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太原的人一定要來晉祠,不僅因為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更因為它也是晉國宗祠、晉水源頭,可以說三晉大地,晉祠為宗。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在位時勵精圖治,興修農田水利,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為晉國統治打下良好基礎,才有后來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后人為紀念他,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后,因境內有晉水流淌,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太原市則因在晉水之北,水之北謂陽,于是取名“晉陽”。<div> 走進晉祠,大門外先看到這座四柱三樓的牌坊,琉璃瓦頂,仿木斗拱,先聲奪人。下面介紹是明代芳林寺牌樓,芳林寺創建于宋熙寧二年(1069),當時被稱為作城南“第一勝景",但遭歷代戰亂、人為損毀,1984年將牌樓、大殿及石碑先后遷至晉祠保護。坊上 “晉祠勝境”則是搬遷后由李立功提寫。<br></div> 最初的晉祠僅僅是唐叔虞祠,現在的規模得益于南北朝天保年間(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擴建而成,“大起樓觀,穿筑池塘”。讀書臺、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軒、均福堂、難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于這個時期。之后歷朝均有修整或擴建。<div> 這是如今晉祠公園的大門,一座五開間的仿古宮門建筑,單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據說上面懸掛的“晉祠”牌匾是李世民的手跡。</div> 一大早,參觀晉祠的人已經排成長隊,這萌萌的石獅仿佛笑看眾生熙熙攘攘,來而復往。 晉祠其實是一個大公園,晉祠博物館在公園內。晉祠公園大多是現代仿古園林建筑,但都基本遵循古建規制,且園林設計很有美感,處處可入畫,與晉祠的古建非常和諧,實在難得。 值得一提的是,公園中亭臺樓閣多處有傅山題字的牌匾或楹聯,很值得一賞。我現在才發現自己顧著賞了,卻忘記拍照了。 這是公園內的唐園中的建筑之一,叫凌云閣,又叫飛龍閣,太原是唐朝龍興之地,而晉祠中的雨花寺與唐高祖李淵起事有緊密聯系,故而在這里修建了唐園這組建筑。 高高的石頭假山上,一亭翩然而立,名曰”伏龍“ 看這一橋三虹的景色,不得不佩服設計者的奇思妙想。 紅墻以內便是晉祠,這座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皇家園林,是唐風晉韻的絕妙融合。懸甕山下,松柏蒼蒼,晉水湯湯。在古樹名木的掩映下,古樸的建筑展示出它們各自的姿態,或端方、或幽雅、或古老、或新成、或玲瓏別致、或渾然天成......且不論其考古價值,這風景就足以令人傾倒。 <p class="ql-block"> 這座建筑實際上是一座戲臺,名“水鏡臺”,它由前臺和后臺兩部分融合拼接而成,后臺在明代建造,前臺是清代補建。其屋頂尤其特別,前部是典型的重檐歇山頂,與后部戲臺的卷棚歇山頂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上面的“三晉名泉”是康熙年間的一位武舉人楊廷翰所寫,影射了春秋末期?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歷史典故。電視劇《西游記》中孫悟空被二郎神追,變成一座廟,就是取景這座。</p> 這是它后部的戲臺的匾額,“水鏡”之名取自《漢書》名句“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由清乾隆年的翰林、名書法家、太原縣晉祠旁邊的南堡村人楊二酉所題,書體清秀,筆力遒勁,被譽為“秀麗之筆”,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 <p class="ql-block"> 水鏡臺集樓、臺、殿、閣四種建筑風格于一體,造型雄奇,雕刻彩繪精細,這張圖片可以窺見一斑。</p><p class="ql-block"> 這個石獅子是明代的,上面有鑄造年代。</p> 旁邊園中一花樹,花枝累累,查了一下好似名為蝟實,是中國的特有花種,這么美麗的花,想想居然在古詩詞中沒有提到過,是名字太丑了嗎? 金人臺,晉祠處于晉水源頭,為防水患,需以金神鎮之,最早時是宋代鑄鐵人立其上?,F在臺上有紅綠黃三彩明代琉璃閣,臺四周矗立著4尊鐵人,各持武器,威風凜凜。時光流轉,金人漸漸遺失了手中的兵器,其中一位金人還把自己也給弄丟了。所以現在的四尊金人,三尊是宋朝作品,一尊是民國二年重新鑄造的。圖中左邊的鐵人鑄于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是中岳嵩山的名師所鑄,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br><br> 關于鐵人有許多傳說,這尊據說是厭倦了枯燥和日曬雨淋,企圖逃跑,結果渡河時被發現送回來,圣母懲罰它,在它腳上連砍三刀,現在尚有刀痕。 