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話說永安(33輯):戰鼓擂起北疆行一一一1970年永安國防應征紀實/ 阿望

阿望

<p class="ql-block">1970年永安國防應征紀實</p><p class="ql-block"> 一、國家處于臨戰狀態</p><p class="ql-block"> 1970年永安縣國防征兵265人, 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向國防輸送子弟兵較多的一年,(其中最多的一批是1951年5月,抗美援朝的志愿參軍運動,全縣727名青年報名,有552名批準入伍)。1970年永安縣當年人口僅19.6萬人,從人口看兵源比例上也較高。當年國防為什么要應征這么多兵源?永安青年為什么踴躍應征?他們的軍旅生涯如何?筆者作為經歷者,見證了當年情況。</p><p class="ql-block"> 當年國防應征兵源是有時代背景的。和平年代國際形勢也瞬息萬變,1968年美、蘇兩大軍事大國發生顯著變化,因美國被越南戰爭所累,無暇他顧。而蘇聯借機迅速擴大自身軍事力量。在此期間,中、蘇兩國邊境摩擦不斷,中、蘇友好關系迅速跌入冰點。當年我國做出了強烈的反應,嚴重地感受到來自蘇聯的戰爭威脅,要對付蘇聯隨時可能發動的戰爭甚至核武器戰。全國上下“備戰備荒為人民” 與“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轉發了《關于加強全國人民防空工作的報告》。果然,1969年春季年珍寶島中、蘇邊境爆發戰爭。進入10月,整個國家處于臨戰狀態,戰備活動進入高潮。據解密的資料記載,至70年代初,我國兵源數達600萬之多。地處山區的永安縣同全國一樣,城關城區全民到處備戰,挖防空洞。據永安人防資料統計,僅永安城區共挖防空洞1445個,長3881余米,挖坑道260條,長度達5700余米,還未包括鄉村。</p><p class="ql-block"> 二、青年保家衛國壯志豪情</p><p class="ql-block"> 永安縣當年接受征兵命令任務數265人。1970年12月,征兵任務迅速下達全縣各公社及廠礦,全縣上下掀起了應征入伍高潮。“打倒蘇聯修正主義” “備戰備荒為人民”“ 保家衛國無尚光榮” 等的應征標語貼滿城鄉各地,從征兵命令發布不到一個月有近800名青年踴躍報名,當聽說是應征到沈陽軍區空軍部隊而且屬珍寶島戰區,其中有許多青年寫應征書咬破手指用血簽名,雖然未征女性兵源,但其中還有許多女性青年積極報名。當年這批兵源政審極嚴格, 農村青年來的家庭成份大部份是貧下中農子弟, 廠礦子弟父母不是黨員就是干部,用當時的話講就是“根紅苗正”, 有從福州來永安插隊的知識青年、有永安鐵路系統的子弟、有在職的機關部門干部、職工,但大部份來自于城關、城郊、大湖、小陶、西洋、洪田、槐南等公社的農家子弟,不乏有許多兄弟爭相報名,如城郊公社的王其林、王其標,城關公社的陳瑞德、陳瑞訓,青水公社的羅春泉、羅顯芳等同胞兄弟,他們雙雙都被應征入伍。還有10多名在職的員工、干部報名被應征入伍。當年永安青年那股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與向往軍旅的情懷真令人贊嘆。經政審、體檢合格的265名青年由地方武裝部交接給接兵的軍方代表。當年入伍前每人發一套65式新的軍裝外,還領到一套棉衣、棉褲、棉帽、棉手套以及皮毛大頭鞋,這些軍用品告訴了我們要遠離故鄉,到很遙遠,很寒冷的部隊。軍褲是藍色的,原來軍種是空軍。帶兵的首長也如實告知家長們他們是來自沈陽軍區空軍。他們知道要到東北珍寶島地區后而顯得異常興奮。</p><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29日傍晚五點多,入伍青年從永安縣招待所徒步到火車站,在全縣人民夾道歡送的鑼鼓聲中踏上了戍國邊疆的軍列車。軍列由南向北奔馳。