛、執著、感動,多寫一些能感動自己的作品。我以前的詩歌作品大多是情感類的無病呻吟,自我陶醉,卿卿我我,自我滿足,總是在自我傾訴當中沾沾自喜。曾經被朋友們戲稱為“傷感詩人”,我也感覺到了。來遠方平臺以后,我的這些傷感詩啊,情感詩啊,無病呻吟的這些詩啊,覺得特別的渺小,特別的沒意思。我自己讀起來都沒有味道。后來,在遠方平臺的軍人總社,受到張燦社長和安寧老師的影響和鼓勵,我開始為戰友們寫詩,寫英雄、寫戰友、寫軍旅、寫主旋律的作品逐步多了起來,比如剛才茶 有點苦老師推薦的我那兩首詩《秀水泱泱南湖菱》和《快把那爐火燒的通紅》。《秀水泱泱南湖菱》是以黨的一大召開為歷史背景,以黨史人物王會悟為主體人物形象而寫的一首主旋律的詩,《快把那爐火燒的通紅》是以革命先驅李大釗為前來京城探親的妻子和孩子盤炕、燒炕為故事情節,展示了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把那共產主義爐火燒的通紅的精神和意志。這兩首詩呢,都在遠方平臺的征文大賽中獲得過二等獎。</p> <p class="ql-block">我始終認為,連自己都不能感動的作品肯定也不會打動別人,所以我的后期的創作,大多是我讀到的感人的故事而創作的。比如董存瑞,我就曾經到過他位于我老家承德隆化的存瑞烈士陵園瞻仰過,我也曾讀過朱德總司令為他題詞的故事,可以說他的故事影響了我幾十年。所以在寫作當中呢,我心潮起伏,深受感動,寫出了《英雄許國 氣貫長虹》。這首詩,在我們老家的媒體征文中受到好評。</p> <p class="ql-block">兩個身體殘缺的身體組成的戰斗小組,是抗美援朝戰爭中震驚世界的壯舉。當我讀到了他們的故事,非常感動、震動,醞釀了好久,寫出了作品《為什么戰旗美如畫》,我認為我自己很感動。安寧老師讀后呢,我一聽到她的聲音,我淚流滿面。還有那個《斷崖明志困牛山》,是描寫了一段被掩埋了80多年后才被發現的100多名紅軍戰士當年跳崖明志的感人故事。紅槍白馬的民族英雄趙一曼、大慶鐵人王進喜、老家的賽罕壩、英雄黃繼光、劉胡蘭、羅勝教、邱少云,還有我的戰友南疆參戰的人物故事,這些英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都是因為這些故事感動了我,先走進了我的心,后來才走入了我的詩。所以我認為,詩的創作不能矯揉造作,不能無病呻吟,不能虛情假意,不能嘩眾取寵,不能閉門造車,不能華而不實,不能花枝招展,不能“為賦新詩強說愁”。</p> <p class="ql-block">我分享的第四個體會,就是真摯、動情、堅持。目前這個社會啊,寫詩讀詩品詩的人群越來越少了。我覺得我們已經喪失了很多,包括文化類的呀,包括真誠啊,善良啊,道德呀,倫理呀,信用。我們這里還有這么多人,在愛著詩,在寫詩,在讀詩,真的是難得可貴,為大家點贊。我們喪失了很多,但是也傳承了很多,就像我們的詩歌、散文,像老師們講的這些古典的文學。現代社會里還有詩歌在孤獨的行走。所以我想說,堅持行走的詩者必須要根植于生活,在寫作的過程當中動情、用心來感動讀者,傳播詩的精神,傳承詩的品質,讓詩留存下來,傳播開去,堅持下來,讓詩的光芒發揚光大。</p> <p class="ql-block">我認為詩歌或者其他的文學創作,是一次次的內心的掙扎和情感的迸裂,是一次次的艱苦的爬行,是一程又一程的文化苦旅。是一次又一次的內心的空虛而又一次次被充滿的體驗。沒有詩的日子,是一層層的雪白。詩的行走,一定是寂寞的心旅。詩歌可以是花好月圓,但更多的一定是淚流滿面。</p><p class="ql-block">王國維老先生在人間詞話里這樣說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這三種境界呢,對于寫詩的創作過程也是一樣的,第一種境界就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p><p class="ql-block">第二種境界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p><p class="ql-block">第三種境界就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p> <p class="ql-block">前一段兒聽了一首歌兒,叫做《重回漢唐》,大家有機會可以聽一聽。其中有一句歌詞我非常喜歡,我給讀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與大家一起共勉:“幾度滄桑,幾度彷徨,衣裾渺渺,終成絕響。”</p><p class="ql-block">以上內容,就這么嘮叨完了,與大家共勉吧。值此遠方傳媒七周年之際,祝遠方傳媒生日快樂,行之高遠!值此2025年新春到來之際,祝遠方傳媒的各位老師創作愉快,新春歡喜,新年進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茶有點苦老師總結評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揚揚老師的開場白,特別幽默啊,一張口就跟大家拉近了距離。他在講解自己詩歌時,提到了四個度。我們大家還記得吧,長度、厚度、溫度、高度這四個度,同時也讓我們大家的詩歌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揚揚老師剛才還談到詩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有待你去發現,詩就在那里,不遠也不近。是的,詩就在我們身邊,一片落葉,一滴雨水,都是素材,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就不怕沒有題材可寫。他在講解中一次次提到淚流滿面這個成語,之所以他會淚流滿面,一定是走進了創作的最高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把自己感動的一塌糊涂,這應該就是我們說的用真情實感創作,感謝揚揚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心靈的洗禮。他講到了熱愛、執著、感動。是啊,我們正是因為對文學的熱愛,有了這種愛的溫暖和支撐,才走到了今天,走進了遠方,走進了詩行,執著于這片土地寫下許多感動自己也感動他人的文章。他還著重強調,寫詩不能無病呻吟,不能矯揉造作,也不能嘩眾取寵,更不能虛情假意。所以他的作品多以軍旅題材為主旋律,因為他在部隊的大熔爐里鍛煉過,他身上有著軍人的血性和氣魄,他用真情實感創作的大量作品引發了廣大讀者的共鳴,揚揚老師的講解為這個平凡的夜晚增添了一抹亮色。再次感謝揚揚老師的精彩講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制作:楚菡</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产|
延庆县|
临猗县|
济源市|
萝北县|
永清县|
青田县|
依兰县|
铜陵市|
长沙市|
永川市|
和顺县|
壶关县|
五台县|
阳原县|
东辽县|
虹口区|
禹城市|
安阳市|
鄱阳县|
岱山县|
尤溪县|
仙居县|
托克逊县|
郎溪县|
清丰县|
巢湖市|
西乌珠穆沁旗|
京山县|
惠安县|
墨江|
雅安市|
东源县|
舟山市|
绥江县|
京山县|
板桥市|
汕头市|
宜黄县|
施甸县|
江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