對越坊在金人臺西面,建于萬歷四年(1576年),四柱三樓的單檐歇山頂牌坊,造型優美,斗拱嚴密,威威矗立。因地方有限,這張照片沒有能完全展現它的美。相傳,明代高應元的母親患偏頭痛頑癥,百醫無效,后在呂祖面前求得一簽,簽上寫著“添磚加瓦”,高應元在祠內仔細觀察,發現殿、堂、樓、閣、亭、臺、橋樣樣都有,惟獨缺少牌坊,所以便選擇在金人臺西造了這座牌坊,并親手書寫匾額。 “對越”二字,出自《詩經·》(周頌·清廟)中:“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對”為報答,“越”為宣揚,意為報答宣揚祖先的高尚功德?!皩υ健必蚁鄠饔商h舉人,書法家高應元所書,筆力遒勁,氣勢磅礴,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麗,被譽為“雄奇之筆”,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 對越坊之西,是給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1955年,依原樣翻修,是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之一。這是中國唯一的一座殿和亭結合的建筑,面闊與進深均為三間,十二根木柱之間以柵欄相連,四面開敞。梁思成先生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評價道:“獻殿的梁架,只是簡單的四椽栿上放一層干梁,梁身簡單輕巧,不弱不費,故能經久不壞。” 梁上有金大定建造和1955翻建的記錄題字。 獻殿為單檐歇山頂,出檐深遠,其出拱明顯是金代建筑特征。 終于看到晉祠的主體建筑圣母殿了,不過先看看其前的魚沼飛梁。魚沼,古人以圓形為池,方形為沼,且水中多魚,故名之,是晉水三泉之一。沼上的十字形橋梁為“飛梁”。古人云:“飛梁石磴,陵跨水道”,“架虛為橋,若飛也”,故名。《水經注》記載:“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笨梢?,飛梁應是創建于北魏以前。我拍不到魚沼飛梁?的全貌,只能拍到其一側的下斜坡橋,與地面相接,形如鳥之兩翼。<div> 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評價道:“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lt;/div> 這是網上下載的魚沼飛梁圖片,不過我看上去覺得是晉祠公園前端后期仿建的那座,好歹能顯示魚沼飛梁的整個模樣。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興國九年(984年),是奉祀唐叔虞的母親邑姜的殿堂,是晉祠建筑群的主體,也是祠內現存最古老的建筑。它背靠懸甕山,前臨“魚沼飛梁”橋,南北兩側“難老”“善利”二泉呼應,坐西朝東,冠于全祠。圣母殿在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中價值最高,其價值主要體現于大殿的建筑形制、規格和構造方法,堪稱北宋建筑的典范。</p> 殿內無一根明柱,只是在殿身四周設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頂屋架,這在建筑學上叫做減柱營造法。大殿四周26根柱子皆微微內傾,制成“側角”;平柱至角柱逐漸升高,造成“升起”。這樣,既増加了建筑造型的穩固力,又使大殿翼角翹起,顯示出曲線之美。這種做法打破了之前建筑輪廓僵直的格調,反映出宋代木構建筑的高超技術。<div> 圣母殿前檐廊柱上飾有八條蜿蜒欲動的木雕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雕盤龍柱。其中,六條雕龍制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兩條為宋崇寧元年(1102年)増加,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姿態各異,栩栩如生。</div> 晉祠三絕之一就是圣母殿內的塑像。圣母殿的中央是“邑姜”像,左右兩廡有40多位侍者。在圣母殿內尚存的43尊彩繪塑像中,除圣母像兩側的小像是后來增補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圣母端坐于大殿正中幔帳內,頭戴鳳冠,慈和端莊。 比較有意思的是周圍的侍女像,姿態表情各個不同,卻是極為傳神。 圣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位于圖片右側)。周柏經歷了三千年的風風雨雨,見證著三晉大地的滄桑變遷,所以它的枝干已經不勝重負,倒臥于一側另一株柏樹上,為防它力不從心,現在用支架幫他支撐著。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div> 而圖片左側這株柏樹也有1500年歷史,盡管也是垂垂老矣,枝干卻扭曲向上,不屈不饒。</div> 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巖層,終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 <p class="ql-block"> “難老”二字匾出自傅山,下面“晉陽第一泉”為劉匯所書,劉匯何人?