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澄江河畔贛江之濱的民國人士

桃源

<p class="ql-block">   澄江河畔贛江之濱的民國人士</p><p class="ql-block"> 作者 雷開仁</p><p class="ql-block"> 中華民國(簡稱民國,1912年-1949年),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辛亥革命爆發后,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中華民國正式建立。1949年中華民國被中國共產黨所領導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代替。這一時期,泰和古縣澄江河畔贛江之濱涌現出一大批民國愛國人士。縣志記載,主要有孫振渭、蕭公權、蕭蘧、劉仁燮、陳菡舟、唐善慶、陳聽恩等。</p><p class="ql-block"> 泰中創始人孫振渭</p><p class="ql-block"> 孫振渭(1861~1935)——字竹侯,號川如,沿溪荷樹村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p><p class="ql-block"> 清末廢科舉,興辦學堂,孫振渭于光緒三十年,在縣城創辦工藝院,收容社會青年,因材授藝,使之學習生產技能。工藝院停辦后,于光緒三十二年任萃和高等小學副學監(即副校長),并在該校創設泰和官立中學預科班,學制2年,招收學生一個班。預科班畢業后停辦,在本村創立敦本小學。在此期間,編寫多種平民教材,經報省教育廳,通令各小學采用。民國元年(1912),先后代理泰和、上饒縣知事。卸職后,又被選為江西咨詢局議員、審計院院長。民國12年,全縣23個區代表大會議決,根據新學制,創辦一所縣立初級中學。民國14年2月,公舉孫振渭和戴仁為籌備主事。孫即于3月赴省,經與省廳交涉,準予將全縣屠宰稅附加撥給辦學。5月,在全縣各團體聯席會議上,孫被選為泰和縣立中學校長。校址設在快閣,新建樓房教室6間、學生自修室平房5間、禮堂1座、廚房和浴室各1所,學校總面積32畝。8月開始招生,收錄初中學生2個班,共63名,學制3年。開設國文、算學、英文、歷史、地理、自然、體操、手工、圖畫、音樂等課程,以"敏潔"為校訓,建立了各項規章制度,激勵學生奮發向上。以后每年招收2個秋季班。又增收1個春季師范班,招收學生40余人,學制2年。師范班至1929年停辦。中學班至1930年6月停辦。先后畢業學生共180余人,學生最多達到300人,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有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的人才,辦學成績顯著,曾受到省教育廳的嘉獎。民國20年9月,調任吉安陽明師范校長。民國22年春,孫振渭倡儀續修《白下大記》,并擔任主編,年底書成。晚年任國民黨泰和縣黨部監察委員。民國24年病逝,終年74歲。</p><p class="ql-block"> 教育家院士蕭公權</p><p class="ql-block"> 蕭公權(1897~1981)——名篤平,字恭甫,號跡元,又名蕭遂,筆名巴人、石區、君衡,上田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生于江西南安(今大余)。1902年隨伯父至四川崇慶州,延師教讀。1905年,隨伯父至重慶。1909年,伯父為他捐一主事。1915年春至上海,考入上海基督教青年會中學,加入南社。1918年6月,畢業于青年會中學,同月考入北京清華學校高等科。1919年"五四"運動時,任清華大學代表,與北京大學代表至天津合辦學生聯合會的《民鐘日報》。1920年夏于清華畢業,被選送赴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留學,1921年轉讀哲學系。1922年6月,獲學士學位。當年秋,入密蘇里大學研究院深造,主修哲學,副修心理學。