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大寨趕大寨》曾經風摩一時。“學習大寨呀趕大寨,大寨紅旗迎風擺,她是咱公社的好榜樣啊,自力更生改變那窮和白!堅決學習大寨人,敢把那山山水水另呀嘛另安排!干起來,干起來,大寨的紅花遍地開……遍地開!”大寨紅花遍地開,這是一首響遍祖國大江南北的歌曲,我們這一代人耳熟能詳。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偉人一句語錄,“農業學大寨”,全國轟轟烈烈,山搖地動。從高山到平原,從市效到溝田,開展了熱火朝天的農業革命,開山造田,壘宴屯田,后來在平原上也造出了高產田。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大寨”,成了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帶頭人陳永貴因苦干巧干出了經驗,以一介布衣躋身于廟堂之上,成為領導中國人民的國務院副總理。</p><p class="ql-block">八閑兄弟在那個火紅年代都還是兒童少年。學校停課鬧革命,學工學農學解放軍。生長在農村的我們耳聽領袖教導,目視農業學大寨革命行動,對大寨二字耳熟能詳。用當時的話講就是“烙印在腦海里,融化在血液中”。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有了飛速發展,大寨雖然不再有號召力,更不具備榜樣作用,但它曾經的輝煌和魔性卻依然留在一代人心中。我們游覽晉陽大地,當然繞不開大寨這個曾紅極一時的小山村。</p><p class="ql-block">走出西柏坡,大家在路邊一家餐館簡單吃過中飯,就上路了。西柏坡離大寨不過一百三十多公里路程,不到兩個小時就到達了目的地。大寨離昔陽縣城不遠,房屋成排,道路寬暢,完全沒有山區農村貧困落后模樣。我們首先來到村中央的一條小街上,這條街昔日繁華喧囂,曾走過一百多位外國貴賓,走過周思來,江青,葉劍英等黨和國家當時的要人。陳永貴的家就在街中的一邊。這是一個與左鄰右舍相連的小院,當時大門上鎖,我們只在門口照了像而未能入內詳看。大門口兩側有一幅對聯對陳永貴作了精辟評價:“一生耕耘鋤月創神農新路,半世從政為官清廉哲賢”。</p><p class="ql-block">如今村道兩旁的房屋大多改成了飯館,商店,大寨人在社會的發展中不落人后,以新的姿態繼續宏揚著老書記留下的大寨精神。陳永貴的接班人,當年的鐵姑娘隊隊長郭風連后來雖然曾受到沖擊,但她在新的歷史時期仍然保持著良好精神狀態。她1991年重回大寨擔任支部書記后,提出了大寨學全國的新思路,適應新的形勢,創辦羊毛衫廠等大寨品牌企業。九十年代末統一規劃大寨新村,把六十年代建起的窯洞開發為旅游觀光項目,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參觀。</p><p class="ql-block">大寨村當年戰天斗地最負盛名的要數虎頭山和狼洼掌了。來到大寨一定要看看這兩個地方。我們驅車離開老村,走過一段路,來到了虎頭山游園。進門后把車停在一個廣場里,廣場右邊是大寨村史紀念館。走上虎頭山,它已變成為一座森林公園,過去的荒山峻嶺已無蹤影。森林里邊有兩條呈人字型的路,由石頭壘砌而成,路平而坡緩,兩條路最后匯在一處。走在前面的新民回來告訴我們:“往里走有一個紀念館,是紀念郭沫若的地方,立有郭沫若紀念碑。”當年郭沫若留下“把骨灰撒在大寨肥田”的遺囑,以山為墓,把自己葬在了虎頭山。我們走近郭紀念碑旁,見到正面寫的是“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背面刻的是郭詩《頌大寨》“全國學大寨,大寨學全國。 人是千里人,樂以天下樂。 狼窩變良田,兇歲奪大熟。 紅旗毛澤東,紅遍天一角”。