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波洞小學簡史</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黃平縣舊州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山川秀美。不僅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吸引著世人的目光,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辦學校孕育著舊州古鎮一代又一代的學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波洞小學”</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坐落</span>于舊州至上塘古驛道上波洞村茨嶺崗的龍脈盡頭處。這里鳥語花香,古木參天,環境優美。作為舊州古鎮教書育人的一個文化載體,波洞小學不僅承載著舊州古鎮的教育歷史,更是見證著舊州這片土地的文化傳承與發展。</p><p class="ql-block"> 波洞小學的創建,與舊州古鎮悠久歷史緊密相連。早在明清時期,舊州作為?陽河上游的經濟、貿易和商業文化重鎮,自古商賈云集,由此也形成了當地少數民族文化、漢文化、外來文化、宗教文化融為一體的多元文化之鄉。舊州不僅經濟繁盛,而且重視教育的傳承。在這樣的背景下,波洞小學應運而生,成為舊州古鎮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支柱。</p><p class="ql-block"> 據史料記載,波洞小學始建于公元1904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農歷甲辰年</span>)。也就是說,波洞小學的創建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當時,由于社會的發展,隨著社會的變革和教育的普及,舊州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為致力于教育事業,以<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新德、王新學、余偉</span>等舊州地方人士為創建發起人,他們積極籌措資金,會同當地名門望族、開明人士一道出謀劃策、共商建校事宜。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最終選址<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舊州波洞橋圓通寺</span>創建了波洞小學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橋圓通寺舊址風光?</span></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04年春,學校開始動工修建,于夏季(6月)竣工。因學校建立在圓通寺上,故學校命名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圓通寺小學堂”</span>。開設<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修身》、《讀經講經》、《國文》、《算術》、《歷史》、《地理》、《格致》</span>等課目。學校建校之初雖條件艱苦,設施簡陋,但為波洞當地兒童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教育機會。</p><p class="ql-block"> 圓通寺小學堂的師資大多來源于本地,是接受過一定教育的鄉村知識分子。在教學中融入了當地的文化元素,如教員采取漢苗語言進行講解課程等,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p><p class="ql-block"> 學校生源除波洞本地外,分別來自于松洞、紅梅、洋碼頭、打米坡、寨碧、龍昌、平溪壩、何家榜、么羅、孫村、大坪、上塘、板橋、野鴨塘、登馬等。</p> <p class="ql-block">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宣統退位,中華民國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經歷了許多重要的政治和社會變革。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教學變化的需求,公元1915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圓通寺小學堂”</span>更名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初等小學堂”</span>。學制四年,設<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修身》、《國文》、《算術》、《游戲》、《體操》、《圖畫》、《手工》、《唱歌》</span>和<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裁縫》</span>9門課程。公元1937年,盛小峰擔任堂長。</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40年3月,為配合新縣制的推進,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了《國民教育實施綱領》,對初等教育實行重大變革,小學改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國民學校”</span>與<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心國民學校”</span>兩類,實施“政教合一”及“兒童教育與成人教育合一”的政策。每鄉鎮設立中心國民學校,每保設立保國民學校。國民政府在新縣制下,利用保甲組織設立保國民學校,以推行國民教育。</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波洞隸屬紅梅鄉第五保,實行保甲制度管理。