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平凡的一生(一)、

東峰樵

<p class="ql-block">★平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楊發興</p><p class="ql-block"> 我生于民國十七年農歷戊辰年的二月三十日,也就是公歷的1928年3月21日。我出生的地方以前只知道在曲溪岸邊,之后私塾同學覃明誠告訴我,那個地名叫周家坪。我記得我家住的是一座草屋,草屋西邊一個土包叫渣包,渣包西邊是一棟"四面水″的瓦屋,當時人稱"洋屋″,是我們喊"爺爺″的楊和尊老先生一家住的。在我家左前方大概200多米處矗立著幾百米高直沖霄漢的石筍,當地人稱之曰"球″,雙獅搶球的"球″。我小時曾在大人的幫助下攀登到球上玩過,記得只有那么一次。現因隔河巖電站蓄水,大半截"球″已沒入水底。小時住的茅草屋也被水淹得無影無蹤了。</p><p class="ql-block"> 我孩提時正是個兵荒馬亂的時代,賀龍領導的紅軍就幾次來過長陽。其中獨立團的團長王炳南就經常到我住的地方,每次來,他住在我家里,要什么給養,我爹就下村到各個戶給他們張羅。記得有一次聽說紅軍要來了,我爸爸牽著我的手,在屋旁接到了穿著灰軍裝打著綁腿的王團長,我爸爸叫他王團長,他卻叫我爹為楊胡子。因為那時候我爹蓄了一嘴黑胡子。因為我爹與紅軍過從較密,資丘的團練說我父親通"匪″,并曾遭到資丘團練伍家兒們的迫害、追捕,幾次險遭毒手。記得有一次父親上資丘在我姐姐家吃了中飯后,打算過河回家,到了下橋,見到對河向王灘邊上巖屋里舀魚的,一舀一個,一舀一個,真令人高興。于是我爹請住在下橋邊的覃"偏腦殼兒″用劃子從灘上皂角樹潭處將父親送過河,我父親就神不知鬼不覺地蹲在巖屋里看漁夫舀魚。資丘的團練伍家兒們聽說我爹上了街,并在我姐姐家里吃了飯,于是全體出動,欲尋岔兒抓捕我爹,后有人悄悄地告訴了我父親,我父親才暗地跑脫了,從向王灘輾轉躲到外地,幾個月后才敢回家。</p> <p class="ql-block">  我五歲發蒙,在離我家三四里路的張家口讀私塾。老師名呂忠觀,教室就設在他家堂屋里。在這里讀了一年后就到資丘街上姐姐家住宿讀小學一年級。</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我七歲的時候,我家由周家坪遷到清江河北岸的蔡莊坪,這里要比原來住的地方熱鬧多了。門前是一條上通資丘、下達龍舟坪的大道,河邊停靠著大大小小的船只。可就在第二年,覃秩五先生在周家坪辦起了一堂私塾,于是我又回到原地在覃明誠家寄宿讀了一年書。在這一年我開始學習張裕釗的字帖,之后又學寫魏碑。還學習了古詩。我還記得開始幾句是:</p><p class="ql-block">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p><p class="ql-block"> 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p><p class="ql-block"> 新人雖云好,未若故人殊”。 </p><p class="ql-block"> 還記得那時的同學有覃明誠、呂良吉、李青年、何代朝等。</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蔡莊坪北坡上的曾家大屋辦了一堂私塾,老師叫張仁山,離我家有五、六里路,從我家到學校,一色的上坡,我天天吃了早飯,就走著上坡路去上學,到了學校,就上新課,中午后,就背溫書、習字。太陽快下山了,才放學回家,這一路沒有其他同學,只有我一個人,真感到孤單寂寞。</p><p class="ql-block"> 這一年好不容易地熬過了,哪知第二年我們蔡莊坪的人自己辦了一堂學,教室就設在覃瓦匠堂屋里。教師是從資丘街上請來的,他名叫田鑒堂,是著名塾師田富楠的弟弟。我、我弟弟發義、我未婚妻呂良英都上了學,還有坪里的呂良治、呂良繼、徐成銀,還有清水溪的方常燕兄弟以及對河西灣的呂良籍等。