1923年6月,獲碩士學位。同月入西北大學夏季學校,研習音樂理論。當年秋,轉入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專攻政治哲學。1926年6月,獲康大哲學博士學位,7月歸國,8月至上海,旋應聘為南方大學、國民大學教授。1927年2月,任天津南開大學法律學、政治學教授。1929年9月,任沈陽東北大學教授。1930年秋,任燕京大學政治系教授。1931年9月,任清華大學政治系教授。1934年夏,代清華教授蔣廷黻編輯《中國社會及政治學評論》季刊,共四期,翌年兼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1937年10月,離北平至漢口,12月赴重慶。1938年2月,任成都四川大學中英庚款講座教授。秋,兼燕京大學教授。四川大學遷往峨眉山,辭去川大教授職務,任燕京大學政治系專任教授。1939年9月,兼成都光華大學教授。1940年夏,兼國立編譯館編輯。1944年6月,任憲政實施協進會考察川西區縣鄉民意機構考察員。12月,任重慶中國國民黨中央訓練團高級班(第三期)教官。1945年9月,任四川大學、華西大學教授。1947年夏,應聘為南京國立政治大學教授。1948年3月,當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士。秋,任臺灣大學教授。1949年9月,再度赴美國,任華盛頓大學遠東與蘇聯研究所客座教授,兼遠東研究所教授。一年后,任華盛頓大學常任教授。1957年4月回臺灣,出席"中央研究院"第二次院士會議。1960年1月,獲美國學術團體協會人文學術獎。1968年5月,自華盛頓大學退休,獲該較退休教授銜,繼續參加中國近代史討論會及指導研究生。1981年11月4日,在美國西雅圖病逝,終年84歲。著有《中國鄉村》、《中國政治思想史》、《畫夢詞》、《跡園詩稿》、《跡園文存》等,編有《中國政治思想史參考資料》。</p><p class="ql-block"> 經濟學家校長肖蘧</p><p class="ql-block"> 蕭蘧(1897~1948)——字叔玉,上田上田村人。清華大學畢業后,赴美國留學,密蘇里大學學士和康奈爾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后在哈佛大學、密蘇里大學從事經濟研究工作,主講經濟學。1930年回國,歷任南開大學法學院院長、教務長、清華大學教授、云南大學經濟系教授兼法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p><p class="ql-block"> 蕭蘧是中外聞名的經濟學家之一,主要研究經濟學、國際貿易和金融,特別是對黃金問題及其對策有獨到研究。早在30年代,和馬寅初、李權時同被選為中國經濟學會常務理事,被譽為我國經濟學界的三大臺柱。抗日戰爭期間,美國副總統威爾基代表羅斯福訪華,在重慶向蔣介石詢間蕭蘧的情況(威爾基與蕭是哈佛大學的同學)。1944年4月,國立中正大學校長胡先骕辭職,經吳有訓推存,蕭蘧接任,家屬留在西南聯大,于5月2日只身到校就職,借住在老同學蔡方蔭教授家中。</p><p class="ql-block"> 蕭蘧任校長時,因受抗日戰局影響,正是國立中正大學極為艱難的時期。6月,湖南衡陽被日軍包圍的消息傳到,學校決定提前放假,疏散師生,歡送第一屆畢業生,貴重圖書儀器運存設在贛縣的分校,校本部仍照常籌辦1944年度的招生工作。后由于日軍南下,贛中時局暫時穩定,新學年正常開學,并增辦了2年制土木工程專修科。他很注重教師隊伍建設,當時農、工學院基礎較好,教授較整齊,文法、理工學院師資力量較薄弱,他就聘請原校長胡先骕為特別教授,先后聘請一批學者名流來校講學,使各學科均按時開課。</p><p class="ql-block"> 1944年底,日軍發動對贛中南的進攻。1945年1月,臨時省會和各機關團體倉惶撤退,學校師生也陷于慌亂之中。蕭蘧強忍嚴重哮喘病的痛苦,決定學校由泰和遷往興國縣,指揮學生先行遷走,親自與員工一道搬運學校的圖書儀器。以后學校又從興國遷至寧都縣的長勝,并將贛縣分校也遷回校本部。4月底,在長勝為畢業班復課。