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石油文學:我的“天命”之緣

路遠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離開大慶多年了,單位上的一些人,油田上的一些事兒都漸漸地淡去了,只有《石油文學》還在定期地從那里寄來。繩子似的,拴著兩頭的念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次拆開寄來的《石油文學》,就像當年家里寄來包裹一樣的興奮。倒上一杯喜愛的紅酒,伴著刊物里散發的油墨清香,先在目錄的“菜單”掃上一眼,然后開始“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地品上一陣子。石油主題這獨特的“食材”,于筆墨行間以不同的手法被烹制成不同的風格、滋味,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個中滋味盡在字句之中,“句”“逗”之間。興之所至時,就著端起杯喝上一口,芬芳馥郁,心醉情稠。老面孔、新面孔,一個個地躍于眼前,一場與石油人的隔空相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說起與《石油文學》的緣分已有多年了,這緣是打李主席那結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十歲那年,人“知天命”,難免有些懷想,歲月里的一樁樁往事,一張張面孔就像天上飄過的云一般在眼前浮動,每一朵都能讓你沉陷其中。漸漸地在心中動了個念頭,將來退休沒事時,把那些過往和思悟寫出來,倒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兒。既想寫給自己,不忘曾經的走過,也想寫給親人、朋友,算是一點見之紙面的感恩、回報。想著想著,還像模像樣地動起了筆。誰料,動筆前心里涌現出的萬千氣象一落筆就云消霧散似的跑個一干二凈,只剩下幾行枯燥乏味的字跡留在紙上。如此幾番下來方悟:寫作這東西,你想的是一回事兒,真動起筆來就是另一回事兒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仿佛是命里注定的機緣,就在這個時候讓我遇到了李主席。李主席是原大慶油田文聯的副主席,認識他時已從文聯退休,但仍擔任著《石油文學》的主編助理,大伙仍尊敬地稱呼他李主席。《石油文學》編輯部在油田文化藝術中心的大樓里,與我們單位是前后鄰。單位里有幾個同事每天午飯后都要去單位旁邊的游泳館院里走上幾大圈,在我“入伙”的第一天就與也在那里散步的李主席結識了。李主席中等身材,性情儒雅謙和,與人交談時臉上帶著笑瞇瞇的神情,像個長者,溫厚慈祥,又像個鄰居家的大哥,沉穩可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際中有這樣一種現象,有的人,在一起相處好多年,仍形同路人;有的人,僅憑邂逅時的只言片語,就能走進彼此的心里。我與李主席的交往便是這后者。交往中曾稱他為“李老”,也稱他過“李老師”,但都感覺不太適合那種交往的氛圍,就隨大伙稱呼他“李主席”了。離開工作崗位多年了,依然這么亦師亦友地稱呼著“李主席”,既是稱呼的習慣,也延續了那份習慣中的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吧,由此,我登上了《石油文學》編輯部的大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主席辦公室的門總是敞開著,那張大辦公桌上擺著稿件,每次見他都是安安靜靜地坐在那里,仔細審閱著稿件上的每一行文字。有時眉頭微鎖輕輕搖頭,有時眉頭舒展微微點頭,有時微閉雙目陷入沉思,還不時地拿起筆在稿件上認真地做著批改,他那專注的神情有些讓人不忍打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李主席辦公室,大多是下班以后,或周六周日。開始門衛還讓我做個登記,時間長了,門衛見我來了,手指往樓上一指“李主席還沒走吶”,趕到周六周日時,手指往上一指“李主席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從與李主席結識后,他讓我從生活中最熟悉的人和事兒入手寫。生活中,最熟的人莫過于父母,最難忘的事莫過于兒時的記憶,再有就是隱蔽在張廣才嶺中的三線軍工廠,那是我長大的地方。我開始將其試筆成文。其過程大有從“會議記錄”到“會議紀要”,又由“會議紀要”蛻變成文之慨。這個蛻變的過程不容易,原來的那點文字功夫,也就體現在單位里的總結、匯報、分析之類的公文上,固定的行文模式、敘述方式,還有那些習慣性的語氣腔調,都與文學上的寫法遠隔著重重山水,怎么跋涉過這重重山水?