</p><p class="ql-block"> 我11歲下半年到資丘小學讀四年級,還是在姐姐家寄宿。當時的班主任是一位從武漢逃難來的女老師,叫段文蘭,與她同寢室的也是從武漢逃難來資丘而住在麻池的叫傅學玉的女老師,她是帶二年級的課。當時的校長是楊雨膏。老師有田重衡、曹治華、李眉岑、劉少敷、王雨蒼、張美端等。為了躲避日本飛機轟炸,住五年級時學校就遷到了白沙坪借住汪靈甫的房子上課。那時的班主任是李眉岑老師,同學有劉德興、楊尚敏、魯省之等。住六上時是在上西灣呂氏宗祠里,同學有巴山的李光蘭和曾祥源等。住六下畢業班時,又回到了資丘。記得當時的班主任是張美端,語文老師是王雨蒼,自然老師曹治華,音樂老師劉少敷。教室就設在一進校門就是戲樓的樓上。這時學校叫"資泉鄉中心小學″。</p><p class="ql-block">  我小學畢業后,長陽還沒有中學,要讀中學,兩個途徑。一為步行幾百里到恩施地區,一為考當時設在五峰李家灣的"湖北省立五峰初級中學″。我當時選擇了后者。</p><p class="ql-block"> 李家灣初中離五峰漁洋關25里,離長陽水田子村大概有6里。學校設在一個周姓大地主家里,共有九個丹墀。1941年秋,我以備取生資格錄取了該校。這一屆共有兩個班,我被編到乙班,班上同學有五峰的蕭永福、吳華、劉聲顯等,長陽籍的有蕭善臣、秦仲美、張世耀等,編到甲班的長陽人有陳天森、林斌、許權、宗代鈺等。五峰籍的有劉聲顯、駱光全、楊海波等。兩班共有一百多人。學校一切都是公費,每年還發一次棉衣和單衣。吃的是苞谷面飯,是同學們到指定的大戶人家里揹的苞谷,一弄到學校就請專人磨成的苞后粉子。燒的木柴也是同學們到指定的柴山上去揹的。集體伙食每頓只有一小木盆的合渣湯,每八人一圈圍在大禮堂中開餐,學校規定吃飯時學生不能吃私菜,但允許學生于星期日到附近農家去打一頓牙祭。那時的生活是比較艱苦的。</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校長叫劉鵬摶,是漢陽人。教導主任叫高相之,訓育主任覃九余。我在五峰初中只讀到三上,那時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時期,日軍已攻下長沙、衡陽,經廣西、貴州獨山直逼貴陽。當時為了解救燃眉之急,國民政府號召青年從軍。提出"抗擊日寇,保衛祖國″,"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等口號。當時,全國掀起了"投筆從戎″的熱潮。當時報名從軍的同學,被初步錄取的長陽籍的有:宗代鈺、劉桓道、秦仲美、蕭善臣、李世琦、林斌、許權和我等人,五峰縣籍的有杜受堯、王承斌、向家讓、劉聲顯、駱光全、張業林、楊海波、張九齡等。當時學校規定,錄取的同學可回家休息幾天,與家人親友告別,再來校一同到五峰城集中,一同再經長陽、茅坪再搭船沿長江而上到四川萬縣入伍當兵。當然,這其間也有人考取后未去入伍當兵的。像與我一同回家的家住一碗水的劉桓道之后就未去當兵。</p><p class="ql-block"> 我在家玩了幾天,哪知回校時,其他同學都已經到五峰城去了。當時校方勸我不走了,就留在學校讀書。但我決心已下,沒有同意校方的意見,執意投筆從戎。之后,學校還專為我一個人組織了一場歡送大會,歡送我一個人踏著皚皚白雪向著五峰縣城的方向前進。經漁洋關、長樂坪、第三天就到了縣城會到了先到的同學。</p><p class="ql-block"> 到五峰城后,因為駱光全是駱臣之的女婿,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又到蒼蒲溪駱臣之家玩了幾天。駱住的地方叫"寨包”。我們在那里天天打牌,我打麻將就是在那里學會的。駱光全的后岳母叫萬明芳,大概30多歲,還是個風韻猶存的徐娘,態度和藹,很會招待人,惹人親近。我們這些青年人在駱家玩得很高興。聽說解放后萬明芳還到沙洋農場勞動改嚙過。</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1944年12月,我們從軍的一伙人離開了五峰縣城,經蒼蒲溪,翻界嶺,下城五河,出重溪到西灣,再過清江就到了我住的地方蔡莊坪,都到我家吃了晚飯后,又連夜趕往資丘。