7月初,為其他年級復課。借用民房為校舍,條件十分艱苦,為了彌補搬遷中學生所缺授的課程,學校決定不放暑假。</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學校籌備回遷,當時意見不一,有的主張遷廬山,有的主張遷泰和,有的主張先遷南昌再遷廬山,蕭蘧從長遠考慮,決定在南昌選擇臨時校址,征得省政府和南昌駐軍同意后,以望城崗原國民黨軍政部營房為校址,11月初開始回遷,重要公文和貴重圖書儀器經車運至泰和,轉水運去南昌,笨重機器、校具、普通圖書運泰和后,與原存泰和的機械,校具及校舍材料,均扎成排筏流放至南昌。1946年1月7日,在望城崗復課,修整軍隊舊營房62幢,動工興建大禮堂、圖書館、實習工廠等,充實一批實驗儀器設備,增設普通化學、工業化學、熱力、無線電、電磁等實驗室。</p><p class="ql-block"> 1946年8月,蕭蘧按照教育部長朱家驊的意見,擬定了一個發展計劃。并利用暑假進行院系調整、增設理學院。新設數學、物理、化學3個系。并將原附屬于農學院的生物系并入理學院,將文法學院的文史系析為中國文學、外國語言、歷史3個系。為集中精力搞好大學本科教育,原設的4個專修科停止招生,經過調整,到11月開學時,共有4個學院16個系,學生1414人,由于條件差,經費不足,圖書僅器缺乏,教師無法從事研究,師資流動頻繁,全校只有教師147人(教授、副教授71人)、出現"師荒"。教師與學生之比為1:9.9。</p><p class="ql-block"> 1946年9月,蔣介石同意該校的發展方案,并特地到校巡視,表示"要好好地辦這個大學",事后食言。嚴峻的現實,引起學生的強烈不滿,1947年2月,校內爆發了反對蔣介石發動內戰,摧殘教育的護校運動,蕭蘧遂在護校運動中辭職。不久,前往美國紐約,任國民政府駐聯合國代表團經濟顧間,1943年底,由巴黎飛返紐約途中病逝。</p><p class="ql-block"> 公路學家工程師劉仁燮</p><p class="ql-block"> 劉仁燮(1893~1969)——字理章,沿溪太湖村人。1912年畢業于江西高等師范,次年考取公費留學日本,1921年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土木科畢業。回國后,先后在上海、南京、吉林、武漢、南昌等鐵路、公路、城建部門任工程師,曾任中山大學和中正大學教授。1929至1931年,任江西省公路處長。建國后,任南昌城建局、省建工局設計室工程師,為省長邵式平所賞識。1957~1969年,任江西省綜合設計院(今江西省建筑設計院)副院長、總工程師。歷屆省政協委員、省人民代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p><p class="ql-block"> 劉仁燮在日本留學時與郭沫若同學,回國后與郭沫若常有通訊聯系。在東北、華東、華中各地曾主持和參與許多鐵路、公路、橋梁、港口、碼頭的設計,是江西省第一條公路干線-﹣粵贛公路修建主持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劉仁燮忠厚謙和,質樸寡言,生活儉樸,待人誠懇,除愛看京戲外,別無其他嗜好,終生鉆研工程技術,著有《構造力學》,并常在有關雜志發表科學論文。對后輩耐心培養教育,誨人不倦,逝世前將自己長年積累的科學技術資料貢獻給工作單位,深得同事們的稱贊和愛戴。</p> <p class="ql-block"> 抗日救國義演隊長陳菡舟</p><p class="ql-block"> 陳菡舟(1893~1957)——又名煥贛,字授鐘,塘洲鎮龍口村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任省保安司令部少將參議、省榮譽軍人管理處少將主任、省船舶管理所長等職。1929年離開軍界,從事商業,既搞汽輪運輸,又在南昌與人合伙開設真真照相館。酷愛京劇,在贛州拜前清宮廷演員滿膳子為師,學唱京劇。定居南昌后,與李萬春、高百壽(現武漢京劇團團長)等搭班合作,在南昌組織"己已票房"。