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繁峙縣,位于忻定盆地東北部,宛若山西東北的一顆璀璨明珠。恒山屏北、五臺障南、平型藩東、雁門鎖西,濾沱中流,兩山一川。繁峙<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于山麓,群山環而拱之,故曰繁峙。雖小縣城,鼓樓高聳,民風淳樸,如詩如畫。</span>山似星羅,寺如棋布,文殊道場與長城邊關交相輝映,自然與人文相得益彰,散落在荒野的三圣寺、巖山寺、公主寺、正覺寺,雖然位置偏遠,均為國保文物,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故事,見證著歲月的流轉與變遷。</p> <p class="ql-block"> 繁峙,北、東、南三面高山環繞,森林廣布,西部和中部低洼,呈東北-西南傾斜的地勢。北部的恒山山脈,古稱句注山。南部為五臺山脈,東臺、西臺、北臺、中臺在繁峙境域。古時是進入五臺山的北大門,晉北、京、冀、蒙一帶的佛教信徒朝覲五臺山捷徑。北臺葉斗峰,海拔3058米,為華北最高峰。東部泰戲山把南北兩山連成一體,形成繁峙縣的東部屏障,平型關就位于其中。滹沱河,發源泰戲山橋兒溝馬跑泉,在境內蜿蜒流淌,以善沖、善淤、善徙而聞名。繁峙縣的滹沱河谷是狹長的河套平原,東西長70千米,南北最窄7干米,最寬處只有13千米,海拔900~1300米,農牧皆宜。繁畤縣,漢朝時所設古縣,元代曾名堅州,明洪武二年改稱繁峙縣。明代,繁峙縣城由滹沱河南岸,遷移滹沱河北岸高處,縣城海拔920米以上。</p> <p class="ql-block">繁峙地處晉北,山頂白雪皚皚</p> <p class="ql-block"> <b>三圣寺</b>,位于繁峙·砂河鎮西沿口村北。坐北朝南,二進院布局,中軸線上建有山門、地藏殿(過殿)、大雄寶殿。前院東西為鐘鼓樓、奶奶廟及馬王殿,后院東為伽藍殿(關帝廟),西為真君殿(二郎殿),東院建有禪院。元代始建,明清均有修葺。大雄寶殿為元代建筑,地藏殿為明代建筑,其余為清代建筑。寺內保存有明、清塑像27尊,清代壁畫160平方米,全國重點文物</p> <p class="ql-block">四大天王左右護侍</p> <p class="ql-block"> 元代,繁峙縣曾名堅州</p> <p class="ql-block"> 靈巖山,屬喀斯特地貌,奇峰靈異,峻秀特立。 沿靈巖山的山梁向南,可直達鴻門巖。這里古時是由北進入五臺山的必經之地,大同、渾源、京津、張家口及朔漠一帶的佛教信徒朝覲五臺山,多要在巖山寺歇腳后再登山,故而巖山寺又被稱為五臺山北門,是五臺山顯通寺的屬院。</p> <p class="ql-block"> <b>巖山寺</b>,位于繁峙縣城東南40公里五臺山北麓天巖村,古稱靈巖寺,靈巖院,坐北朝南、南北長80米、東西寬100米。始建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以前,金代擴建。中軸線上現僅存文殊殿、伽藍殿、地藏殿、馬王殿及東側的鐘樓一座主體完整、風格古樸。文珠殿壁畫為當時"御前承應匠”王逵所畫。壁畫中大量的建筑、自然景觀、社會生活、人物行為等都是對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體現,壁畫題材豐宮,布局宏大,筆法工整。人物傳神,彌足珍責。1982年公布為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p> <p class="ql-block"> 金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完顏亮為了超度陣亡之士,特建此寺,李旺、李記二人栽種四顆松樹,并保留至今。正隆三年(1158年),建文殊殿,塑文殊等佛像,并在寺內設水陸道場,命御前承應畫匠王逵在殿內繪制水陸壁畫。</p> <p class="ql-block"> 文殊殿內寬大的磚砌佛壇有佛、菩薩、弟子、金剛等塑像八尊,均為金代原作。四周墻壁有金代壁畫。是金大定七年(1167年)宮廷畫師王逵所作。西壁為佛傳故事。東壁為經變和本生故事,天上人間、宮廷市井、海市蜃樓、云氣騰沒,山林園囿,嬰兒戲耍,官貴庶民,無所不有,是金代壁畫優秀作品。文殊殿壁畫也被稱為掛在墻上的《清明上河圖》。工筆大師潘絜茲說:山西南有永樂宮,北有巖山寺,堪稱寺院壁畫的雙壁,都是我國古代寺觀壁畫遺產的瑰寶。