李主席告訴我:這過程沒捷徑可走,只有多讀多寫多思考,還有就是多改,這樣才能完成這個蛻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說到讀書,也講究個在什么地方讀,跟誰讀,讀什么書。大慶有個“百湖城·書藝館”,是個讀書的好去處。館里的裝潢設計很有品位,歐式的復古風格散發著濃郁的書藝氣息,尤其是樓上,在館廳的一側,還設個“石油部落”的咖啡廳,時常地搞些讀書活動,還曾請過陳丹青、梁文道來這兒坐客。這館里面的書也好,樓下的大眾些,樓上的書目較為小眾。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與李主席去那時他給我做的那個比喻:讀書如同我們選擇食物一樣,讀營養豐富的書,能給我們的心靈和思維提供充足的養分,幫我們構建堅實的知識體系,培養深刻的思考能力,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他邊說,邊從我選出的那堆書中挑出幾本沒什么“營養”的書籍放到一邊:“‘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這話放在讀書方面也很合適。”細想,這話放在讀書上確實合適,取乎其下,不但無所得矣,還可能會降低你的認知,影響你的三觀。自那以后,我按著李主席“多讀書,多讀好書,有思考性地多讀好書”的叮囑,在一本本好書中打開了眼界,提升著認知,追問著事物的本來面目,判別著這世上各種形態的真善丑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開始像小學生交作業一樣,把每次寫好的作文交給李主席批改,題目有自選的,也有命題的。交上去的作文在李主席那呆了幾天后,就變得幾乎面目全非了。上面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鉛筆字,有的是字詞句的修改,有的是段落的調整,有的是大段大段的刪節,更多是對文章的角度切入、敘述方法、深度挖掘、視野擴展方面的提示、指導,也有對我取得某些謀文進步的認可和鼓勵,猶如打開了一扇扇窗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墻倒三遍是好泥”,這是李主席引用他父輩曾說過的老話,說的是過去莊稼院的壘土墻,倒三遍,壘三遍,生泥變熟泥,這墻就更結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一遍遍地理解著李主席的那些批語,一次次地嘗試著他說的那些寫法:無論是寫人還是寫事,用生活化的東西最好,給人的感覺生動鮮活、具體形象;用白描的寫法把你要寫的東西寫出來,讓讀者從中去感受。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樸實、殷切,又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實虛結合……就這樣,經過反反復復地“推倒從來”,那文字中的“泥性”慢慢地被揉搓了出來,筆下的墨汁開始散發出文學的氣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知天命”的第二年,我的第一篇作文,回憶兒時的散文《年的記憶》,在《長慶文學》2014年第1期上發表了,隨后追憶父親的《傾訴:說給父親的話》在《中國散文家》上刊發了;轉年,《中國散文家》又發表了我的《心聲:唱給媽媽的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寫生活的作文一點一點地成了形,又試著寫工作上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篇工作上的《塔里木墻上的大表》作完后,自我感覺挺好,喜滋滋地交了上去。沒想到,第二天上午李主席把我叫到編輯部,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地把作文退給了我,頁面上沒留下一個字,對我說:“重寫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來細看:這工作上的事真又回到了工作上的寫法了。宣傳報道的語氣,嚴謹的施工程序敘述,加上外行人看不懂的名詞術語,洋洋幾千字里看不出有多少散文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時李主席給我打來了電話: “文中人物的描寫太’公文化‘了,可加入些人物的內心描寫及對話”;“文章的切入點、結構一定要新,以’工程大表‘為主線,將事件和人物推出去、拉回來”;“要將特寫和全景式的描寫結合起來,用不斷的‘閃回‘技巧來敘述”;“建議你再看看二戰題材的電影《珍珠港》《刀鋒冷》,將影片中的表現手法和技巧借鑒到工業題材的寫作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錯,寫法上有了些借鑒,但文章還趨于平淡。”