所謂保甲制,就是以戶為單位進行編組,通常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實施聯保連坐法(保,相當于后來的村;甲,相當于組)。公元1941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初等小學堂”</span>被更名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保國民學校”</span>。學制四年,設<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國語》、《算術》、《三字經》、《五經》、《百家姓》</span>等課目。</p><p class="ql-block"> 保國民學校是以“政教合一”為特點,為鄉村兒童提供了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旨在通過教育普及和提高國民素質,同時利用政治力量推動教育的實施。它的設立,在當時對于普及鄉村教育,提高民眾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波洞返鄉臺胞楊祿中(原名:楊光華,國民黨少校軍銜),于公元1988年3月28日在波洞小學操場前留影。楊祿中先生曾于公元1947年9月至1948年9月擔任波洞保國民學校校長一職。</span></p> <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黃平縣進行了社會治理結構的調整,取消了保甲制度,并進行了基層行政組織重構,改保為村,改甲為組。波洞保被改為紅梅鄉<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五新村”</span>。為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波洞保國民學校進行了相應的改建,并將學校正式更名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小學”</span>。</p><p class="ql-block"> 據史料記載,1951年至1952年度,波洞小學只設一年級1個班級,教師1人;1953年至1954年度,一年級和二年級各設1個班,教師共2人;1955年至1956年度,一年級設2個班,設復式班1個,學生133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95人,教師3人;1957年至1958年度,一年級、二年級、四年級各設1個班,學生117人,其中女生32人,少數民族學生64人,教師4人,校長為黃道明。</p><p class="ql-block"> 公元1958年,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普及程度,全國范圍內興起學制改革試驗。貴州省對小學教育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當年春季,波洞小學開始增設高小階段(5一6年級),學校教育從<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初小四年制</span>開始向<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高小六年制</span>過渡。</p><p class="ql-block"> 至公元1959年,學校教育有了空前的發展。波洞小學教師增至9人,學生增至320人共7個班級,實行全日制,基本普及了全鄉教育。當年出現了波洞歷史以來的首屆高小畢業生(20人),19人考取中學;初小畢業生49人,46人升入高小。</p><p class="ql-block"> 該學年度,波洞小學教師隊伍有黨員1人,共青團員4人,初中文化程度3人,小學文化程度6人。老師有工會組織,學生有少先隊組織。根據師資實際情況并結合每個老師的工作能力、興趣及特長,對每個老師作出明確的分工:</p><p class="ql-block"> 代大恒:負責政治學習、行政事務;</p><p class="ql-block"> 潘文超:教導工作、教研組長(四至六年級);</p><p class="ql-block"> 杜兆岷:六年級班主任、保健工作、伙食團;</p><p class="ql-block"> 田中富:五年級班主任、大隊輔導員;</p><p class="ql-block"> 宋光月:四年級班主任、圖書管理;</p><p class="ql-block"> 楊明高:三年級班主任、事務工作;</p><p class="ql-block"> 楊光林:二年級班主任、生產管理;</p><p class="ql-block"> 黃道明:一一班主任、教研組長(一至三年級);</p><p class="ql-block"> 楊應波:一二班主任、文娛體育。</p><p class="ql-block"> 同年八月 ,代大恒、田中富兩位教師在縣教育工作評比大會上被評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模范教育工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需求的變化,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后期,特別是在<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破四舊立四新”</span>的歷史背景下,波洞小學進行了系列的改建并擴建。原有的寺廟被拆除改作他用,部份木料作擴建校之用材,在圓通寺舊址上建起了二層樓的磚木結構房屋,成為學校的主要教學場所,并對操場作了相應的拓寬改造,教學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p><p class="ql-block"> 這一時期,學校教學設施經歷了從傳統廟宇到現代磚房的轉變。因受到政治的影響,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階級斗爭被重點強調,教室被用作政治宣傳的場所。無論《語文》或《算術》,課本變成工具書,被稱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紅色課本”</span>,越來越具有<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革命性”</span>。