過了山海關氣候聚冷,大地一片雪茫茫,悶罐車的車廂里燒起了煤爐,車廂里面鋪有稻草和草席,那年頭沒有廁所,有人要解大手時就把悶罐車車門開一個縫隙,兩個人拉一個人,把臀部伸出車外,冷風直往車廂里吹。所以誰也不想打開車門,讓人討厭,一般是路過兵站才去解大手。哪象現在新兵入伍清一色硬臥車,好吃好喝,一路風光的很。到了沈陽列車繼續往北過四平、長春、哈爾濱、牡丹江</p> <p class="ql-block">,綏芬河。</p><p class="ql-block"> 三、這是一支光榮的空軍高射炮部隊</p><p class="ql-block"> 1971年的1月4日,經過五天四夜的鐵路長途拔涉,軍列終于停靠在中蘇邊境一個叫下城子的車站,距珍寶島戰區不遠。 當天,該地區氣溫零下31度,這天,雪花沙粒般在空中飛舞,雪花被冷風刮著直往臉上刺,痛得鉆心,風雪中這批南方兵他們衣著整齊,精神飽滿, 凍紅的臉上顯露出東北人特有的本色。我們許多新兵手腳凍的成了凍瘡,一下車我們就被分配到所轄的各個連隊,我看到“守邊關、 樂奉獻”幾個字清淅地刷在干打磊的墻體上格外顯目。這里,沒有花前月下的浪漫與陪伴,卻有笑對風雪硝煙的樂觀與堅毅。邊境戰爭的恐懼、緊張氛圍是當今一般人所不能理解與感受得,不時的戰斗警報在夜間拉響,邊境上空的信號彈時常滑落在營區上空,邊界上空也常有蘇軍戰機騷擾。那時的軍旅生活相當艱苦,住的是土坯房,睡大炕鋪,用煤取暖,三餐主食吃得是玉米碴、高梁米,菜基本是“老三篇”即 “白蘿卜、大白菜、土豆”, 還是地窯貯存的, 一星期改善伙食一次才吃上一頓白米飯與紅燒肉,能吃上面條是奢侈的,部隊規定只有病號飯才有此待遇。這里面所包含的艱辛用語言是難以表達的。大自然巨大的抗拒力, 使我們在冰雪中會斷絕與外界的聯系, 殘酷的現實生活,迫使我們在瓜果飄香的八、九月份就準備儲存冬菜備戰。記得每天的伙食費標準是0.48元。我記得,第一個月領到的津貼費6元,到了參軍第二年加薪了,每月增加1元錢,“工資”漲到7元。就現在部隊的生活條件和水平,和我們七十年代初的兵,簡直天壤之別。為了北國邊界的一片藍天,一方凈土,我們這批永安兵至少用積攢了18年的青春和力量,在邊陲踐行著人生的第一起點,他們就是珍寶島地區白樺林中的參天大樹。下連隊后我才了解到,原來不是入伍前想象中的空軍,而是一支光榮的空軍高射炮部隊。據解密的資料記載,這支空軍高射炮12師是保衛原子彈基地防空部隊,原子彈爆炸成功后,于1968年1月,調入鞍山市駐防,主要保衛鞍山煉鋼廠和空一師飛機場,是軍委總參值班部隊。排級以上干部都是入越作戰回國后提干分配到部隊的,這支部隊也是準備入柬、入老、入越作戰部隊。1969年3月2日中、蘇邊境發生武裝沖突。為加強珍寶島戰區的武裝力量,中央軍委命令沈陽軍區立即組建高炮群奔赴珍寶島作戰。經沈陽軍區前線作戰指揮部肖全夫司令員下達命令:空軍高射炮第12師副師長李奉瑞帶領34團1營、35團3營、36團1營、陸軍620團和37軍高炮營共同組建低、中、高空和打擊地面坦克高炮群,由空軍12師副師長李奉瑞擔任高炮群群長,潘景祥政委擔任炮群黨委書記,3月6日凌晨分別緊急奔赴珍寶島戰區作戰(12師師長閆有德是一位老紅軍) 。當年空軍高射炮12師主要裝備都是我國防最精良的裝備,主要裝備100毫米和57毫米高射炮、炮瞄雷達、六型指揮儀、遠程高空雷達、法國進口“戴高樂”牽引車和高炮群電臺。永安這批兵大部份被分配到以上兵器裝備崗位,有的擔任炮手、有的駕駛炮車、有的擔任炮喵指揮儀手、有的擔任無線或有線報、話務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人生的第一起點</p><p class="ql-block"> 到部隊后大家紛紛向家中寫信,部隊規定通信地址統一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某某信箱”, 并由部隊統一向郵局發送。我們所在部隊番號對外一律統稱“241部隊”, 可見保密程度,因為我們距蘇聯邊界最近也僅10公里,距珍寶島50公里。邊陲,滿目蒼涼,冰封大地。