他主演老生,經常上演的戲目有《法場換子》《桑園寄子》《擊鼓罵曹》《戰樊城》《清風亭》《借東風》《水淹七軍》《華容道》《寶蓮燈》《金榜樂》《群英會》《沙場餞別》等,他的妻兒子女都能登臺演出,故有"陳家班子"之稱。</p><p class="ql-block"> 抗日戰爭期間,他為首組織抗日救國義演隊,在泰和等地進行義演,經常演唱他1933年自編的京戲《浩氣常存》,歌頌民族英雄文天祥,鼓舞抗日士氣。在江西建藝劇場多次捐募義演,將全部捐款送交省府,用于抗日救國事業,受到省教育廳的嘉獎。在他家鄉龍子口也演過3次戲。</p><p class="ql-block"> 1939年前后,他與徐寶元應田漢的邀請,至廣西桂林參加戲劇工作會議,研究戲劇工作致力于抗日救國問題。從此,他與省里的知名人士歐陽武、伍毓瑞、彭程萬等來往甚密。南昌解放前夕,歐陽武邀他共商和平解放事宜,逗留南昌,迎接解放。國民黨省府的某要員邀其前往臺灣,他斷然拒絕。</p><p class="ql-block"> 陳菡舟為人寬厚,樂于助人。抗日戰爭勝利后,京劇一度冷落,外地來的京劇班無法演出,難以度日,來找他資助,他都熱情接待,竭誠幫助解決演出和生活問題。在南昌無法演出的,他就資助盤費。許多人稱他為"江西的孟嘗君"。1957年因患腦溢血在南昌病逝。</p><p class="ql-block"> 功業道德醫生唐善慶</p><p class="ql-block"> 唐善慶(1897~1983)——祖籍樟樹,出生在泰和沿溪渡。只讀過兩年多書。9歲時,被家里養的猴子咬傷右腿脛骨,傷感染,雖經治療,終未全愈,右腳有些跛,因此綽號為"唐拐子","飛天拐"。12歲時死了父親,家境貧寒,跟隨姨父學裁縫。學徒時期即愛好武術,在業余學習拳術,同時學中草藥治病,自學古代醫書,在自學和實踐中逐步增長知識,積累經驗。但在青壯年時期,一直是以做裁縫為生,只在業余時間行醫治病。1955年,因右腿骨髓發炎,在吉安市醫院高位截肢后,才專業行醫。主要是用中草藥治傷外科病,也兼治一些內科、小兒科和疑難雜癥,大都是用自制的膏、丹、丸、散和草藥飲片,病情變化再開中藥。1958年參加中醫聯合診所。他一貫待人熱情,治療細心,遠道求醫者留宿其家,醫藥費多少不予計較,經濟困難者免費治療,甚至連膳宿費也不收。從來不赴宴請,不接收禮物。對醫療技術則刻苦鉆研,精益求精,除自學醫書,虛心向民間醫師求教外,還廣泛收集各種驗方,醫術不斷提高,治療效果顯著,因此前來就診求治的人日益增多。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遂川、萬安、吉安、吉水、安福、永新以至贛州、撫州、景德鎮、福建也有不少人前來求醫。"文化大革命"中,因無政府主義的派性斗爭和被"造反派"打傷的干部、工人、教師紛紛向他求醫問藥,有的還在他家留宿。唐善慶不僅細心治療,熱情照料,還不顧個人安危,加以保護。沿溪小學教師龍義達,在"批斗"時左上臂被打傷,肘關節脫臼,半夜上門就診,唐善慶連夜給他復位固定。當時縣內還有許多縣、社、局領導干部到沿溪找唐善慶治傷。1974年,每天有四五人在沿溪醫院住院治傷,許多在醫院難以治愈的傷外科和疑難雜癥,都經他治好。泰和化肥廠司機康昭沛,因車禍腰椎受傷脫位,經唐推拿復位,當時即可站立,住院治療后全愈。泰和航運公司船員夏淑榮,因摔傷頸椎移位,在吉安住院12天,用沙包固定加牽引,效果不大。經唐用手工復位后,頸項活動如常,治療一周出院。縣養路段職工蕭平仁被汽車擠傷,左胸三根肋骨折斷,經縣醫院搶救脫險后轉唐醫治,住院四個多月,傷勢全愈,變形的胸脯恢復正常。縣航運公司職工唐裕元,在駕船時左腿被鋼絲繩打傷,開放型粉碎性骨折,經四個多月治療能扶拐走路,一年后重返工作崗位。除傷科外,在瘡療、燒傷及骨髓炎等病癥方面,他也有獨到之處。</p><p class="ql-block"> 唐善慶對學徒不僅傳授技術,還注重醫德教育。他常對學徒說:"富貴榮華煙云逝,功業道德日月留"。他給人開處方從不收手續費,有一次,一個三都人找他看病取藥,付了醫藥費后回家的車費不夠,唐立即把錢退回給他,說"你留作路費吧"。那個病人感激地說:"我從沒有見過這樣的好醫生,還給病人付路費。"而唐家庭經濟并不富裕,去世時只有41元現金,沒有分文存款。</p><p class="ql-block"> 制醬工藝工匠陳聽恩</p><p class="ql-block"> 陳聽恩(1898~1953)——塘洲鎮栗芫村人。