一個周六的上午我又來到了李主席的辦公室,他給我倒了杯茶后又展開了放在他桌子上的“大表”。“我也感覺著還差點啥,但不知道差在哪了。”聽了我這話,李主席臉上露出微笑:“差細節。一篇好的文章離不開細節。細節寫好了,如同點睛之筆,能讓整個作品瞬間鮮活起來。”邊說邊在我的文稿上指點著哪些地方應該加些細節的描寫。完事,他喝了口茶:“在你這篇文章中,只要是把那么幾個細節寫活了,不僅能烘托出當年塔里木會戰的氛圍,讓人物躍然紙上,還能吸引讀者的興趣,讓有過類似經歷的人產生強烈的共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經過了五六次揉搓的《塔里木墻上的大表》終于上了“墻”——刊登在2015年第4期的《石油文學》上。這過程,相當于經歷了一場艱苦的文字“鏖戰”,打通了通往石油文學的通道。后來,這篇文章還得了第六屆中國石油職工藝術節文學大賽獎、第三屆華夏散文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往石油文學的通道打通后,讓我對石油人有了另一番感受,記憶中的真實場景,工作中的真切體驗,變成了各種文字表達:參加工作時的《青春往事文化村》,隆冬里龍虎泡水源管線搶建中的《酒杯盛滿的石油歲月》,塔里木油田會戰里的《大漠葫蘆情》《從“撒哈拉”到“塔克拉瑪干”》,還有當時單位正在施工建設著的中俄天然氣管道“漠大二線”上的《紅衣舞雪喚“氣龍”》……石油人特有的精氣神,伴著艱苦歡欣在字里行間升騰起來。這些文章分別刊登在了《石油文學》《地火》《散文選刊》《文藝報》上。還有一些散發著“油味”的文章陸續在《大慶油田報》上刊登。這期間,還得到了石油文學編輯部的宋錚女士、油田報孫勇岐先生的悉數指導,讓我受益不淺,現在想起來仍是滿心的感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 “知天命”后的第四年,正趕上李主席與工人出版社合作組織編輯一套石油作家文叢,我將一篇篇文章整理分類,聚沙成塔般地結集成一本散文集《從森林到草原》,提前兌現了天命之年許下的那個愿望,跋山涉水般地走進了文學的“森林”和“草原”,也走上了第四屆“中華鐵人文學獎”的頒獎典禮,榮幸地獲得散文集提名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與李主席的緣分,是我與石油文學的緣分,也是我與石油文學人的緣分。文化藝術中心三樓的《石油文學》編輯部,那里的每一個臺階,是引我踏進文學殿堂的階梯,一步步地點燃了我的歲月旅程,從此有了文學的思考與感悟,也讓我尋到了人生中的那份寧靜與從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一期《石油文學》如期而至。里面的老面孔、新面孔又聚在一起,依舊倒了杯紅酒,目光聚焦到這期“方寸之上 星辰大海”的卷首語上:“每一次開卷,一種新的期盼就在心里萌生,關于人生更多的可能在油墨氣息中升騰,過去或現在、真實或虛構的敘述間總會有一分情感的慰藉與思想的共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的確,每一期《石油文學》的到來,都能收獲到一份精神的慰藉,喚起往日歲月的回響,似乎人生就在這石油與文學的天地間升騰起舞——于大地律動中,感悟石油人的豪邁氣概,領略石油人生的波瀾壯闊,無限快意;于日月升降中,尋覓文章的句讀、意味,體味著文學與“人學”的回環流轉、無邊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興之所至,端起酒杯,為了這場“天命”之緣,為了這份石油文學人的真摯情感,一飲而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中照片由大慶“百湖城·書藝館”李娟館長提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阴县| 临猗县| 万山特区| 威宁| 茶陵县| 石景山区| 营山县| 屯留县| 大理市| 南澳县| 新化县| 犍为县| 桓仁| 怀安县| 和硕县| 三都| 蕉岭县| 瓮安县| 合肥市| 长汀县| 广宁县| 泸州市| 太仓市| 大田县| 景东| 壤塘县| 调兵山市| 双城市| 安康市| 新泰市| 南川市| 新平| 六安市| 汉中市| 大邑县| 大冶市| 麦盖提县| 寿光市| 清徐县| 太和县| 屏东市|