羈旅在這里的軍人,即使引頸長望,也終不可歸。入伍兩年的一位永安兵,家庭生活十分困難,弟妹年幼,父親常年疾病,當年母親因疾去逝。家里把電報拍到了綏陽郵電局,因大雪封山, 半個月以后他才收到家里的電報。消息傳來,淚水涌上他的雙眼,自責和悔恨使他的心都碎了。他把自己關在屋里哭了整</p> <p class="ql-block">整一天,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哭喊:“母親啊,自古忠孝兩難全,待來年我再去給您上墳......”珍寶島地區的冬天是凝固的,枯死的小草也就變成了雕塑。有人說這里的時間和空間停止了運動,那白樺樹、黑土地永遠是一派蒼涼, 但這里的生命是世界上最頑強的,它造就了偉大的士兵形象,就像這位永安軍人。</p><p class="ql-block"> 雖然我們這批兵未直接投入戰斗,但仍屬于戰區“前線指揮部” 指揮。蘇方當年在中方邊界陳兵百萬,中、蘇雙方都處于戰爭狀態,刀光劍影,比如蘇機飛越邊界時刺耳的戰斗警報聲,冬季不脫衣褲臥睡,24小時一級戰備待命炮陣地,幾乎每三五天都有發生。在毛主席十六字作戰方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指導下,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取得了偉大勝利。當年我們最大的軍事勝利就是遏制和避免了中、蘇核戰爭的發生。這段歷史也為我軍高炮部隊軍事史上和堅守邊疆的廣大指戰員描上濃濃的一筆。也成為這批永安兵為捍衛祖國領空取得勝利而引以自豪。不久,隨著中蘇局勢的緩和變化,兩年后,我們完成使命,奉命撤回鞍山駐地(12師番號分別為:沈陽軍區空軍(2815部隊)、34團(2816部隊)、35團(2817部隊)36團(2818部隊))。隨著國防建設導彈部隊的組建,高炮12師部隊終結歷史使命,1976年4月沈陽空軍高炮12師撤消,我們部隊改置空軍高炮6師17團(番號沈陽軍區空軍86974部隊),調防吉林市豐滿水電站,一部份改為空軍高炮1師,一部份調歸地空導彈部隊。</p><p class="ql-block"> 五、回憶將永遠珍藏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特殊的軍事形勢與地理環境,造就了這批永安兵的意志,部隊的培養與煅煉也為這批永安兵奠定了正確人生觀基礎。從開始當兵起就過苦日子,吃苦成為他們人生財富的積累,磨煉出的堅毅與果敢,責任與擔當的性格,給了他們工作上的底氣,毫無疑問這都是多年軍魂所打造的。他們95%以上的人在當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有得提了干部成為部隊指揮員。退伍、轉業后大部份返回永安,他們不忘初心,努力奮斗在地方,他們把理想信念書寫在各條戰線,成為骨干力量。有許多人當上了科局級領導、還有不少人當上了縣、處級領導。如今這批曾經心紅膽壯的豆冠青年都已步入老年,每當追憶起50多年前報名參軍情景與艱苦的軍旅生活時,他們充滿自豪且無怨無悔。日月既往,不可復追,人生在世,和世間萬物相比不過是短暫瞬間,這些回憶將永遠珍藏在心里。(余爾望 整理于2021年,2024年12月18日完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西县| 偏关县| 揭阳市| 安多县| 湖口县| 恭城| 沁源县| 甘洛县| 奉新县| 武隆县| 广宗县| 额尔古纳市| 荔波县| 西盟| 贵阳市| 克拉玛依市| 芜湖市| 道孚县| 武胜县| 曲水县| 昭觉县| 临西县| 嘉禾县| 贵港市| 杭锦旗| 安达市| 六安市| 休宁县| 鹤壁市| 商水县| 齐齐哈尔市| 达拉特旗| 额济纳旗| 西青区| 曲松县| 大厂| 江永县| 紫阳县| 金华市| 元朗区| 高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