吾不知也。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里流出,長年不息。</p> 與難老泉相對的是善利泉,又名北海眼。善利泉亭始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1年~555年),明嘉靖年間重建。其斗拱昂嘴已改為明代手法,但間架結構是北齊的風格。“善利”典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有水自然就要有水神主之,這是水母樓,建于明嘉靖年的二層單檐歇山頂式小樓,其實一樓是窯洞形式,這好像是山西這邊的特色。 這是一樓水母殿的牌匾,大約因為這里是晉水之源,所以這樣題寫吧。 晉祠其實是若干祠堂、廟宇、亭臺樓閣的總和,比如這個公輸祠,是祭奠魯班的。這門樓建筑很有山西風格。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雨花寺,據說李淵起事之前猶豫不決,李世民到此寺祈禱,并得一大吉之簽,李淵才下定決心??傊拼鷷r雨花寺是皇家寺廟,鼎盛一時,后來漸漸衰頹,這些建筑是后來復建的。十幾年前我到太原曾到過此寺,與此寺結緣,印象深刻,當時香火頗旺。這次來寺廟在整修中,殿堂緊閉,杳無人聲,很是遺憾。</p> 忘了這是什么祠了,但是門前這兩顆古銀杏,據說是一公一母,均根深葉茂,欣欣向榮,與古建筑相得益彰,蔚然成景。 晉祠里自然少不了唐叔虞祠,唐叔虞祠是一座獨立的兩進院落,大門高矗在一鋪臺階之上,建筑并不起眼,進來是這座過殿。 殿內的元代樂妓像形象展示了元代的多種樂器,很有文物價值。不過從美學觀點看,這些塑像體態豐腴,姿態甚是端正,自然少了點活靈活現的美。 這是大殿,為元至元四年(1267)創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雖經明、清屢次重修,但從結構和材料看,仍保留了元代風格,里面供奉唐叔虞的神像。 門頭上龍鳳呈祥的雕刻精雕細鏤,相當漂亮。 其他的眾多祠堂,我卻不太能分辨了,覺得漂亮的都拍張照片。 記不清是哪座堂中的壁畫,一幅幅連續的故事,這就是早期連環畫了。 <p class="ql-block">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并序”。此碑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被列為晉祠“三大銘刻”之首。</p><p class="ql-block"> 旁邊還有一塊石碑,上面是李世民畫像,可是時間太久,模糊不清,我試了幾次都拍不清楚,放棄。</p> <p class="ql-block"> 《晉祠之銘并序》,開創了我國行書上碑之先河,也是李世民留世的唯一一通行書碑,代表了李世民晚年的政治思想主張和絕妙書法,被譽為僅次于《蘭亭序》的行書杰作。</p><p class="ql-block"> 眾所周知,李世民喜愛王羲之,尤其是《蘭亭序》他愛不釋手,故而有人認為《蘭亭序》的真跡就在李世民墓中。這碑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頗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p> 晉祠南部還有一座奉圣寺,相傳這里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唐武德五年(622)奉敕創建為寺,唐高祖李淵賜額“十方奉圣禪寺”。元初毀于戰火,元代曾重建,后又湮滅于歷史中。八十年代初,當時的市長岳維藩提議將幾座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古建筑遷建于奉圣寺原址,對此學者們多有微詞。因此現存的奉圣寺感覺有點奇怪,因為中軸線上的大雄寶殿由太原東山馬莊芳林寺遷來、過殿由汾陽二郎廟遷來、山門原名景清門,是晉祠早期的山門。這些建筑都是元、明建筑精品,可放在一起就有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所以我沒有拍照,回來查資料才知原因。<div><br></div> 寺北面的浮屠院,內有一座舍利生生塔,倒是這寺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 舍利生生塔,建于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八角七級的磚塔,每層繞以琉璃勾欄,整座塔端莊而不失秀麗,與周圍青山綠樹襯托下,很是漂亮?!皩毸肌睘闀x祠外八景之一。 松花,我第一次見到,好可愛! 站在高處,一覽晉祠公園的園林,碧水波蕩,曲橋飛虹,樓閣亭院分布中間,好一派江南園林的氣象,美不勝收。就此與晉祠道別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临沭县|
玛纳斯县|
绥滨县|
民县|
开封市|
泉州市|
阿勒泰市|
寿阳县|
嘉禾县|
辛集市|
株洲县|
白河县|
商丘市|
绥江县|
临猗县|
南安市|
上高县|
金阳县|
耿马|
黄山市|
射洪县|
甘孜|
偏关县|
临洮县|
富川|
深州市|
启东市|
康平县|
松阳县|
明溪县|
吉水县|
韶山市|
阜新市|
岗巴县|
淄博市|
广饶县|
西藏|
老河口市|
潜江市|
屏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