學校教學受到一定影響,但依然堅持辦學。</p> <p class="ql-block"> 為響應<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span>以及<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span>的偉大號召。文革期間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下放到波洞小學支教的知青分別有:<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陳書芳(女)、張亮幫(女)、曾凡玉(女)、吳凱(男)、楊言品(男)</span>等。</p><p class="ql-block"> 知青下放支教,無形之中改善了波洞小學的師資狀況,為波洞小學帶來了新的思想和活力,促進了城鄉文化交流。在農村支教的過程中,知青不僅接受了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深刻體驗了農村生活,而且是對波洞小學教育上的重要補充,也是推動波洞地區發展和進步的一支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小學首屆初中(初三)三年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77.7.9)?畢業師生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前排左起:楊光倫、韋光祥、鄭勝才、楊朝言、李昌貴、楊力倫、王登華、楊昌榮、王成明、潘忠玉(老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排左起:彭大碧(學生)、楊玉言(老師)、曾凡玉(老師)、陳光祥(老師)、彭大華(老師)、楊富昌(老師)、楊國祥(老師)、楊勝超(老師)、胡光明(老師)、吳朝勝(老師)、□□□(學生)、鄧興隆〈老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排左起:楊光英、彭大祥、楊時文、楊應江、曹恩順、楊昌元、吳壽安、楊言倫、吳金祥、曹恩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最后一排左起:羅義祥、蒲舉林、□□□、王成東、羅來書、楊光應、楊德安、吳昌明、楊應春、王朝明、楊勝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小學首屆初中(初二)兩年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77.7.9)畢業師生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排左起:□□□(學生)、陳光祥(老師)、楊勝超(老師)、彭大華(老師)、楊富昌(老師)、楊國祥(老師)、潘忠玉(老師)、吳朝勝(老師)、胡光明(老師)、□□□(學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排左2:曾凡玉(老師)、楊玉言(老師),右1:鄧興隆(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70年初,根據省、縣教育系統的相關文件精神,波洞小學的學制由原來的6年制改成了5年制。這次改革是基于<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span>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然而,這一改變并未持續很久。公元1981年,縣教育局根據中央及省有關文件精神,決定先在城鎮恢復小學6年制,實行四、二分段,農村小學逐步改為6年制。于公元1986年,波洞小學學制又由5年制重新改成了6年制。這一變化并未帶來課程內容的顯著差異,各年級的課程設置基本保持穩定。</p><p class="ql-block"> 公元1974年9月,波洞小學在原有小學的基礎上,利用現有設施和師資力量,開始增辦三年初中教育。由學校業務稍好一點的老師擔任初中課程的教學。</p><p class="ql-block"> 其中,擔任初中語文老師的有:楊富昌、潘忠玉、唐文煥等;數學老師:彭大華、吳朝勝、雷國文、楊偉東等;物理老師:陳光祥、彭大華、楊昌德等;化學老師:楊偉東等;政治老師:楊富昌、楊國祥、鄧興隆、潘忠玉等;唱歌老師:楊富昌、鄧興隆、彭大華等。</p><p class="ql-block"> 自波洞小學有了初中教育后,學生再也不用到紅梅小學讀初中了。</p><p class="ql-block"> 公元1980年夏,黃平縣對全縣教育結構進行調整,決定逐步撤銷小學附設的初中班。除<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七小學、上塘小學、紙房小學</span>三所完小續辦初中外,其余小學一律不再招初中生,畢業一屆送走一屆,三年摘掉<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帽子”</span>。</p><p class="ql-block"> 公元1980年夏末,波洞小學八O屆初三畢業后,學校于秋季停止了對初中的招生。剩下未畢業的初中年級按照“畢業一屆送走一屆,三年摘掉帽子”的文件精神,于公元1982年秋,波洞小學最終摘掉了“戴帽初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波洞小學增辦“戴帽”初中的歷程,是特殊歷史時期的教育政策和社會需求的產物。增設初中部,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波洞當地學生接受中等普通教育的需求,緩解了學生升學難的問題,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使得當地農村學生不必遠赴異地求學,減少了家庭經濟負擔和時間成本,促進了教育公平。