</p> <p class="ql-block"> 泥塑觀音,腿部和雙手已經殘缺,臉上依舊保持著微笑,穿透了歷史,動人心魄</p> <p class="ql-block">北殿遺址</p> <p class="ql-block">離開巖山寺,來到公主寺</p> <p class="ql-block"> <b>公主寺</b>,位于五臺山北麓,繁峙縣城東南公主村,始建于北魏,為北魏誠信公主逃避紅塵出家修行而建。《清涼山志》載:公主寺屬五臺山北臺外寺廟。北魏誠信公主曾在此出家,故名。現存除毗盧殿和大雄寶殿為明弘治年間遺構,其余皆為清代(1616~1911年)所建。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占地6畝,規模宏大,其壁畫技藝精湛, 栩栩如生,和永樂宮壁畫并稱“南北雙珠”。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過殿、韋馱殿、大雄寶殿。東西兩側有伽藍殿、馬王殿、財神殿、二郎殿,東西二個戲臺。</p> <p class="ql-block"> 最初的公主寺并不在這里,明代初年遷入文殊寺,兩寺合一,更名為“五臺山公主文殊寺”,清代初年改為“公主寺”。 公主寺的現存建筑多為明清時期重建。而寺內最著名的就是大雄寶殿內的水陸畫,殿內大梁上有墨書題記“時大明國弘治十六年五月初九日吉時上梁”。</p> <p class="ql-block"> 明代過殿和大雄寶殿很有價值。過殿內保存有200余平方米的明代壁畫,以及十八羅漢等30余尊彩塑。大雄寶殿內有雕塑5尊,明代壁畫90余平方米。佛壇中央為釋迦佛,背后是觀音菩薩,左右為文殊、普賢彩塑。兩殿內的壁畫和永樂宮壁畫并稱“南北雙珠”。</p> <p class="ql-block"> 大雄殿內的壁畫是公主寺的一大亮點。壁畫繪制于明代,采用中心對稱結構,描繪了水陸法會時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景象。壁畫上不僅有佛教的十八羅漢、天龍八部、十大明王、二十四諸天,還有道教的二十八星宿以及民間信仰中的四海龍王、五岳大帝等。壁畫的布局和色彩都非常講究,技藝精湛,與永樂宮壁畫并稱為“南北雙珠”?</p> <p class="ql-block">公主寺壁畫人物布局圖</p> <p class="ql-block">鴛鴦戲臺</p> <p class="ql-block">獅子窩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北臺丘狀草甸</p> <p class="ql-block">夕陽西下,暮色中游走正覺寺</p> <p class="ql-block"> <b>正覺寺</b>,北宋初稱天王院,后賜名“正覺禪院”。元朝堅州副元帥王兆重修。寺址原在滹沱河南岸杏園村北,由于滹沱河沖去城墻一角,明代萬歷年間,隨縣城遷建于滹沱河北岸,今縣城中央。寺院與鼓樓在一條中軸線上,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占地4畝多。正覺寺曾被糧食局占用,只有元代毗盧殿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正覺寺很有趣,毗盧殿前卻立著“正覺寺大雄寶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碑。正覺寺,只有正殿——毗盧殿是元代遺存,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其它建筑都是新建的。 當年申報文物時,將“毗盧殿”錯寫成“大雄寶殿”,2013年,國務院確定“正覺寺大雄寶殿”為國保文物。所以,當地實是求是將國保碑立在毗盧殿前,并在毗盧殿前新建了大雄寶殿,金碧輝煌。時代特色,哈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平县|
电白县|
拉萨市|
滨海县|
平阴县|
南康市|
黄陵县|
廉江市|
商都县|
工布江达县|
图木舒克市|
黔西县|
吉水县|
浦北县|
和硕县|
宣武区|
常州市|
漳平市|
滕州市|
恩施市|
清水河县|
渝中区|
任丘市|
盘山县|
宁海县|
海盐县|
大同市|
浑源县|
治多县|
台湾省|
嘉峪关市|
城步|
富川|
道孚县|
遵义县|
武胜县|
昭平县|
石首市|
锦州市|
栾城县|
米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