初小文化,家境貧寒,16歲時為生活所迫,由父親安排去南昌仁美醬油店當學徒。經過多年的辛勤勞動和鉆研,掌握了做醬油的工藝,被仁美醬油店雇請為醬油制作的主要師傅。隨后又把兒子陳煥源帶去該店當學徒,傳授工藝。1938年,日軍逼近南昌,仁美醬油店關閉,隨同店東康偉化回泰和沿溪渡原所開設的裕美醬油店當師傅。該店擁有500只大缸的醬園作坊、充分利用本地盛產大豆原料豐富的條件,每年生產醬油30萬斤左右。大批量生產特種醬油,又名瓜油。這種醬油以大豆、面粉、米制小糖為主要原料,經過選料、蒸制、發酵、加食鹽、過濾曬醬、加色素等6道工序,具有:色香濃郁,清潔衛生,美味可口,保存期長,常年使用不變質、不發霉的特點,很受顧客歡迎,聞名省內外,暢銷于武漢、湖南、九江、南昌、吉安、贛州、萬安等地。1938年,在原有色豆豉制作的基礎上,發展到用茶豆制作葡萄豆豉,又名甜豆豉。這種豆豉制作過程簡單,但技術要求高,形似葡萄干,美味芳香,松脆可口,清潔衛生,常年使用不發霉、不變質,深受廣大用戶歡迎,每年生產14萬斤左右,除供上述各地外。增銷興國,遂川等地。沿溪醬油、甜豆豉這兩種產品,成為著名地方特產。建國以后,沿溪私營醬業打井供銷社經營。</p><p class="ql-block"> 陳聽恩從事醬制生產30年,1953年因病去世,后來他的兒子陳煥源接替,轉入沿溪供銷社,成為國家職工,維續發揮傳統工藝,制作沿溪醬油、甜豆豉等名優產品,并改進生產工藝,采用待發酵原料在溫室內的醬缸中漚制的新技術,從每年一次的生產周期提高到一個月就出產品,以滿足市場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從泰和古縣澄江河畔贛江之濱的這些民國愛國人士故事,使我們想起學生時代熟知的民國時期中國著名知識分子,如蔡元培(北京大學校長)、梁啟超(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章太炎(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秋瑾(民主革命志士,辛亥女杰)、黃炎培(教育學家)、李叔同(音樂、美術、書法、戲劇家)、胡適(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于世)、魯迅(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吳承仕(經濟學家、古文字學家,章太炎弟子)等等。他們在那個時代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對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深運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知識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王陽明思想)。泰和古縣澄江河畔贛之濱鮮為人知的民國名人、愛國人士,雖然他們不能與上述全國著名人士相比美,可能當時不一定明白王陽明思想的大道理。但是,當我們現在走近他們,發掘先輩的思想與心路歷程,真可謂是保貴的精神財富啊!</p><p class="ql-block"> (資科參縣志、圖片源網絡,如侵權即刪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城县| 佛冈县| 柳州市| 年辖:市辖区| 罗城| 仪征市| 漯河市| 林口县| 北流市| 布尔津县| 武汉市| 沙河市| 临沭县| 日土县| 武安市| 松阳县| 义马市| 西华县| 资中县| 永寿县| 韶山市| 安顺市| 民乐县| 曲阳县| 乌拉特前旗| 梧州市| 麻城市| 项城市| 建德市| 侯马市| 连云港市| 大田县| 荔波县| 五家渠市| 伊金霍洛旗| 梁河县| 马尔康县| 勐海县| 布拖县| 钟山县| 乡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