這一舉措在特定歷史時期對波洞具有深遠的意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波洞小學八O屆初中(初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80.5.24)畢業師生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排左起第3:張忠成(老師)、鄧興隆(老師)、楊富昌(老師)、唐文煥(老師)、雷國文(老師)、楊正友(老師)、楊偉東(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 自公元1980年秋波洞小學停止招收初中生后,公元1981年夏,波洞小學五年級畢業班27名學生赴紅梅小學參加了小升初的畢業會考,考期一天,主考科目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語文</span>和<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數學</span>。這次考試全班有兩人考取公立學校初中:楊昌貴、楊波。其中,楊昌貴考取舊州中學就讀于初一(2)班;楊波被上塘小學初中錄取(未就讀)。</p><p class="ql-block"> 公元1982年夏,波洞小學五年級在主科<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副科:自然、美術、音樂、體育)</span>語文老師楊昌德,數學老師兼班主任張忠成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下,全班同學參加了在紅梅小學舉行的小升初畢業考試(主考語文和數學),這屆畢業會考共有4人(沈桃瓊、楊波、潘忠明、劉正秀)考上初中,均被舊州中學錄取。其中,沈桃瓊就讀于初一(2)班;楊波就讀于初一(3)班;潘忠明、劉正秀就讀于初一(4)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立德樹人有道,春風化雨無聲”。</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波洞小學的每一刻都承載著師生們的奮進、成長與突破。榮譽的背后,無不凝聚著智慧汗水和辛勤付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小學1981年五年級畢業師生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風光旖旎的波洞小學舊址?</span></p> <p class="ql-block"> 波洞小學自創建到公元2000年3月搬遷到打米坡,在風云變化中走過了近百年的崢嶸歲月,始終秉持著教書育人的宗旨,致力于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基礎人才,學校不僅注重傳授知識,更強調學生的品德教育和全面發展。</p><p class="ql-block"> 回望百年,建校、易名、擴建、改制、易址。我們從波洞小學教育先賢那一串串深深淺淺的腳印中,讀到了初心之美,信念之堅,奮斗之韌。</p><p class="ql-block"> 在漫長的歲月里,波洞小學見證了舊州的變化與發展,承載著無數學子的夢想與希望。學校雖地處偏遠山區,但始終堅守教育的初心,為當地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資源,為波洞片區更多的孩子插上了理想的翅膀,為舊州、黃平乃至全省各地源源不斷輸送了優秀的基礎人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span>。從波洞小學走出去的名人不計其數,原貴州省勞動局副局長(地廳級)楊翠光;原黔東南州醫藥局副局長(縣處級)楊光熙;原黔東南州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縣處級)狄良舟等,都曾是“波洞小學”的學子。</p><p class="ql-block"> 貴州省省長王朝文,年輕時從干校畢業后,曾于1950年8月到波洞村執行農村土改的“五大”任務,在波洞村工作近四個月,期間在波洞小學成立并主持召開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波洞村農民協會”</span>的選舉工作……</p> <p class="ql-block"> 波洞小學自創建以來,作為波洞當地的基礎教育機構,為波洞村及周邊地區的孩子提供了基礎的教育服務。對提高波洞地區的人口素質,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對保護民族文化,促進民族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悠悠歲月,木鐸聲聲。一百年如一首壯麗的史詩,書寫出無數先賢的執著與艱辛。一百年如一幅立體的畫卷,鋪陳出波洞小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參考資料:</p><p class="ql-block"> 1、《黃平縣檔案館藏件號56一1一72一0014》;</p><p class="ql-block"> 2、館藏《黃平縣波洞小學學校卡片》000022號資料;</p><p class="ql-block"> 3、《黃平縣教育志》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鄉野神笛</p><p class="ql-block"> 編輯:楊沄</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7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攝于公元1988年的波洞小學</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攝于公元2018年的波洞小學舊址</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清县|
连江县|
金门县|
安徽省|
区。|
邻水|
五原县|
灵宝市|
成安县|
长乐市|
荔浦县|
昔阳县|
山东省|
遂溪县|
通渭县|
都安|
肇源县|
本溪市|
庆元县|
台安县|
唐山市|
浮梁县|
玉山县|
高青县|
汤原县|
建德市|
云和县|
连山|
曲周县|
大关县|
金沙县|
永德县|
绥德县|
定日县|
昌宁县|
东山县|
囊谦县|
新龙县|
黄梅县|
民权县|
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