第二天在東街飯館里,受到當時長陽縣長吳雨桐招待后,在歡送的鞭炮聲中,從下碼頭上船順清江而下,經貓子灘、巴山峽、馬連、膀子石,過平洛峽,直到黃昏后,才抵達津洋口。第二天又經過青巖、高家堰而到達長江南岸的茅坪,打算在那里乘船西上到萬縣。</p><p class="ql-block"> 沒幾天,民生公司的"民康″輪來了,我們上了船就溯江西上。記得在巴東縣西南岸的湯圓石歇過一夜,最難忘的是在巫山縣城停的一段時間,當時有個群眾養了一只老虎,主人與老虎相處得特好,逗引得我們這些青年人在那里很耽擱了一些時間。</p><p class="ql-block"> 記得1945年的元旦是在"民康″輪船上過的,船到萬縣大概是1945年1月中旬,這時恰恰遇到接我們的人叫歐陽桓,他之后是我們機槍連的大排長,湖南耒陽人。</p><p class="ql-block"> 當時,我們這些人都編入青年軍204師612團3營機槍連,駐地是萬縣分水場。機槍連的連長叫王體賢,河北通縣人,副連長叫郁汝文,江蘇人,一排長叫歐陽桓,湖南耒陽人,指導員姓黃,四川豐都人。開始入伍時,都是預備兵,之后升為二等兵。因為我的字寫的還可以,而連部正缺個文書,之后,經上級批準,我就當了個上士文書。</p><p class="ql-block"> 在兵營里,天天都是軍事訓練,我們連當家的武器是德國造的馬克沁重機槍。</p><p class="ql-block"> 五峰去的人都編在機槍連。該連還編有鄂北和豫西籍的從軍青年。</p><p class="ql-block"> 當兵時最激動人心的事是日本投降那件事,1945年8月15日我們從電臺里知道了日本已無條件投降了,當時我連除到靶場大放特放馬克沁重機槍表示慶祝外,許多人還到分水場鋪子里買鞭炮鳴放,鎮上的鞭炮都幾乎買光放光了。</p><p class="ql-block"> 日本投降了,1946年上半年我們也準備退伍了。當時退伍的學生士兵可以回自己省原學校去繼續學習,也可以到專門為退伍軍人辦的職業學校或普通中學里去繼續學習。當時,我選的是投考新設的普通中學,從師部辦的小報上,我知道我已被新辦的貴陽青年中學錄取。退伍后,我們考取中學的同學又集中到萬縣李家河原師工兵營駐所補習了一個多月的課程,結束后,從萬縣搭船溯江而上到達重慶市南岸,再搭南向汽車,經綦江、桐梓、松坎、遵義和息烽等地而到達了目的地貴陽。</p><p class="ql-block"> "貴陽青年中學″設在原市郊的"南廠兵營″里,是原來駐兵的營房,灰磚灰瓦,四圍還有院墻,有的磚上還有"王家烈″的名字。是一所專為退伍士兵設立的完全中學,從初中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教員都是從貴陽市大中院校聘請的資深老師。當時到貴陽青年中學讀書的有楊學知、劉勝文、李世琦、曾憲倫、秦仲美、賈先強、胡節操、楊發興等。當時學校的校長為許太空(國防部委派來的,少將軍銜)。之后因學校出現了點事故后&lt;學生胡整廢舊炮彈爆炸而死數人而被撤職冫,換任校長為孫樂陶(也是少將軍銜)。教導主任為四川萬縣人汪士鐸。</p><p class="ql-block"> 1948年冬,我住高中三上時,學校停辦,在校學生即被改調到"重慶預備干部訓練團″受訓,主要是一些軍事基本訓練。地點在重慶市復興關(浮屠關)′。大概學習了半年,于1949年7月結業。李世琦、王承斌、孫開鈺和我等被分配到駐扎在江津縣長江南岸的白沙鎮的361師802團當見習官。李、王分配到步兵連,孫和我則分到了迫擊炮連,對士兵進行基本軍事訓練。大概是11月份,部隊受命離開駐地蜈蚣溪程家祠堂開拔到南溫泉,之后到重慶南岸駐扎在老廠。不幾天,又從老廠撤退到黃桷埡,再從龍門浩過江到重慶市,飯后,經菜園壩沿成渝鐵路線溯江而西直到黃沙溪。在那里稍事休息,晚飯后,部隊即出發經大坪、歌樂山、青木關,再經北溫泉而抵達了嘉陵江邊的合川。之后,部隊在南充駐扎修整了幾天,又經過中江、鹽亭、三臺,而到廣漢、新都。在新都呆了幾天,最后到達了川西平原的什邡縣徐家場。部隊在這里開會決定,并宣布隨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三將軍起義,投入人民的懷抱,成為一支人民的軍隊,等候人民解放軍的整編。