一個寫過《鳳凰涅槃》,寫過《蔡文姬》《屈原》,寫過《甲申三百年祭》的大文豪,也寫出了這樣一首頌詩,不由不讓人扼腕嘆息。</p><p class="ql-block">在紀念碑不遠的地方,就是陳永貴墓。陳永貴1986年病逝,病重之時眼含熱淚對妻子宋玉林說“我原來打算再活四年。 然而,在生死面前,所有的“雄心壯志”都變成了南柯一夢”。陳永貴死后,大寨人曾希望搭靈棚悼念而未被上級批準。到了1993年,大寨人為紀念他,在虎頭山上仿南京中山陵建了墓,從下到上有228個臺階。碑正面題“陳永貴之墓”,背面是他生平簡介。碑后為圓型墓丘,內安放陳永貴骨灰。瑞奇數了數認真說,“從臺階起始點到墓塚共4層臺地,5組臺階。其中一組為8個,兩組分別為72個和38個,這228級臺階數應該是有含義的”。我們在村史館問了講解員,得到的答復是:一組8個臺階象征他在中央工作8年,兩組72臺階,象征他72歲而終,兩組38個臺階,家征他黨齡38年。228個臺階概括了陳永貴在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郭沫若與陳永貴,一個是大文豪,靠筆桿搖旗吶喊而上位,一個是老農民,靠撅頭修理地球而出名;一個躋身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一個官至國務院副總理,路有異而站點同。一個人死后認他鄉為故鄉拋撒骨灰,一個人死后魂歸故里入土為安,殊途而同歸。現在兩人相依為伴,共同守護著這塊曾經熱火朝天的土地。今天的虎頭山上青松翠柏,青煙繚繞,緊緊環圍著二人的長眠之處。虎頭山何其有幸,一個曾經虎狼出沒的荒山野嶺,成了游人休閑觀光的勝地。虎頭山何其有運,曾經被狂風暴雨摧殘的不毛之地,成了兩個歷史名人的歸處。</p><p class="ql-block">我們下虎頭山進狼窩參觀了水毀重建的梯田,大家為工程的艱巨和浩大感動。最后一站來到大寨村的展覽館,館內陳列著當年大寨人戰天斗地的勞動工具。照片墻上詳細記錄介紹了從六十代到目前大寨的歷史變遷。天佑細看后一臉茫然地說:“在領導關懷圖片中,我們沒有發現去過大寨次數最多的江青照片”。廣民似有所思,認真指著照片說"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尊重歷史事實是一個民族的責任和美德,展館介紹抹去一些內容雖然情有可原,但卻是一件讓人遺憾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八閑六弟兄站在虎頭山上,目視山前的村莊,村民新居已經有年,七十年代的大禮堂莊重成古。團結溝渡槽若隱若現,狼洼掌梯田層疊依舊。它們和六十年代的老村窯洞一起擔起了旅游興村的重任。當年的大寨雖然是全國學習的榜樣,村民們卻是臉朝黃土背朝天,起早貪黑與天斗與天斗,事倍功半,吃的是玉米面黑窩頭黑,日子并不好過,這不能不讓人深思。大寨今天緊跟時代步伐,改變了以農業為根本的生產生活,走上了一條以市場經濟為主的道路。大寨還是那個大寨,多數村民成為富裕的小康人家。是改革開放改變了大寨人的命運,讓他們過上了好日子。</p><p class="ql-block">愿大寨紅花開的更鮮艷更燦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川县|
繁峙县|
景洪市|
汝阳县|
连南|
新绛县|
哈巴河县|
新蔡县|
尚志市|
广安市|
固安县|
寿光市|
贵阳市|
张北县|
博爱县|
务川|
平阳县|
电白县|
宜兰市|
乌兰察布市|
罗定市|
澄江县|
西藏|
桐城市|
普宁市|
灵武市|
台湾省|
即墨市|
开封县|
双峰县|
彭州市|
普格县|
金川县|
渭南市|
普安县|
邵东县|
文昌市|
垫江县|
郧西县|
潮州市|
汶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