記得當天正是1949年12月25日。</p><p class="ql-block"> 原先,部隊撤退到合川的時候原團長厐有儀趁夜偷偷帶走了幾個步兵連向川東北逃跑了。部隊起義后,為了將撤跑的幾個連補起來,當時決定將我們人員較齊的迫擊炮連擴充為兩個連,稱新擴充的一個連為第一連,并與原迫炮連的士兵分開駐扎。當時決定原迫炮連副連長任永昌到第一連任連長,并選了我當排長,還選了幾個新干部。算起來新組建的第一連大概有三十多人。又過了幾天,任連長對我說:"上面不派副連長來了,你就當副連長吧!″于是我就成了新編第一連的副連長。</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1950年2月,我被調到駐在廣漢縣三水關的解放軍62軍隨營學校學習,當時隨營學校居無定所,駐地經常變換。開始是在廣漢,之后又搬到成都市郊,之后又到溫江、彭縣,最后到眉山。到眉山結業后,我被分配到解放軍西康軍區軍政大學分校第一大隊任文化教員,當時學校設在川西平原的崇慶縣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烏飛兔走,時不我待。1952年,我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康軍區干部訓練團任軍事助教,在決定退伍復員前,由四川崇慶縣經大夷、邛崍、名山、雅安等地到西康省的滎經縣,學習了一段時間,于5月乘車經川西平原的新都、成都和綿陽、劍閣而翻過秦嶺到達陜西的寶雞,之后乘隴海鐵路經西安過潼關直達河南到江蘇鄭州,再乘京漢鐵路南抵武漢。在武昌呆了幾天,再乘輪船溯江西上,直到宜都陸城,翌晨搭客車到磨市,而回到了闊別八年之乆的故鄉長陽。第二天再到達了縣城龍舟坪,再沿清江西上,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地方——蔡莊坪,看到了朝思暮想多年不見的親人。</span></p> <p class="ql-block">  1952年秋,我從西康軍區軍大分校干部訓練團千里迢迢地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但退伍復員回鄉卻還有許多事情要做。首先,要到區、鄉政府去報到,登記戶口,證明你這個退伍軍人已經回鄉了。在到家的第二天我就到資丘區政府報到,辦理一些需要辦理的手續。記得當時接待我的干部叫余文光。第三天我就從我家爬幾里的上坡路到峰脊嶺鄉政府看望我的老鄉、發小。是任副鄉長的發義老弟引我去的。那些鄉干部對我很客氣。親親熱熱地問我這、問我那。玩了一會兒我就回家了。當時正是干旱季節,天天在隊里與社員一道從事抗旱工作。 最令人難忘的事,是第二天我在上資丘區政府去的路上,出乎意料地在青桐樹路邊碰到了七、八年未見的姐姐,她是聽到別人說我已從四川轉業回家,迫不急待地到蔡莊坪去看我去的。當時未說幾句話,就她下蔡莊坪我上資丘地分別了。我們兄弟姐妹五六個,還只有大姐和我的感情深些。記得她結婚時,我還只有兩歲多。因舍不得我,還將我帶到她婆家玩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后我在資丘鎮讀小學,都是在她家寄宿的。回鄉以后,鄉政府的意見,想我當民兵連長。我征求許多人的意見,最后區文教組同意,暑假參加縣小學教師培訓班學習,結業后從事教學工作。在暑假時我與資丘鎮的一些老師乘船到龍舟坪參加了縣"小學教師培訓班″學習。結業后我被分配到都鎮灣區鴨子口鄉厚浪沱小學任教,任六年級語文教師兼班主任。記得當時我還寫過一首《七律·歸里舌耕感賦》:</p><p class="ql-block"> 風塵萬里復員歸,</p><p class="ql-block"> 脫卻戎裝易布衣。</p><p class="ql-block"> 厚浪沱深波??,</p><p class="ql-block"> 齊頭山險霧霏霏。</p><p class="ql-block"> 案端紅燭輝殘夜,</p><p class="ql-block"> 園里青苗映旭曦。 </p><p class="ql-block"> 莫道村師名寂寂,</p><p class="ql-block"> 丹心一片報春暉!</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校長是胡兆年,教導主任胡毅華,教師有王維宣、章永宣、姚仲凡、李淼林、楊發興等。學生有李家華、鄭子華、劉開旭、陳金祥、許先玉等。這一學期我還被抽調到齊頭山、青崗坪等村去參加土改復查工作,直到結束。令人更難以置信的是1953年我又被縣教育局完全抽調出參加全縣的小學教學整頓工作。先到津洋口區板橋鋪學區,之后又到赤土坪學區參加教育整頓工作。因為工作忙,我父親于1953年病逝后我也未回家去料理喪事,盡盡孝心。津洋口區的整頓工作結束后,又馬不停蹄地直奔都鎮灣區的東流溪、楊溪和劉坪等地學校進行教學整頓工作。結束后又沿清江而上直奔漁峽口區,先到西坪、莊坪小學,最后到鎮上的漁峽口小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最后的剎尾工作搞得扎扎實實,心滿意足。</p><p class="ql-block"> 參加小學教學工作一晃就是四、五年了,但總是感到業務能力和知識水平不能滿足教學工作的需要。總想能夠找到個學習深造的機會。</p><p class="ql-block">  果然,機會來了。1956年,教育部為了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和師資教學水平,允許小學教師參加高考。我認為,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雖然胡校長未給我在教育局報名參考,但我為自己報了名,決不放棄這一機會。這次我們學校報名高考的,除我以外,還有張賢翼、胡毅華二老師。當時盡管學校教學工作繁雜,我還帶有考初中的畢業班,但我們仍然未有忘記自己復習迎接高考的任務。當時長陽到宜昌兩地還無公共汽車,去來很不方便,若遇下雨漲水,那就連參加考試的機會就要喪失了。為了不失去這一機遇,我們幾個報考的,滿懷激情,克服了一切困難,終于參加了考試,且迎來了勝利。記得在接到華師的錄取通知書以后,我興奮得連歡迎祝賀信都念不流暢了。買的一碗粉蒸肉也高興得吃不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周六下午明珍來我校,問我考試的情況,我告訴她:"考取了本科,要四年!″她不無喜憂參半地嘆了囗氣說:“就是時間太長了點兒!″ </p><p class="ql-block"> 1956年秋,我懷揣著"華中師范學院錄取通知書"到武昌桂子山去報到,以完成多年未完成的"大學夢″。 </p><p class="ql-block">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四年的大學生活,好像一晃就過去了。我一個28歲的青年人,已經是一個32歲,滿腹學識的七尺之軀了。通過老師的教導,同學們的幫助,自己的努力,深入的思考,多方的吸收與積累:我已經懂得了許多道理。真的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在四年的所有筆試中,老師對我試卷的評價都是"優″。在四年的學習中,捫心自問,我不敢稍有懈怠。真的是"皇天不負苦心人″,有一分努力,就有一分收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部县| 隆昌县| 阳原县| 克什克腾旗| 黔东| 临洮县| 盐边县| 东宁县| 卢湾区| 英德市| 斗六市| 万载县| 多伦县| 莱州市| 昭通市| 明光市| 成武县| 镇平县| 体育| 阿拉善左旗| 乌什县| 巴马| 阿城市| 沂源县| 淮阳县| 沙洋县| 浏阳市| 九江市| 安阳市| 金乡县| 湖北省| 宁德市| 铜陵市| 松溪县| 克拉玛依市| 广西| 邮箱| 基隆市| 普定县| 县级市| 临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